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第1张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3、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清末刘鹗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后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刘兴隆的《新编甲骨文字典》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刘星池的《甲骨文画帖字典》 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王本兴所著《甲骨文字典》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自此甲骨文与现代汉语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成为甲骨文工具书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古文字。众多甲骨文学者历尽毕生精力,已辩识出甲骨文近两千个,辩识很难,经辩识后再认知则很容易。每一个小学生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这些甲骨文字。从而对自己一生的文字修养都有好处。汉字的基础要从甲骨文打起,而这本《甲骨文字典》则是打好汉字基础的有力工具。

该书在2011年第二十届美术图书评比中获得“金牛杯”金奖。

古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字典区别为:解释内容不同、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

一、解释内容不同

1、古汉语词典:以解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解释。

2、古汉语字典:以解释古代文字为主。比如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字形结构等,但它也解释一个字的意义。

二、用途不同

1、古汉语词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用法为主。

2、古汉语字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

三、使用对象不同

1、古汉语词典:具有中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大部分的基础汉字。

2、古汉语字典:具有初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基本查询用汉字。

汉字,在中国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少数民族为区别而称“汉字”,指汉人使用的文字。

汉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期间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现时中国定为国家规范用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平,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

现代中文汉字大致分成繁体中文与简化字两个体系。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而后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采用。非中文体系中,日本和韩国各自制定了官方的汉字使用规范,而在越南、朝鲜和蒙古国,汉字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籍字写法为:撇、横、点、撇、横、点、横、横、横、竖、撇、点、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 。

“籍”,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jí,最早见于秦系简牍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籍”的基本含义为书,书册,如古籍、书籍;引申含义为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如籍贯、户籍。在现代汉语中,“籍”字还有登记的含义,如籍夫、籍名。

“籍”,初见于秦系简牍中,后来又在秦代小籇中发现,“籍”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古籍释义:

1、又尺籍,所以书军令。

2、又租籍。《管子国蓄篇》租籍者,所以彊求也。《注》在工商曰租籍。

3、又戸籍。《史记萧何世家》高祖入关,何独先走丞相府,收图籍,以是具知天下戸口阨塞。

4、又门籍。置牒于门,以案出入。《前汉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门中者,得为父母兄弟通籍。《注》籍者,为尺二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挂之宫中,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5、又籍田。《礼祭义》天子为籍千亩,诸侯为籍百亩。《诗疏》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五经要义》天子籍田以供上帝之粢盛,所以先百姓而致孝享也。籍,蹈也。言亲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