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正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谁写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8收藏

小儿正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谁写的?,第1张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描绘了暮春农村到处洋溢着生机,儿童欢乐的捕捉蝴蝶,蝴蝶为了不被捉到,纷纷逃入花丛中,隐没了身影的有趣场景。

出处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关键词注解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阴。

急走:奔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头二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新绿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末二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前二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二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此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才智《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评析》:一般七言绝句,多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意。像这样四句皆可入画者,则尤忌呆板平列。由景而人,由静而动,由远而近,使得杨万里这首《宿新市徐公店》避免了画面的呆板平列。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活法》,由稻盛和夫著写的。我感觉到了这本书的深邃之处,是一本值得花很长时间来慢慢体会的好书。

今天的我阅读这本书,理解到的可能只是非常浅显的智慧,但是我能感觉到,随着自己日后阅历的增加,会有一些时刻,让我会心。 整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人对自己应该进行历练。这与我自己的人生观有相似之处。我觉得:有一种理想的人,我称他为"完美人",他身体健硕,知识渊博,品质高尚,拥有强大的能力,坚韧的意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自己与这个自己臆想出的'完美人"相差甚远。但是,不同的态度会让人有不同的行为。虽然我们达不到这种状态,但是我们却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向这种状态靠拢。我觉得稻盛和夫他是追求完美的,他的修行也使得他向着他心中的"完美人"靠近。而在这个修行的过程中,那种美好的品质便散发出来,他的坚毅、善良、对道义的追求所以我认为,人应该时刻想象最完美的自己,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与"完美人"之间的差距应该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去努力完善自己。

其次是我最思考过,但是还需要很长时间去践行的一个问题:人格的建立。进入大学,我逐渐意识到,想要变得与众不同,必须形成自己的人格,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原则和标准的人格。它会成为我解决问题的标尺。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个性,就会在芸芸众生中暗淡下去,在历史中也只有统计意义;那些拥有自己做人标准,处事风格的人才能脱颖而出。之前看到过讲Bill Cliton的文章,他与人见面时,言谈举止之间会给人一种热情感,这就是他的一种风格,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然而仅仅是这种外在的个性,已经为让他如此闪耀,更不必说那些拥有高尚的人格的大师们。那些拥有内在个性点人,会让人感觉到他是非凡之人,不卑不亢,遇事沉稳,时刻展现出一种从容。稻盛和夫的那种慈悲、善良他的清廉、公正以及他各种优质的品质,构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而这种深厚底蕴成就的一位位大师都值得人敬仰。这也让我反思,应该去吸收那些优秀的品质,形成自己的人格,这样才能在这个越来越趋向于投机的社会中稳定,不随波逐流。

另一个是我已经反思过的问题:文化底蕴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我一直疑惑,文化的传承是如何进行的?都说中国文明是历史上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但是面对上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去继承呢?只是通过阅读古籍能了解多深呢?然而目前我也只能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个民族的智慧结晶。高中时阅读到建国时期的一些大师,钱学森、夏丏尊等人,都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大师。而稻盛和夫在书中表示,自己的智慧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的。作为一名日本人,尚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这样的细心研读与学习,我们作为中国人却忽略这些文化瑰宝,对这些文化经典置之不理,实在是惭愧。所以我明白了文化底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也会在培养自己的过程中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了解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

另外我学习到了稻盛和夫生活要"简单"的教导。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持单纯,我们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才能看到其中的奥秘,忘记那些复杂的条条框框,以一颗孩童般的心灵去看待世界。这个世界道人和事互相交错着,我们去梳理清楚他们的关系是在太劳累了,不妨简单些,这样人生也许才会豁然开朗吧。 书中也介绍了很多关于管理学的知识。包括松下幸之助的"水库式经营"去未雨绸缪,在公司的安全期就要考虑到危险期。还介绍了与个人完成理想的思路。首先要有大胆的想法,没有意愿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就是寻找方法。如何和"乐观派"与"悲观派"的人相处,什么情况听取什么意见。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读这本书真的是极其幸运的。

浅显理解。欢迎批评。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怪生:怪不得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

译文: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简析: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作者介绍一: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作者介绍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诚斋集》。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活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法》读后感1

 《活法》的作者是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这本书被誉为日本21世纪励志第一书。《活法》的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和佛教,结合稻盛和夫经营的经历与感悟,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让无数人在迷茫的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

 这本书让无数人在迷茫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修炼灵魂,保护美德,瞬间激发自身潜在的伟大力量。读了这本书之后,有以下三点特别深的感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相信对我以后的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态度决定一切

 好心态,好未来。稻盛和夫曾说“总是积极向前,有一颗感恩的心,乐观的接受,充满善意,有理想,不惜努力。”积极的心态是非凡人生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驰骋于浩瀚的天际,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头,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的阴霾里,畏缩在狭隘的角落。

 “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努力认真地过好现在每一分钟。”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值年轻,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努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资本。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虚度光阴,毫无目标和计划,对未来失去希望很信心,日子得过且过,到头来一无所获。

 今天的态度决定了今天的行动,也决定了明天成功与否。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充分利用时间,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学有所成。

 工作是修行是提高灵魂层次的有效途径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院的品牌策划推广大赛中担任策划部的部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并从中得到收获和快乐。

《活法》读后感2

 我所思考的“活法”,也就是我的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我一生着力追求在实践中彻底地贯彻这样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近期宣读稻盛先生的《活法》,我被书中的人生哲学深深的吸引。在《活法》当中,稻盛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许多中国之经典哲学文化,书中的观点及哲理显得简单而又熟悉,简单到常被我们忽视,熟悉到如同浸在骨子里般亲切,然而,我们确忽视了它的存在,现在,我逐渐的明白了些许。

 在100多年前,我们的民族遭受了一次巨大的灾难,因此而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使咱们的民族快速振兴强大,国民选择了一条高速发展的经济之路,此时,我们确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把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不断丢失。

 感谢稻盛先生再一次把它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不可再如此的无知下去,书中的内容朴实而简单,烂熟于我们的血液之中,可我们确忽视了它的存在,如今当我再次朗读出声的时候内心确有一种羞愧感。

 当我们把书中的文化切合实际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时,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以及精神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精华。

 对此,我们可把它当作前行的灯塔。

《活法》读后感3

 今接到读书任务,本以为是普通的励志书或是成功学之类的书籍。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越看下去越触动我的内心深处,使我受益非浅。让我欣喜若狂的是书中的经典语句到处都有,让我目不暇接。我有一种想一口气把他读完,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的冲动。事实上,这本书是值得我这样做的。

 “敬天爱人——敬畏上天,关爱众人”多么大气的胸怀啊!看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天是蓝的,花是香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一定要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敬畏上天”我的理解是做适当的事,不可把事情做绝;说适当的话,不可说谎话、狠话、脏话或是把话说得太满,不给人添乱,要顺应自然。“关爱众人”我的理解是秉持着一颗仁爱的心,热爱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不贪心,不能只顾自己。花花草草是朋友,小猫小狗是孩子。对待身边的人如同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事,工作的事,都是自己的事。做到这样,生命才会更有义意,得到的结果自然会是一个惊喜。珍惜众生命,就是行一切善。

 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珍惜时间。正如书中所说“与其莫名其妙为明天而烦恼,与其苦思冥想去制定长远的计划,还不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不错过今天,认真工作就能看清明天,明天再认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周,一周认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月……就是说,即使你不去探索遥远的将来,只要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以前看不清楚的未来的景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你的眼前”。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书中所说的那种“敬畏上天,关爱众人”的心境呢?

《活法》读后感4

 说实话谈到日本,我还是带有不少民族情绪的,因此平时不太感冒日本的事物。然而韬盛和夫这个日本人,以及《活法》这本来自日本的书,却能让我由衷地敬佩。

 了解了他的思想和经历,你会觉得韬盛和夫不愧为经营之圣,实在是世界第一等的人才。他也是我目前知道的唯一一个亲手创建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任何一个人,在有生之年能创办一家世界500强,也不枉此生了,何况是2家不同领域的企业!

 这本书很多地方都让我颇有感触,其中映像最深的是2个地方。

 1)人生公式=思想观念、个人能力、努力程度。

 2)人生经纬线=命运+因果循环。

 这两个总结我不在此处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书,个人觉得真是够精辟、够简练,时刻用它们来参考自己的人生,必将获益匪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观全书,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思想跟中国古典中的精华部分是传承的,是一致的,甚至有些地方作者都在直接引用中国古籍。就此又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一个宝库,有时间了大家可千万要去淘淘金啊,免得都被外国人学去了。

 韬盛和夫老前辈忧虑日本社会的现状,忧虑日本的年轻人接受西方太多的糟粕,中国又何尝不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呢?我觉得是时候放下我们的傲慢和虚伪,去虚心向圣者先贤多学习学习了,经营之圣都为之叹服,况且你我?

《活法》读后感5

 最近在读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活法》,很受启发,故书录于此“身居乱世之中,重新审视“活法”。“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章“磨练灵魂、提升心志”。这一章节内容不禁让我想起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生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分享,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寓指当前形势相当恶劣,只能爬上高楼,看到远方天的边际,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没有什么康庄大道在等着我们,人生就是不断奋进的过程。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挫折和磨练之后,人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无法理解的事物他能触类旁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这三大境界简单至纯至善的真理和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一书中始终贯穿在人生与企业经营的发展原则是一致的。让人惊叹真理无关乎年代,无关乎国界,无关乎行业,所有美好的、令人振奋向上的道理总是相通的。

《活法》读后感6

 我有幸次参加了樊登读书会,这次主持人推荐的是稻盛和夫所著的《活法》。一个小时的解读我懂到了:“人生的意义、价值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会后赶忙借来,回家后迫不及待打开《活法》一书,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翻阅。

 书的作者——稻盛和夫先生很善于总结,他透过其亲身的经历为向我们阐述了简单人生的有价值“活法”,并期望其毕生总结出的人生哲学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最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书中的道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简单道理,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道理,在作者的人生道路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透过《活法》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更加明确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一,首先是做人的原则,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人。不同的心态将会影响并决定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色彩。我体会做人要具有以下五颗心:“真心、诚心、虚心、恒心、爱心”。

 二,是做事。我们工作前应调整好心态,要让自己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心去渴望成功;工作中我们要大胆思考、留意准备,拼尽全力去迎接困难与挑战。要树立一种劳动快乐的工作态度,不要把工作认为是不得不为之的劳动,要把工作当作成长的必修课,透过工作感悟成长。

 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向我们讲述了人生真理,为我们解开了成长中的许多心结,解答了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成长问题,以上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悟,期望在此与各位共勉。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市幼建设,在你付出智慧与汗水的同时,你也将会收获成长的快乐,享有一个幸福洋溢的充实人生。

《活法》读后感7

 寒假期间,我读了《活法》这本书,书中讲述了稻盛和夫对生活的各种想法。读了之后,我受益匪浅。书中提到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印象深刻。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即生活和工作的结果由公式后面的三个要素相乘得来,其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思维方向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负的,否则就是正的,这会导致不同的人生。

 合上书本,联想自己,感触颇深。我很清楚,我不是那种天生就有杰出才能的人。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点,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努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我可以说我充满了炽热的热情。缺失的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有时候,工作出现瑕疵,我会非常着急。这种思想和行为是非常可怕的。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如你所愿,对于缺点、问题,换个角度看,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就我自己的教学工作而言,也许我的热情和努力并没有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效,或者只是部分学生取得了进步,但是这“部分”的积累最终会对班级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这样,当老师的快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有的学生成绩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教学热情,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也让更多的学生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不又是一种收获吗

 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扪心自问,只要我们有信心做好一份工作,并努力去做好它,面对困难始终坚持,不敷衍,不忽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会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收获人生的精彩。

《活法》读后感8

 《活法》是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作品,读这本书是对灵感的一次修炼,对未来一次完美的冀望!

 郎咸平以前这样评价过稻盛和夫,“稻盛和夫不仅仅创办并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还将他的经营和人生哲学传授给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千千万万的个人。他不仅仅创造经济价值,还创造普世价值。”翻开这本书,我便开始了与这位智者的心灵交流。

 翻开这本书,我找到了我对生活中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一种压抑的空气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正因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好处和价值。很多人就问人生的好处是什么?”我就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稻盛和夫的`回答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简单的几句话可能还不太容易明白,那大家就一齐翻开这本书,一齐与灵魂对话,徜徉于书海之中,感受那份恬淡的喜悦,与内心交流。()

 稻盛和夫做人的哲学激励了我。很多事情我们都了解,但是却没那么做,只是一念之差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小时候课本里读到的与人为善,多为他人着想,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们却忽视没有做到。看过《活法》我们都就应重新审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热忱,还有对生活的期望,我们都应有所改变。

 读过稻盛先生的书,在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在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在网上的销量也很高,很受读者欢迎,我也推荐大家阅读,坚信静心的阅读会带给大家更多心灵的洗礼和对生活的感悟。

《活法》读后感9

 稻盛先生说: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作者。对,稻盛,他就是写这本书的作者,他叫稻盛和夫,是从一个在社会上可有可无的小企业老板,成为了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的成功人士。

 回顾这几年的历程,79岁的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他的创业历程。他说,人活着是为了以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当然,人活着更是为了幸福。现在有许多人抱怨自己不够幸福,实际上,幸福是靠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就会更幸福。

 结合到自己的学习里想一想,做题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努力,就会全对。认真地对待,是一种走向幸福态度。

 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或者浅显点:你为了什么活着?再浅显点:你相信什么?记得在小些时候,曾有一个答案让我为之振奋:相信自己。对!有时,自己的做法也许会有错,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分析失败的原因,下次就会做得更好。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去反思,其中包括做得对的和不对的,做得好,就去总结好的经验,做的不好,也要想想为什么做的不好。要成功,首先要“想”,要敢于去想,要想出色彩来。但在想的过程中,有人会把现实想的狭小无比,如果有阳光大道,我们应该走阳光大道,何必去走小道呢。

 只要我们敢于去想,认真去做,走阳光大道,就会成功。

《活法》读后感10

 有一句话叫做“活在当下”,理解了这句话,你就会活的更健康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力争做到:静下心,沉住气,耐住寂寞。把工作做的尽善尽美。联想到自身在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五心出发:

 心态将会影响并决定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色彩,读后我体会做人要具有以下五颗心“真心”“诚心”“虚心”“恒心“爱心””

 “真心”认真的心,做人要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去学习与工作,你的目标就会实现。

 “诚心”诚实,诚信,诚恳的心,做事须讲诚信,欺骗他人的同时就是愚弄自己的人生。不要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诚信为本,讲信用是我们走好人生路的最好保障。

 “虚心”谦虚的心,成长中的我们应该谦虚为人,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时刻反省自己,能够放下自满高傲的姿态,谦虚学习他人之长处,以制自身之短。

 “恒心”持之以恒要坚持到底才能更有意义,这是稻盛和夫先生总结的道理,只要你肯付出就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能够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钻研我们本职的工作,一股傻劲面对工作的难题,相信就不会存在我们攻克不了的难关,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时间久了你也会成为你所在岗位上的专家。

 “爱心”做人须有善良的心,利他的心,也就是善待他人,学会感恩的心,要勇于贡献,勇于给予,做事,我们的工作应调整好心态,让自己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心去渴望自己工作的成功,要大胆思考,细心准备,拼尽全力迎接困难与挑战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工作当做成长的必修课。通过工作感悟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习感悟,希望在此与瑞图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一起共勉!

 让我们全身心投入瑞图各职岗位。付出自己智慧与汗水。让我们共同收获成长的快乐与充实的人生!

中华传统中医认为万病之源为阴阳不平衡,最高级的治疗法则为"天人地合一,阴阳平衡",这个层次是没有什么方法的,但可以善巧方便,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个层次为先天古医,准确说是巫医;古代大医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民国的王凤仪等,当下的中国活着的人当中掌握者不过2-3人。再低一级的治疗法是《黄帝内经》的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各种道法解难的运用,属于道医;当下的中国能掌握着也不多。

现在 社会 上流传的中医已经不是中医了,这个就不需要说了。

病来源于食物和气候变化,和父母的遗传。总结起来为六*的侵袭:。治疗主要是预防防病。人是世界上动物中最高级动物,家禽和野兽是低级动物。我从小就见过一条蛇被打伤,几条蚂蛇口含青草给蛇治伤。我好奇的回家问父亲,他说蚂蛇是蛇的医生专给蛇治病的,它那小蛇那么大从不吃它。还有一件事,我小时给生产队放牛羊,还发现母牛下牛娃在吃牛奶过程中l母牛教牛娃吃草。什么草该吃什么草不该吃,母牛让牛娃用鼻子闻,闻后再吃。好象闻中有知毒草和无毒草。小羊也是同样有母羊教它先闻后吃。还知道天上起恶云,乌云滚滚牛羊都要往回跑等等。低级动物都知预防而人是高级动物应该明白自己怎么预防,如果不知预防的人就是低级动物了,就不算高动物的人了。

我是个中医爱好者,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读到黄帝内经是非常震惊,用自己所理解的中医,谈谈阁下提出的万病的根源是什么?治病的最高法则是什么?

就用中医来解答。

就中医知识而言风为万病的根源,古人避风如避刀剑。

比如冬天伤了风春天容易咳嗽,而且风还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的时间越久,对人的伤害越厉害。而且往往让医生不知道病因在哪。

所以说万病的根源在于风。

再谈中医治病的最高法则。

中医治病的最高法则是标本,一个厉害的中医师不单要知道病人的病体标本,还要知道哪些病是先治标,哪些病应先治本。

中医并不是世人眼里简单不实用的学科,而是即具灵活而要悟性。

一代名医王孟英就是自学者,希望国家对中医的重视是放开民间中医爱好者,没有悟性又不喜欢的就算有证,对中医的发扬没有意义。

中医而言,万病之源乃阴阳五行失衡

中医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宇宙之拷贝,跟西方人说的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意思

天人合一,人就是天地人三合一的,顺应自然,才会产生出人来,而人既然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自然就是符合自然的内在的发展运行规律的,也就是阴阳五行平衡

当人体处於阴阳五行平衡的时候,人体就是 健康 的[西方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人体免疫力没有缺失]人体免疫力缺失,就是AIDS[AIDS在中医来说就是阴阳五行失衡]当人体阴阳五行失衡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疾病[人体平衡的时候,人的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与六种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风寒暑湿燥热火对人是无害的。可是,当人体阴阳五行失衡的时候,七情和六种自然现象就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这个就是中医认为的[疾病]产生的根本根源

~当,人体阴阳五行平衡的时候,人体是不会得病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个人体免疫力在不会得病的时候的体温是37°~373°]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体温是37°~373°的话,你是不会得病的。

~人,是一种有思想+情绪的生活在大自然的中的一种有社交活动的动物[是否高级动物另说],这种动物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与劳动社交活动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会导致人体中毒从而损毁人体免疫力的行为发生,人体免疫力会随著时间以及中毒的深浅而导致破坏[这个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AIDS後天获得性免疫力缺失],人体的疾病也就随著人体免疫力被破坏的深浅而产生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人体免疫力被破坏得越严重,疾病也就越严重,这个是一个正比关系

~人体免疫力是人体的一种自愈能力也就是说,人类会自己破坏自己的免疫力,不过,人体是会自动修复人体的免疫力的比如睡上一觉,其实就是最好的人体免疫力的修复[所以,不好好睡觉就有可能会导致被损坏的人体免疫力无法得到及时的修复]。当人体免疫力被损坏高於20%以上的时候,人体免疫力的自愈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当人体免疫力损失30%[也就是367°以下体温]以上的时候,人体免疫力几乎就不能自愈疾病了。因此可以断定的是几乎99%有病的人的体温都是低於367°的,同时,疾病越严重,则体温越低

~人体免疫力是完全可以从人体的体温看出来的,人体免疫力正常 健康 的时候的体温是[37°~373°],人体体温每下降01°,人体免疫力则相应下降10%,也就是说36°的时候人体免疫力缺失殆尽也就是说,你要治病的根本大法就是提升自己的人体体温,如果你能提升自己的人体体温01°,等於提升了自己的10%的免疫力~无论是降低自己的体温也好想提升自己的体温也好,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所以,中医认为治病的最高法则就是[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体温]中医发现人体有一种现象叫亡阳,因此,中医会使用一个方子[四逆汤]附子乾姜与甘草。李可就是中医火神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的[亡阳],其实就是阳气暴脱,其实就是病人人体迅速失温。所以,附子乾姜+甘草都是升阳之物,其实就是提升人体体温的药物[比如运动晒太阳烤火泡脚艾灸加衣盖被吃饭喝汤欢声笑语,都是能够提升人体体温的],反之,比如冷水冷空调寒风冰霜冷雨冷言冷语哭泣悲伤等等都是会脱却人体体温这个是对人体极其不利的东西应尽量避免

~中医认为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度,合适就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万病之源是身内发生不平衡,如冷,热,风,湿,寒等,它们偏向热,就会发生似类热症,如发热,生疮,发炎化脓等,如受冷,混身发冷,引发感昌,这时候需饮用热的姜汤,使身体还阳发热,达到体内热冷平衡,就能避免一场重型感冒。发热的,用一些容易出汗退热的一草药,如荆芥,紫苏叶,让其出汗退热,再些消炎消肿的蒲公英,车前草。体内冷热平衡,疾病就会好起来。

就中医而言,万病之源就是阴阳不调;治疗的最高法则就是治未病。说起来话长,只说重点提纲,供大家参考,具体原因可以查阅相关书籍。

首先说万病之源的问题,按照古人的观点,宇宙空间的万物生存法则就是阴阳。人体也是属于小宇宙,所以也符合这一法则,比如说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外为阳,内脏内为阴;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为什么这样分。甚至还有细分的,可以去阅读。

为什么说治未病是最高法则?中医是未病是一大特色。它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重视预防。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指出:“消未起之源,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治未病第二层含义,就是防微杜渐,早期诊治。因为没有防住未病,一旦疾病发生就应尽快明确诊断,争取早期治疗,不由轻病转为重病,局部转为全身疾病。

治未病第三层意思是:治中预防,先安未受邪之地。疾病已经发生,不仅要尽快诊治,而且在治疗中要注意病机病势,预先采取措施,防其转变。

万病之源是阴阳失调。几千年的中医到现在能真正称得上中医的两三个人。我请教一下:?他们作了那些调查研究,考察?请公开相关材料,数据。二你们认定时用了那些指标作来判断中医师的其假?三是两三个真正的中医之一吗?你怎么知道认定的统计数只有,两三个,如果你不是两三个真中医之一,那你假中医或不是中医的人又怎么识别真假中医?四你说万病之源是阴阳不平衡,这是中医对疾病发生总的病机的概括,而不是万病之因。万病之因不外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你这个水品,信口开何也想全面否定中医,置中医死地而后快,不知你底气和用心何在?

中医认为万病根源在于阴阳失调。这句话本身就是句模棱两可的空话,怎么去解读都可以。

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忽悠,首先要把医者自己忽悠相信了,然后再去忽悠家人、朋友和广大普通患者。要引经据典,用一些云里雾里的专业术语,让患者也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然后再辅以望闻问切等所谓的诊疗方法,特别是切脉,要给患者一种博大精深、高深莫测的感觉。到了这种程度,无论你说什么,患者都只有膜拜和掏钱的份。

百分之八十的病都是从气上得。因为生气,压抑,着急,惊吓,中医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伤身体。思伤脾,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精气神充足,身体抵抗力就强,不爱生病。人也怕劳神过度,心力憔悴。

我感觉中医里所讲的穴位挺重要的,它就像是一个城池的总司令,主管一个区域的 健康 。经络是引领,上传下达,通达无碍。它们一失职就乱了,不听管教,胡作非为,不合道,身体就开始难受。最重要的是五脏六腑和人的大脑,他们占据着身体的主要位置,一旦有一方面出问题,身体就肯定是吃不消了。所以要想身体 健康 ,就要调整好心态,别把他们给气病了,他们就会失职了,造反了,不听使唤了,看你怎么办?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主管这一切的是你的心性,让你干嘛就干嘛。如果你是一个明主,你的身体会让你指导的井然有序。如果你是个浑君,那么你的身体里也会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只有舒心自得,才能怡养千年。

就中医而言,万病之源是从气上开始。记得小时候,奶奶常说人病大都是从气上得的。奶奶不识字,但拔罐刺血扎针,治小儿风,都挺有名气(祖传民间中医)。后来自己 养生 静修,慢慢体会,觉得很有道理的。再看中医经典,也大都讲的都是调理气脉,平衡阴阳。当然中医的气一般是指‘气脉`,比单纯的气高一个层次,即气进入人体后的气与血与脏腑肢体交流运化。

正所谓人活一口气,有则生,无则亡。中医的先贤最早就发现这个简单的,直接的人体秘密,并掌握了气进入人体后的运化过程和规律,过程叫气脉,气脉运行线路,叫经络。按规律脏腑,共分出阴阳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经络上有许多交汇点叫穴位。当人受到外部邪气入侵,破坏了阴阳平衡,就会造成人的气脉就受滞,经络就不通了,人就病了。部位不同,受滞程度不一,人的病及轻重就不一样。所以《内经》中总是谈论”气“,百变不离其宗,气与气脉也。

中医先贤通过悟道精修,从人体内部掌握了人体的自然科学,通过针灸拔罐,刺血刮痧等手段刺激穴位,达到调理疏通气脉,打通经络。或通过认知验证了动植物的特有药性,来疏通气脉,打通经络。从而达到活血化瘀,医人治病,达到恢复 健康 的效果。

所以中医的最高法则就是:平衡阴阳,疏通气脉经络。

目录 1 拼音 2 皂荚丸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圣惠》卷六十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十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1 《圣济总录》卷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主治 1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36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六十六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圣惠》卷四十六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惠》卷二十四 161 方名 162 皂荚丸的别名 163 组成 164 功效 165 主治 16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67 制备方法 168 附注 17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惠》卷九十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惠》卷七十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二十三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惠》卷十七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惠》卷十二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金匮》卷上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56 皂荚丸的临床应用 257 各家论述 258 附注 26 《圣惠》卷三十四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圣惠》卷三十一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30 《普济方》卷三二一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张氏医通》卷十五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25 制备方法 33 《圣惠》卷四十九 331 方名 332 皂荚丸的别名 333 组成 334 主治 3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36 制备方法 337 附注 34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 341 方名 342 组成 343 主治 3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45 制备方法 35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351 方名 352 组成 353 主治 3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55 制备方法 36 《圣济总录》卷十二 361 方名 362 组成 363 功效 364 主治 36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36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皂荚丸 1 拼音

zào jiá wán

2 皂荚丸的别名

皂角丸(《医方集解》)。

3 处方

皂荚112克(刮去皮,酥炙)

4 制法

上一味,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功能主治

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三夜一服。

7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8 《圣惠》卷六十 81 方名

皂荚丸

82 组成

皂荚10梃(不蛀、肥长1尺者,汤浸,去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黄耆(锉)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麝香半两(细研入),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槐耳1两(微炒),槐子1两(微炒),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白矾2两半(烧灰),猬皮1两(炙令黄焦),乌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槟榔1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83 主治

痔疾,肛边生鼠乳,及大腹疼痛,坐卧不得。

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十三 91 方名

皂荚丸

92 组成

皂荚木白皮(去粗皮,酥炙令黄)1两,天南星(炮)1两,白附子(炮)1两,半夏(汤洗去滑7遍,焙)1两,白矾(细研,熬令汁尽)1两。

93 主治

劳风,心脾宴滞,痰诞多,喉内隘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

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以温水下10丸,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姜外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101 方名

皂荚丸

102 组成

皂荚(去皮子弦,蜜炙)2钱,明矾1钱,杏仁1钱,白丑(头未)1钱,紫菀2钱,炙甘草2钱,桑皮2钱,石菖蒲2钱,半夏2钱,胆星1钱半。

103 主治

久哮。

1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百部1两2钱煎膏,丸前药。

11 《圣济总录》卷一○○ 111 方名

皂荚丸

112 组成

猪牙皂荚(去黑皮,酥炙,研)2钱,白马夜眼(炒令黑色,研)2钱,安息香(炒令黑色,研)2钱,斑蝥(以糯米炒令米黑色,去米并翅足不用,余即研之)2钱,蜈蚣1条(炙令**),蛇蜕1条(炒令黑焦,研),粉霜2钱(面2钱,水滴和为饼子,煨令**,研),雄黄(研)1钱,丹砂(研)1钱,硇砂(研)1钱,牛黄(研)1钱,犀角屑1钱,胡黄连1钱。

113 主治

诸注。

1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四更尽,以桃仁煎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令匀,以黄狗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别以丹砂为衣。

12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121 方名

皂荚丸

122 组成

猪牙皂荚(去皮子)1两,虾蟆1个(要青**,胁畔有斑纹如金色者,去肛肠,阴干,炙,为末),麝香(研)1钱。

123 主治

急劳。

1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空心熟水送下。服讫,盖衣被,良久泻出血,并汗出愈,即去衣被将息。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拌匀,用大羊肠盛药末令尽,两头系定,于碗内用大麦麸衬,安饭甑内,蒸一炊久,取出研细为丸,约分作200余粒。

13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131 方名

皂荚丸

132 组成

皂荚(不蛀者,去黑皮并子,涂酥炙)1两,肉苁蓉(酒浸1宿,薄切,焙干)1两,白芷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133 功效

进食化痰,解风秘。

134 主治

寒癖虚冷,久积成块;关格,服暖药不得者。

1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熟水任下。

1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圣惠》卷六十六 141 方名

皂荚丸

142 组成

皂荚4两(去黑皮,涂醋炙黄焦,去子),干蝎半两(微炒),干薄荷4两,白僵蚕半两(微炒),天麻半两,牛黄半两,(细研),夜明砂1两(微炒),鹁鸽粪2两(微炒),蓬莪术1两,麝香1分(细研)。

143 主治

风毒气盛,项边生瘰疬,结硬或赤肿疼痛。

1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夜临卧时以薄荷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牛黄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圣惠》卷四十六 151 方名

皂荚丸

152 组成

皂荚3梃(长大者,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黄,去子),旋覆花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

153 主治

咳嗽上气,痰唾稠粘,坐卧不得。

1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煮枣粥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圣惠》卷二十四 161 方名

皂荚丸

162 皂荚丸的别名

皂角丸

163 组成

皂荚20梃。

164 功效

宣泻。

165 主治

大风疾。

166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得利后,方可别服治大风丸散。

167 制备方法

上药以10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捣罗为末;10梃去皮子,捶碎,以水5升,煎碎皂荚至1升后,以生布裹,挼滤去滓,重煎成膏,和入皂角末,丸如梧桐子大。

168 附注

皂角丸(《直指》卷二十四)。《直指》本方用法:将二十条皂角先炙透,去皮弦核,多用酒,慢火煎稠粘,滤出清稠者,候冷,入雪糕,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饥不饱时,用酒送下。

17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171 方名

皂荚丸

172 组成

皂荚(不蛀者,去黑皮)1两,半夏1两,甜葶苈(炒)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半两(以上4味,用醋1升煮干,慢火炒令焦,为末),巴豆21个(去皮心腹,用醋1盏煮令紫黑色,水洗,焙干,细研),槟榔半两(为细末)。

173 主治

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

1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腊茶送下;生姜汤亦得。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181 方名

皂荚丸

182 组成

皂荚(炙黄,去皮子)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研)1两。

183 主治

心痛如虫咬。

1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发时以粥饮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先将皂荚为末,次与杏仁相和,捣为丸,如小豆大。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191 方名

皂荚丸

192 组成

皂荚2梃(去皮子,慢火炙黑),大黄半两(生用),槟榔(锉)1分,木香1分。

193 主治

伤寒,发汗下利不解,心中躁闷,复发壮热,大肠不通,咽中干痛,变成狐惑。

1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1日2次,生姜茶清送下,不拘时候。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圣惠》卷九十 201 方名

皂荚丸

202 组成

皂荚8两(不蛀者,水浸1宿,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薄荷5两,荆芥5两,雄黄半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

203 主治

小儿瘰疬难消。

2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薄荷汤送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用白羊肉4两,去筋膜,细切,以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21 《圣惠》卷七十 211 方名

皂荚丸

212 组成

皂荚1两(去皮子,涂酥,炙令焦黄),五灵脂1两,蜀桑根1两(以上为细末),甜葶苈1两半(隔纸炒令紫色,别捣如膏),杏仁1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

213 主治

妇人咳嗽久不止。

2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以紫苏子汤送下。

215 制备方法

上药相和,以枣肉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 《圣惠》卷二十三 221 方名

皂荚丸

222 组成

皂荚10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羌活2两,防风3两(去芦头),桂心3两,附子2两,干薄荷4两。

223 主治

中风,偏枯不遂,行立艰难。

2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或薄荷酒送下,日3次。常于患处有汗为效。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圣惠》卷十七 231 方名

皂荚丸

232 组成

皂荚1两半(去黑皮,涂酥,炙微黄),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研如膏),甘草3分(炙微赤,锉),麻黄3分(去根节),甜葶苈1两(熬令黑,捣如泥)。

233 主治

热病,肺壅喘急。

23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郁李仁、葶苈,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4 《圣惠》卷十二 241 方名

皂荚丸

242 组成

百合1两,皂荚5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贝母1两(煨令微黄),甘草1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皂荚半斤(不蛀者,以童便3升浸3日,挼汁去滓,于银器中熬如膏)。

243 主治

伤寒,气壅咳嗽,咽喉胸膈不利,喘息急。

2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清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皂荚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25 《金匮》卷上 251 方名

皂荚丸

252 组成

皂荚8两(刮去皮,用酥炙)。

253 主治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25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枣膏和汤送下,日3夜1服。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56 皂荚丸的临床应用

哮喘:患者女,50岁,1976年10月6日初诊。患支气管哮喘40余年,入冬即发,咳嗽气急,咯痰色白粘稠,咳不畅,夜不能平卧,听诊两肺哮鸣音蜜布,脉细滑,舌苔白腻,用红枣500g隔水蒸熟,去皮,核捣成泥,炙皂荚90g研细末,和入作丸绿豆大,焙干。日服三次,每次3g,温开水送服。一周后哮喘渐平,咳痰均减,3个月服完2料后诸症皆除。随访2年未复发。

257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皂荚性能驱浊,其刺又能攻坚,且得直达患处,用意神巧。

2《金匮要略释义》:方中皂荚以涤痰去垢,佐以蜜丸枣青兼顾脾胃,使痰除而不过伤正气。

258 附注

本方方名,《医方集解》引作“皂角丸”。

26 《圣惠》卷三十四 261 方名

皂荚丸

262 组成

猪牙皂荚3枚(去皮子),汉椒7个(去目),莽草半两。

263 主治

齿风痛,或虫痛不可忍,根下有孔。

26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丸,纳蛀孔中。有涎即吐却。

2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芥子大。

27 《圣惠》卷三十一 271 方名

皂荚丸

272 组成

皂荚57片,皂荚树白皮棘刺57片。

273 主治

骨蒸,传尸鬼气。

27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泻下劳虫即愈。如未利,即加丸服之,以利为度。

275 制备方法

上药各烧为灰,水淋取汁,将汁更于灰上再淋,如此35遍,即煎成霜,取2两,入麝香3分,同细研,用软饭为丸,如小豆大。

2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281 方名

皂荚丸

282 组成

皂荚5梃(去皮,用酥2两旋涂炙),干薄荷叶2两,大黄(锉)2两,防葵2两,腻粉(研)少许,鸡子2个(煮熟用黄)。

283 主治

瘰疬。

28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2次,食前米饮送下。

2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别将皂荚5梃,生捶碎,以水1斗,揉取汁,羯羊肉半斤,去筋膜,以皂荚水熬成膏,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291 方名

皂荚丸

292 组成

皂荚7梃(不蛀者,水浸,挼取汁,滤去滓),丁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诃黎勒(炮,取皮)10个,杏仁80个(去皮尖双仁,炒)。

293 主治

产后咳嗽痰盛,头目不利。

29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乌梅汤送下,不拘时候。

295 制备方法

上五味,将四味捣为细末,以皂荚水就银石铫内煎如膏,即将药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30 《普济方》卷三二一 301 方名

皂荚丸

302 组成

皂荚子300个(破作片子,慢火燥甚,即入酸枣大,又炒燥,又入醋,至焦黑)。

303 主治

风入脚气,虚人老人大便或秘或利。

30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蒺藜、酸枣仁汤送下。两时久未利,再进1服,渐加至100丸不妨,以通为度。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1 《张氏医通》卷十五 311 方名

皂荚丸

312 组成

蛇蜕(酥炙)7条,蝉蜕两半,元精石两半,穿山甲(炮)两半,当归两半,白术(生)两半,茯苓两半,谷精草两半,木贼两半,白菊花两半,刺猬皮(蛤粉炒)两半,龙胆草两半,赤芍两半,连翘两半,獖猪爪30个(蛤粉炒),人参1两,川芎半两。

313 主治

目内外一切障膜,翳嫩不宜针拨者。

31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空心、食前杏仁汤送下。一半入仙灵脾1两,每服3钱,用猪肝3片,劈开夹药煎熟,临卧细嚼,用原汁送下。此丸与生熟地黄丸并进。

3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一半入牙皂12梃,烧存性和匀,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2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321 方名

皂荚丸

322 组成

皂荚2梃(不蛀者,酥炙,去皮子,锉),桂(去粗皮)、干姜(炮)、贝母(去心)各等分。

323 主治

肺积息贲,上气。

32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用生姜汤送下。

3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圣惠》卷四十九 331 方名

皂荚丸

332 皂荚丸的别名

消癖丸

333 组成

猪牙皂荚4两(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黄,去子),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硼砂半两(用酒1盏浸,火熬成膏)。

334 主治

癖气结硬不消,胸胁胀闷。

335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3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巴豆研令匀,用硼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337 附注

消癖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34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 341 方名

皂荚丸

342 组成

肥皂荚2梃(锉,去黑皮),好酥1两。

343 主治

咳嗽喘急,喉中作呀呷声。

344 皂荚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