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有
请到以下两个下载地址下载:
http://wenkubaiducom/searchword=%D6%D0%D2%BD%B9%C5%BC%AE%D5%E4%CF%A1%B3%AD%B1%BE%BE%AB%D1%A1&lm=0&od=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D6%D0%D2%BD%B9%C5%BC%AE%D5%E4%CF%A1%B3%AD%B1%BE%BE%AB%D1%A1&from=class&format=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以及《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载“九针九篇”的说法,认为《内经》应分为《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并认为王冰等人的注解卷数与古书记载不合,《黄帝内经灵枢》文字古奥,自古无注,于是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重新分卷,加以注解,编注成《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最早全注本)各九卷。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马莳字仲化,号玄台,一作元台。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精心鉆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以阐发之。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其《黄帝内经灵枢》注文为历代注家之首创,故为后世所重,汪昂赞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尽”,并赞其有功于后世。此外尚有《唯经正义》九卷、《脉诀正义》三卷。均佚。
详见百科词条:马莳 [ 最后修订于2015/9/25 9:44:41 共5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指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吐纳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保健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唐·成玄英注:“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南华真经注疏》)。晋·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指通过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支节……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一种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详见百科词条:导引 [ 最后修订于2016/8/19 21:09:44 共6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羊矢 5 经外奇穴名·羊矢 51 羊矢穴的定位 52 羊矢穴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6 经穴别名·羊矢 61 气冲穴的别名·羊矢 611 羊矢的别名 612 特异性 613 出处 614 穴名解 615 所属部位 616 气冲穴的定位 617 气冲穴的取法 618 气冲穴穴位解剖 6181 层次解剖 6182 穴区神经、血管 61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6110 气冲穴主治病证 6111 刺灸法 61111 刺法 61112 灸法 6112 气冲穴的配伍 6113 文献摘要 6114 研究进展 62 急脉的别名·羊矢 621 急脉穴的别名 622 出处 623 穴名解 624 所属部位 625 急脉穴的定位 626 急脉穴的取法 627 急脉穴穴位解剖 6271 层次解剖 6272 穴区神经、血管 628 急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629 急脉穴主治病证 6210 刺灸法 62101 刺法 62102 灸法 6211 急脉穴的配伍 6212 文献摘要 6213 急脉穴研究进展 62131 治疗肠痉挛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羊矢 1 拼音
yáng shǐ
2 英文参考Qìchōng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羊矢: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
4 人体部位名·羊矢羊矢为人体部位名[1]。《针灸甲乙经》:“阴廉,在羊矢下。”指位于腹股沟下方的淋巴结,形如羊屎,故名[1]。
5 经外奇穴名·羊矢羊矢为经外奇穴名[2][1]。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股沟淋巴结处[1]。主治瘿瘤,气攻两胁,疝气偏坠等[1]。
《备急千金要方》:“瘿瘤……胸堂、羊矢,灸一百壮”。
51 羊矢穴的定位位于腹股沟淋巴结处[1]。
定位缺如[2]。
《医学入门》定于“气冲下一寸”[2]。
《类经图翼》定于“会阴旁三寸,股内横纹中,按皮肉间有核如羊矢。可刺三分,灸七壮”[2]。
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定位于“股内横纹中,鼠蹊内端与耻骨上缘之交点”处[2]。
《针灸经外奇 谱》则谓在“耻骨结节之高点处”[2]。
52 羊矢穴主治病证主治瘿瘤,气攻两胁,疝气偏坠等[1]。
53 刺灸法斜刺深02~03寸,可灸[1]。
《备急千金要方》:“瘿瘤……胸堂、羊矢,灸一百壮”。
《类经图翼》:“可刺三分,灸七壮。”
6 经穴别名·羊矢 61 气冲穴的别名·羊矢羊矢为经穴别名,即气冲[1]。见《针灸学》(南京)。
穴位 气冲 汉语拼音 Qic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Rushing Energ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E30 富耶氏 E30 德国 M30 英国 S30 美国 St30
气冲为经穴名(Qìchōng ST30)[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羊矢(《针灸学》(南京))。属足阳明胃经[3]。气冲是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是冲脉的起点。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3]。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中痛,阴肿,奔豚,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611 羊矢的别名气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羊矢(《针灸学》(南京))。
612 特异性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
613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入气街中。《针灸甲乙经》: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614 穴名解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3]。
气,此处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亦有交通要道之义。本穴居归来穴之下,为腹气出入冲要,故名“气冲”。《内经》称为“气街”。《黄帝内经灵枢·街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内经·动输》载:“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动脉搏动处,属“四街”之一,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4]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上冲,与归来成橐龠之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气冲”。[4]
冲脉起于本穴,故名之[4]。
615 所属部位下腹[5]
616 气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6][7]。
气冲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8]。
一说气冲“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8]。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3]。
气冲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8]。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8]。
气冲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气冲穴的位置(肌肉)
气冲穴的位置(内脏)
617 气冲穴的取法仰卧位,在天枢穴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3]。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中线旁开2寸处,动脉搏动处取穴[9]。
618 气冲穴穴位解剖气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内的脂性层和膜性层之间,除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腹壁浅动、静脉。针经血管内侧,穿腹外斜肌腱膜,进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或经该二肌下缘,刺入腹股沟管的内容(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该处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61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3]。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弓状缘[7]。
61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经过[7]。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8]。
61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
气冲有舒宗筋、理厥气、调膀胱、和营血的作用[3]。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胃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此穴在气街之处,为气之出路,言其下行冲过肝脾二经,方达三里:同时又与冲脉并行,主治疝气奔豚、妊娠子气上冲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4]
6110 气冲穴主治病证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中痛,阴肿,奔豚,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7]。
气冲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8]。
气冲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 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
现代又多用气冲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3]。
气冲穴主治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中痛,阴肿,睾丸痛;腹痛,疝气[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疝气;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6111 刺灸法气冲穴所处位置,男子约当精索、女子约为子宫圆韧带处,且靠近动脉,故宜慎刺少灸[3]。
61111 刺法直刺08~12寸[7]。
一般直刺05~10寸[3][8][9],局部重胀[9]。
向外阴方向斜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生殖器扩散[9]。
注意:针刺不宜过深[9]。
61112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6112 气冲穴的配伍气冲配曲泉、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9]。
气冲配三阴交、关元,治妇科病证[9]。
61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气街,中脉,备不出为肿鼠仆。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炷如大麦,禁不可针。
6114 研究进展据报道,选用双侧外陵透气冲、三阴交,切口旁针麻,用于输卵管结扎术[3]。
62 急脉的别名·羊矢羊矢为经穴别名,即急脉[10]。见《医学入门》。
穴位 急脉 汉语拼音 Jimai 罗马拼音 Chimai 美国英译名 Rapid Puls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F12 富耶氏 F12 德国 LE12 英国 liv12 美国 Li12
急脉为经穴名(Jímài LR12)[1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11]。急即急促,脉即经脉、动脉,此穴在大腿根部内侧,局部动脉(股动脉)急促应手,故名急脉[11]。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 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 肿痛等。
621 急脉穴的别名羊矢(《医学入门》)。
62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厥 中急脉各一。
623 穴名解急即急促,脉即经脉、动脉,此穴在大腿根部内侧,局部动脉(股动脉)急促应手,故名急脉[11]。
急,指拘急、急促,有紧之义,冲动曰急。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塑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穴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应手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注谓:“肝经有急脉,在 中之上,行小腹下,引阴丸,寒则为疼,其脉甚急。故曰急脉。”能舒前阴及下腹筋脉拘急诸病,故名。[4]
急脉与阴廉同一穴底,其实则一穴也。急脉在筋核上方,阴廉在筋核下方,后人强分之耳。核下有脉,其动滑促,因名急脉。[4]
624 所属部位腹[12]
625 急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急脉穴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6]。
急脉穴位于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仰卧取穴[11]。
急脉穴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当腹股沟处[13]。
急脉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11]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肌肉)
急脉穴在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626 急脉穴的取法急脉穴位于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仰卧取穴[11]。
仰卧位,先取耻骨联合下缘,再于其旁开25寸处取穴。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取穴[14]。
627 急脉穴穴位解剖急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短收肌。皮肤由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股三角位于大腿前内侧,由缝匠肌、长收肌和腹股沟韧带围成,其三角的前壁为阔筋膜覆盖,后壁由髂腰肌、耻骨肌及长收肌组成。三角内由外向外排列有股神经、股静脉、股动脉及股管,还有血管神经的分支、淋巴结和结缔组织。股动脉的体表投影标志是:当屈髋并稍外展外旋大腿时,由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至股骨内收肌结节,作一连线,该线的上三分之二即是。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速写上方起于股动脉后壁。
62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闭孔外肌[11]。
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闭孔外肌[15]。
62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静脉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闭孔神经肌支和 外动脉、闭孔动脉分布;下内侧有闭孔神经干经过,下外侧有股动、静脉干经过.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下方为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 外动、静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通过,外方为股静脉[13]。
628 急脉穴的功效与作用急脉穴具有疏理肝胆,通调下焦的功效。
急脉穴有理下焦、止疝痛的作用[11]。
急脉穴有调肝止痛、理气导疝之功,主治少腹痛,疝气,睾丸痛[4]。
629 急脉穴主治病证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 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 肿痛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等[11]。
急脉穴主治疝气、小腹痛、阴挺[15][15]。
急脉穴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阴挺,疝气, 痛,腿痛等[13]。
急脉穴主治少腹痛,疝气,睾丸痛[4]。
急脉穴主治 痛,外阴肿痛;阴挺;少腹痛;疝气[14]。
现代又多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等[11]。
生殖系统疾病:子宫脱垂,疝气,睾丸鞘膜积液, 肿痛。
6210 刺灸法 62101 刺法避开动脉[14][15][13],直刺05~08寸[14][15][13],局部有酸胀感[14],或扩散至外 [14]。
一般直刺05~10寸,避开动脉[11]。
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4]。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注意:针刺时须避开股支、静脉。
62102 灸法可灸[11][14]。
艾条灸5~10分钟[13]。《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211 急脉穴的配伍急脉配太冲、曲泉,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急脉配太冲、中封、曲泉,治疝气[14]。
急脉配关元、归来,有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急脉配气海、关元、归来,治少腹痛[14]。
62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按之隐指坚然,甚按则痛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则上引少腹,下引阴丸,善为痛,为少腹急中寒,此两脉皆厥阴之大络通行其中,故日厥阴急脉,即睾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少腹痛,即可灸。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胞下垂注,阴下脱,灸侠玉泉三寸,随年壮三报。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6213 急脉穴研究进展 62131 治疗肠痉挛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衡居 1 拼音
héng jū
2 注解
衡居 指委阳、殷门二穴,当平视时,此二穴在同一横线上。《素问·刺腰痛》:“衡居为二痏出血。”王冰注:“横居二穴,谓委阳殷门,平视相当也。”
古籍中的衡居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八]刺腰痛篇阳脉委阳、殷门之穴也。)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出血。(横居二穴,谓委阳、殷门,平视横相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腰痛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出血。(王注谓∶阳之间衡居二,为委阳、殷门二
《素问识》:[卷五]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为是。阳筋之间甲乙。筋之。作之筋。为是。上数寸衡居马张仍王注。吴云。阳。浮委阳二穴也。上数寸。上于
《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四十九、刺腰痛恶血归之,乃为腰痛。)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出血。(阳,即足太阳之委阳穴,在血上外廉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下]八、腰痛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环跳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分中穴的定位 10 分中穴的取法 11 分中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分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分中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分中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分中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腰腿痛 172 治疗坐骨神经痛 173 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17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7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17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17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 17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乙酰胆堿酯酶的影响 17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1710 治疗带下病 1711 调整胃液分泌功能 1712 调整甲状腺功能 1713 抗炎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分中 1 拼音
fēn zhōng
2 英文参考Huántiào GB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分中为经穴别名,即环跳穴[1]。出《针方六集·神照集》。
穴位 环跳 汉语拼音 Huantiao 罗马拼音 Huantiao 美国英译名 Circular Jump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9 富耶氏 VB30 德国 G30 英国 G30 美国 GB30
环跳为经穴名(Huántiào GB30)[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镮铫。别名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2]。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2][3]。回阳九针穴之一[2]。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2]。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4 环跳穴的别名镮铫(《备急千金要方》),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6 穴名解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2]。
环,弯曲,有圈之义。同锣,锣为手镯。跳,跃起。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 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环,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穴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界处,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穴当髀枢,人患腿部风痹则不能伸屈跳跃,针此疾去可使其人跳跃如常,因名环跳。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4]
7 特异性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2][3]。
8 所属部位股关节[5]
9 分中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6]。
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2]。
环跳穴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屈股取穴[3]。
环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3]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肌肉)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骨骼)
10 分中穴的取法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2]。
侧卧屈股,呈单腿跳跃状(伸下腿,上腿屈髋、屈膝),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取穴[7]。
11 分中穴穴位解剖环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 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2]。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下皮神经、髂腹下神经、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布[8]。
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其内侧为臀下动、静脉[3]。
12 分中穴的功效与作用环跳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的功效。
环跳穴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2]。
环跳穴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足太阳经分布于腰、臀及下肢的后面,足少阳经脉分布于髂部和下肢的外侧面。在经脉病候上,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筋和骨关系着人体的运动功能,且本穴居髋部,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环跳穴是治疗腰胯部和下肢疼痛、痿痹、不遂的主穴。[9]
环跳穴具有较强的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宣痹止痛之功,另有强健腰膝筋骨之效[9]。
环跳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是利腰腿、通经络的常用穴[4]。
13 分中穴主治病证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2]。
环跳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8]。
环跳穴主治经脉病: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胯腿痛。
现代又多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2]。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风疹、湿疹等[9]。
环跳穴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3]。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2~3寸[7][8][3][2],局部有胀重感[7],或有触电感向下肢远端放散[7](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2]),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2]。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注意:环跳穴深部有坐骨神经主干,故针刺时不宜进行反复多次的大幅度提插补泻,以免造成神经损伤[7]。
142 灸法可灸[2][7][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图84)[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分中穴的配伍环跳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环跳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环跳配风池、曲池,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环跳配承扶、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治坐骨神经痛[7]。
环跳配腰阳关、居髎、风市、阳陵泉、委中、悬钟,治下肢风寒湿痹证[7]。
环跳配风池、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膈俞,治遍身风疹[7]。
16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王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冷风湿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
《针灸大成》: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医宗金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
《玉龙歌》: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杂病穴法歌》: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17 分中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腰腿痛主穴取环跳。配穴取腰夹脊、腰俞、委中、足三里、阿是穴、承山、悬钟。常用穴每次必取,配穴随证而用。每次选4~6穴,常规消毒后针刺。环跳宜深刺,在其外下方1寸再进一针,针尖微斜向环跳,两针形成一夹角,捻转提插配合,使针感放射至腿足;其余腧穴的针感也要求能向远端放射。得气后留针30~60 min,剧痛时可适当延长。每隔5~10 min行针一次,平补平泻,针感迟钝者手法可稍重。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3d。共治疗24例,痊愈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7]
针刺环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172 治疗坐骨神经痛主穴取环跳、委中。疼痛向小腿外侧及外踝前放射者,配阳陵泉、悬钟;疼痛向下肢后侧放射者,配秩边、承山、昆仑;疼痛向足背或胫骨内侧放射者,配患侧髀关、足三里、解溪;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即由邻近组织结构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引起者,配双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针刺2~25寸,行提插泻法,以麻电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委中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致下肢抽动、麻电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不留针;其余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168例,治愈106例,显效27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5%。[7]
173 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呈伸直位,患侧下肢在上呈屈髋屈膝位,臀部放平,并尽量放松患侧踝关节。医者位于其身后,屈曲右肘,以右肘尺骨鹰嘴抵住患侧环跳,施以揉运5 min,再逐渐加大揉运之力,至局部酸、胀、痛、麻感觉明显时,嘱患者主动活动踝关节,治疗时间为15~20 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50例,痊愈4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7]
17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穴取腰突(经验穴),在患侧腰椎棘突旁15至3寸之间压痛点处。足少阳经部位疼痛者,配环跳、风市、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足太阳经部位疼痛者,配秩边、殷门、承山、委中、昆仑。腰突常规消毒后,用87 mm圆利针呈60°~75°角向脊柱外上方斜刺,深60~75 mm,当针下有韧带样阻力时即停止进针,施提插泻法约30 s,使局部有酸、胀、热感并向下肢远端放射,退针至皮下,再直刺留针;环跳采用齐刺法,用圆利针先直刺l针,并于左右两旁各1寸处斜刺2针,3针齐刺,刺入深度达坐骨神经干,使针感如触电样传至足跟或足趾部。秩边用圆利针直刺75~120 mm,使针感向下肢足跟部放射;其余配穴均用毫针以常规针刺手法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将电针治疗仪正负两极接于腰突、环跳(或秩边)上,每日1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休息2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58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
17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假模型、电针、假电针5组,每组10只。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于造模前1日,造模次日,第4、7、9、15日,测定大鼠自由状态下损伤侧机械和热痛阈。第9日开始,电针组(2 Hz,起始1 mA,每10 min增加1 mA,共30 min)和假电针组(插针不通电)分别取“环跳”和“委中”进行干预,每日1次,共7d。第15日收集样品,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兴奋性氨基酸(EAAS)神经递质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使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P<001);假电针也有显著效果(P<005),但与电针仍有差异(P<005)。模型组脊髓微透析液中EAAs显著增加(P<001);经电针或假电针干预后,透析液中谷氨酸( Glu)显著减少(P<001),电针引起的变化大于假电针(P<001)。模型组脊髓组织匀浆中Glu含量显著增多(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之(P<001),假电针也有类似作用(P<005)。脊髓组织匀浆中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及电针、假电针干预后的结果与Glu类似。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 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EAAS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7]
17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炎症组、腧穴电针组、非腧穴电针组及对侧腧穴电针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关节炎模型。对腧穴、非腧穴及对侧腧穴电针组大鼠隔日针刺,腧穴为“环跳”、“阳陵泉”,非腧穴为两穴旁开5 mm处。观察背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足部肿胀程度,以及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结果:炎症组大鼠注射足出现了明显的痛觉过敏和局部肿胀,同时外周局部组织GDNF表达增加。电针患侧、对侧腧穴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加速炎症足肿胀的恢复,并显著降低炎症侧踝关节真皮层及皮下浅层组织GDNF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百分比;而非腧穴电针对照组没有显著疗效。结论:电针可以调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病灶局部皮肤组织GDNF的表达,从而发挥消炎镇痛的作用。腧穴与非腧穴之间存在作用的差异。[7]
17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将完全弗氏佐剂50μL注入SD大鼠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造成单侧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电针“环跳”、“阳陵泉”( 参数为05~15 V,4~16 Hz,30 min),应用跖、背屈关节评分连续观察大鼠7d内痛反应曲线,应用苏木精伊红(HE)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病灶局部皮肤组织炎性病理反应,应用 RTPCR技术检测IL1β、IL1ra mRNA表达情况。结果:电针可明显减少炎症痛大鼠的疼痛评分,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炎性病理反应,并抑制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 mRNA表达,促进IL1ra mRNA表达,使IL1ra/IL1β比值上升(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炎症灶局部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从根本上解除局部病灶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调控作用,从外周途径缓解疼痛。[7]
17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乙酰胆堿酯酶的影响造模成功后第2日开始治疗,选取“环跳”、“委中”,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腧穴,右手将针直刺入穴内1~2 cm,行针至针下有沉紧感后,接电针治疗仪,负极接“委中”,正极接“环跳”,采用疏密波 ,强度以针刺部位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休息2d,开始下一疗程。结果:电针治疗3周后,电针治疗组AChE强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 可增加坐骨神经损伤后AChE的表达。[7]
17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大鼠造模后第3日开始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取穴:双侧腰4、腰6“夹脊”,患侧“环跳”、“阳陵泉”。进针深度约1 cm,轻提插捻转后,针柄接电针治疗仪。给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以大鼠腰肌及后肢轻度抖动为度。结果表明,针刺后7~14 d产生镇痛效应时,大鼠脑组织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增高,但后者与针刺干预无关,可能与造模有关。随着电针治疗后神经根损伤的修复、疼痛的减轻,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提示电针可以通过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和良性调节作用,有效地参与镇痛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710 治疗带下病针刺环跳穴治疗白带,用强 手法,若行针时针感能达到足跟,则能提高治疗效果。
1711 调整胃液分泌功能针刺环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1712 调整甲状腺功能有实验报道 用甲状腺粉或硫氧嘧啶分别造成小白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后,电针环跳穴,能调整甲状腺功能。
1713 抗炎作用本文2023-08-04 09:52: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