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地黄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黄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35 附注 36 摘录 4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地黄膏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5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黄膏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地黄膏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附注 7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黄膏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1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黄膏 111 地黄膏的别名 112 处方 113 制法 114 功能主治 115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16 使用注意 117 各家论述 118 摘录 12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地黄膏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黄膏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4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地黄膏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效主治 1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5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之地黄膏 151 处方 152 功能主治 15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54 摘录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地黄膏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7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黄膏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摘录 18 《中藏经·附录》方之地黄膏 181 组成 182 制备方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85 摘录 19 《医灯续焰》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191 处方 192 制法 193 功能主治 1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95 摘录 20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201 处方 202 功能主治 20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04 各家论述 205 摘录 21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地黄膏 211 处方 212 制法 213 功能主治 21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15 摘录 22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黄膏 221 组成 222 制备方法 223 功能主治 2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 231 组成 232 制备方法 233 功能主治 2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4 《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方之地黄膏 241 组成 242 制备方法 243 功能主治 2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地黄膏 251 组成 252 制备方法 253 功能主治 2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6 《眼科阐微》卷三方之地黄膏 261 组成 262 制备方法 263 功效主治 2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地黄膏 地黄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ì huáng gāo

2 概述

地黄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四首。

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黄膏 31 处方

生地黄汁一升,松脂二两,熏陆香、蜡各一两,羊肾脂、牛膝各一两半[1]。

32 制法

药入地黄汁中,煎松脂及熏陆香,令消尽,即纳羊脂酥蜡,慢火煎成膏[1]。

于地黄汁中煎松脂及香,令消尽,即纳羊脂、酥,蜡,慢火煎令稠膏成,涂软帛上。

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黄膏功能排脓止痛[1]。主治痈疽发背,溃后疼痛不止[1]。

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外敷患处[1]。

35 附注

方中牛酥原作“牛膝”,据《附广肘后方》改。

36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

4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地黄膏 41 组成

生地黄(捣泥为膏)、木香(为末)[1]。

42 制法

将地黄膏随肿大小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膏贴患处[1]。

43 功能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地黄膏主治损伤及肿痈未破者[1]。

5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黄膏 51 处方

鲜生地黄(捣汁)十斤,当归身一斤,芍药、枸杞子各半斤,天门冬、麦门冬各六两,川芎、牡丹皮各二两,莲肉四两,知母、地骨皮各三两,人参、甘草各一两[1]。

鲜地黄不拘多少(捣汁,以10斤为则,和众药汁同熬),当归身1斤,芍药半斤,甘杞子半斤,天门冬6两,川芎2两,麦门冬6两,莲肉4两,丹皮2两,知母3两,地骨皮3两,人参1两,甘草1两。

52 制法

上将众药用水2斗,煎1斗,去滓净.用生地黄汁同熬成膏。

53 功能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黄膏主治阴虚火旺发热[1]。

滋阴降火,养血清肝。主涝瘵。

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和地黄汁同熬成膏服[1]。

55 摘录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

6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地黄膏 61 组成

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白芍药、枸杞子、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1]。

生地、当归、丹皮、白芍药、甘枸杞、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

62 功能主治

主治精虚所致的中消[1]。

主治精虚中消,时食时饥,饥不欲食。

63 附注

本方方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1]。

7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黄膏 71 处方

生地黄1合,黄连1两,黄柏半两,寒水石半两。

72 制法

地黄研自然汁,和药成饼子。

73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黄膏功在逐去热毒瘀血。主治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无时,瞳仁被惊,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或风热赤目,热泪出。

7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要用时以纸贴目上。

75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8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81 处方

生地黄(研如膏)木香(为末)

82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主治跌打损伤,臂臼脱出,局部肿痛;及痈肿来破者。

8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视肿处大小,将生地黄膏摊纸上,再将木香粉撒布地黄膏上,然后再摊一层地黄膏。敷伤损处。

84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

9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91 处方

生地黄、猪脂(不著水)。

92 制法

生地黄,纳脂中,令脂与地黄足相淹和,煎67沸。

93 功能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主治鼠漏疮,愈后复发,或不愈,出脓血不止。

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疮去恶汁,以地黄膏敷疮上,每日1换。

95 摘录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

10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101 组成

生地黄、猪脂(不著水)。

102 制备方法

生地黄,纳脂中,令脂与地黄足相淹和,煎67沸。

103 功能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主治鼠漏疮,愈后复发,或不愈,出脓血不止。

10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疮去恶汁,以地黄膏敷疮上,每日1换。

11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黄膏 111 地黄膏的别名

生肌膏

112 处方

生地黄(切)1升,(捣绞取汁3合),熏陆香2两,松脂2两,羊肾脂5合(煎),乌麻油2升,杏仁2两,蜡2两,石盐1两(研如粉)。

113 制法

上先下蜡微火令消,次纳羊脂令消.次下乌麻油,次下松脂令消,次下杏仁,次下熏陆,次下地黄汁,次下石盐,以微火煎之,令地黄汁水气尽,以绵滤停凝。

114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黄膏功在蚀恶肉,不著痂,先从内愈。主金疮、火疮、灸疮不能愈者。

115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生肌膏(《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太平圣惠方》有蜜二两。

116 使用注意

慎生冷、猪肉、鸡、鱼。

11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地黄凉血乳香定痛,松脂生肌,杏仁消肿,蜡补绝伤,羊脂祛风,麻油解毒石盐软坚。为金疮、火疮、灸疮通治之药。

118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12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地黄膏 121 组成

生地黄、粟米饭淀(极酸者)各等分。

122 制备方法

上烂研相和如膏。匀摊于薄纱绢上,方圆可2寸。

12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地黄膏主治目赤肿痛。

1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用贴熨眼,干热即换。

13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黄膏 131 组成

生地黄(净洗,切,研)2两,黑豆2两(生捣末)。

1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膏。

13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黄膏主治暴赤眼肿痛。

1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临卧时,以盐汤洗眼后闭目,以药膏厚罨眼上,更不动,至晓。水润药令软取下。

14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地黄膏 141 组成

生干地黄3分,白及半两,白蔹半两,甘草(生,锉)半两,白芷3分,猪脂半斤(炼)。

142 制备方法

上除猪腊外,为末,入猪脂内熬成膏,候冷。

143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地黄膏功在生肌。主治诸疮不合。

1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日34次涂之。

15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之地黄膏 151 处方

生地黄3斤(细切,捣绞取汁)。

15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之地黄膏主治热痈肿结,热振焮痛,欲作脓。

15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上于铜器内慢火煎搅成膏。取敷肿处,以故帛涂贴之亦得。每日换35次即溃。

154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地黄膏 161 组成

生地黄(细切)3斤,乌鸡1只(去毛、肠、肚并足和骨,锉细)。

162 制备方法

上相和,捣研为膏。

1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地黄膏主治伤折,恶血结滞肿痛。

1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量患处多少,摊帛上缚之,日再易。

17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黄膏 171 处方

生地黄(酒洗净)1斤。

172 制法

上用水56碗,入铜砂锅内慢火煮干3分之2,用布续去汁,将滓捣烂,又用水2碗再熬减大半,又以布绞净。如此3次,将汁通和一处,入好蜜以甘苦得中为度,用文武火熬至滴水不散,似稀糊样,取起置冷地上1夜,出火毒,以瓷罐收贮。或加当归等分。

173 功能主治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黄膏主治血虚生疮,肌肤燥痒,自汗,遗精便多,妇人乳少。

174 摘录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

18 《中藏经·附录》方之地黄膏 181 组成

石膏(煅)、藿香叶、蚌粉、香白芷、雄黄(研)各等分。

1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以生地黄自然汁调,稀调得所。

183 功能主治

《中藏经·附录》方之地黄膏主治一切痈疽,及毒虫所伤。

18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涂疮上四周,留疮头,已破者留疮口勿涂。干即再敷之,药厚以新水润之。

185 摘录

《中藏经·附录》

19 《医灯续焰》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191 处方

生地黄3斤(捣取汁),茜草1斤(水5大碗,煎绞取汁,滓再煎23次取汁。)

192 制法

合2汁,缓火煎如膏,以瓶盛之。

193 功能主治

《医灯续焰》卷十八方之地黄膏功在久服乌须发。

1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温服半匙。一月髭须如漆。

195 摘录

《医灯续焰》卷十八

20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201 处方

生地黄(研如泥,成膏)、木香(为细末)。

202 功能主治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主治内消痈肿。主打扑伤损,及一切痈肿未破。臂臼脱出。

20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以地黄膏随肿大小摊于纸上,掺木香木一层,又再摊地黄贴肿上。不过35次即愈。

204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生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能凉血;木香气味辛温,入足太阴,能疏滞,打伤扑损、痈肿未破者,皆能内消。大凡损伤痈肿,必因气血不宣畅,今既气得疏,血亦流行,肿岂有不消者哉。

205 摘录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

21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地黄膏 211 处方

山栀仁1两半,绿豆粉1两半,粉草6钱。

212 制法

上药或晒或焙为末,用生地黄烂杵,取汁1两半,好蜜1两半,以薄瓦器盛,在铜铁铫中水煮成膏,如稀糊相似,候冷停分,入前药末,同在乳钵再杵匀,为丸如芡实大。

213 功能主治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地黄膏主治小儿口内舌上,生疮作痛,饮食难进,昼夜烦啼。婴儿胎热,生后旬日之间多虚痰,气急喘满,眼闭,目胞浮肿,神困,呵欠吸吸作声,遍身壮热,小便赤,大便闭,时惊烦者。

21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以1丸至2丸,麦门冬煎水化下,不拘时候。儿大者每用1丸纳口内含化,或以新汲水调点舌上。

215 摘录

《活幼心书》卷下

22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黄膏 221 组成

生地黄1斤(取汁),胡桐泪半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白矾半两(烧灰细研)。

222 制备方法

先于银器中煎地黄汁,欲凝,下诸药,搅勿住手,膏成,于瓷盒中盛。

22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黄膏主治牙齿宣露,齿根挺出,时出脓血不止。骨槽风痛。

2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涂齿根下。

2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 231 组成

大黄、黄柏、黄连、黄芩、赤芍药、当归、绿豆粉、芙蓉叶、薄荷各等分。

232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生地黄汁、鸡子清、蜜同调匀。

233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主治赤肿疼痛,外障等眼疾。

2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贴太阳穴及眼胞上。

24 《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方之地黄膏 241 组成

郁金(皂荚水煮干,切细,焙干用)半两,豆粉半两,甘草1分(灸),马牙消(研)1钱。

242 制备方法

上用生地黄汁及蜂蜜对合,入盏内约2分许,熬成膏,和成药。

243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方之地黄膏主治初生儿鹅口、重舌、重腭。婴孩胎受热毒或生下两目不开。

2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2皂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鹅翎扫涂口内亦得。

2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地黄膏 251 组成

生地1000g,藤黄15g,红粉9g,冰片3g,广丹12g。

252 制备方法

上后4味为细末,备用。先将生地洗净,放砂锅内煮30分钟左右,取出捣烂,再放入原汤煮20分钟,过滤取滓。将滓再煮再滤,然后将滤出的药液放砂锅内,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丝为度。放入罐内待冷后,将备用药粉搅入即成

253 功能主治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地黄膏主治淋巴腺结核。

2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洗净疮面,用无菌敷料摊上药膏(不宜太厚),盖在疮口上,间日或3日换药1次。

26 《眼科阐微》卷三方之地黄膏 261 组成

生地2两,黄连1两,黄柏5钱,寒水石5钱,归尾2钱,红花2钱。

262 制备方法

先将地黄酒浸,捣烂如泥,和药成饼,摊油纸上。

263 功效主治

《眼科阐微》卷三方之地黄膏功在行血凉血,去热毒。主治撞损瞳人,瘀血疼痛,或风热赤目泪出等眼疾。

2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虚眩晕的症状 5 血虚眩晕的病因及治疗 6 气血亏虚型眩晕 61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62 证候分析 6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64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641 方一 642 方二 6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651 方一 652 方二 6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6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7 关于眩晕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虚眩晕的方剂 2 治疗血虚眩晕的穴位 3 治疗血虚眩晕的中成药 4 血虚眩晕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虚眩晕 1 拼音

xuè xū xuàn yūn

2 英文参考

dizziness due to deficiency of bloo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虚眩晕为病证名[1]。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1]。《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虚眩晕之症也。”

4 血虚眩晕的症状

血虚眩晕症见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

5 血虚眩晕的病因及治疗

血虚眩晕多因损伤心脾,肝火炽盛,阴血亏耗而致[1]。治宜滋阴补血为主[1]。

血虚无火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酸枣仁汤等方[1]。

血虚有火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等方[1]。

失血过多所致者[1]。《丹溪心法·头眩》:“吐衄漏崩,肝象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治宜补肝养血,益气滋阴等法[1]。

6 气血亏虚型眩晕 61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2]

62 证候分析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2]

6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2]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为主方。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如血虚甚者,可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另冲服)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其出血病因而治之。[2]

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2]

64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641 方一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处方: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方义: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642 方二

[3]

治法:益气升阳,滋阴补血。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随证配穴:气短自汗者,加膻中、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百会为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以帅血上荣。血海、膈俞可补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脾胃,益生化之源。气海培补元气。

6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651 方一

[3]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脾、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652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毫针刺,中等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6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心脾两虚取足三里、血海、脾俞,注入当归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3]

6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4]

选穴:百会、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灼热红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发病时皆可施灸,需长期坚持。

7 关于眩晕

眩晕(vertigo[5][6])为病名[7]。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8]。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9]、眩运、头旋眼花[7]。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即眼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7][2]。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2]。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9]。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7]。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7]。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9]。

针灸治疗眩晕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晕发作时可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位),作悠缓、细匀的呼吸动作,或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穴,使头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即可减轻。

详见眩晕条。

8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艾草医用的记载。《庄子》云 “越人熏之以艾”。《孟子·离娄上》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艾草的疗效就已被认可。

孟子所谓“三年之艾”,更是对艾草使用的进一步认识。保存3-5年的艾草,既祛除了燥气,又保存了药性,最适宜艾灸。

《五十二病方》中有将艾草燃烧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伤寒论》中便记载了艾叶,当中提到的胶艾汤时至今日仍是治疗血虚寒滞、月经过多的妇科良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是以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

《名医别录》最早把艾叶作为药物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慝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

宋朝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国提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书中还附有“明州艾叶”图。复道即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四明即今浙江宁波。该书最早提出了注重艾草品质的道地药材。《蕲艾传》是论述艾草的专著,描述艾草“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明朝的李时珍是对艾草极为推崇的一位医家,他对艾草的称赞不胜枚举,其著作《本草纲目》对艾草做了大量研究及记载,包括“艾叶能灸治百病”“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李时珍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蕲艾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

首出于李东垣之师张元素《医学启源》:“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顶巅痛,用藁本,去川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