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3收藏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什么性质的单位?,第1张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隶属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一个以古籍整理、古籍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介绍为主项的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全面改制后,是一个国营企业。在那儿做校对基本工资一般,但如果眼明手快,能够超工作量多看校样,可以有额外的奖金。

问题1,答:复旦中文系师资力量、专业方向较全面;“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即“古籍所”,原古籍所于2001年改名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也很雄厚,但以明清文学为主,还有古籍整理方向(文献学)。

问题2,答:

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硕士招生目录:

010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65642303) 总招生人数12

本中心拟招收35%左右推免生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人数2

01版本目录学

02古籍校释学

03海外汉籍的收藏与研究

04文学文献学

05美术文献与美术史

06古典文献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3日语③702文史知识④403古籍校读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人数6

01先秦两汉文学

02魏晋南北朝文学

03唐宋文学

04元明清文学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03文学理论④404中国古代文学

050125★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人数2

01十三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研究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03文学理论④406十三至二十世纪文学

报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中国史纲要(修订本)》 剪伯赞 人民出版社

3《文献学讲义》 王欣夫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5《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陈正宏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文倬

沈文倬,字凤笙,江苏吴江市人。礼学宗师、著名经学家、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被喻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

中文名:沈文倬

别名:字凤笙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吴江

出生日期:1917

逝世日期:20091021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解决了历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难题

代表作品:《〈礼〉汉简异文释》《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职称:教授

人物介绍

沈文倬(1917-20091021),字凤笙,江苏吴江人,原本家中让他去钱庄学经商,但他对经商毫无兴趣,不及半年,就逃回家要求读书。沈文倬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前清翰林院编修、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吴县曹元弼先生专攻“三礼”之学。曹元弼被誉为清代最后的杰出经学家,十三经的经文、注文烂熟于胸,沈文倬仰慕其学问高深,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不久,日寇入侵,为避战火,也为了沈文倬便于求学,沈家迁居苏州宝林寺前,与曹翰林家毗邻,恰如汉末郑玄筑精舍于马融宅外一般。

社会评价

沈文倬是勤奋的。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至少读经半卷。他的一位学生回忆:“每次上门请益,先生几乎一无例外,总是坐在那间简陋的书房里,而桌上总是摊着书。他那一摞线装的《四部备要》本《仪礼正义》,原本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又被他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沈文倬读古书喜加标点和批注,以为这是读书的好方法,故标点过的古籍为数不少。沈文倬又是从容的。那位学生还忆及:先生讲课慢条斯理,写作字斟句酌,未必每年有文章定稿,有了也未必肯马上发表。他的学术地位是由数量有限的论文确立的。“直到1999年,年登耄耋的先生才出版第一部个人著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写作跨度逾40年,而总数才14篇。”

高吸入低产出是沈文倬的特点。他的文章不靠量的堆积,而是以质取胜。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解决了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礼〉汉简异文释》证明了康有为“古文经为刘歆伪作”实系浮词虚说;《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揭示了“礼典的实践早于文字记录而存在”的历史事实,由以阐明了礼典与礼书的关系;《黄龙十二博士的定员和太学郡国学校的设置》对汉代建立经学博士的复杂史实条分缕析,正皮锡瑞《经学历史》之误,纠王国维《汉魏博士考》之偏,从而详判武、昭、宣三代各经博士官的兴废增缺,成为研究汉代经学必须参考的文献

其实,沈先生并不像外人以为的那样,只是个一味埋首故纸堆的“老古董”;恰恰相反,他的思想很开明、很活跃,年轻时对新学也颇为了解。老先生当年还曾写过不少新诗和小说,尤其是古诗词的功底非常扎实。有诗词学者说,沈先生的功底绝不逊于那些整日吟哦不已的诗人。沈先生自言“予年轻时好诗古文辞,率意咏唱,但多未留存专攻‘三礼’后,难得作诗填词”,现存有小部分诗作编成《槐圩集》,压在箱底,至今未予发表。凭着老先生的文学才情和古诗词功底,凭着他下了决心绝不回头的治学态度,一直走下去,成为一个诗词学家甚或小说家,也并非不可能。他喜欢诗词和文学,但他更钟情和执著于“三礼”。他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是面面涉猎,其结果定是面面不精。为了专攻“三礼”,他强抑兴趣,与心仪的诗古文辞分手。“为避诗名便废吟”的诗句道出了他的惋惜,也表露了他研究礼学的决心。从此,沈先生一头扎进“三礼”,不求闻达,“治经、礼六十余载”,“为往圣继绝学”。

相关履历

1946年

抗战胜利后,沈文倬在上海《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说高_》、《“蜡”与“腊”》等礼乐文章,引起了顾颉刚的注意,顾先生慧眼识人,不因其没有大学毕业的正规学历而犹豫,毅然破格聘其为副编审。沈文倬一进入国立编译馆,就校点整理经籍、编撰经籍提要、草拟经学词典。解放后国立编译馆解散,沈文倬校点整理和撰作的经籍、书稿仅存留《孟子正义》,其他全部散佚。随后他来到上海图书馆,负责编纂《中国丛书综录》,三年即告完成。在上海图书馆的十二年间,沈先生熟悉了古籍目录版本之学,他将此视为做学问的凭藉。

1959年

时代也给予了沈文倬难得的机遇。1959年,从甘肃武威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就有《仪礼》九篇,1965年《武威汉简》摹影本正式出版。这是清代学者无法比拟的条件,也确定了沈文倬的《仪礼》研究轨迹,即通过汉简本与经文对比勘正,考订文本,解决礼学疑问。

沈文倬还特别重视新的研究方法,王国维所说的“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相参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的遗文相释证”,一直也是沈先生所秉持的方法。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也极为重视,据沈_回忆,中学时沈先生就让她学习《自然辩证法》,“而父亲自己还认真学习了《资本论》、《反杜林论》和不少中外哲学名著。他老人家看似埋首故纸堆里,却以唯物史观指导研究工作;他对武威汉简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批判等,都是鲜明的实例”。

不料,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文革”爆发,知识分子成了“牛鬼蛇神”,许多书籍被判为“毒草”,“牛鬼蛇神”被赶进“牛棚”,特别是古书统统在焚烧之列。沈文倬以前完成的文章以及搜集的卡片被付之一炬。

书是知识分子的灵魂,灵魂飞天,空留躯壳。有人舍弃躯壳与灵魂同飞,有人空留躯壳形同木偶。沈文倬呆在“牛棚”里悠然与灵魂神交。冲击最厉害的那几年,白天劳动或挨斗,深夜还花二三个小时考查武威汉简和礼经文本。

1963年2月

他奉调到杭州大学新成立的语言文学研究室,一心从事学术研究。

1974年

沈文倬被安排赴安吉参加杭州大学最后一期“五七”干校“农林班”,白天成了鸭司令,晚上却漫步于礼学的殿堂。再后来,沈文倬被派往中文系资料室担任图书管理员,白天参加政治学习,晚上抓紧研究和撰作。因为当时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有些跟他一样遭遇的学者纷纷放弃学问,他却不为所动。由于礼学被视作“封建糟粕”,因此只好私下研究,幸好同寝室的老师颇为通情达理,使得沈先生能够放心挑灯夜战。他人缘颇好,大家有问题都爱向这位“图书管理员”请教,发现他原是一本“活字典”,并乐于陈述其精到的见解。此时,生活虽然清苦,扣发后所剩的40元工资要养四口之家,但研究总归是做下去了。

忆及那些被焚毁的文章,他惋惜,却不耿耿于怀,“文革”中依然专心撰作。“文革”十年,恰恰是沈先生成果较丰硕的阶段。他曾这样写道:“既而丁阳九之_,被高密之锢,作苦余晷,昏灯暝写,十年如一日,所得乃倍于曩所_者。”在这十年中,他完成了《〈礼〉汉简异文释》、《〈礼〉汉简七篇为古文或本考》、《汉简〈服传〉考》、《〈礼〉汉简非庆氏经本辨》、《__述礼》等论文;确定了《仪礼》成书的上限与下限年代,解开了这一历史上纷争不止的“公案”;考订了《仪礼》中的上千处异文,为之正本清源;对经学的源流也有了相当明确的描述。当时,顾颉刚先生看到这些长篇文章后,欣喜万分,赞沈文倬“实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也”;却又不禁叹息,这些宝贵的成果,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面世。

1976年

随着1976年拨乱反正,沈文倬的命运有了可喜的变化。他回到了科研岗位,

1982年

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开始招收“先秦礼制与《仪礼》”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他的论文也陆续在《文史》等刊物上连载发表,在学术界掀起阵阵巨浪。

1997年

他被聘为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后转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

逝世

2009年10月21日,先生在上海寓所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学术成就

解放后,先生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分配在上海市文管会——上海图书馆工作,曾任编目部副主任。《中国丛书综录》编辑组组长,八个人用一年多的时间,编纂了具有全套检索手段和全国四十余家图书馆联合书目功能的《中国丛书综录》。1963年调入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室工作。不久,被评定为副研究员,1981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并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1983年,杭州大学创建古籍研究所,是就文研室扩充而成的,同年,先生被提升为教授;1986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先后讲授了广校雠学、《说文解字》研究、两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古器物学、群经研读、“三礼”精读等课程。

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古经汉学论》、《黄龙十二博士的定员和太学、郡国学校的设置》、《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经的传授》、《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等,分别发表于《文史》等刊物中;二、《武威出土礼汉简考辨四种》、《汉简服传考》(《文史》第25、26辑)、《礼汉简异文释》(《文史》第33至36辑)等;三、《__述礼》:其中四十余篇已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学术集林》、《古文献研究》等刊物中;四、《宗周礼乐文明》:《宗周岁时祭考实》、《略论宗周王官之学》等,分别发表于《学术集林》等刊物中;五、古文字考释:《执驹补释》、《对扬补释》、《有关〈对扬补释〉的几个问题》等,分别发表在《考古》等刊物中;六、其他:《对“士丧礼既夕礼所记载的丧葬制度”的几点意见》、《清代学者的书简》、《孙诒让周礼学管窥》等,分别发表于《考古学报》、《文物》等刊物中;七、古籍整理:《习学纪言序目》、《孟子正义》(中华书局出版)、《苏舜钦集》、《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红雨楼序跋》(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先生的经学研究,尤其是“三礼”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具声望和特色,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一位以“先秦礼制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主任委员:

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

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委员会秘书长:

章学新;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

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

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

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

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

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