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那些医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古代有那些医书?,第1张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以下是自学中医入门知识的建议步骤: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入手,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病机辨证、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了解中医对于常见病如感冒、头痛、口腔溃疡、消化不良等症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阅读《金匮要略》和《临证指南医案精选》等书籍。

学习中药方剂:学习中药方剂需掌握“四气五味”、“归经”、“配伍禁忌”等相关知识。可以从《本草纲目》和《医林改错》等书籍中学习。

学习针灸及按摩推拿:可以通过视频教程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来学习。这里推荐名为国医明师学社的针灸——“一穴一讲”的课程,这是一门专门针对中医穴位讲解的课程,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穴位知识,提升自身的养生技能和治疗能力。

实践应用:尝试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常见病症进行自我调理或治疗,并不断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系统而复杂的学问,自学需要耐心和时间。建议在自学过程中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编写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体质调节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同时,也应该谨慎对待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传统偏方或者治疗方法。

你好

这个太多了啊,如果你不是医学专业的,那么推荐你买本针灸本科生的课本《针灸医籍选读》绿色16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如果大型书店没有就找医学书店肯定有,如果找不到医学书店,到中医药大学(每个省都有一所)里去打听,总有卖教材的地方,这本书都是古医籍,与针灸有关的内容,但是医古文的哦

如果你是医学专业的,那么也一定不是学针灸的(专业人士会有这种问题吗?)

那就更可以读上面那本书,另外,《黄帝内经。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太多了,古籍,个人觉得针灸大成比较全,

那么,以上,你加油吧!

钱乙(约10321113年),北宋儿科学家。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至其曾祖时北迁,定居于郓(今山东东平)。父钱颖,善医,东游海上不返。幼年由姑母收养,成年后从姑父吕氏学医,为方不拘泥于古法,时出新意。尤精通《本草》诸书,详辨阙误。临证以擅长儿科病闻名。元丰(10781085)年间至京师因治愈长公主之女疾,授翰林医学。又以黄土汤治愈皇子瘈疭病,而擢为太医丞,赐金紫。后因病辞退。钱氏专业儿科六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一些常见小儿病如惊风、吐泻、咳嗽、天花、麻疹等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又根据小儿病理特点,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及治疗上柔润的原则。其学术见解,对中医儿科学以至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钱氏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以及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等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其理论、临床经验及医案,经阎孝忠加以整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约1114年)。《小儿药证直诀》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212/xiaoeryaozhengzhijue/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钱乙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4:36:31 共53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出身世医之家,他的愿望是像他的祖、父辈一样,当一名济世活人的医生。可是在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成名,出人头地。李时珍不敢违背父愿,十四岁考取秀才,以后三次赴武昌应试举人,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恳求父亲,让他专心学医。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一五五一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火佥)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一五五六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但由于他淡于功名荣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二书,也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李时珍在一五九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把繁体字转换为现在简化字。

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当中,为方便阅读,出版单位往往采用简体排印的方式,即把繁体字版本整理转换为现代简化字版本出版。然而此项转换工作,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争议。本文就该不该转换,如何转换,转换之益与弊等几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在诸多学科中,没有哪个学科比中医学更加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献有上亿册,其中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仅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就收录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达13455种,尚不包括民间的手抄本、中医诊籍等,且经挖掘古代文献还在不断增多。

  经国家整理发掘,使得一部分重要典籍按照现行简体字重新校勘出版,虽然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的普及和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古籍经简体处理后,不能准确表达含义。如五脏的“脏”,繁体应为“脏”或“藏”(有藏精气的含义,四声),与繁体的“脏”(肮脏之意,一声)简化之后字形相同,很容易造成歧义;再如头发的“发”和发展的“发”,二者简体字都是“发”,在简体版本《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这段话中有两个“发”,字同意不同,前者是说机的微妙,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是不允许的,后者是说没有掌握针刺的要领,即便下针也是无法激发经气针感,发出疗效的。这些差别在繁体版本中一目了然,在简体本中则十分难解了。另外,简化校勘的古籍相较于整个中医文献总量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