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诗伪书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集句诗伪书考,第1张

集句诗伪书考

中国古籍中历来不乏伪书,仅清末民初张心澄《伪书通考》一书就收录了一千一百种。由于集句诗具有“炫博”和“逞才”的特点,能为诗人获得一时的名声,所以罕见有嫁名作伪者,但也有例外。对于现存的一部署名为“辛稼轩”的集句诗集《蕊阁集》二卷,四库馆臣在非常怀疑的前提下,断定其非辛弃疾所作。可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也就没能给后人足够的信服力。1995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册仍将《蕊阁集》(据北京图书馆藏清赵氏小山堂钞本影印)放在宋代别集部分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编辑、线装书局2004年出版的《宋集珍本丛刊》第64册也收录了此集。其实,《蕊阁集》确实不是辛弃疾的作品,而是明人的伪作。其原因主要有三,现分别加以分析。

1辛弃疾的时代出现用集句方式写作“韵目诗”的可能性很小。《蕊阁集》由“五言近体”一卷和“七言近体”一卷组成,两卷都是按照平水韵的韵目,即按照“一东”、“二冬”的顺序写作,每韵各写一首,这样的诗后人称为“韵目诗”。可是,辛弃疾的时代有平水韵吗?当时能出现按照平水韵写成的“韵目诗”吗?

先来看看四库馆臣为该书所作的提要:

《蕊阁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旧本题宋辛弃疾撰。弃疾有《美芹十论》,已著录。是编集六朝及唐人诗句为五七言近体,平声上下三十韵,韵为一首。前有弃疾自序。今按《唐韵》及宋《礼部韵》皆上平二十八部,下平二十九部。及理宗末,平水刘渊始并为上下平各十五部。弃疾当高、孝、光、宁之朝,平水韵未出,安得而用其部分。且平韵分上下,自《广韵》已然。集中顾以一先为十六先,至咸韵为三十,此向来韵书所无。又据魏了翁之说,《唐韵》下平作二十九先,而小变之者也。至集句始于晋傅咸,宋王安石、孔武仲皆有是体。今序首即云集韵非古,又舍王、孔而独举陈后山、林莆田,尤极疏舛。文笔亦颇类明末竟陵一派,决不出弃疾之手也。

当代司马朝军在《文献辨伪学研究》一书中亦云:“该书(《蕊阁集》)使用平水韵,与辛弃疾所处时代(南宋初年)的用韵特点矛盾,因而《蕊阁集》不可能是辛弃疾所作。”

四库馆臣和司马朝军否定《蕊阁集》为辛弃疾所作的主要理由是辛弃疾的时代“平水韵未出”,其实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孙玉祥《平水韵106部最早为金人王文郁所定》一文说得非常清楚: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认为,由于刘渊是平水人,所以他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叫“平水韵”,此说不确。

按,金代于河东南路平阳府(别名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设立经籍所,大量刊行图书。大定年间,经籍所书籍官王文郁(河南嵩州人)认为宋人《广韵》206部分韵太繁,不便于学诗之用,所以他“精加校雠”,“添注语”,将206韵合并为106韵(上平声15、下平声15、上声29、去声30、入声17)(此见莫友芝说),定名为《增注礼部韵略》,于金大定六年(1166)由平水书坊刊行,这就是中国最早诞生的“平水韵”。由于该书受到学子的欢迎,王文郁又于正大六年(1229)拜访著名诗人、进士许古(字道真)请其作序(见《金文最》卷二十),改书名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又名《新刊韵略》)第二次刊行。此后24年即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平水人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韵为107韵,较王文郁书多一韵。元初阴时夫则仍据王文郁所定106部韵编《韵府群玉》一书。接着元大德十年(1306)平水书坊百年老店中和轩第三版刊行《平水新刊礼部韵略》。

辛弃疾的生活年代为公元1140~1207年,当王文郁刊刻《增注礼部韵略》时,他才28岁,距离其去世尚有40年的时间。虽然宋、金之间有书禁,但韵书不在其列,“平水韵”在辛弃疾生前传入南宋是很可能的。辛弃疾是在金国出生和成长的,虽然后来一直生活在南宋,但和北方仍有一些联系,对来自金国的“平水韵”自然更容易接受。有机会接受平水韵,在理论上说,在当时也就有了出现“韵目诗”的可能性。

跟一般的诗集相比,《蕊阁集》除了属于“韵目诗”外,还有一个鲜明的外在特点:它是一部用五律和七律写成的集句诗集。就集句诗的发展而言,在辛弃疾之前,北宋末年的葛次仲和林震都已经用集句形式写出了非常精美的五律和七律;在辛弃疾之后,南宋中期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中有五律156首,七律51首,写得也很高明。这说明,在辛弃疾的时代,用集句的形式创作五、七言律诗的条件已经成熟,他是有可能写出这样的集句诗集的。而且,辛弃疾曾写有集句词《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和《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亦可证他具有写作集句诗的能力和可能。

但是,当我们把这两种“可能”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其结果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虽然辛弃疾的时代具有了出现“韵目诗”的可能,可是笔者查阅了《全宋诗》《全辽金诗》以及相关的资料,从没发现宋代、金代有诗人这样写诗的例证。“韵目诗”的出现应该是在明代,至清代,才出现了较多的作品。如果宋代连“韵目诗”的诗歌形式都没出现,那么辛弃疾又怎么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写作《蕊阁集》呢?另一方面,尽管辛弃疾的时代写作集句律诗的条件已经成熟,他本人也有集句词流传,可是在现存的其他资料中,从来没有关于辛弃疾创作集句诗的任何记载,哪怕是片言只语。如果辛弃疾不写集句诗,他又怎么可能会有《蕊阁集》这样的集句诗集呢?因此,即使从这两个方面推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辛弃疾创作《蕊阁集》的可能,但这种几率实在是非常之低!

2所谓《蕊阁集》“作者自序”不但采用了明人高棅的“四唐说”理论,而且其对集句诗的理论认识高度也是宋代不可能出现的。“自序”的全文如下:

集韵非古也,炉冶之亦自有化工,否则饾饤而已。大约得趣有五,流弊亦有五,而属对之工不工不与焉。胸无成竹,随场演配,其弊俳;句取庸熟,以便成联,其弊俚;字比句偶,气脉中断,其弊腷;骈俪颇切,情事不符,则撰一题以曲就之,其弊赝;或一律而字复,或八家而人复,妄为易彼声画,改厥姓氏,其弊舛。所谓化工者,兴发讽咏,惟灵跃然;即事对物,情与景合,得趣在写生;搜古雅句,用我机杼,昔人合之两伤,今日离之双美,使中、晚如初、盛,浑李杜为一家,得趣在熔古;起句之难,难于中联;结句之难,难于起句;苦心章法,一气呵成,得趣在调脉;对称天然,非吾景光,所宜必割而勿用,得趣在能舍;一章俱善,苟一字雷同,必置而另构,得趣在勿欺。凡此皆如禅家云“转法华,不为法华转”者。我朝集韵颇多,高明之家如陈后山、林莆田、沈野田、徐雅言诸公,由此其选也。然以一题尽上、下平韵,实始于余。韵宽必严,韵险无避。旧有五言,曲写蕊阁;今以七言,略述门山,而天时、人事、气候、花鸟贯于其中,勿敢失偷。比其选句安章,心机苦矣!盖余居山有年,与兹山结缘,非朝伊夕,兼之心血悉耗,久不能作,故吟诵之余,偶有得趣,辄手录之,渐积成帙。同志兴会,倘后有大作手以饾饤相讥者,余固首言之矣。集韵非古也。稼轩老人自述云。

前引四库馆臣说《蕊阁集》“文笔亦颇类明末竟陵一派”,可是“文笔”这东西比较玄妙,实难论证;不过就这篇所谓的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自序”来说,实不可能出于宋人之手。且不说其对宋代集句诗人的介绍颇为粗疏(这一点已为四库馆臣所指出),其所咏的“蕊阁”、“门山”这些地名在辛弃疾的事迹中均无所稽考,单就其中所反映的文艺思想来看,也非宋代所能出现的。

其一,宋人对唐诗的认识还没有出现“初、盛、中、晚”这样的观点。后人对于唐诗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不同特点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北宋而言,不过论及“盛唐”如何、“晚唐”如何,对初唐诗、中唐诗尚没有形成总体的认识。迨至南宋,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里将唐诗分为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和晚唐体,这就是所谓“五体说”,代表了宋人在这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严羽生活的时代已经在南宋末年,其时辛弃疾已经作古半个多世纪了。最早将严羽的“五体说”发展成为“四唐说”,即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的是明朝的高棅,其在《唐诗品汇·唐诗品汇总叙》里说: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

上引《蕊阁集》自序中“使中、晚如初、盛”的说法,显然出自高棅的理论。高棅在《唐诗拾遗》序言中称:“予既爱唐诗,喜编录,初采众作,裒为一集,曰《唐诗品汇》,凡得唐诸家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为九十卷。自洪武甲子,迨于癸酉(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方脱稿,其用心亦勤矣……”据此可知,《唐诗品汇》的出版时间不会早于此年,则其流传当更在此后。据此可以推断,《蕊阁集》“自序”的写作时间很可能在明朝中、后期,最早不会早于洪武二十六年。

其二,宋代尚没有形成成熟的集句诗理论。集句诗是在宋代发展、成熟起来的,但有关集句诗的理论发展却落后于集句诗本身,其在宋代还远没有成熟。从北宋人对王安石、孔平仲集句诗的评价看,时人不过是要求集句诗创作的“敏速”和“如出一手”而已。南宋人对集句诗的要求提高了。叶大庆在《考古质疑》里称赞北宋末年葛次仲、林震的集句诗说:“大庆丁卯年(1207)抵豫章,因见林介翁震、葛司成次仲皆有集句诗,观其所集,机杼真若己出,但其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诚足使人击节也。”陈应申称赞释绍嵩的集句诗也不过说:“亚愚嵩上人穿户于诗家,入神于诗法,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玉振大成,默诣诸圣处。人目其诗,固不知其为集句,而上人亦不自知也。……”这些都表明,南宋人虽然已经开始重视集句诗的对仗问题,但在理论上主要还是强调“机杼真若己出”“满心而发”的特点。《蕊阁集》序言里提出的“得趣有五,流弊亦有五”是非常成熟而完整的集句诗理论,这样的理论不要说在宋、元时期不可能出现,即便是在明朝初年也很难出现。集句诗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但在元代非常萧条,直到明朝建立后才又逐步恢复了生机,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集句诗的大发展,对理论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才有可能出现《蕊阁集》序言里提出的这样系统而深入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序的写作时间也应该在明代中期以后。

综合上面的分析,《蕊阁集》出现的时间应该在明代中期以后,所谓作者为辛弃疾的说法,不过是一个可笑的谎言罢了。

3否定《蕊阁集》出于辛弃疾之手的“铁证”,是该集《七言近体·十灰》一诗中采用了元人张翥的一句诗。

《蕊阁集》在选用诗句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所采用的绝大部分诗句都出自唐代诗人。笔者已对全部诗歌逐句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发现唐代以外的诗句很少。《蕊阁集》有“五言近体”30首,共240句;“七言近体”最后两首全部失传,第28首尚余3句,共219句。二者相加,总计459句。在这些诗句中,不属于唐人的仅有晋代左思1句、梁代萧纲1句、庾仲容1句、王僧孺1句、周代庾信1句、北宋谭用之3句、胡宿5句(其中1句原误为谭用之诗)和元代张翥1句,计8人14句而已,仅约占总数的3%。就这13句,也还是有特殊情况的。谭用之从五代入北宋3句,可以看作宋人,但也可以看作五代人;胡宿却是地地道道的北宋人;可是金、元之际元好问编《唐诗鼓吹》的时候,却不仅选入谭用之的38首诗,而且选入了胡宿的23首诗。《蕊阁集》在二人外未使用一句宋诗,表明其作者喜好唐诗,而对宋诗是排斥的,这与明代前、后“七子”的诗歌宗尚相一致;作品使用谭用之和胡宿的诗歌,很可能是因为受到《唐诗鼓吹》的影响。这也正好可以证明《蕊阁集》出于《唐诗鼓吹》之后,其作者不可能是辛弃疾。

然而,在所有的材料中,最能否定《蕊阁集》出于辛弃疾之手的“铁证”是该集中《七言近体·十灰》一首竟然采用了元代诗人张翥的一句诗。该诗全文及小注是这样的:

眼前人事只堪哀,半醉闲吟独自来。彩殿氤氲拥香溜,石门岑寂断纤埃。流年一日又一日,得饮数杯还数杯。借问路傍名利客,红颜无奈落花催。(赵嘏、高骈、蔡希周、胡宿、杨巨源、张翥、崔颢、吴融)

“眼前”句出自唐赵嘏《登安陆西楼》,“半醉”句出自唐高骈《访隐者不遇》,“彩殿”句出自唐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石门”句出自宋胡宿《冲虚观》,“流年”句出自唐张继《安公房问法》(句中“又”字误,应改为“复”;作者“杨巨源”误,应改为“张继”),“借问”句出自唐崔颢《行经华阴(一作山)》,“红颜”句出自唐吴融《上阳宫辞》,这些诗句所出的原诗都在,检查起来很方便。可是,令笔者非常惊异的是,连宋人诗句都排斥的《蕊阁集》作者,竟然使用了一句元人张翥的诗句,而且竟然还将原作者的名字赫然注在诗后!不仅如此,此句在张翥今存的文集中尚可查到出处。其《蜕庵集》卷四有《至日微雪家人尽上冢独歩小酌》:

忽忽又逢长至日,此心寒似琯中灰。寻思一日老一日,得饮数杯还数杯。鹊知太岁改巢去,雨被北风吹雪来。醢兔羞鴽良不恶,馂余聊遣冻颜开。

张翥(1287~1368),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元代至正初年,张翥以隐逸身份被荐,出任国子助教,后仕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至正二十八年(1368)三月,张翥去世,年八十二。是年正月,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称帝,明朝已经建立。不仅采用张翥的诗句,而且还将其姓名注出来,固然可能是《蕊阁集》作者的一时疏忽,但也可能是其故意卖给读者的一个破绽,是高明的造假者玩弄的一个小把戏。张翥比辛弃疾晚了一个半世纪,后者又怎么可能看到并采用前者的诗句呢?

采用张翥的诗句,再次以最切实的证据证明了《蕊阁集》不出于辛弃疾之手的论断。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署名“辛弃疾”的《蕊阁集》是一本伪书,这一点已无疑问。作为明代无名作者的一部集句诗集,《蕊阁集》自有其文献价值,但是希望今后的学人不要再被其署名所欺,不要继续将其作为宋人辛弃疾的作品来传播和研究了。

现存的集句诗相关文献中有许多错误,或者是误署作者姓名,或者是把非集句诗误录为集句诗,或者遗失作者姓名,或者作者事迹不详,或者作者竟是子虚乌有,甚至还有伪书的存在,这些都给利用集句诗增加了困难。也正因为如此,在阅读集句诗文献时,一方面要仔细辨析真伪,整理、积累有价值的资料,为今后的研究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审查各种错误,避免贻误后人,以便去伪存真,把对集句诗的研究推向深入。

注释:(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582页。###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77页。###孙玉祥:《平水韵106部最早为金人王文郁所定》,《晋阳学刊》1999年第6期,第99页。###(宋)无名氏:《蕊阁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册,齐鲁书社,1995,第193~194页。###(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8页。###(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768页。###(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中华书局,2007,第269页。###(宋)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宋)陈起:《江湖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第68页。###(元)张翥:《蜕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第68页。

贾贵荣

贾贵荣,1961年12月出生于山东定陶。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87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入职山东省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编目与研究工作。2000年1月入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从事古籍影印编辑出版工作。2003年起担任编辑室主任,2004年获评编审。2007年担任出版社总编辑助理,2008年担任副总编辑。2012年担任总编辑。

中文名:贾贵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编辑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主要成就: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代表作品:《疑年录集成》《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等

工作履历

1987年7月——1998年12月,山东省图书馆古籍部

2000年1月——至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论著及获奖

主要论著

1、《春秋经》与北宋史学《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

2、略论地方灰色文献的几个问题《图书馆论坛》1999年2期

3、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齐鲁学刊》2000年4期

4、《泰山文化探秘》(第一主编)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

5、《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主编《函籍类》)济南出版社1993年

6、《中华文化世家齐鲁卷》(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获奖

1、《清文海》(全100册)获第六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1年);

2、《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全38册)获第六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1年);

3、《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240册)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2年);

4、《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170册)获2012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3年);

5、《历代文庙研究资料汇编》(全14册)获2012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3年)

6、《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全3册)获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6年);

7、《地方经籍志汇编》(全46册)获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9年);

8、《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第一编》(全12册)获第六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1年)

9、《中国丛书知见录》(全6册)获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06年);

10、《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获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6年);

11、《老子绎读》获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07年);

12、《清代方略全书》(全200册)获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7年);

13、《哲人其萎风范永存——任继愈先生追思录》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2010年);

14、《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

15、1991年论文《春秋经》与北宋史学(《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获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第六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6、1994年《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函籍卷”主编济南出版社1993年)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工作

贾贵荣同志现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入职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特藏部。2000年进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历任古籍影印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2004年获评编审。

贾贵荣同志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10项,主要有《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系列”,完成申报出版国家古籍出版补贴项目10种,主要有《九通拾补》《清代方略全书》。累计策划或参与策划历史文献影印类选题100余种,主持编辑的古籍影印丛书30余种,主要有《疑年录集成》《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九通拾补》《历代石经研究资料辑刊》《历代名人谥法谥号文献辑刊》。

北京有许多适合儿童的图书馆值得一去的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北京市房山区图书馆少儿馆。

北京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是一个专门为儿童提供图书借阅和阅读服务的场所。该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儿童图书,包括童话故事、科普知识、文学作品、漫画和动画等,涵盖各个年龄段的阅读需求。除了图书借阅服务,北京图书馆儿童图书馆还设置了舒适的阅览区、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活动室。

北京市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是北京市图书馆系统下的一个专门为儿童和少年读者提供服务的馆区。北京市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是一个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图书馆区域。该馆拥有丰富多样的儿童图书馆藏,包括绘本、童话、科普读物、推理小说、漫画、儿童文学作品和非小说类图书等。这些图书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等级,满足了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需求。

北京市房山区图书馆少儿馆:是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一个专门为儿童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北京市房山区图书馆少儿馆致力于为儿童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书籍资源。馆内设有专门的儿童区域,收藏了大量的优秀儿童图书,包括绘本、儿童文学、科普读物、故事书、漫画等。

图书馆的作用

学习和知识获取: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书籍、期刊、报纸、电子资源等,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知识获取渠道。可以在图书馆阅读和借阅各种学科领域的书籍,进行学术研究、课程学习和自主学习。阅读和文化体验: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在这里沉浸于丰富多彩的书海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文化体验和心灵愉悦。

学术研究和

参考资料:

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学术专业书籍、科学研究文献和参考资料,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研究素材,支持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 社交和互动:图书馆也是读者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可以与其他读者分享阅读心得、参加读书俱乐部、参与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和活动,拓展社交圈子并结识志同道合的人。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两者的共同点:这两部书的规模都极其庞大!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明朝编纂的,一个是清朝编纂的,而且相对于而言《四库全书》比《永乐大典》更加的丰富。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汇集古今典籍7000种以上,分为11095册,总字数多达37亿字!《四库全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年间,汇集古今典籍3500多种,分为36000多册,总字数不少于8亿字!

《永乐大典》的编辑和抄写工作动用2000多人,其中既有当朝重臣,也有普通的“抄书匠”。《四库全书》仅抄书匠就招了近4000人,参与古籍收集、整理、编辑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有趣的是,清朝的编修官必定深知抄书的辛苦,所以特别推出一套“激励机制”。他们从落榜秀才中挑选字迹好看的,规定每人每天至少抄1000字,抄满五年后按字数多少归入不同等次,按等次授予官职——要是抄满200万字,就能直升市领导!

总结:这两部书的套数都太少了。《永乐大典》只抄了一套,专供永乐皇帝本人阅读。《四库全书》抄了七套,但当时的制版印刷的成本仍然远远高于手工抄写。所以这两部书都是拥有非珍惜和珍藏的价值的,但是现在我们看见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基本上是后来人们再进行重新编辑过之后印刷打印出来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