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庙会几点关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厂甸庙会几点关门,第1张

16:00。

2023春节北京厂甸庙会于1月22-26日上午10点至16:00举行,主办单位为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厂甸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民国七年,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规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邨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

藏品名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藏品来历:陈蕴碧女士来自深圳,由于对古籍善本的喜爱,经常到各个古玩市场上去寻宝,这件藏品就是在深圳的一家古玩市场上买回来的。

藏品特征:这是一套不完整的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共13本,从书中内容看这套书应有120回,16本;这件藏品少了17-24回,105-120回,一共缺了三本。

鉴定专家:彭震尧 中国书店海王邨拍卖公司拍卖师、从事古籍版本鉴定二十年

  专家评述:这个持宝人所持有的这套书是民国(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同文书局铅字排印版,那么进入到民国(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由于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有石印本、铅印本。所以这时候印刷比较多,那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也比较多,那么目前存世的,也比较多,那么现在她所持有的这部书,又中间还缺几卷,所以是不太全的一部书,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和她这本书的情况所以标的价钱是八百元人民币。

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六十卷年代:清光绪上海飞鸿阁印

函册:十二册

纸张:白纸

装帧:线装

尺寸:半框:155×105cm

参考价:150000--

大约800到1500左右。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1、

藏品名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藏品来历:陈蕴碧女士来自深圳,由于对古籍善本的喜爱,经常到各个古玩市场上去寻宝,这件藏品就是在深圳的一家古玩市场上买回来的。

藏品特征:这是一套不完整的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共13本,从书中内容看这套书应有120回,16本;这件藏品少了17-24回,105-120回,一共缺了三本。

鉴定专家:彭震尧 中国书店海王邨拍卖公司拍卖师、从事古籍版本鉴定二十年

  专家评述:这个持宝人所持有的这套书是民国(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同文书局铅字排印版,那么进入到民国(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由于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有石印本、铅印本。所以这时候印刷比较多,那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也比较多,那么目前存世的,也比较多,那么现在她所持有的这部书,又中间还缺几卷,所以是不太全的一部书,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和她这本书的情况所以标的价钱是八百元人民币。

2、

民国《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两函12册全

参考价:1600元。

3、

清 毛宗岗本《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存卷一三、一四共1册,茂苑毛宗岗评,有眉批,白棉纸,印工精良,有静美插图8幅,惜残本。毛宗岗,毛纶之子,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为一介寒儒,卒年自当清康熙48年(1709)以后。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茂苑(即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作法,假托得《三国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并在章回之间夹写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又伪作金圣叹序冠于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此即120回本,它取代旧本广为流行。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与原著比较,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天命思想明显加强,在表现技巧、文字修饰方面也有提高。据记载,此书系毛宗岗与其父合作评改。

参考价:1300

你自己看看吧,这东西将来有升值空间,现在不太认。当然有喜欢的就不在意多钱了!我个人认为像这种古籍善本,无价!个人喜好!

张樾丞 ( 一八八三·十一 · 二十一·——一九六一· 一·十五·),原名福荫,字樾丞,以字行,又作越丞。河北省新河县南小寨村人。

家少贫寒,年十四即失学,自乡间步行至北京谋生,入东琉璃厂一刻字店益元斋为学徒,每日除侍奉主人及诸般劳务外,稍有暇晷,即刻苦读书习字,钻研印艺。一日,顾客以店内印作质劣不取,主人命樾丞赶制以应,得称许,由是满师,专以刻字为事,时十八岁。民国初年,严几道、陈师曾、姚华、金北楼、胡璧城、张伯英、锺刚中、袁寒云、杨千里等诸名公皆居京师,恒留连於琉璃厂文玩之场,樾丞虚心请益,励志研求,且师事於陈师曾,得窥六书三仓之源流、秦汉篆籀之迁变,故笔法章法能守古人矩度,无佻巧诡异之习,技艺日进。寻在琉璃厂各南纸店悬润,鬻艺所得,家境渐丰。年四十,在西琉璃厂自设图章墨盒店,是时适获一汉代铜鼓,极珍之,遂以铜鼓之谐音名曰『同古堂三万。京师为文人渊薮,书画名家,不可胜数,当时所用文具,如镇尺、墨盒,多为铜制。凡讲究之品,皆刻名家书画之属。樾丞擅为名家作品雕镂,各体法书,山水花乌,余与原作不爽毫发,所作梁启超、姚华合作书画铜屏十二幅拓本,今尚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又精自制印泥,为艺林推重。以兼营书画文玩关系,复谙於监古之术。能书,以铁线篆最负时名。偶作北碑之体,亦古朴可观。

其印自先秦两汉人手,兼采吴昌硕、黄牧甫、王福庵诸家体貌,布白严谨,不尚狂野,平生刻印以十万计。尝曰:『自来摹印大家,咸由书出,书法之美溢为篆刻,变化无方,苍浑无际。吾幼倚此衣食,未窥本原,老乃悔之无及矣。所自信者,不敢牛鬼蛇神眩俗欺世耳。』语至谦抑恳切。一九三五年曾辑《士一居印谱》影印行世,马德彝、傅增湘、伦哲如、涂凤、章釭、侯疑始、陆和九等皆撰序或题诗美之。章钰诗云:『不弄官印弄私印,贱子嗜好已成疢。赏心诗句痛心词,亦出坚顽请游刃。沧邻(戴迁)昌硕(吴俊卿)高(时显欣木)金(绍城北楼)王(大炘冰铁),累累荚中完不璺。赤石不夺年复年,老来名姓愁人间。樾丞一见即惠我,小者分计大过寸。其中两作尤超绝(一为『看足柳昏花暝』六字,一为『忘忧佳玩』四字,均朱文),六家骖与西泠靳。海王邨西同古堂,市隐有年霜上鬓。以铁为笔见能事,力追古始排凡近。遥遥竹房留一监,姑以艺传吾不恨。但恨生不汉与唐,云台烟阁镌豪俊。我尝披寻《印人传》,吴越闽皖夸汇进。南累百兮北鲜一,由谁擅举由谁摈。君家乃隶古冀州,金石刻画独孟晋。请将北胜抵南强,写入卷端当唱引。』以樾丞之精能,固足当之。新中国成立,闻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出其手篆。一九五四年,同古堂并人刻字合作社,樾丞以专家备受尊崇,聘以授课,培养後辈。闻晚岁所作,不乏佳制,惜均於动乱中泯灭殆尽。弟寿丞,亦精刻印及刻铜,早卒。子少丞、幼丞,孙效丞,均传其业,以治印世其家。(一九八五年七月六日 马国权)

张樾丞(1883~1961),原名福荫,一作张荫,字樾丞,一作越丞。河北新河人。幼贫失学,後至燕京,习治印,於北平西琉璃厂设同古堂为人刻印,用以维生。复就教於时贤,深究六书之学,所作遂駸駸入秦汉之域,名乃大噪於时,王公贵人与文儒墨客,皆以得其一二印为重。平生治印五十馀年,逾数万方。又兼能刻铜件。存世有《士一居印谱》。

1908年,琉璃厂藻玉堂主人王雨请张樾丞为梁启超所书的龙飞虎卧刻字,此字刻出,名声大振。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赞叹:真银钩铁画也。张樾丞由此一举成名。

庆历八年(戊子,1048)春正月戊戌,工部郎中傅永为陕西转运使。永,考城人,前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檄兵掩击,永驰至,案知合江吏冒取播州田,觽怒,乃叛。永以吏配岭南,夷獠闻之,散去。转运使职田在广安军,岁入米四百斛,军遣四校变贸得四千缗,永止令准市估鬻之。文彦博自成都还,言其治状,进永一官,于是改使陕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二)

按:“傅永”,阁本、活字本同。本书卷一七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九记相度古渭寨事,亦作“傅永”。按《宋史》卷三三○傅求传载此条及古渭寨事,又卷三一八张□传记此事作“傅求”。考《乐全集》卷三六傅公神道碑铭叙傅公平生,也说到上述二事,惟仅云“公讳某”,不言“永”或“求”。二字形近易误,未知孰是。《宋史》卷三三○傅求传: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绝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又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素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浸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宋代夔州路客户的人身依附

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宋会要辑稿》六九之六六至六七)。这里的客户无权自由流动。这种情况到南宋时也未得到很好的改变。开禧元年(1250年),夔州路转运判官范荪乞将皇佑官庄客户逃移之法校定:“凡为客户者,许役其身,毋及其家属;凡典卖田宅,听其离业,毋就租以充客户;凡贷钱止凭文约交还,毋抑勒以为他客;凡客户身故,其妻改嫁者,听其自便,女听其自嫁。庶使深山穷谷之民,得安生理”(《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反映了此前客户的地位更加低下。那些从强烈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自由”客户实际并不自由,他们所面临的是到处为人庸工。为生计而挣扎,“不能营三餐之饱”的客户也是存在的,死后“贫无葬地”(《庆元条法事类》卷七十七《丧葬》,《海王邨古籍丛刊》,中国书店,1990年版。)的客户也常见。

我想老师应该不会问你们找平面图吧,因为琉璃厂本身就是两条巷子,但是我把琉璃厂的概况给你吧,如果你们老师偏让你们画平面图,那就让他自己画吧,别忘了他要是画完了,一定给我传一份啊,我也挺想见识一下琉璃厂的平面图呢。

一、形成变迁

琉璃厂街因烧制琉璃瓦而故名。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和平门南,以新华街为界,分为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全长690米,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辽代,琉璃厂地域为燕下乡海王邨,处燕京(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的东城墙不远,属都城近郊。金代因之。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隅建大都时,便在海王村建琉璃窑,烧制琉璃瓦等构件,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后迁到门头沟琉璃渠。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崇文门、宣武门等附近,建房“召商居货”。琉璃厂左近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和大栅栏就是那时形成的。商业网点始向琉璃厂周围的地域发展,开始形成商业区。明末清初,京城书肆和古玩市的中心在大明门之西的城隍店,后迁至广安门大街路北的慈仁寺(今报国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地震,慈仁寺有毁,书肆、古玩迁至琉璃厂,文化街开始形成。此后,书籍,古玩业等商人纷纷来到琉璃厂经营,街市日渐兴盛。到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琉璃厂文化街成因:清顺治元年(l644年)十月,圣祖皇帝诏告“满、汉分城居住”。五年(1648年),又颁布“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的谕令。于是,汉族在朝任职官员、文人墨客和商民人等,多迁至琉璃厂周围寓居,清史上便有了“宣南士乡”之称。由于他们身居琉璃厂附近,又经常身临琉璃厂,从而确立了街中的文化精神,影响了街中的经营基调;自清代的稽古文到及汉学的兴盛,导致编纂书籍蔚为成风。据《内务府册》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共六十三楹,为修书处,掌刊印装潢书籍之事。”康熙年间,编辑57种书,5418卷。清雍正年间,编书获得进一步发展,共计编书72种,11998卷。清乾隆年间,编书进入全盛时期,共计编书307种,19838卷,其中最富盛名的《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亲加命名和开始编修的,前后历时10年完成。内府修书的兴盛,对于琉璃厂古旧书业为中心的文化街形成,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注中述,每日清晨,诸官来到翰林院,校勘内府秘书《永乐大典》和各省采进民间藏书,“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可见内府修书,依然离不开琉璃厂的同时,也拉动了琉璃厂书肆及其古玩、文房四宝等商业文化的繁荣。乾隆年间,朝鲜著名学者洪大容来京,曾多次到琉璃厂。在所著的《外集·燕记·琉璃厂》中述:“市中多书籍、碑版、鼎彝、古董。凡器玩杂物,为商者多南洲秀才应策求官者,故游市者往往有名士。盖一市,长可五里,虽其楼栏应豪侈不及他市,珍怪奇巧充溢罗积,位置古雅,遵循徐步,如入波斯宝市,只见其环然烂然而已,终日行不能鉴赏一物也。”足见乾隆时古香古色的琉璃厂景象。琉璃厂周围建有会馆,众多的会馆是应试各地举子栖身之所,他们在应试之余,又成为琉璃厂的客源;1918年,建成海王材公园,灯市又移至于此,含地处琉璃厂内的旧时兴起的厂甸、土地庙、吕祖祠庙会,游客纷至。这又是文化街形成发展的原因之一。

1980年,中央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做出改建琉璃厂文化街的决定,拨出巨款,经4年多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具有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琉璃厂东、西街中间设汉白玉过街石桥相连,桥额“照古腾今”。东街有汲古阁、天宫阁、锦昌、实宝斋、燕京书画社、墨缘阁、松筠阁、韫玉斋、文盛斋、悦古斋、悦雅堂、北京文物商店收购部、北京翰海艺术拍卖公司、振寰阁、敦华斋、萃文阁、博萃阁、宝晋斋、千年老店、静雅斋、槐荫堂、华锦斋、怡华堂、集珍斋、飞鸿堂、古家俱部、多宝阁、韵古阁、芦雪斋、秋实山房、鹦鸿阁、三秋堂、弘古斋、聚宝斋、慧雅阁、紫竹阁、红玫瑰、泉友斋、怡舫斋、邮局、宣武区文化馆、如意阁、盛唐斋、荷光山馆、老乡亲、卡片商店、屏古斋、虹光阁、宝古斋、瑞成斋、烟壶斋、一得阁、建国斋、槐荫山房、博古斋、戴月轩、龙凤阁、乐海轩、文房四宝堂、古雅阁、信远斋、宝翠堂、古艺斋、安徽四宝堂、邃雅斋、中国书店及3家个体古玩字画摊;西街有:孔方斋、宝荣斋、通古斋、清秘阁、濯锦斋、文物出版社门市部、紫云阁、华彩文化公司、正品斋、文奎堂、古籍书店、兰宝堂、观复斋、庆云堂、古钱币商店、来薰阁、朝花书画社、华夏书画社、孔膳堂、萃珍斋、荣宝斋、荣兴旧货市场、古珍斋、商务印书馆门市部、中华书局门市部、中国书店。

2002年,享有“九市精华萃一衢”美誉的琉璃厂开始致力于构建北京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产业中心。规划中的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将商业区和手工艺区统一规划,占地八十一公顷,其基本框架归纳为“一二四八”:“一”是指一个中心区,即东西琉璃厂;“二”是两座标志性建筑——“东方古玩艺术大厦”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是指四个文化专业区即商业区、传统工艺区、景观区和综合发展区;“八”是指形成八条文化商业专卖街,即图书街、玉石街、陶瓷街、雕刻街、铜器街、字画街、文房四宝街和乐器街。建成后的琉璃厂产业园区将成为北京最大的、品位最高的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

二、新老书肆

明代,琉璃厂书业已有二酉堂等书肆。康熙年间,报国寺书肆迁至琉璃厂,古旧书业开始发展起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始编修,四方书贾纷至琉璃厂经营古旧书业。计有二酉堂付氏、文光楼石氏、文宝堂曹氏、善成堂饶氏、大文堂刘氏、正文斋谭氏等30余家。至光绪初年,这条街上已聚有书肆220余家。甲午战争后,新学和西学译著源源而来,旧书几乎无人过问。1911年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来此开设分店,其后会文堂、广智、广益、世界几家书局及神州国光社等,相继挤进琉璃厂街。主要有文光楼、富文堂、宝善堂、荣华堂、晋华书局、博文书局、中原书局、文益书局、文汇阁、同善堂、来鹿堂、三槐堂、文明斋、藜光阁、积山书局、开明书局、文盛堂、怀文堂、刘炽昌、经腴堂、文莱阁、宝铭堂、钩古斋、第一书局、文澄阁、丁廷造、养拙斋、群玉斋、长兴书局、九经阁、荣华堂、白廷智、纯华阁、丰记书局、张宗兴、文道堂、李根祥、复古堂、书业堂、希古堂、宏文堂、瑞铭斋、龙威阁、维古山房、书业公司、文蔚堂、牛进福、文华堂、修本堂、敬业堂、松筠阁、孙进德、袁经纬、王恩桂、李福荣、蔚文堂、文远堂、宏德堂、宏远堂、修文堂、铭德堂、鸿文斋、文宝堂、翰林斋、连筠书社、苏世桐、鸣珂书店、有益堂、聚好斋、荣禄堂、聚锦堂、福润堂、善成堂、多文堂、二酉斋、博文斋、槐荫山房、榷古斋、友仁堂、古芬阁、复盛斋、宝华堂、文盛堂、铭珍斋、翰文斋、正文斋、孔群书社、待求书社、实学书店、古香书屋、松古堂、益文堂、龙文阁、勤有堂、张林怀、会文斋、何长洲、崇文斋、毓文堂、继文堂、左书升、同文堂、赵文治、德友堂、会文堂、崔学德、胡治稳、文德堂、崔景方、聚古堂、瑞芝阁、宝仁堂、刘安居、文芝阁、务本堂、文友堂、文禄堂、肄雅堂、李恒坦、直隶书局、艺文书局、企古斋、二希堂、敬义堂、贡士才、蜚英阁、勤有堂、宝笈堂、通学斋、文萃堂、文华堂、文琳堂、朴学斋、南阳书房、萃文斋、富晋书社、宏道堂、三友书社、郑纯义、杜世勋、天都阁、文澜堂、大酉堂、国粹书社、石渠山房、袁文麟、尚友堂、瑞文书局、见斋书室、饷华书局、富强斋、文润堂、大村堂、慎记书社、惟一书社、述文堂、翰友堂、焕文斋、振文阁、懿古书店、恒古堂、震旦书林、邃雅斋、宝林堂、奎文堂、文富堂、函雅堂、酉山堂、开通书社、会经堂、本立堂、郁文斋、宏京堂、保古斋、文贵堂、宝森堂、慎记书社、九经堂、九经堂新记、文雅堂、宝经堂、鸿宝阁、同雅堂、鉴古斋、述古堂、瀛文斋、文焕堂、同好斋、幡青书室、萃文斋、森宝堂、久安堂、效贤阁、来薰阁、善成堂东记、宝纶堂、文瑞堂、肄文堂、弘简斋、蔡玉堂、景文阁、宝文斋、宝名斋、锦章书局等。

琉璃厂的书铺,自从清代乾、嘉以来,绵绵二百载,其间兴衰代谢,不知变换了几百家。乾隆时益都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清末江阴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近人通学斋书铺主人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是考证琉璃厂书铺掌故的名著。尤其是孙著《琉璃厂书肆三记》,时代晚近,更为详赅。

琉璃厂过去书铺,以路南的为多,又以东琉璃厂为多。由厂东门过来,远及火神庙、海王村公园、小沙土园胡同中,每两三家门面,便有一两家书铺,家家都是牙签插架,满目琳琅。一些书铺,外面看看,只有一两间、两三间阔,而内中进度却很深,有的是前后连接,即俗名“勾连搭”的鸳鸯房,看是三间,实际是六间,这样店内就很宽大了。铺中四周都是书架,有的前后房隔开的隔断也是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线装书,书套一头都夹有一张白纸,写明书名、作者、时代、版式。客人来了,可以挨架参观,随意取阅。如果是老主顾,更会让在柜房先休息,小伙计敬茶敬烟,略事寒暄,然后才谈生意。谈谈最近买到些什么,问问店里最近收到些什么,拿过来看看。好的东西,大家鉴赏一番,买也可以,不买也可以。如果有意要,然后可以谈谈价钱,形成一种朋友式的营业关系。这种营业方式,其源流应该说是很早了吧。

在琉璃厂书铺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少版本、目录专门家。晚近如正文斋主人谭笃生、会文斋主人何厚甫、文德堂主人韩逢源(绰号韩大头)、通学斋主人孙殿起、文禄堂主人王晋卿、个人营业的宝坻县人刘宇清(绰号宋版刘)、衡水县人萧金铭等人,都是比较著名的。其中尤以孙、王二人更为突出。伦哲如先生《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所谓“后来屈指胜蓝者,孙耀卿同王晋卿”便是指此。并自注云:“故都书肆虽多,识版本者无几人,非博览强记,未足语此。余所识通学斋孙耀卿、文禄堂王晋卿二人,庶几近之。孙著有《贩书偶记》、《丛书目录拾遗》,王著有《文禄堂访书记》,皆共具通人之识,又非谭笃生、何厚甫辈所能及矣。”孙氏除上列二书外,还有《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著作。当然以上这些人都是琉璃厂的专门家,除此而外,那些一般的书店伙友,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艺,才能胜任工作。

所说知识,就是熟悉各种书目,首先是四库的书目,其次还有南北各私家的书目,古代的、当代的,毛晋汲古阁、聊城海源阁、宁波天一阁等等。熟悉各种版本,宋版、元版、建刻、蜀刻、白口、黑口、家刻、坊刻等。要能作到象缪荃孙说的“宋椠元椠,见而即识,蜀版闽版,到眼不欺”,那就近于技矣。

所说技艺,就是整理古书,重新装订,重新换护页、书衣,配制书套,仿制抄本,仿制缺页,这中间工夫各有高低。一部破烂霉蛀的宋版书,到了高明师傅手里,重新拆开,轻轻地一张张地摊平,去掉霉迹,托上衬纸,补好蛀处,再一张张折拢,理齐,先用纸捻订好,压平,再配上旧纸护页,配上栗壳色或瓷青色旧纸的书衣,用珠子线(即粗丝线)订好,帖上旧纸题签,配上蓝布、牙签书套。就是用这样水磨的细工夫,一部破烂的旧籍便成为面目一新的善本了。高明师傅作起这些工作来,真有得心应手、起死回生之妙。晚近装褙师傅王仲华,技艺就非常高明,曾为傅增湘重装北宋本《乐府诗集》,“傅在跋语中称他为“缀补旧籍,号为精良”,又说“修订讫事,精整明湛,焕然改观”。这象刻版工板儿杨、张老西一样,都是琉璃厂文化工艺中的高明之士。各书铺或藏书家都存有旧纸,平时把整理旧籍时多余的旧书衣、护页等替换积攒起来,以作修配宋版元版等珍贵善本书之用。至于说重新装订一般的旧书,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琉璃厂在二百年间,不只是一个卖书、卖画、卖古董的文化商业区,也可以说象一所特殊的学校,其间不知培养、薰陶出多少文物、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材。他们都是师徒相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孙殿起氏所编《贩书传薪记》,对近代书业师承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载,是很可珍贵的资料。

坊刻 琉璃厂刻书作坊始于清乾隆时期,善成堂、文成堂、聚珍堂、翰文斋、来薰阁、邃雅斋、尊古斋、直隶书局、富晋书社等9家,曾刻印《医宗必读》、《孙子兵法》、《经典释义》、《西厢记》等书。琉璃厂刻书作坊先后有富文堂、善成堂、文成堂、半松居士、五柳居、二酉斋、龙威阁、老二酉堂、正文斋、有益堂、宝经堂、藜文阁、宝书堂、书业堂、文光楼、二酉堂、来鹿堂、文阔堂、酉山堂、荣禄堂、会经堂、会文斋、荣锦书屋、镜古书屋、文宝堂、宏道堂、文贵堂、鸿宝斋、文成堂、聚珍堂、翰文斋、来薰阁、松筠阁、文奎堂、修须堂、文禄堂、通学斋、藻玉堂、鸿寿堂、开明书局、书业公司、直隶书局、文殿阁、修文堂、富晋书社、邃雅斋、北直文昌、尊古斋、晋文斋、龙云斋、永盛斋、龙光斋、同古堂、清秘阁等。

选介

①来薰阁,开设于咸丰年间,前身是收售古琴的来薰阁琴室。1911年起收售古书,称来薰阁琴书处,店主陈连彬。1922年,其侄陈杭参与经营,店中开始兴旺。1940年在上海开设来薰阁分店。店伙经常到南方及内地省份搜求古旧书,买到多种善本。陈杭还曾经四次到日本收书和售书。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忠义水浒传》(100卷28册,施耐庵撰,罗本篡修,李贽评阅,明万历刻,清康熙五年石渠阁重修本),就是此店捐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厢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刻本,也是此店搜购到的。店中曾刊印书籍十余种。出入这里的知名学者,有钱玄同、刘半农、胡适、周作人、陈垣、郑振锋、沈尹默、马裕藻、马衡、谢国桢等。

②文奎堂,开设于清光绪七年(l881年),创立者是河北束鹿人王云端。店址位于琉璃厂西街。文奎堂在清末曾是全市内外城规模最大的旧书店,店中不仅经销图书,并且搜集、刻印和出版图书。今店内除经营古籍外,也经营文房四宝和字画、摆件等。

③翰文斋,店主河北衡水人韩心源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琉璃厂创办。翰文斋的匾额为内阁大学士孙诒臣、李文田所书。曾先后收得李文藻、李勤伯、缪荃孙等藏书数十种。设铺面开业后,不数年与各大书肆相鼎立。光绪二十年(1895年),其子韩林蔚接手经营,与著名学者盛伯义、王懿荣等相往还。在清末民初收得一批故宫藏书。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中国书店的门市部之一。

④松筠阁,开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立者是河北衡水人刘际唐。初创时店址在西琉璃厂街106号。店中初以经营古书为主,兼售杂志,在廊房头条开设过集文阁分号,在东安市场开设过同文书店。松筠阁在搜求杂志方面颇有作为,被誉为“杂志大王”。其子刘殿文编成的《中国杂志知见目录》,共4册125万条。品种丰富的地方志书也是其经营特色之一,此外兼营刊行书籍。今以经营字画、工艺品为主,兼营艺术类书籍。

⑤通学斋,开设于1919年,河北冀县人孙殿起经营,北大教授伦明投资。孙初在宏京堂书坊学徒,又在鸿宝阁、文会斋作伙计,开店后多次南下外省搜求图书,抢救了一批古籍。他还有几种著述,1936年出版《贩书偶记》,1957年出版《清代禁书知见录》和补遗。此外著有《琉璃厂书肆三记》、《成林琐记》、《古书经眼录》、《北京风俗咏》、《琉璃厂书肆四记》等。

⑥中国书店,全国成立最早的集收购、发行、出版为一体的国营古籍专业书店。位于宣武区琉璃厂西街。隶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1988年被列为实行计划单列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古旧书业已经瘫痪,古籍文物毁损流失严重。在专家、学者的倡议下,为统一领导、团结和改造北京古旧书业,抢救和保护古籍文献,该店于1952年11月4日正式成立。由郭沫若题写店匾,店址在北京东四南大街。至1958年,有111家私营古旧书店通过公私合营并入该店,中国书店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主体。l963年中国书店迁至宣武区琉璃厂海王村公园旧址,总面积212万平方米。员工总数478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51名(国家级版本专家4名)。中国书店除在北京市坐收、上门串户收购和到废品站拣选有用的古旧书刊外,还深入到全国城乡开展古旧书刊收购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不仅完整的保存了全部店藏图书,还从社会上和造纸厂里抢救了许多古代和近代文献资料。到1994年,共抢救保护各种珍贵古籍文献600多万部,其中5000余部罕见孤本、珍善本,收入国家级图书馆永世收藏,如北宋刻本《开宝藏》、《说文解字五音韵谱》,苏辙撰宋版《诗集传》、宋版朱注《楚辞》、雍正钞本《异史》等;修补珍贵古籍20余万册,补配重要典籍近万部,如清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等;收购和销售各种古旧图书7000多万部;抢救珍贵文献2万余部;搜集、整理中外文期刊报纸8000多种,30多万套;整理出版古籍图书2000万部,其中木版刷印230件,465万余部;发行各种新版图书5亿多部。

三、古玩字画

源流 琉璃厂开设古玩店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至今可考者,康熙十一年(1672年),松竹斋在琉璃厂西街开业,为琉璃厂文化街最早的收售字画的店铺。清道光中期(1831-1839年),博古斋孙虞苫在琉璃厂创办,以经营金石、字画为主。此后,孙虞苫与赵佩斋又共同在琉璃厂开设了茹古斋。而后,赵佩斋又在琉璃厂开设了大观斋。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刘振卿在琉璃厂开设了德宝斋。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袁厚民在琉璃厂开设了笔彩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黄兴甫在琉璃厂开设了尊古斋。清末,由陕西人杨某在琉璃厂开设了庆云堂。据《琉璃厂小志》载,自康熙至宣统年间,琉璃厂古玩店计有40家。1919年,由苏惕夫在琉璃厂开设了贞古斋。1923年,由林华亭在琉璃厂开设了虹光阁。1944年,由邱振生在琉璃厂开设了宝古斋。到1948年,琉璃厂共有古玩店31家,其中,经营字画的有论文斋、振雅斋、墨缘阁、茹古斋、宝古斋、论古斋、悦古斋、贞古斋、宝珍斋、蕴古斋、古欢阁、绮鑫、博韫斋;经营瓷器的有陶庐、博文斋、鉴珍斋;经营陶瓷和字画的有韵古斋、鉴古斋、韫玉斋、信古斋、赏奇斋;经营金石和陶瓷的有华古山房、延古斋、古光阁;经营碑帖等有庆云堂;经营砚台和图章的有韵珍斋;经营铜器和古钱的有云松阁;经营古铜和旧玉的有道古阁;经营玉器的有雅文斋;经营古玩杂项的有致宝斋。

选介

①荣宝斋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明末遗老张氏在琉璃厂101号创办“松竹斋”。经营范围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书画用纸,以及各种扇面、装裱好的喜寿屏联、挽联、册页等;二是各种笔、墨、砚、墨盒、水盂、印泥、镇尺等;三是书画篆刻家的笔单。乾隆年间,主持店务的第四代店主张玉峰,善以精品招徕顾客,并利用官府的背景,生意兴隆起来。道光年间,店主张仰山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和金石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吴大澄都是他的好友。此时的松竹斋主要经营古玩和南纸。鸦片战争后,经济萧条,更兼连续两代店主不谐经营之道,好交游,广识,挥金如土,松竹斋急速没落。店东张李氏聘庄虎臣出任经理。广交京师名士。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打出荣宝斋的字号重新开业,店址改在琉璃厂86号。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由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题书匾额。经理庄虎臣经营手法灵活,使荣宝斋很快兴旺起来。光绪二十二年,副经理张仲儒在甘井院胡同2号创办”荣宝斋贴套作”,聘请雕版高手戴广斋和木印巨匠王月轩,从此自刻自印自销笺纸,不仅优于其他同行,而且为木版水印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此际出版的“缙绅”(官名录),由花钱买得官衔的庄虎臣进宫抄写,不仅准确无误,而且印制精良,成为京师具有垄断性的热门产品,为荣宝斋增加了效益。1925年,王仁山出任经理,使荣宝斋进人鼎盛时期。l928年开设南京分店;1931年开设上海分店;1932年开设洛阳分店;1934年开设武汉分店;1936年开设南京第二分店;1940年开设天津分店。当时著名书法家寿石工曾有“荣宝高斋峙两京,琅琊妙手重平生”的诗句,“琅琊妙手”即指王仁山。1937年8月,北平沦陷后,荣宝斋逐渐萧条。

1950年初,在徐悲鸿、郑振铎、吴晓铃、周扬等斡旋下,由国家出版总署投资,5月,办理了公私合营手续,在荣宝斋后面加上“新记”,于是年10月19日正式开张营业。由于荣宝斋新记原来的业务与现实需要很不合拍。又因旧债还未还清,债主告到法院,判处荣宝斋拍卖财产偿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代为偿清债务后,于1953年初全部收归国营,去掉“新记”二字。从此荣宝斋成为国营文化企业。1960年后,开始在研究、发展和完善传统技术的同时,征集流散的书画文物。在收集到名人字画中,稀世之宝按规定送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余佳品店内收藏,作为木刻水印知名于世,成为独家的“乱真艺术”,齐白石也曾对自己的作品难辩真伪。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木刻水印以后,惟妙惟肖,在世界上引起震动。毛主席、周总理曾把木刻水印画《簪花仕女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荣宝斋的木刻水印作品的整个展厅获“特殊金质奖章”。荣宝斋先后木刻水印了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蕉下鸣蛙》、赵佶摹唐人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该店的木板水印画作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48个国家举行过展览。荣宝斋亦精于修复技术和摹制古画。唐寅的《伏羲是女娲图》出土于新疆 , 绢本已破碎成块;山西应县木塔经卷画幅,在佛像体内秘藏了800多年,因受潮而粘连如棒,经荣宝斋技人之手,或整旧如新,或重现原貌。荣宝斋前后摹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历代绘画近百幅。金振之临摹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冯忠莲临摹清代袁耀《万松叠翠图》、王宗光临摹仿人《狮子骢》、陈林斋临摹宋代马和之《唐风图》、郭慕熙临摹唐韩晃《文苑图》、孙天牧临摹宋代《渔村小雪图》等。荣宝斋也擅长装裱古今字画,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由著名裱画大师张贵桐率领一个小组装裱而成。一位美国朋友要装裱一幅巨画,竟不远万里来到荣宝斋,裱成后,满意而归。1972年和1984年,荣宝斋进行了两次翻扩建,建成了两座两层营业楼,分为东斋和西斋,总营业面积6750平方米,并有生产用房2300平方米。1987年,荣宝斋有限公司在香港九龙加连威道开业。1989年,在香港举行首次拍卖会,拍卖清光绪以后的书画作品263幅,日成交额2000万港币。1994年,荣宝斋有职工240人,营业额为1000多万元,利润500多万元。

②尊古斋,位于西琉璃厂,开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者是湖北云梦人黄肖甫,继承者是其侄黄伯川,后者在1939年将尊古斋关闭,改在东琉璃厂宝铭堂书店旧址开设通古斋,1945年再由黄镜涵继承其父经营。经营者精通铜器,今存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文物莽权、莽衡,就是此店收购的。

③宝古斋,开设于1944年,店主邱震生是河北三河县人,以经营历代书画为特色。邱早年在虹光阁学徒,出入于佑任、易培基等人家门,尤其是与天津的收藏家张叔诚过从甚密,成为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

④庆云堂,开设于清末,店主原为陕西人杨某,1931年由河北吴县人张彦生接手,以经营碑帖为特色,由李鸿章、陆润庠题写店名。张早年在隶古斋碑帖店学徒,掌握了收售碑帖和拓、裱技能,接触过汪大变、梁启超、于佑任、张伯英等碑帖收藏家,开店后走遍全国收购碑帖,又结识柯昌泗、郭沫若、陈叔通等,1956年后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著有碑帖论文和《善本碑帖录》。北京图书馆新馆金石部的许多资料,都来自此店。

四、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为纸、墨、笔、砚的总称。琉璃厂文房四宝店铺的兴起,同“宣南士乡”及众多会馆在其周围密切相关。街中最早的经营文人用纸的当属“松竹斋”,于康熙年间开业,兼营“南纸”。经营墨者仍为“一得阁”,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中国墨汁制造首创第一家,创建人谢松岱,他进京会试落弟后,于琉璃厂东街今64号处开设了制造墨汁作坊,自产自销,生意兴隆。谢自写对联赞墨汁“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店名以对联首字取之,匾额谢松岱书写。老店由谢氏弟子徐洁滨独自经营后,又分别在厂甸和广安门内大街325号开设墨汁制造厂和“制造烟子作坊”,并在天津、郑州开设分店,在上海、西安开办专营代销店。1956年由各店共组一得阁墨汁厂。其墨汁有“油烟”和“松烟”两类。“油烟”有云头艳、兰烟、亮光、桐烟、大单童、双童、油烟等品种,为书写小楷,工笔绘画的佳品;“松烟”有阿胶、五老松、小松烟等品种,其特点是墨迹亮、耐水性强、书写流利、写后易干、石堙纸、永不褪色、适宜拓裱、香味浓厚。50年代后,经过科学检测、分析,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配方和新工艺,改变了过去“油灯取烟,饭锅熬胶,人工研磨”的古老方法。研磨使用电动机器,灌装实现管道化,并建立现代化的产品检验室。年产量达到1000万瓶以上,其中约20%左右销往海外。现墨汁产品分为五大类:北京墨汁、书画墨汁、中华墨汁、一淂阁墨汁、松烟墨汁。一得阁生产的八宝印泥,素与墨汁并誉。“八宝”即红宝石、红珊瑚、珍珠、金筒、朱砂、麝香、冰片及贮存百年以上的老蓖麻油。经阳光晾晒和冬季自然冷冻,使之一年四季适用。特点是颜色纯正,印鉴清晰,不怕日晒、火烤、水浸、久存不干、气味清香,永不褪色。用这种印泥盖的印章色泽鲜艳、美观,可历百年而不变,既使将纸烧成灰,印章处仍鲜红如故;

戴月轩 1916年由戴斌创办。戴斌号月轩,浙江湖州人。幼年来京学艺于贺莲青笔店,期满后自立门户,在东琉璃厂开办以己名为店名的制笔店。一间门面,前店后厂,制笔用料均来自湖州。戴氏亲自制笔,质量均必尖、齐、团、健

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经过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汉族、清满族的统治。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繁衍出了许多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和时效性,这些习俗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节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自古以来,新一年的第一天要过“春节”。“春节”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国一直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并沿袭下来。辛亥革命之后废除旧历采用公历,以公元纪年1月1日为“元旦”,为了与农历的新年有所区别,此后就不再称“春节”为“元旦"了。在民间,人们习惯称过春节为“过年”。每到农历十二月间,北京民间“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按传统习俗,一般都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1.腊八

腊月初八,传说这天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腊八粥的习俗。北京民间,人们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锅腊八粥,讲究一些的人家,腊八粥除米、豆之外,还放一些枣、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后,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邻居也互相馈赠。腊八这天,除民间遍食腊八粥外,旧时北京各大寺庙,像雍和宫等,都用大锅熬粥,然后分送给那些捐钱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黄纸旗,书明某庙所赠,施主接到粥后,以银两“回敬”。当时各大庙利用腊八粥也可增加一笔收入。

2.祭灶

旧时腊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习俗,宫廷用黄羊祭灶,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等供品祭灶王爷,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3.扫尘

春节前的大扫除,老北京也叫“扫房”。古时候,这叫“扫年”,它是由驱病祛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来的。这扫房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干干净净,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临人间做好准备;二是通过扫房,扫除家里的秽气、晦气和穷气。

4.守岁

传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爷、土地爷等。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这是北京人过春节时喜用的拜年语。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给岳父母拜年,且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饭、玩耍。二是礼节性的拜年。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进屋门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年。凡一年来有欠人家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的拜年。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时没有多少来往,到了年禧,来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或进屋坐一会儿,无须过多礼节。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礼的,谓之“拜晚年”。

6.庙会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庙会是其中一大项,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庙会时间长短不一。当年和平门外的厂甸庙会,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庙会,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庙会,再早时闹市口的城隍庙庙会都是很有京城过年特色的大庙会。近年来北京人在过年时仍保留了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已变成了逛地坛庙会,龙潭庙会以及各种新派庙会,如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朝阳公园综合庙会等。

厂甸庙会:厂甸是指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厂及厂甸搭棚列肆,成为过大年万商歇市期间的集市所在,俗称“厂甸庙会”,又称“逛厂甸”。厂甸庙会的范围是以海王屯公园为中心,东至火神庙,西至西琉璃厂,南至沙土园,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厂甸庙会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林立的摊点上,堆满了大家喜欢但平时又难以见到的各种玩具,各种风味小吃、特色食品,还有各种旧书、旧画、古董、珍宝……凡是去了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货。厂甸庙会是卖耍货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货摊儿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满海王邨公园周围。厂甸的耍货,有多达百余种:面人、泥人、锡制刀枪、竹木刀枪、蜡鸭子、泥嫁妆、绢花、毛猴、泥哨、纸翻花、铁丝变花、花脸、风车……所有耍货精巧新颖且价格便宜,非常诱人。

厂甸庙会还是个博览会,各类商品有大致的分区。古玩摊多设在东琉璃厂街路北的火神庙、海王邮公园和靠近虎坊桥的南新华街路西。其中,火神庙的摊位整齐、货色较好,海王邮公园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华街路西的地摊,就差远了,没有货架,只是平地摆摊。货色也有不同,火神庙中多为金银饰品、珠宝玉器、玛瑙钻石等;海王邮里多为瓷器、铜器、木器等摊位。新华街的地摊,都是些劣等货色,什么都有,价格低廉。说得更准确一点,火神庙中的是珍宝摊,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摊,新华街路边的是破烂摊。

7.元宵节

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南方称汤圆、汤团)的传统习俗。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便流传至今。

元宵节的又一民俗是猜灯谜。古时人们把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叫灯虎,比喻其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最盛。

(二)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节。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樱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黄酒及艾子叶。樱桃、桑葚、棕子可以随便吃,雄黄酒因为泡有雄黄,不能开怀畅饮,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还要用手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脑门上写一个“王”字。此外,还须把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脐等处,说是抹了它,一年之间“五毒”(蛇、刺猬、蜈蚣、蝎子、癞蛤蟆)不敢“钻空而入”。另外,还得在住人的房门西侧插上菖蒲棒,门上方中央贴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图案的红色剪纸。另外,还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挂一串用彩绸制成的小樱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类的饰物,作为点缀。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按历法解释是:农历八月居秋天(秋季为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皎美。中国人把月圆看做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节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爷。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举行祭月活动,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大。中秋之夜满朝文武、宫女簇拥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举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各种果品外,还特制直径达数尺的“月华”(帝后嫌“饼”与“病”音相近,便定在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月华上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等图案。祭品中还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厨操刀,把瓜切成数瓣,瓣瓣绽开,而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如一朵开放的大莲花,称作“莲花团圆瓜”,再置于莲花形状的大铜盘里,摆上供桌祭月华,并把大月华切成小块,连同团圆瓜分赐妃嫔、太监、亲近侍女。然后帝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荡舟。船上配有美味佳肴,名为“泛舟赐宴”。是时,湖水上空焰火飞舞,湖面又燃放莲花灯,气氛甚为热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场所。

二、北京人的岁时习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随时令的变化而变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饮食、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儿。无论是祝福贺喜、娱乐游戏、走亲访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讲究和习俗。各种岁时习俗的活动不仅热闹喜庆,而且富于乐趣,充分体现出京城百姓好热闹的心态。考试大编辑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北京人很讲究的一项重要风俗。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从官府到民间都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据《明宫史》上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加署,引春牛击之,日打春。”民间妇女在立春那天都买萝卜吃,谓之“咬春”。立春各家讲究吃春饼,烙春饼与烙普通饼不一样,春饼要薄而且还能揭开,又称“薄饼”。吃春饼讲究菜多,过去北京猪肉铺都卖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驴肉、熏肚、熏肋头、酱口条、酱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节,也称宴九、筵九、烟九、淹九等多种名称。燕九节又称白云观会神仙,是明清时期北京全城的一个盛大风俗活动,白云观是这个活动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诞辰,此日也称为燕九节。

(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北京农历二月的风俗主要是与太阳和龙有关,因为去冬的严寒已经过去,太阳升高了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又因为春天来了,农业开始忙起来,种庄稼需要阳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阳和龙。北京南城,左安门内有座太阳宫是清顺治初年所建。宫内塑太阳神像,每年二月初二开庙。开庙时居民都往祭太阳,香客络绎不绝。在祭太阳神时,北京居民都做太阳糕而供,“太阳糕”有“太阳高”的意思。二月仲春,节气临近春分,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气候越来越暖和,此时有祈祷太阳神日日高挂之意。清朝内廷在这天也用太阳糕在慈宁宫花园祭祀太阳神。北京城郊以农为业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门外撒些草木灰,进门又在屋内和厨房等处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这样做说是引龙回来。城里人用黍水面、麦米做成枣糕放人热油锅煎熟而吃,说是“熏虫”。过去,二月初二还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节

清明节大多在农历三月份,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茔地扫墓,有的则在家中烧“包袱”遥祭而已。包袱是个约有尺许的白纸大口袋,上写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内装纸钱和金、银元宝等冥器。每至清明节,草木丛生,郊游踏青是北京人多年来的风俗。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节是人们为了怀念春秋战国时晋国的介子推不图赏赐被火烧死在绵山上的事而形成的节日。

(四)蟠桃宫

北京农历三月的又一风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宫。蟠桃宫位于崇文门外迤东河沿南岸。据史书记载,蟠桃宫原名太平宫,创建于明代。庙不大,前后只有两个院落,山门横匾上书“护国太平蟠桃宫”,左侧大墙上写“蟠桃”,右侧大墙写“圣会”四个绿琉璃大字。山门里正殿四壁墙上塑着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从四面八方拥向鏊山来赴三月初三的蟠桃圣会。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塑工精细,是该庙中泥塑艺术的精品。蟠桃宫庙内除王母娘娘殿外还有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和吕祖殿等。蟠桃宫虽是个小庙,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该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开庙三天。初三是王母诞辰,香客和逛庙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从崇文门外往东,沿护城河南岸至庙门,小贩的货摊、卖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变戏法、摔跤等卖艺娱戏场子一个紧连一个,热闹非常。

(五)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门头沟区,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庙会。20世纪2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进行民间习俗文化调查,被后来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开端。

(六)丫髻山庙会

旧时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为期20天的庙会。当年清室照例派员前往致祭。北京城里许多达官显贵,翎顶辉煌,乘坐肩舆,络绎于途。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为了求祥祈福、求医得子,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来此朝顶进香。一些民间香会也来献艺谢神,开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跷、龙灯、狮子,边走边练。有的抬着“真灵”、“有求必应”、“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挂匾还愿。到了晚间,山上还有“善人灯会”,以小灯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给香客照明。

(七)暑伏

农历六月初天气虽然已经很热,但并不潮湿,适合晾晒衣服和书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的风俗。过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将箱柜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风地方着太阳晾晒,读书人将书籍也搬出来让风吹吹,防虫蛀。六月,什刹海荷花盛开,天气又炎热,每天午后,北京农工商各界都会于什刹海乘凉观赏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书馆、戏棚和卖冷饮的货摊,会贤堂大饭庄、烤肉季饭铺也在这一带。岸边满垂柳,海中荷花绽,风光倚美景,纳凉之胜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刹海是北京人的风俗。

(八)七夕

农历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灯的风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间妇女的一大节日。据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因犯了天条,被隔于天河的两边,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过鹊桥相会。所以多少年来,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没出嫁的姑娘都将一枚小钢针投入水碗中,使其浮于水面,在阳光下观看碗底的针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称“丢针儿”。妇女们还凑到葡萄架或藤萝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在此节日里除各家祭扫坟茔、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后,儿童以燃点荷花灯为乐。北海、护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灯是七月十五一项很有乐趣的风俗。

(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这一天有郊游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花糕、插茱萸(yu)等习俗。永定门外的燕墩、西便门外的天宁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蓟门烟树以及西山八大处等地都是当年文人雅士登高观景、饮酒赋诗、烤肉分糕、共度重阳佳节的场所。重阳节期间,正是菊花盛开之际,富贵人家常在这一天将许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摆成一座花山,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在护国寺、隆福寺的花厂、天宁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销会。重阳节时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黄米、小枣制作的,此外还有各种糕点:如满族的萨其马、汉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应季上市。“糕”与“高”同音,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农历十一月又叫冬月,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时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贺。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古代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就是说,冬至是节气的开始。民间在冬至时没有什么重要的活动,风俗是家家吃馄饨,所以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顺口溜。从冬至起,就“数九”了。北京人给“九”编的顺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传统的见面礼节

(一)顿首

顿首是古代跪拜礼的一种,是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见的一般礼节。首先是叩头,将额头触于地即抬起,故名。顿首上古即有流行,现已淘汰。此礼节常见于书信敬语。旧时写信,一般开头即用“锥偈住保�馕�白X向您问好、致敬”。亦有以“顿首”为落款者。

(二)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示敬意。现在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仍然常见。有些老年知识分子亦作见面或道别之礼。

(三)作揖

拱手的俗称。后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弓身拱手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凉”,见面时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见面还有“请教台甫”、“敢问贵庚、贵府”等一大套繁文缛节。

(五)请教姓名

初次与人见面的礼节,即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交往以直呼其名为失礼,故初交时多问字号而忌问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无字号,与人初交亦忌问名,多询问对方姓氏,且冠一“贵”字于前。如:“您贵姓”答时将贵字免去:“免贵,姓张。”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旧时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见的。禁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视点和高度,用一种现代生活、人文礼仪的扬弃思想分析对待,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们以宗教、人伦等面目出现,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产禁忌、物质禁忌、语言禁忌、节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对待禁忌我们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风俗文化的现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对人们行为消极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们行为规范中强调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为基本原则,给客人倒完茶后,将茶壶放在桌子上,壶嘴不能对着客人,因为“壶嘴”谐“虎嘴”音。递烟、酒、茶都要双手,忌单手;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酒以敬客多次为荣,忌自饮不敬客。客人进门的第一顿饭忌吃水饺,因为水饺是送行的食品,俗称“滚蛋包”。宴客席间主人要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吃饭未完忌讳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抹桌扫地,以为这是“驱客”之举。宴客时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妇、女儿,否则认为待客不诚、不敬。待客菜肴一般忌单数,喜用双数,取意“好事成双”。

到别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为原则。走进主人家,客人要主动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习俗是客人应当向主妇打招呼,否则,认为无礼貌,轻视主人。

交往中人们常常互相馈赠礼物,有些礼物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赠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伞、鞋、钟等送人。“伞、鞋、钟”分别与“散、邪、终”谐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