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草纲目收藏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中医本草纲目收藏版,第1张

古籍出版的。

古籍由国家管理局主管、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成立于1980年,承担国家管理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中国研究院及国家级医项目的出版工作。主要出版古籍珍本、现代系列图书、医学院校教材等。古籍主要出版古籍及研究古籍的著作,承担国家抢救行将失传的有价值的孤本、善本、珍本古籍的复制影印任务,同时也出版理论、临证各科、中、方剂针灸、养生等著作以及工具书、教材、医学科普读物等。

《本草纲目》,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374种,收集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每种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方)等项。

全书收录植物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17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物学的总结。这本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更容易理解、容易背诵。

1、我国本草分类相关古籍以及谱录内部有大量的文言文字体,在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就会想到之前见过更容易理解。

2、我国本草分类相关古籍以及谱录与古代文学作品十分相似,可以容易的进行背诵。

你知道补肾壮阳的古代秘方吗?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器,主管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等生理功能,范围和意义相对较广。古代补肾壮阳的秘方有哪些?边肖为你解答。

男人为什么要补肾?

现代男性的生活习惯,节奏快,压力大,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长期透支,肾虚。相关数据显示,3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有一半以上肾虚。

肾虚的男性会出现与肾脏相关的功能减退。肾阴虚可导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盗汗、遗精早泄等症状;而肾阳虚则表现为腰膝冷痛酸痛、畏寒怕冷、精神疲惫、夜尿频、大小便失禁或不利、水肿、阳痿等。可见,男人肾虚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性能力。

看看古籍中的药膳秘方:

秘方

冬虫夏草15g,老公鸭1只。将冬虫夏草放入洗净的鸭肚中,然后加水炖,调味后即可食用。可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软、久咳不止、病后体虚等症。(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米尔食谱

杜仲10克。和一块猪里脊肉。将腰洗净切段,然后与杜仲混合。然后用荷叶包起来,煨着吃。可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高血压、胎动不安。(明朝《本草权度》年)

三个秘方

枸杞叶20克,羊肉60克,羊肾1个,粳米100克,葱2根。先将羊肾剖开,洗净切碎,然后将枸杞叶煮汁,再用枸杞叶汁配羊肾、羊肉、粳米、葱白煮成粥,加盐调味,每天早晚食用。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冷痛,头晕目眩,听力下降,夜尿频等症。(《饮膳正要》元)

思秘方

鲜韭菜60克,粳米60克。韭菜、栗子洗净,切碎,粳米粥煮开后,加入韭菜、盐,做成稀粥,早上空腹食用。具有滋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暖胃的功效。(明朝《本草纲目》)。

补肾壮阳养阳。

阳痿是一种疾病,在《经》篇文章中有过认真的描述,但在后世圣贤的书籍中并没有特别的佐证。因为它隐藏的东西很多,所以很难说清楚,又怕后人沉迷于阳气过盛,会耗尽精气,所以沉迷而不是阳痿,所以就忽略了。所以阳痿是一种病,不专门调查。往往很难治愈和治愈,也很难治愈。如果代代相传,未必是仁人所喜闻乐见。《易》:天地密,万物醇,男女精,万物化身。:两神角力结合形成,爱精之道其实和阴阳大端有关。书上还说:欲望多的老人会活得更久,他们的阳气会使他们更强壮。少年阳痿,而死之意,以生为中,若不广集经书,明,何以救于无量!陆续保存!意思是禁欲,但就是禁欲。至于卦数,表示节欲,是大家养生之道。真心有益于本质,依然富足节俭,自然资源丰富。至于痿,当阳衰,阴亡,阴阳俱竭时,难用,想用时难改。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焦虑的,但是东西没有用。这一点已经伤害到了,很难长久。虽然在多年的渴望之后很难看到它的优点,也很少被感觉到,但它是被感觉到的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jīng shǐ zhèng lèi bèi jí běn cǎo 》

2 概述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系本草学著作。简称《证类本草》。31卷。宋·唐慎微撰。初稿写于元丰5年(1082年),于元符元年(1098年)增订成书。本书是在《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及《(嘉祐)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又参考了大量医药文献及文史古籍编撰而成。全书共收药物1746种。卷1、2为“序例”。主要收载了前代重要本草著作的序文、凡例、药物炮炙、药性理论、方剂组成、各种病证的常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宜忌等药物总论方面的内容。卷3~29系药物各论部分。将药物分为十类:即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每部又按照上品、中品、下品的次序排列,每一种药物均首列该药的图形,并广引历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的记载,内容有该药的正名、别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生药形态、采制药法以及临床有效单方、医案等。卷30为“有名未用”类,系将原《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等书中的194种药物,但后世已不详其用途者辑录出原文,以供参考。卷31“本草图经外草类”及“本草图经外木蔓类”,是将《(嘉祐)本草图经》一书中增入的植物药品98种分别收载各药的原文及图形。

本书的编写体例是,每种药物的本文部分用白色大字记《神农本草经》原文,用黑色大字记《名医别录》原文。《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的原文也记以黑色大字,但分别注以“唐附”、“今附”、“新补”等字样。唐慎微新增的药物原文则在药名之上用“墨盖子”(︻)作为标记。注文部分先记以《别录》的旧注(未作标记),以下依次记出陶弘景注文(记以“陶隐居云”)、《新修本草》注文(记以“唐本注”)、《开宝本草》注文(记以“今注”)、《嘉祐本草》注文(记以“臣禹锡等谨按×××”字样及其以后的白色小字标题)、《本草图经》原文(记以“图经曰”大字标题)、唐慎微续增的内容(均在“墨盖子”的标记以下),其中引录了《雷公炮炙论》的原文、该药的临床处方应用以及文史著作中有关该药的论述等。本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北宋以前我国本草学的成就,故刊行后受到北宋末期以至明代医学界的很大重视,出现了大量的复刊本、增订、改编本等,而且与此同时在日本及朝鲜也有很多翻刻本,对于这一时期的药学事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证类本草》的版本,首刻本是在大观2年(1108年)刊行的,故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其后刊本又有改“大观”为“大全”者。在刊行之前曾经艾晟加以校正,并在原书内容中逐条补入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中简称《别说》)的文字,由此发展出后来的《大观》本系统。政和6年(1116年),北宋 指定以曹孝忠为首对《证类本草》重予校订,将原第30及31卷合并为一,共30卷,内容方面仅作了部分的文字订正,又将书名改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由此发展出后来的《政和》本系统。南宋·绍兴29年(1159年) 组织王继先等人再次校定《大观本草》,增补了少数新药(记以“绍兴新添”)及部分注说(记以“绍兴校定”)。书名则改称《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原附《音释》1卷),由此产生了《绍兴》本系统。

以上三个系统的刊本除“绍兴”刊本宋代以后在国内已失传,仅见有日本方面的残存钞本若干种外,《大观》和《政和》两种刊本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的重刻本及增补重刻本。其中最早的一次增补是在1249年由张存惠将《本草衍义》的药物逐条加入《政和本草》,题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即晦明轩刊本),这一刊本此后叠经复刻,不仅是现存《政和本草》的唯一形式,而且也是《证类本草》最多的一类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在《政和本草》逐条编入《本草衍义》的影响下,明代以后的《大观本草》系统中也出现了将《本草衍义》的药物逐条编入的刊本型式。除了上述完整的《证类本草》刊本外,宋、元之际又有将《证类本草》的主要内容节要录出与《本草衍义》合编成书者,其书名不一,如宋代刊有《新编类要图经(注)本草》,元代刊有《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42卷等,均题“许洪校正”。

周杰伦有首歌叫《本草纲目》,很多不知道这本医书的人也因此歌了解了《本草纲目》,知道了李时珍。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依旧为我国中医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经典古籍。那么,李时珍是在何种情况下编撰此书的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怎么编撰的

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最终,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其人生平简介

作者李时珍,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他一方面精研历代的医书(读过将近一千种这类的书),订正古人的谬误,吸收古籍的精神;一方面借着行医的经历,到处采集药物,还经过他多方的探访、观察、实验、比较、阅读、亲尝以及自己临症的印证,费了将近三十年的工夫,才把这本书编写完成。

本草纲目里都是些什么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部(纲),六十二类(目)。卷一至四是全书的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卷五以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李时珍把一千八百三十二种药物分为十六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每一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二类。其中植物一千九十五种,动物四百四十种,矿石三百五十七种。

中国的生药,一向以草木为主。本草纲目所收的药物将近二千种,除了草木以外,还有米谷、豆类、花果等植物,以及虫、鱼、鸟、兽、玉石等等的动物和矿石;用“本草”来概括它们作书名,大概和汉书艺文志上的“径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等的话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收集的药物,数量多,分类繁,在这里不能一一详述。我们只拿书中动物类的药材来举例,以见一斑。动物类的药有四百四十种,除了最高等的人以外,李时珍还把它们分类为:虫、鳞、介、禽、兽五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