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第1张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时令,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我们的词汇量,下面就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以供参考。

 古代24节气雅称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季节变化来命名的,所以称呼中常常与四季有关。例如立春,又叫打春、岁首、立春节、正月节,指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到了春分,春分,又叫仲春之月,因为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以此类推,孟夏在农历四月左右,适逢立夏或者小满,此时气温有了明显的升高,预示炎热的夏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农耕,将秋季分为三部分,例如有秋收、秋耕、秋种等,三秋即农历九月,此时已经步入深秋,属于季节的小尾巴。而腊冬在寒冷的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样的节气。

 主要来历是什么

 其中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们就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的长短记录下来,规定成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是流传很久的一套,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对于气候的观察还有很大的帮助,还影响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有哪些相关歌谣

 除了俗语谚语,古代也有很多节气的歌谣适合儿童传唱,以下例举其中的几首:

 (其一)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其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立春: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

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

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

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

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

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

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

(安徽)”。

清明: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

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

种瓜种豆”。

立夏: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

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忙种:太阳黄经为75度。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

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

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

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

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

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

秋分开始的。

寒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

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中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

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敧湹浡挀潃建设和

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度。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

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

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

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按照现代气象学标准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实际上是在迎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立春时,我国的冬春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所谓立春,还只是一番‘立意’。”

我们的立春,古时确定的标识是东风解冻;立冬的标识是水始冻。所以古人是以封冻、解冻界定冬春。但如果按照现代气象学标准来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实际上是在迎春。”他表示,类似的例子是立秋,“立秋是所有节气中,炎热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比夏至还‘牛’,往往新秋尚远。”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的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中国传统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期间,气温开始趋于上升,日照、降雨开始趋于增多。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出现了春天的前奏。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数千年历史。古代立春时,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立春节气的习俗包括迎春、春游、鞭春牛、咬春等。

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那么这大寒三候具体有什么含义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一候鸡乳

"鸡乳"的意思是鸡开始繁育哺乳后代了。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在大寒之前,由于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母鸡卵巢需要光照紫外线的刺激,而且光照比较少的话,产蛋所需的矿物质元素也会少,所以不易繁育哺乳后代。

说起“鸡乳”,我就想起老家抱窝的老母鸡,老家的鸡平时活蹦乱跳的,恨不得整个院子都属于它自己,但是一到了大寒,却见不到它们的身影。有一次去厕所时发现有一只鸡躲在柴火堆的一个角落里,平时特别温顺的鸡这时候一靠近也会露出攻击的状态,好像在警示我不让靠近,因为这时候它的身子下边有几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它的温暖。

所以,大寒节气开始,光照一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

二候征鸟厉疾

"征鸟"的也可以叫做“老鹰”、"隼",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鸟。为什么这种鸟到了大寒节气时要"厉疾"呢?这里"历疾"是指凶狠快速。虽然大寒已经来临,但是这种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为什么大寒天气这么冷捕食能力还会这么强呢?

因为天气越冷,它需要的能量就越多,只能在这时增强自己的捕食能力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从而抵御严寒。越受到饥寒交迫之苦,越遨翔于天际,因杀戮本能而追捕猎物。

征鸟之所以要变得凶狠快速,是因为大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他要强悍抢夺更多食物抵御寒冷。

三候水泽腹坚

"水泽"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坚"是坚固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即使是湖水的中央也会被冻得异常坚固。到了大寒时节,一年中的最后几天时,湖面上的冰会结到湖中央,使得整个冰面变得非常坚固。这个时候可以在上面自由地玩耍。

记得小时候在一年中最后几天,家门口的小湖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那时就和小伙伴们拿着一个轮胎和一根粗绳子,把绳子栓到轮胎上,拉着小伙伴在湖面上跑。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可以随随便便的踏上冰面,此时的冰就连湖中央都冻得很坚固,虽然很冷,但是阻挡不了我们冰上的脚步。

湖水中央都能坚固的站在上面自由玩耍,可想大寒这几天的温度是多么的低了。

                                   

                                   

那么大寒有什么习俗呢?

大寒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习俗,有“纵饮”、“做牙”、“扫尘”“贴年红”等等。

 纵饮

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这一天,人们可以纵情的喝酒,乡里乡亲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喝,也不管喝的多或少,随心而饮。喝去这一年来的遗憾,喝来对第二年的美好期盼。

做牙

做牙又称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泛指吃肉加菜。偶尔享用丰盛的菜肴。古代中国做牙”完,总会把祭拜过土地神的肉类,分送食用,俗称打牙祭”。

扫尘

扫尘就是大扫除的意思。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放寒假后,母亲就忙碌了起来。因为大寒之后需要扫尘,母亲的首要任务是张罗着家里年前的大扫除。大扫除这天,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走后,里里外外地彻底清扫一遍,这也寄予了我们家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贴年红

每年的贴年红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在这一天早早地拿着自己熬的浆糊和春联,到自家门外贴上春联窗花之类的,听爷爷说贴年红是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家带来好运。

年红即是贴春联、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以上就是大寒三候的全部内容,最后想提醒大家:大寒时节天气较为寒冷,可以通过晒太阳来补充人体阳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哟。

在古代,每逢大寒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冰储积起来。采冰是为了来年夏天使用,古代没有冰箱,靠最冷时采集的冰供夏天使用。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为什么喜欢立春

为什么喜欢立春,立春即将到来,这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带走了冬日的寒风凛冽,立春之后开始变得暖和起来,今天我来分享为什么喜欢立春

为什么喜欢立春1

立春的含义有什么寓意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样,表示着一个季节的开始。也就是说,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又叫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其主要是当太阳到达黄经315°的时候,大多在公历2月3日、4日或者5日这三天。

立,是开始的意思;而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就是指天气严寒的冬天已经过去,天气逐渐回暖,即将进入温暖和煦的春天,百花即将在这个季节盛开。

立春时最主要的特点是气温会回升,天气会逐渐变暖,日照时间也会变长。在农民们看来,立春的到来,意味着要开始春耕播种了。

立春的前一节气是大寒,后一节气是雨水。当立春时节到来时,我国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等地已经进入了春天,有着春天的气息,有的地区甚至开起了花朵。

但是,由于我国地区比较辽阔,北方大部分地区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时候才会入春。北方地区入春的时间比南方地区稍晚一些。

立春气候特点

立春时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复苏。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我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上。低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地区,包括热带、副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我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中纬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少、干燥、冬夏温差悬殊,季节转换时气候要素变化明显的是气温。不同的纬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

立春,是“四立”之一。“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光照、降水、气温等等的变化。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这时节的自然界,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该历法“立春”的具体节律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其所对应地域是位于黄赤交角的岭南。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斗指寅(或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进入春天。

为什么喜欢立春2

立春代表的寓意是什么:春季的开始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或者是农历正月,为立春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地区人们在立春当天,都会举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饼、春卷”等传统民俗活动。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古人通过观察星象规律,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星象上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寅月的开始。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后天气还会冷吗

会冷。“立春”不是春。“立”是“将要”的意思,虽然不是,但是快了。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春寒”也是很冷的。因此,不要因为立春到了,就忽略了气温的变化。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立春节气,寒冷是属于将走未走的一种状态,虽然有着回暖的迹象,但是依旧是要注意自身的保暖,注意不要感染风寒。

立春之后还要冷多久

立春之后还要冷多久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气象学意义,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5°C,冬天就结束了。以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强度而言,冬至最小,夏至最大。如果全年平分四份,立冬到立春3个月最小,立春到立夏3个月为中,立夏到立秋3个月最大,立秋到立冬3个月为中。但实际气温较太阳的辐射有一个滞后,一般滞后1个多月。所以如果有3个月冬天的话,立春后大约还有1个多月在气侯上属于冬天。

关于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释义如下: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我们吟咏这些诗词,就像在与历史对话。让我们放下纷扰的一切,静静地读一首诗词,开启一段美妙的旅程。

观光君今天带大家品读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了解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

大寒节气由于近年,这节气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这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