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舒片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胃痛舒片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别名/通用名 22 拼音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鉴别 28 检查 29 功能与主治 210 用法与用量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胃痛舒片 1 拼音

wèi tòng shū pià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别名/通用名

溃疡灵片

22 拼音名

Weitongshu Pian

23 标准编号

WS3B274197

24 处方

猪胃粘膜 100g 厚扑 500g 海螵蛸 100g 颠茄浸膏 3g 甘草 700g

25 制法

以上五味,将猪胃粘膜、海螵蛸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厚扑、甘草加 水煎煮两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缩成膏,加入颠茄浸膏及上述细粉,混匀, 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味微甜、辛。

27 鉴别

取本品4片,除去糖衣,研细,加稀盐酸,即泡沸,产生CO2气,通入氢 氧化钙溶液中,溶液即变浑浊。

28 检查

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D)。

29 功能与主治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烷胀痛,嘈杂吞酸,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等症。

210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或睡前服用;胃痛泛酸 时,嚼碎吞服。

211 贮藏

密封。

河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胃痛舒片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上·正编呕哕病诸候]呕吐候

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足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全]呕吐门

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外台秘要》:[卷第六]呕逆吐方八首

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抵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养生导引法》:五、呕吐门

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膝部

在针灸学中,中脘、内关、足三里被称作是“胃病三要穴”,此三穴使用道理相信各位都已经耳濡目染了,就不过多介绍了。如果我们有长期临床的切身体会时,就会发现: 如要单独使用,以公孙穴治疗胃痛的疗效最好,一般针后即可止痛。但缺点是此穴皮肤角质层稍厚,针刺时较痛,许多人难以接受。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穴通脾胃两经。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素问》有一篇叫“太阴阳明论”就是合论脾胃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更是脾胃合论的专著。《灵枢·五邪第二十》主要是论述邪在五脏的症状和治疗,其他四脏都是说“邪在肺”“邪在肝”“邪在肾”“邪在心”,唯独说脾脏时不说“邪在脾"”,而是说“邪在脾胃”。以上都说明脾胃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公孙对脾胃虚弱或虚寒的胃痛最为适宜。

此外,公孙穴正处于足底反射区的“胃”部,这也可能是公孙治胃痛为什么优于其他穴位的一个原因吧。

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灵台穴,对治疗急性胃痉挛有特效。 此法源于《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胃痛在《灵枢》中都叫“心痛”,但心痛并不一定都是胃痛,也包括心脏病导致的心口疼痛(称之为“真心痛")。

问题的关键是: “九节”是何穴?历代医家的解释,都认为是第9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依山东高树中教授的看法,“九节”不是第9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而是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和第6胸椎棘突下的灵台穴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把脊椎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等,而《灵枢》中对“椎体”的称呼,有的地方叫“椎”,椎下称“焦”;有的地方叫“节”,两者的含义似乎并不相同。高教授认为:因为古人并没有颈椎、胸椎等概念,他们数椎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最大的椎体(即第7颈椎)下的大椎穴开始向下数,这种数法叫“椎”,椎间的部分叫“焦”。第1胸椎棘突下则是“一焦",以此类推,《灵枢·背俞》就是用此法定背俞穴的。二是低头时从出现的椎节开始向下数,这种数法叫“节”,一般低头时出现的第一个椎节是第5颈椎,数至第九节就是现代解剖的第7胸椎,第7胸椎上下各有一穴,上为灵台,下为至阳。

再者,《灵枢》取穴讲究“揣穴”,往往是找有压痛点或按之快然的地方取穴。高教授在临床中也观察到:胃痛的患者其压痛点就在至阳穴或灵台穴,很少有在筋缩穴出现压痛的,按压筋缩穴也没有“按之立已”的效果。所以,高树中教授推断:“九节”当指第7胸椎无疑。

指压至阳、灵台穴治疗急性胃痉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位, 应取俯卧位;坐位效果不好,可能与坐位按压时用力的方向有关。二是找穴方法,从两个肩胛骨下角找一连接线,与椎体相交的地方就是第7胸椎,上为灵台, 下为至阳;一般情况下此2穴都有显著的压痛点,若压痛点不明显,可上移或下移一个椎体。 三是按压方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穴或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指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按压时应嘱咐患者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以活动胃部,可提高疗效。

此法不仅对急性胃痉挛有特效,对各种胃痛也均有良效。至于取效之理,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为阳气最多之意,按之可散寒温胃止痛。从西医学看,可前与神经节段支配有关。

尺胃是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胃痛和胃病的一个新穴,笔者自己患胃痛时,此处压痛非常明显,之后在临床中发现:凡是胃痛或胃病的患者。都可以在此出现压痛或条索状物等反应点。因为这个穴位位于中医的“尺肤”部位,又能治疗胃病,故名“尺胃"。

为什么通过尺肤就可以察知五脏六舶的病症呢?就是因为五脏六腑在尺肤都有明确的全息缩影定位。这一点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得非常清楚,“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经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尺胃穴正好是“中附上…右外以候胃”,尺胃穴治疗胃痛、还与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有关,不管是从尺肤全息定位。还是从经脉循行看,尺胃穴都可以治疗胃痛及一切胃病,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脐胃穴也是高树中教授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胃痛和胃病的一个新穴,因为穴在脐部又主要用于治疗胃病,故名“脐胃”。 《难经·十六难》中以脏腑在脐周均有“动气”之语,似乎提到五脏在脐周都有缩影定位,但胃对应于脐周的何处呢?《难经》只讲了五脏的对应部位,没有讲六腑,高教授1992年出版的《中医脐疗大全》,曾按太极八卦图在脐部画了一个五脏六腑的缩影定位图,2005年看到薄智云的腹针挂图,也引用了这个图,但直到今天,我仍在考虑这张图是不是完全正确。因为我发现胃痛时,胃并没有对应于八卦的艮位(相当于时钟的7-8点处),而是对应于坤位(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如果按患者的左右画太极八卦图,此处则对应于巽位,今天把这个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并请知者教之。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胃病患者在脐胃都有压痛点或可以按及动脉的搏动,除了以上的思考外,还可以结合气街理论。《灵枢·卫气》指出:“……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腹气街在人体前面和后面各有一个门户:后面的门户在背俞穴,胃病就在胃俞穴处;前面的门户在“冲脉与脐左右之动脉者”,冲脉离正中线05寸并肾经上行,所以腹部的病症都可以在肚脐左右旁开05寸的地方找到动脉搏动并有明显压痛处,针刺时就在找到的这个反应点下针即可,正如《灵枢·杂病》说的那样:“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胃在腹部,所以与腹气街有关,胃痛在腹部的压痛点一般都比较固定,即脐胃穴处,针刺该穴,对胃痛和各种胃病都有一定的效果。以上诸穴,笔者日常中使用频繁,效果可彰,分享给大家,恭请诸位同道能验证于临床。

基本上医师劝戒的如辛、辣、过硬、生、冷、难消化食物的和别人建议不吃的东西,都不要过量的吃(注意是不能‘过量’)。因为相当人数的人都有胃疼的毛病,所以如果真“戒食”什么什么的话真的很难受,而且长期以往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另外还有一些不在禁忌食品中的东西,譬如说:水。虽然它在理论上不会造成胃疼,但是饭前和饭后半小时内饮水的话,将会加大胃的负担,增加胃疼的机率。

切忌暴饮暴食,少喝酒,三餐适时适量,早餐别吃太多,晚上不要吃饱了马上就躺下,减少不必要的应酬

不必刻意戒食什么,只要记住胃只这一个,是你自己的就好。祝你早日康复

胃疼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常出现在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有上腹疼不一定是胃,也有可能是肝,膈等。

要作出诊断,还需要你其他的病情。

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疼痛诱因,其他症状,有无恶心,呕吐,嗳气,有无呕血,便血等。

最好是食疗,药物只是辅助性的,不能根治,只能应急,平时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要穿暖,不要受凉。

凡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称为胃疼。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均以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胃疼的食疗方常用的有:

  

   老姜250克、红糖250克,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10沸,将红糖溶入收膏,以4日服完,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温中散寒。

   蜂蜜、红糖适量、红花5克。将红花放在保温杯中,沸水冲泡,盖上盖,经泡10分钟后,随即调入蜂蜜、红糖,趁热饮服。

   功效:和胃利肠、止痛祛疡。

  

   干姜60克、炙附子40克。将干姜、炙附子共捣碎细,置净器中,然后放入黄酒500毫升,密封,经7日后开取,去渣备用。每日饭前温服1~2杯,日服3次。

   功效:温中散寒。

  

   干姜5克、高良姜4克、花椒3克、粳米100克、红糖15克。将干姜切成片,与高良姜、花椒洗净,共放入纱布代内盛装,扎口 。把淘洗净的粳米和布代加清水同煮,30分钟后取出姜袋,共煮成粥服食。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温中止痛。

  

   佛手柑15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将佛手柑洗净,煎煮,去渣留汁,再与淘洗净的粳米,冰糖同煮成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理气止疼。

  

   鲫鱼1条(约250克),去鳞、鳃及内脏,洗净,生姜30克洗净,切片,桔皮10克、胡椒3克,共包扎在纱布内填入鲫鱼肚中,加水适量,文火煨熟,加食盐少许,空腹吃鱼喝汤,几次即愈。

  功效:治胃寒痛

春季温胃食疗五法

http://wwwfx120net/qiuyi/bjysl/sjbjl/cjbjl/cjfbl/200501291713356168htm

秋冬温胃食疗方

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20/47/535/200010/27/4179html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3204&PostID=2666603&idWriter=0&Key=0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