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医书里经常用到一个药:绿铜。这个药有没有别的名字,在现代它的名字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古时的医书里经常用到一个药:绿铜。这个药有没有别的名字,在现代它的名字是什么?,第1张

绿铜也叫铜绿,就是孔雀石,这是古代现代都用的名字,古代还有“绿青”、“石绿”或“青琅玕”等别名,其具体的化学名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孔雀石在中医入药,性味归经:苦、酸、涩,寒。有毒。功能主治:解毒,去腐,杀虫。外用治鼻瘜肉,眼睑糜烂,疮疡顽癣。

仙剑三里面的人名居然全都是中药

徐长卿: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

生于草坡、多石砾山坡或灌丛中。根状茎短小,密生棕色长细根。

叶对生;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4厘米。

夏季开花;复聚伞花序腋生;花黄绿色。普荚果长角状。种子顶端有一簇白色长毛。

性能:性温,味辛;疏风解热,行气活血。

重楼: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6~10片轮生,叶柄长5~20mm,叶片厚纸质,披针形、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5~11cm ,宽2~45cm。花梗从茎顶抽出,顶生一花;花两性,萼片披针形或长卵形,绿色,长35~6cm;花被片线形而略带披针形,**,长为萼片的1/2左右至近等长中部以上宽2~6mm;雄蕊8~10,花药长1~15cm,花丝比药短,药隔突出部分1~2mm。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作于疔肿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龙葵:

一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

茎直立或下部偃卧,有棱角,沿棱角稀被细毛。

叶互生;卵形,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渐狭小至叶柄,先端尖或长尖;叶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长4~7厘米,宽3~5厘米,大者长可达13厘米,宽至7厘米;叶缘具波状疏锯齿,每边约3~4齿,齿宽约5毫米,长约3~4毫米;叶柄长15~35毫米,大叶的柄长可达5厘米。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景天:

植物中的一个科——景天科,其中的“红景天”属可以入药,有滋补强身功效。现在不少保健品中都有景天的成分。也有一部分品种可以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总之是很常见的植物,蛮有平民化感觉的。虽然是草本,但茎杆直立,叶片健壮,很生机勃勃的样子。

雪见:

是种常见的中药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雪见草是种分布很广泛的草本植物,摇曳的枝条顶端生着细细小小的穗状花序,雪见草的全株都覆盖着一层细小绒毛。

紫萱:

最早给紫萱的名字是“紫菀”,

那是北方常见的一种草花,小小的类似蒲公英的样子,浅紫色,每到春天风一吹过,到处都是,很柔婉的感觉。但“菀”字比较生僻,而且“紫菀”还是一种导弹的名字,所以再三权衡,讨论过“紫堇、紫芝、紫珠”等等名字之后,最终选定了“紫萱”。“萱”是百合科的花卉,也是中国水墨画常见的题材,现实中萱花一般都是橘**或橙红色,并没有紫色的,所以“紫萱”也颇有独一无二的味道。“萱”作为中药,有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我们平时比较喜欢喝汤,因为喝汤可以 养生 ,多喝点汤水还可以养护我们的胃肠道,天气干燥易 上火 ,这时喝汤可以润燥 清热 ,汤水 营养 丰富,人体吸收快,多喝很有益,给你推荐一些容易上手做又好喝的清热 解毒 的汤。我整理了夏季清热解毒汤,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夏季清热解毒汤

一、冬瓜生鱼汤

材料:生鱼500克,冬瓜600克,赤小豆60克,蜜枣20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

1、冬瓜连皮洗净,切成块状,赤小豆提前1小时浸泡,洗净,蜜枣洗净。

2、生鱼清洗干净,烧锅下花生油、姜片,将生鱼煎至金**。

3、把适量清水煮沸,放入以上所有材料煮沸后改慢火煲3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消暑清热、利尿通便、解毒排脓之功效;连皮和瓤一起煲汤,利尿效果更佳。适宜汗多尿少、小便黄短、小便不畅、平素热气者饮用。

二、沙葛猪骨汤

材料:3-4人份沙葛,500克猪扇骨,500克眉豆,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蜜枣,2个姜,2片水,10碗水。

做法:

1、赤小豆、眉豆、扁豆洗净,浸泡1-2小时;

2、猪扇骨斩大件,洗净,汆水捞起;

3、沙葛洗净,去皮,去筋,切块;

4、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钟,转小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开胃。

三、椰子田鸡汤

材料:田鸡500克,排骨250克,椰子肉150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

1、田鸡去皮洗净,斩件,飞水。

2、排骨洗净,斩件,飞水:椰子肉洗净,切块。

3、将适量清水放入煲内,煮沸后加入以上材料,猛火煲滚后改用慢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 美容 润肤、润肺 滋阴 、止咳祛痰之功效;特别适宜烟酒过多、睡眠不足者饮用。

四、百合汤

材料:新鲜百合200克,红枣、冰糖适量。

做法:

1、新鲜百合逐瓣掰开,撕去内衣,洗净;小红枣洗净,用清水煮酥。

2、汤锅放在火上,倒入清水适量,下入百合,煮至酥而不烂,加入红枣、冰糖即成。

功效:具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补中益气、清心安神之功效;特别适合肺虚 咳嗽 、久咳不止、痰浓气臭、 肺气肿 者饮用。

五、绿豆鹌鹑汤

材料:绿豆50克,鹌鹑1只,瘦肉50克,盐5克。

做法:

1、将绿豆洗净泡发,瘦肉切成厚块。

2、鹌鹑洗净斩成块,与瘦肉块一起下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后,捞出。

3、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一起煲25分钟,调入盐即可。

六、北杏党参老鸭汤

材料:老鸭300克,北杏20克,党参15克,盐5克,鸡精3克。

做法:

1、老鸭治净,切块,汆水;北杏洗净,浸泡;党参洗净,切段,浸泡。

2、锅中放入老鸭肉、北杏、党参,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

3、调入盐和鸡精,稍炖,关火出锅即可。

功效:鸭肉所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能有效抵抗 脚气 病、 神经 炎和多种炎症,还能抗衰老。鸭肉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烟酸,它是构成人体内两种重要辅酶的成分之一,对心肌梗死等心脏 疾病 患者有保护作用。

夏季清热去火汤

一、金蒜苋菜汤

食材 :苋菜500克,大蒜8瓣,枸杞子适量

调味料:盐

做法:

1、苋菜洗净切段备用,大蒜去皮洗净备用;

2、油锅烧热,放蒜,煎黄,加水,煮滚后放苋菜;

3、再次煮滚后,撒枸杞子,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食疗 功效:苋菜味甘、性凉,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常吃可以解毒通便、补血,而大蒜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二者结合煲汤,克迅速排出体内毒素。

提示:脾胃虚弱者最好不要吃,苋菜不宜与甲鱼、龟肉同食。

二、赤小豆燕麦南瓜汤

食材:燕麦50克,赤小豆50克,南瓜150克

调味料:冰糖

做法:

1、赤小豆、燕麦放水浸泡4小时,洗净备用,南瓜洗净切小块备用;

2、锅加适量水,放燕麦、赤小豆,豆子煮烂后,加入南瓜、冰糖,食材煮熟后即可食用。

食疗功效:本汤品之所以有解毒的功效,主要归功于赤小豆,它具有解毒抗癌的作用,体内毒素较多者可食用。

三、无花果炖猪脚

食材:无花果100克,猪脚500克,姜片、葱段适量

调味料:盐、味精、胡椒粒、料酒

做法:

1、无花果洗净放水中浸透,猪脚洗净切块;

2、锅加水烧开,倒入料酒,放猪脚煮一下,后捞起洗净;

3、取炖盅,放入所有食材、胡椒粒,加适量清水炖3小时,然后加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食疗功效:医书中记载,无花果具有健胃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克利咽消肿,防癌抗癌,提高人体免疫力。

四、鸡蛋芥菜汤

食材:芥菜400克,鸡蛋2个

调味料:盐、味精

做法:

1、芥菜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

2、砂锅中打入鸡蛋,加盐、味精,煮熟即可食用。

食疗功效:此汤营养丰富,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降压的功效。

清热解毒的主要分类

清热泻火药

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

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 湿热 泻痢、黄疸等证。

清热凉血药

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清虚热药

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清热的食物

香蕉-- 味甘、性寒。作用,清热解毒,润肠。宜于肠燥 便秘 ;近代用于习惯性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西瓜-- 味甘、性寒,归心、胃、膀胱经。作用: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宜于胃部灼痛,胃热口臭。虚寒证、湿证忌食。

芹菜--味甘苦、性凉,归肝、胃经。作用:平肝清热、祛风利湿。宜于肝胃郁热 胃痛 ,胃热口臭,肠胃燥热便秘。虚寒证、泄泻者忌食。

白菜(菘菜、小白菜)-- 味甘、性平,归肠、胃经。作用:解热除烦,通利肠胃。宜于肠胃燥热便秘。

苋菜——味甘、性凉。作用:清热解毒,通利二便。宜于湿热泄泻,胃热口臭,肠胃燥热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茭白-- 味甘、性寒,归肺、脾经。作用: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湿通便。宜于湿热泄泻,胃热口臭,肠胃燥热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不宜与蜂蜜同食。

苦瓜炖排骨

苦瓜-- 味苦、性寒,归心、脾、胃经。作用:清热利湿,解毒明目。宜于湿热泄泻,胃热口臭,胃热疼痛。虚寒证忌食。

黄瓜--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作用:清热,解毒,利水。宜于胃热口臭,湿热泄泻。虚寒证忌食;不宜与白萝卜、芹菜同食。

枇杷 --味甘酸、性凉,归肺、肝经。作用: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下气止呕。宜于胃热口臭,胃热呕吐。湿证、虚寒证忌食。

梨 --味甘酸、性凉,归肺、胃经。作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宜于胃热吐血,胃热口臭,肠燥便秘。虚寒证忌食。

小米(粟米)-- 味甘咸、性凉,归肾、脾、胃经。作用,清热和中,利尿通淋。宜于脾虚胃热,反胃呕吐,泄泻。不宜与杏仁同食。

绿豆--味甘、性凉,归心、胃经。作用:清热解毒,消暑利尿。宜于胃热疼痛,胃热口臭,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绿豆芽同绿豆。

豆腐--味甘、性寒,归脾、胃、大肠经。作用:清热和中,生津止渴。宜于胃热疼痛,阳虚胃痛,肠燥便秘。气滞证、胃腹胀满者忌食。

黄豆--味甘,性平。作用和宜忌同豆腐。

小麦 --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作用:养心安神,清热止渴。宜于胃热疼痛,湿热泄泻。

葛根(粉葛)——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作用:清热解肌,升阳止泻,宣散透疹,生津止渴。宜于久泻,近代用于胃下垂。

冬瓜——冬瓜是夏天适宜吃的凉性蔬菜,作用:生津止渴,清热祛暑。宜暑热烦闷时食用。

猜你感 兴趣 :

1 清热去火的方法是什么

2 健康养生知识

3 清热解毒喝什么茶好

4 夏天上火喝什么汤

5 清热解毒的中药有哪些

6 清热解毒汤大全

这个吗

《药性歌括四百味》歌括辑录

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1人参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白茯苓、赤茯苓)附:茯苓皮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 附:鲜生地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10熟地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11麦门冬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冬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13黄连(川连)

黄连味苦,泻心除(疒言(hū)),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4黄芩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 附:连翘心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18石膏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19滑石

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20贝母 附:川贝母、象贝母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川军、锦纹)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juān)痰逐水,疏通便闭。

22柴胡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 附:苏叶、苏梗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 附:麻黄根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28葛根 附:葛花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29薄荷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30防风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31荆芥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32细辛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33羌活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34独活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5知母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

36白芷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7藁本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38香附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39乌药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40枳实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41枳壳

枳壳微寒,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42白蔻 附:白豆蔻花、白豆蔻壳

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43青皮

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44陈皮 附:橘白、橘红

陈皮辛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45苍术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46厚朴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47南星 附:胆星

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风搐自安。

48半夏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嗽呕堪入。

49藿香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50槟榔

槟榔辛温,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51腹皮(大腹皮)

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52香薷

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53扁豆 附:扁豆衣、扁豆花

扁豆微温,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54猪苓

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55泽泻

泽泻甘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56木通

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57车前子 附:车前草

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58地骨皮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59木瓜

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60威灵仙

威灵苦温,腰膝冷痛,消痰痃(xuán)癖(pǐ),风湿皆用。

61牡丹皮

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62玄参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63沙参

沙参味甘,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64丹参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65苦参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66龙胆草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67五加皮

五加皮温,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68防己(木防己、汉防己)

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69地榆

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70茯神

茯神补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兼除怒恚。

71远志

远志气温,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72酸枣仁 附:酸枣树皮

酸枣味酸,敛汗驱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73菖蒲

菖蒲性温,开心利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74柏子仁

柏子味甘,补心益气,敛汗润肠,更疗惊悸。

75益智仁

益智辛温,安神益气,遗溺遗精,呕逆皆治。

76甘松

甘松味香,善除恶气,治体香肌,心腹痛已。

77小茴香

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疼,调中暖胃。

78大茴香

大茴味辛,疝气脚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

79干姜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寒尤堪。

80附子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功有。

81川乌

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

82木香(广木香)

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诸风能调,行肝泻肺。

83沉香

沉香降气,暖胃追邪,通天彻地,气逆为佳。

84丁香

丁香辛热,能除寒呕,心腹疼痛,温胃可晓。

85砂仁

砂仁性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行气破滞。

86荜澄茄

荜澄茄辛,除胀化食,消痰止哕,能逐寒气。

87肉桂

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88桂枝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89吴茱萸

吴萸辛热,能调疝气,脐腹寒疼,酸水能治。

90延胡索

延胡气温,心腹卒痛,通经活血,跌扑血崩。

91薏苡仁(苡仁)

薏苡味甘,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92肉豆蔻

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痢不休,功可立等。

93草豆蔻

草寇辛温,治寒犯胃,作痛呕吐,不食能食。

94诃子(诃黎勒)

诃子味苦,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95草果

草果味辛,消食除胀,截疟逐痰,解瘟辟瘴。

96常山

常山苦寒,截疟除痰,解伤寒热,水胀能宽。

97良姜 附:红豆蔻

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98山楂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

99神曲

神曲味甘,开胃进食,破结逐痰,调中下气。

100麦芽

麦芽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最近更新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

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舌诊著作:《伤寒舌鉴》

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

养生专著:《寿世青编》

伤寒著作:《伤寒直格》

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导引图》

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

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

综合医著:《苏沈良方》

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

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