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名人和名言》 全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鲁迅 《名人和名言》 全文,第1张

  《太白》〔2〕二卷七期上有一篇南山先生的《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3〕,他举出:第一道是说“要做白话由于文言做不通”,第二道是说“要白话做好,先须文言弄通”。十年之后,才来了太炎先生的第三道,“他以为你们说文言难,白话更难。理由是现在的口头语,有许多是古语,非深通小学就不知道现在口头语的某音,就是古代的某音,不知道就是古代的某字,就要写错。……”

  太炎〔4〕先生的话是极不错的。现在的口头语,并非一朝一夕,从天而降的语言,里面当然有许多是古语,既有古语,当然会有许多曾见于古书,如果做白话的人,要每字都到《说文解字》里去找本字,那的确比做任用借字的文言要难到不知多少倍。然而自从提倡白话以来,主张者却没有一个以为写白话的主旨,是在从“小学”里寻出本字来的,我们就用约定俗成的借字。诚然,如太炎先生说:“乍见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应人之称曰‘是唉 ’,‘唉’即‘也’字。”但我们即使知道了这两字,也不用“好乎”或“是也”,还是用“好呀”或“是唉”。因为白话是写给现代的人们看,并非写给商周秦汉的鬼看的,起古人于地下,看了不懂,我们也毫不畏缩。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这缘故,是因为先生把他所专长的小学,用得范围太广了。

  我们的知识很有限,谁都愿意听听名人的指点,但这时就来了一个问题:听博识家的话好,还是听专门家的话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历听了两家的种种指点以后,却觉得必须有相当的警戒。因为是: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

  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即其一例。还有江亢虎〔5〕博士,是先前以讲社会主义出名的名人,他的社会主义到底怎么样呢,我不知道。只是今年忘其所以,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从‘�’从‘心’,‘�’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6〕。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

  不过在社会上,大概总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所以译一本欧洲史,就请英国话说得漂亮的名人校阅,编一本经济学,又乞古文做得好的名人题签;学界的名人绍介医生,说他“术擅岐黄”〔7〕,商界的名人称赞画家,说他“精研六法”〔8〕。……这也是一种现在的通病。德国的细胞病理学家维尔晓(Virchow)〔9〕,是医学界的泰斗,举国皆知的名人,在医学史上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他不相信进化论,他那被教徒所利用的几回讲演,据赫克尔(Haeckel)〔10〕说,很给了大众不少坏影响。因为他学问很深,名甚大,于是自视甚高,以为他所不解的,此后也无人能解,又不深研进化论,便一口归功于上帝了。现在中国屡经绍介的法国昆虫学大家法布耳(Fabre)〔11〕,也颇有这倾向。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耳的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不过名人的流毒,在中国却较为利害,这还是科举的余波。那时候,儒生在私塾里揣摩高头讲章,和天下国家何涉,但一登第,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他可以修史,可以衡文,可以临民,可以治河;到清朝之末,更可以办学校,开煤矿,·练·新·军,·造·战·舰,·条·陈·新·政,出洋考察了。成绩如何呢,不待我多说。

  这病根至今还没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苏州的学子是聪明的,他们请太炎先生讲国学〔12〕,却不请他讲簿记学或步兵操典,——可惜人们却又不肯想得更细一点了。

  我很自歉这回时时涉及了太炎先生。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大约也无伤于先生的“日月之明”的。至于我的所说,可是我想,“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盖亦“悬诸日月而不刊”〔13〕之论也。

  七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署名越丁。

  〔2〕《太白》参看本卷第214页注〔6〕。〔3〕南山即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学者。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等。《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日《太白》第二卷第七期。它开头说:“保守文言过去有过两道策。……直到最近,才由章太炎提出白话比文言还要难做的话头来,勉强算是缴了第三道。”其后引证了章太炎自己的话:“叙事欲声口毕肖,须录当地方言。文言如此,白话亦然……用语自不能限于首都,非广采各地方言不可。然则非深通小学,如何可写白话哉?寻常语助之字,如‘焉,哉,乎,也’。今白话中,‘焉,哉’不用,‘乎,也’尚用。如乍见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应人之称曰‘是唉’,‘唉’即‘也’字。‘夫’字文言用在句末,……即白话之‘罢’字……‘矣’转而为‘哩’,……‘乎,也,夫,矣’四字,仅声音小变而已,论理应用‘乎,也,夫,矣’,不应用‘呀,唉,罢,哩’也。”(按章太炎的话见于他的讲演稿《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4〕太炎即章炳麟。参看本卷第107页注〔30〕和《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5〕江亢虎(1883—1954)江西弋阳人。辛亥革命时曾组织“中国社会党”进行投机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汉奸,任汪伪政府的考试院院长。一九三五年二月他在上海发起以“保存汉字保存文言为目的”的存文会;这里说他“谈到小学”的一些话,是同年三月在上海“讲学”时说的。

  〔6〕《说文解字》卷十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从心。多则切。”又卷十二下:“�,正见也,从从十从目。徐锴曰:,隐也,今十目所见,是�也。除力切。”

  〔7〕岐黄指古代名医。黄即黄帝,名轩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岐即岐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今所传著名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时医家托名黄帝和岐伯所作。其中《素问》部分,用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讨论病理,故后来常称医术高明者为“术精岐黄”。〔8〕六法中国画过去有“六法”之说。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名录》中说:“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9〕维尔晓(1821—1902)通译微耳和。德国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细胞病理学的奠基人。早年曾拥护达尔文主义,后来却激烈反对达尔文主义。著有《细胞病理学》等。

  〔10〕赫克尔(1834—1919)通译海克尔,德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和宣传者。主要著作有《宇宙之谜》、《人类发展史》等。

  〔11〕法布耳(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他著的《昆虫记》出版于一九一○年,是一部以生动活泼的文笔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当时我国有好几个节译本,如《法布尔科学故事》、《昆虫故事》、《昆虫记》等。

  〔12〕一九三三年前后,章太炎曾在苏州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讲授国学。他在《制言》半月刊创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说:“余自民国二十一年返自旧都,讲学吴中三年矣。”

  〔13〕“悬诸日月而不刊”语出汉代扬雄《答刘歆书》。扬雄在这封信里,引用张伯松赞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话:“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刊,这里是掉下的意思。

附件三:

2008年专接本教育专业课考试用参考教材目录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课考试科目

课程名称 大纲、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联合考试专业 社会体育 运动学科综合理论 运动解剖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运动生理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理论 体育概论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运动训练学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教育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 体育院系统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王步标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舍钦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学 音乐理论(和声、乐理) 基本音乐理论、和声通用教程 李重光、祁光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主项

美术学 色彩

创作

表演 音乐理论(和声、乐理) 基本音乐理论、和声通用教程 李重光、祁光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主项

广播电视编导 电视概论 电视概论 张雅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画面编辑 电视画面编辑 何苏六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摄像 电视摄像 任金州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高 波

艺术设计 招贴广告设计

速写

联合命题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黎孝先 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 刘舒年 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 证券投资分析 证券投资分析 杨兆廷、封文莉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黄达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

财务管理 初级会计学 基础会计 康述尧遍 中国财经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编 高等教育

财务会计教育 会计学 《会计学》 崔国平、王利娜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概论 电子商务实用教程 祁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与实务 计算机网络 冯博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管理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版) 徐国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 赵志缙 同济大学出版社

工商管理 管理学 《管理学》 张义珍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通论》 郭国庆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版) 徐国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版)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会计学 会计学 《会计学》 崔国平、王利娜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郭爱英编 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7年修订)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孙班军主编 科学出版社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通论》 郭国庆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学》 王长征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一版) 徐国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 薛华成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王思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图学 新编地图学教程 蔡孟裔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信息工程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给水排水工程 水力学 水力学(上册) 吴持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水处理工程 水处理工程技术 吕宏德 中国建工出版社

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二版) 武汉大学 高教出版社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上、下) 东北师大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上、下) 武汉大学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第二版) 徐寿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上、下册) 天津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编写(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杨可桢、程光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编写(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杨可桢、程光蕴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第一版) 潘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第四版) 蔡增基等 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传热学 传热学(第三版) 杨世铭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交通工程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上)2001第一版 龙驭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砼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上册(第二版) 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 建工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张立新 河北大学出版社

等主编

电视教材编导制作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李运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辅助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 师书恩 高等教育出版社

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编 中国地质大学

工程物探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 陈仲候编 地质出版社

软件工程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第一版) 潘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生物科学 植物学 植物学上、下册 吴国芳、陆时万 高教出版社

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刘凌云 高教出版社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罗纪盛 高教出版社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 贾英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赵晋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 华东师大 高教出版社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第三版) 北京大学 高教出版社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第三版) 吕林根 高教出版社

等主编

通信工程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第四版) 康华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第五版) 樊昌信 国防工业出版社

土木工程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上)2001第一版 龙驭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砼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上册(第二版) 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 建工出版社

网络工程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第一版) 潘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二版)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物理学 力学 力学 漆安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杜婵英

热学 热学 秦允豪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磁学 电磁学(上、下) 赵凯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熙谋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彭髯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高觉敷 人民教育出版社

应用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二版) 武汉大学 高教出版社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上、下) 东北师大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上、下) 武汉大学等校编 高教出版社

非医学类应用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彭髯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高觉敷 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动化 电路 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童诗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物科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周顺武主编(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陈杰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医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周顺武主编(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陈杰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医学(中兽医方向)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周顺武主编(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陈杰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学 遗传学 遗传学 朱军浙江大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各论 王树安 中国农业出版社

园林 园林制图 园林制图 马小燕 气象出版社

花卉学 花卉学 北京林大园林花卉教研室 综合林业出版社

园艺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 潘瑞炽 高等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 遗传学 朱军浙江大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法学 法理学 法理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张文显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法学 民法学(面向21世纪教材) 魏振瀛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言文学 语言 古代汉语 王 力 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通论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学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以前)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学 世界通史 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 吴于廑 高等教育出版社

齐世荣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上、下) 朱绍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 侃 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 王桧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文选 历史文选(上、下)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 李秀林 人大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逄锦聚 高教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田克勤 高教出版社

法学(医事司法方向)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应用心理学(医学类)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五版) 潘文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五版)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公共事业管理(编辑方向)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医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五版) 潘文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五版)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影像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上篇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麻醉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五版) 吴光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教材) 李德新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五版)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英语 综合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1-2) 李观仪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听力 英语听力入门(1-4) 张民伦 华东师大出版社

泛读 新编英语阅读 董启明 世界图书出版社

英语教育 综合英语 新编英语教程(1-2) 李观仪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听力 英语听力入门(1-4) 张民伦 华东师大出版社

泛读 新编英语阅读 董启明 世界图书出版社

河北农业大学 旅游管理 旅游学概论 基础旅游学 谢彦君遍 东北财经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编 高等教育

生物科学 无机及有机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呼世斌、黄蔷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 李贵深、李宗澧 中国农业出版社

生物化学 基础生物化学 王金胜 中国林业出版社

制药工程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第二版) 黄秀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学 植物学 植物学 徐汉卿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李景文 中国林业出版社

木材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 AUTO CAD 2005中文版应用教程 刘瑞新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木材学 木材学 殷思慈 南京林业出版社

水产养殖学 水化学 水化学 陈佳荣 中国农业出版社

鱼类学 鱼类学 叶富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植物保护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许志刚 中国农业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 普通昆虫学 牟吉元 山东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工电子学 电工电子学 叶挺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 丁元杰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产品质量工程 电工电子学 电工电子学 叶挺秀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倪静安 化学工业出版社

药学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 石东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剂学 药剂学 邹立家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基础 地球物理学概论 张少泉 地震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

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王道俊、王汉澜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外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简史 张惠芬、金忠明 华东师大出版社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张定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范顺成 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材料工程 工程力学 张定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徐恒均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河北工程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顾惠林等 同济大学出版社

电机学 电机学 汤蕴、史可 机械工业出版社

水利水电工程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 河海大学等四校合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第四版) 武汉大学、李亚杰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监狱学 劳动教养学 劳动教养学 夏宗素 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监狱学基础理论 监狱学基础理论 史殿国等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版

邯郸学院 特殊教育 心理学 心理学 蔡笑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教育学 教育学 傅道春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特殊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朴永馨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邢台学院 文秘教育 秘书学 秘书学 袁维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书与档案管理 文书学 韩英 山东大学出版社

档案管理学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组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秘书写作 应用写作 裴显生、王殿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廊坊师范学院 新闻学 新闻史论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良荣、方汉奇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业务 《新闻采访学》 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石家庄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夏书章编 中山大学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孙班军主编 科学出版社

唐山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黄人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 中医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张珍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 中医基础理论 张珍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黄吉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医学检验 病理学 病理学 (五版) 和瑞芝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 生理学 (五版) 钟国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五版) 黄冶森 人民卫生出版社

河北科技大学 动画 速写

命题创作

侯宝璋

侯宝璋(1893—1967),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中文名:侯宝璋

别名:字又我

国籍:中国

出生地:利辛县阚疃镇

出生日期:1893年5月

逝世日期:1967年3月12日

职业:病理学家

毕业院校:齐鲁大学医学院

主要成就:病理学研究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作品:《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

人物生平

侯宝璋,幼年在家乡就读于私塾。由于受社会新思潮的驱使,少年的侯宝璋毅然离家出走,投身至社会的洪流中。因为经济来源中断,在安徽省怀远县他找到一所叫民康的教会小医院,在医院的化验室做帮工谋生,偶然的境遇竟决定了他一生的医学生涯。由于他工作优异,民康医院保送他入含美学校(相当于高中)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几位同学一起被校方开除。但校方宣布,如叩头悔过,便可复学。年轻气盛的侯宝璋宁愿失学也不叩头。被校方开除后只有再回民康医院仍在实验室工作。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刻苦自学,经常干到深夜时分。民康医院负责人见此情景,大为感动说:“侯宝璋这样的人,若得不到学习机会,太可惜了!”1916年,医院借给他少量的钱,将他保送至北平协和医学校学习。1918年,侯宝璋分班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年轻的侯宝璋在校期间极为努力,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艰苦,夏天他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了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条薄被。有人送来衣物,他拒不收用。1920年,侯宝璋毕业于该校并留校工作。

在齐鲁医学院工作期间,侯宝璋成绩卓著。1926年,侯宝璋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柏林大学,他在LudwigPick的领导下,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病理学训练。1934年获罗氏基金的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国后出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侯宝璋,青年时代即热爱祖国,立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富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他早年就站在反帝反封建行列,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抗日救亡工作,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济南积极参加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的工作,并亲赴喜峰口等处战区支援群众性的抗日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负责和组织齐鲁大学医学院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侯宝璋出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在大后方,侯宝璋除在极为艰苦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还负责安排照顾当时香港沦陷后流亡大陆、在成都大后方借读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曾任港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港府医务总监及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的蔡永业(GeraldChoa)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侯宝璋与港大发生密切联系即始于此段时期。1938年,侯宝璋不畏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的艰难,亲赴贵阳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他关心祖国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成长,为祖国医学教育及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年由当时教育部任命为部聘教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作为知名的医学科学教育家和对中国医学史有造诣的专家而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聘请,赴美讲学沟通中美文化交流。1947年侯宝璋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去英国讲学并接受英国教育部聘请,从1948年起任香港大学战后复校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为港大医学院设计筹款重建了被日本占领军破坏的病理学馆,并建立了一所完整体制的教学科研为临床服务的病理学科大楼,用以与东南亚、日本及英美同行科学家进行学术及业务交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人物轶事

基本介绍

侯宝璋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2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曾留学美国、德国、英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齐鲁大学医学院代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代院长;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等专著及论文五十余篇。

留校任职

1916年,医院再次保送他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8年学校分班,他被分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被留校任职。1926~193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相继到德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学习工作。回国后即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齐鲁大学被迫迁至成都,他随校到成都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及主任,并代理齐鲁医学院院长,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讲学。1948年英国教育部聘请他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长。因国家病理学研究之需,受周恩来总理之聘,1962年终于回到北京,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教研室主任。与校长黄家驷合作共事。

医学研究

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国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以及中国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从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关系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证明了寄生物(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肝内可引起恶性肿瘤,阐明了此病与种族无关,与喜食生鱼者密切。他又是早期发现绒癌组织有自然消退现象者之一。并提出机体(子宫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绒癌机制。这些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病理学界广泛的重视。

桃李满天下

于1958年当选为伦敦(国际)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受聘于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香港大学于1961年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所著《实用病理组织学》(1939)一书,是中国首部病理组织学用书。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

主要著作

与国外病理学家合著有《胆汁性肝硬变》。他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发展中医学事业作过潜心研究,1942年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撰有《医学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写有《中国牙医史》,1954年发表《疟疾史》、《杨梅疮考》等文

传奇一生

石中宝璋人中骐骥

古代齐鲁因杏坛弦歌、稷下先生等的流风余韵,故有苏辙“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这般感慨;至近代新式教育西风东渐,山东出现了“中国最老的大学”——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尤以医科见长”;齐大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生和医药学家,侯宝璋是济济多士中的杰出代表。幼年侯宝璋的文化启蒙是私塾先生。侯宝璋少时即心怀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他作别家人,独自步行至怀远,索性到当地一所慈善机构:教会办的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学技,一面谋生一面学习。境遇的驱使竟使侯宝璋与医学结下不解缘,并郑重选择了自己一生的医学生涯。侯宝璋卓尔不群的品行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使民康医院负责人大为感动,决定由医院留用并保送他入含美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保送至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若干同学一起被校方列入开除名单,但校方宣布:若认罪悔过,便可复学。侯宝璋是有不屈不侮、敢作敢当骨气的;他坚持认为申张正义,维护公理,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宁肯失学也不违心伏“罪”。因此被校方开除。侯宝璋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回到民康医院化验室。他白天勤恳工作,深夜发愤自学,朝乾夕惕,夙夜匪懈。1916年由民康医院借给侯宝璋少量的钱,再一次保送他入学至北平协和医学校,之后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被褐怀玉的侯宝璋勤勉奋励,品学兼优,而生活方面则含辛茹苦,自律简朴,夏天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净凉干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件薄被,别人送来衣物,他概婉言谢绝。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侯宝璋如切肤之痛,义愤填膺,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抗议并游行示威。济南学生迅速声援。侯宝璋积极参加了齐鲁大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学生游行示威请愿活动,激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侯宝璋以秀出班行的成绩和人品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又入侵华北,长城战争爆发。侯宝璋迅即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自报奋勇、不顾危险亲自奔赴喜峰口等战区支援军民抗日工作,救治伤病人员。1937年“7.7事变”后,侯宝璋随齐鲁大学迁校蓉城,他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教授,但生活甚为清苦;在抗战困难时期,侯宝璋尽其可能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有时是隐名向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38年正为抗日战争动荡和艰苦阶段,侯宝璋以公而忘私和献身医学的精神亲赴贵阳,参加贵阳医学院筹建并担任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华人子弟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侯宝璋热心奔走有关慈善机构,负责与教会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读。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侯宝璋为人休声美誉,守身如玉。老舍初到成都及从美国回北京经香港均住侯宝璋家中;老舍作品在美国出版事宜的信函、汇款,都是从美国寄给香港大学侯宝璋,再由他转北京老舍收。

医学翘楚学科巨擘

病理学是研究病因、发病过程及病变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与西医病理学二千多年中按照各自模式发展。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病理学在中国的发轫肇始于西医学的东渐西被。1934年,侯宝璋著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的《实用病理组织学》是中国病理学的肇端之作,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病理学的嚆矢。由R.W.Raven主编癌百科全书二卷中肝癌病理学一章为侯宝璋专著;他与英国肝病理学权威Cameron教授合著《病理学专论》系列的《胆汁性肝硬变》专著于1961年在伦敦出版。侯宝璋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关系研究、肝汁性肝硬变研究、绒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热病研究及中国医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学术贡献。1941年,侯宝璋发现一例来自山区的黑热病患儿,便两次在暑期翻山越岭,路远迢迢到四川西北部地区实地调查、研究黑热病传染媒介白蛉子的分布和利什曼原虫感染流行病学。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侯宝璋以坚持开展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倡导学术风气做出了榜样。他的研究成果见诸美、英、日本等病理学杂志。侯宝璋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名和声誉。1948年,侯宝璋接受英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出任香港大学二战结束复校后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1958年他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当选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主席团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委员;他是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当局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3年1月26日,从香港回到北京的侯宝璋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首先与侯宝璋亲切握手致意。一同受到接见的其他著名科学家还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黄家驷等。1964年12月2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亲切接见了侯宝璋等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位委员。1967年,侯宝璋逝世后,CANCER癌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

学贯中西一代宗工

“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齐鲁雄藩泱泱大风”,“汲外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为国造英雄”,齐大校训校歌营造了那个时代——齐大医学院黉门学人科学救国的精神和为国成才立业的氛围。1921年齐鲁大学成立医学编译部,医学院各科教授、主任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侯宝璋崭露头角,作为青年教师中佼佼者参加了医学编译部工作;是年4月齐大医学院创办《齐鲁医刊》,侯宝璋兼任编辑。该刊是现代医学的渊薮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声迄四海,影响甚大。1926年,侯宝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继之赴德国柏林大学,在LudwigPick教授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深造和研究;1932年齐大学报改版更名为《齐大季刊》,侯宝璋兼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六编委之一;1934年,侯宝璋获罗氏基金资助赴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留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46年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他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1947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国讲学。侯宝璋还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学者,尤其对中国医史研究前无古人,自成一家。开西医学之风后,能用现代医学病理学科学观研究中国医史著述斐然的学者,惟侯宝璋斗南一人。他医史研究的一项工作是在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中搜寻有关疾病的记载和描述,黄卷青灯,博观经典,进而用现代医学作出科学结论。如《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1942),侯宝璋研究了文献记载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病状,认为司马相如身患糖尿病。他还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疟疾病状的诗辑录成册,独辟先河,开物成务。侯宝璋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和《实用病理组织学》专著现珍藏陈列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展览厅、山东大学博物馆第二展厅等处。侯宝璋是一位文理贯通、博学多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与齐鲁大学文学院诸教授时相过从,攀今览古,成金兰之契,如老舍、顾颉刚、钱穆、吴金鼎、商承祚等。他善于以医学切磋文学艺术,又以文化研究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鉴借和沟通使侯宝璋还与关山月、黎雄才、赵望云等成为笙磬同音、心照神交,彼此汲取精神创作营养的契友。关山月曾在《羊城晚报》撰文道:“侯宝璋教授善于从画面构思和笔法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使画家从中获益良多。”1986年,关山月为“侯老逝世二十周年”赋诗一首,“怀念侯宝璋教授”:“乱世逢知己,蓉城谊最亲。多才为世重,濡沫见情真。博学兼迷画,崇文更爱人。春晴思故旧,闻笛倍伤神。”吟诗思人,兹情兹意,可见侯宝璋的博学多才、崇文爱人不仅在医学界,而且在文化界所确立的地位。侯宝璋以经师人师、道业出众闻名。他善于把“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精湛地融会于教学之中,而俾众受用终生。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就某种复杂的病理理论和现象,他可以驾轻就熟地用一、二句谚语、典故加以精辟概括,画龙点睛,揭示真谛,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深为师生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集聚同一校园上课。一天下课前一二分钟,侯宝璋忽来兴致,笑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请君试对,上联为:“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学生们击节称赏,凝思默虑。此事被《新民报》记者披露公开征对,便有几则应征联相对。“校名联”诸类俯拾即是,病理学家侯宝璋深厚文化功力略见一斑。

如_如璋赤心报国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大医学院及齐鲁医院在当时国内规模可观;各学院教授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安居乐业。校方就是否迁校问题举棋不定。齐大董事长孔祥熙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和抗日大局,也为齐鲁大学的荣誉,齐大应迁校四川。当时包括侯宝璋在内的齐大医学院诸位教授已接到有关医院、大学的邀请,或留守济南,不随学校入川。大搬迁,蜀道难,教学科研医疗生活条件毫无保障地迁徙办学将何等艰辛。侯玉璋却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那极端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与齐鲁大学同在。他负责组织齐大医学院师生和重要设备仪器标本的转移工作,与大家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威望素著、令闻嘉誉的侯宝璋对齐大医学院师生确实起到了稳定、凝聚人心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作为著名教授入川也对齐大医学院的学术地位起到了维护和加强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宝璋应邀赴美国、英国讲学。美国及台湾学术机构和大学向他发出了聘请,但他均未应允,他选择了香港大学。1949年10月1日,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站立起来,侯宝璋欢欣鼓舞,他心系北京。1952年,侯宝璋将次子侯健存由香港大学送回内地工作,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医学卫生建设事业。1955年,侯宝璋组织香港大学英籍教授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总理接待盛德懿范

1957年,侯宝璋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病理学会成立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翌年,经侯宝璋安排促成国际著名病理学家、肿瘤病理学权威韦礼士教授(Prof.R.A.Willis)访华。在1960年前后,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邀请,侯宝璋第三次赴内地进行病理学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侯宝璋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北京。为了排除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特务的加害,绝对保证侯宝璋的生命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缜密周到的安排;侯健存从英国回国协助;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内地专人负责。侯氏父子是在夜间由海路护送至澳门,并得到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等亲自臂助,经拱北海关进入内地。在侯宝璋未安全顺利进入内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将周恩来总理已亲自签署的任命侯宝璋为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电稿暂作保密。侯宝璋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侯宝璋抵广州后受到陶铸、张治中等热烈欢迎和接待。他在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余生贡献给祖国”。回到北京后,周恩来、邓颖超接见了侯宝璋及家人,并在中南海西花厅设家宴款待。陈毅、童小鹏、费彝民在座。周恩来尊称侯宝璋为“侯老”;总理说:“侯老,对你们在这个困难时期回来,我十分饮佩!”“我们闭关自守多年,对外面科技发展、进步很少了解,侯老这次回来可以引进医学新科技,引进人才。”侯宝璋归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实验标本及数百份资料;他一手建立起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侯宝璋参加社会活动中也包括了文学艺术欣赏与收藏。老舍曾为侯宝璋赠诗一首:“余钱买字画,斗室傲云烟;心悦为珍品,神游乐自然。”又题道:“幼我兄与予有同嗜,余钱辄换字画,悦心则取,不以真伪年代多自萦绕。”侯宝璋对祖国文化遗产爱护备至,竭尽所能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书画、善本古籍等珍贵文物。他从香港回北京后将其钟爱之物先后分五批尽赠国家故宫博物院珍藏。倾其有而付出,又倾其有贡献祖国,这就是侯宝璋这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贻厥后人的盛德懿范。

社会贡献

英国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

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关于“侯宝璋”辞条中指出:侯宝璋“30年代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在肝脏病与肿瘤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提出并证明了华支睾吸虫寄生与肝癌发生的关系。60年代和英国卡梅伦(RoyCameron)教授合著《胆汗性肝硬变》。他对考古学及中国医学史也有研究,发表有关论述十余篇。”

人物履历

1893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

1908年安徽怀远县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

1909年怀远县含美学堂学习

1912年南京金陵大学医预班学习

1916年北平协和医学院(PUMC)学医

1918年分班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学习

1920年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校毕业留校工作

192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校病理系进修

1926年德国柏林大学病理学系培训深造

1934年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访问学者

1935年山东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组织齐鲁大学医学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

1938年华西齐鲁联合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兼中央大学病理学部聘教授。贵州筹建贵阳医学院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

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

姓: 侯

排名: 82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e)的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为侯姓。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南朝梁怀朔镇(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东北),有个人叫侯景,在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到处烧杀掠夺,第二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在郑和。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侯姓是第82大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