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后汉书怎么写脚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引用后汉书怎么写脚注,第1张

答案是:论文引用文言文怎么写脚注?

脚注格式要求如下:

①(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②(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word中插入脚注和尾注的步骤:

(1)选中脚注的位置。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脚注菜单项。

(3)开始输入脚注文本。

论文参考文献的问题 最近写一篇期刊论文,是有关历史的,文中引用了多处古文,

你要看你投什么期刊,有些期刊会有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这么标注的 [2]作者孙子兵法[M]译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引用的页数比如56—57 像这个例子 [17]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中国电力普遍服务调研报告[J]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2003,(9):1-15

硕士毕业论文中如何引用古籍才不被算作重复率?

工科生写史学类硕士论文,引用了《后汉书》《潜夫论》《文心雕龙》这类古籍史书,结果被大雅查重算重复率。在知网检测中,符合引用格式的(尾注、脚注等)文档中的引用内容

论文中引用众所周知的古代诗词,也必须用脚注标明出处吗?

最好标明。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标明对你没坏处,还能凑页数。如果是更严谨的论文,需要引用大量的别人的话,你的这句诗词涉及到了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标明。如果没有涉及别人的观点,应该不用标明。如果是平时交作业的论文,标明吧,凑字数。

论文引用的注释统一采用脚注方式"是什么意思啊

比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1)<此处右上角插入一个带圈数字> 在论文结束后添加注释: (1):出自托·约·登宁的《工联和罢工》(1860年伦敦版第35、36页)。大概就是这样的格式,论文的一些解释和引用都是这样做。括号是圈,word软件里点格式—

论文中的古文注释

应该是要求您查阅并标注这些引文的出处,因为这类论文比较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读者都是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基本上不需要翻译。您以为呢?

论文 夹注 脚注 区别

1、所处位置不同 夹注是夹在正文中间的注解。脚注是对某些东西加以说明,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2、作用不同 夹注内容其初也只限于注疏“经义”,后来发展为包括标明读音、训诂文字、辨别语词、分析章句、

论文脚注的格式 报告-匿名-天涯问答

带圈方法:用软键盘,很方便。输入法切换到双拼或全拼或五笔,右击输入2、点“插入/脚注和尾注/插入/脚注/编号方式/自动编号/选项/编号格式/选圈1、圈2格式/确定”即可。

论文引用古籍,注释格式应该怎么写?

展开全部《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6月,2181页 清乾隆《四川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60册,413页。

word2010论文引用怎么标注

1插入尾注 首次插入尾注时,将光标定位到论文中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点击“引用”→显示“脚注和尾注”对话框→“位置”项中选择“尾注”/“文档结尾”→“格式”项中“编号格式”(默认为“i,ii,iii,…”改为“1,2,3,…”)、“编号”选择“连续”→“应用更改”项中选择“整篇文档”→

论文里面的注释应该怎么写?

注释是作者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不要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而要作为注释放在页下,用①②…标识序号。注释中提到的论著保持通常格式,如: 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无鄙切,音眯。《说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五经文字》从犬从火者,譌。《诗·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恶者言刺。

又《广韵》好色。《诗·邶风》匪女之为美。《传》非为其徒说美色而已。又《正韵》嘉也,好也。

又《韵补》叶明秘切。《刘向·九叹》扬精华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结桂树之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夷音异。

《玉篇》或作媺。

你的问题有误区,古人不一定都懂古籍的,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要学习的,而自学的时候就得依靠注解本,否则读不懂再说注解,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古代的书流传几百年后就已经有很多人看不懂了,比如先秦的文章到汉朝就已经有不少人看不懂了,因为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后代的人看不懂当时的一些话是很正常的,更何况有些典故之类的,不是随便就可以知道的,于是就有大学者出来注释古文,后来又过了几百年,语言又变化了好些内容,于是又有人看不懂关于汉时的注解了,于是又有学者出来注释汉时的注解了到现在我们只有先读懂了注解然后才能读懂正文,一般一部好的古籍是有好几个注家的,他们很多不是同一个时代的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有人想借助古籍来宣传自己的观点,所以他要注解古籍,且是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然而这种注解方式是不可尽取的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简介

蒋骥﹐字涑塍(音cheng橙),江苏武进人,对《楚辞》有专门研究。

王逸以《招魂》为宋玉做,《大招》为屈原或景差作,蒋骥则以二篇俱归屈原。此书于篇目附记中推定屈原作文次第﹐依次为《惜诵》﹑《离骚》﹑《抽思》﹑《思美人》﹑《卜居》﹑《大招》﹑《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并说“《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固弗敢强为之说云”。此外﹐卷首附考正地图五幅,以示屈原作品的地理环境,在《九章》各篇的注释中﹐对年月道里诸问题考辨特详。

所附《楚辞馀论》﹐纠驳旧注的谬误﹐考辨名物的异同﹐时有精深之论。如考证《离骚》“摄提”为太岁在寅之说﹐并引《後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为证﹔又屈赋中“民”字﹐注家多解为民众之民﹐蒋氏认为“皆原自指”。凡此都独具只眼﹐可成一家之言。但也偶有不确之说﹐如解《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以“哀江”为地名﹔又说《九歌》少司命为“月老之类”。《四库全书总目》说:“汰其冗芜﹐简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

《楚辞说韵》则研讨《楚辞》的声韵﹐按“母”分列文字﹐通以方音﹐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之例﹐虽还不是通论全部楚辞声韵﹐而徵引赅博﹐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资料。

有康熙五十二年武进蒋氏山带阁刻本与清雍正五年刻本﹐通行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唐代文献学家注释儒学经典一般不违背古注和旧注确立了什么原则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第 2 页

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校雠学家。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词典》

古典文献: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是以文言文

第 3 页

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王欣夫把目录、版本、校勘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和检索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学得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 4 页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德尔专门学问。

校勘: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汉人整理和传授儒家经典文献主要通过两

第 5 页

种文本方式:一是口耳相传,靠背诵和记忆来流传的文本,记录所用的文字是当时的隶书,成为今文。二是从墙壁夹层或地下挖掘出来的文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召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与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

郑玄的学术成就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是两汉古典文献学得集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图书分类上最大的变化就是

第 6 页

由《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的四分法。

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又称三字石经。

唐疏在注解上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即疏一般不违背所选定的古注或旧注的解说。

宋代古典文献学成就:一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二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三金石考据学,四公司目录学:私家目录代表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茅《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晁、陈书目都是提要式,继承

第 7 页

了刘向《别录》以来的优良的叙录传统。尤茅书目首开著录书籍版本的先例。高似孙书目,专就子部书所作的专科目录。

明代私人编刻图书最为人称道的是毛晋,其藏书和刻书以汲古阁著称。

《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编写,八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

清代:

整理和研究《说文解字》最为突出的“四

第 8 页

大家”,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光绪二十五年,为古文字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从我国古典文献发展的历史来看,先后出现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 甲骨

第 9 页

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甲骨文由清末光绪年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

二、 金石

金文: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钟鼎文: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铸

第 10 页

刻的金文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时钟鼎文最为盛行的年代。

铭文:周代贵族选择一些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金文又被称为为铭文,铭辞。

毛公鼎的铭文最长,共497字。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

儒家经典刻石:蔡邕“熹平石经”,唐石经(开成石经),“乾隆石经(清石经)”。佛经刻石:房山石经

宋代形成专门的“金石学”。

第 11 页

石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最完备)。北京图书馆《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三、 竹木

一封信的“封”,如何解释?

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先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作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工序叫做“杀青”。

木牍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

第 12 页

度为一尺,所以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业,木板如果再做得大一些就叫业。

肄业,指读大版子书,毕业则指大版子书读完了。

四、 缣帛,丝织品

五、 纸张

东晋时纸基本上取代简牍。

六、 电子

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

第 13 页

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经史子集)。

一、总集

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钟体裁的作品。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总集。

“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

第 14 页

中国古典文献中,早起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是晋人挚虞编的《文章流别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与“文”区别开来,把经史子文献排除在文学文献之外,只保留了史书中有文采的史论和史述赞,为后世总集的编纂提供了一种范式。

现存的古代史志书目中,《隋书·经籍志》最先立总集类。

总集的分类(按编集的时段和体裁划分):

宋人吕祖谦编集的《宋文鉴》,沿用《文选》以来总集的旧例。

第 15 页

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南朝梁代徐陵《玉台新咏》

《诗经》——不是诗歌总集,而是属于传统文献分类中的“经部”。

《楚辞》——在传统主流文献分类中被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列入集部之首,而不把它看作是总集。

二、别集:相对总集而言,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四、丛书:

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最早用“

第 16 页

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只是个人的诗文集)。现在的一般看法是,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南宋左圭《百川学海》为现存大规模综合性丛书的先声。

丛书功用

1、保存典籍,免于失传

2、集中存放,便于查找

五、工具书

类书:

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第 17 页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作用:辑佚和校勘古典文献,查找资料、辞藻

著名的类书:“宋代四大书”:《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骈字类编》。(《太平御览》是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属于专科性类书,主要搜集小说方面资料。《文苑英华》是一部诗歌总集。)

类书功用

第 18 页

1、查找资料

2、查找辞藻

3、校勘和考定图书

4、辑佚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一、 一书目录

古时,目录位于全书之末是古书的通例。

二、 群书目录

第 19 页

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历来目录学家多以杨仆奉汉武帝之命整理的兵书目录《兵录》为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

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刘歆在凤奉命校书的过程中,编制成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和《七略》,则树立了群书目录的典范。班固依《七略》“删其要以备典籍”而修成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图书目录。

三、 目录一词的异名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别录》和《七略》

第 20 页

四、 目录学的名义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校雠:“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五、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兵录》是见于记载的我国第一部兵书专科目录。

刘向所写的各书叙录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树立了叙录体目录的典型。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成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第 21 页

刘歆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东汉目录事业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班固依《七略》而编撰的《汉书·艺文志》上,并由此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王俭《七志》和粱阮孝绪《七录》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则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目录著作。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古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书名、叙录、类序

第 22 页

一、 书名

二、 叙录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传录体叙录,始于王俭《七志》,偏重于作者传记而不述内容主旨。

第 23 页

2辑录体叙录,是辑录诸家评述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而成的叙录。特点:不由叙录撰写者自己直接介绍评述,而是广泛汇集已有的相关资料。以元马端临《文献统考·经籍志》为代表。

3除此之外,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以自注的形式,对所载某些图书的作者、内容、亡佚、残缺情况作简要说明,也可以看做一种不同的叙录方式。

三、 类序

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

第 24 页

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之体起源于《七略》中的《缉略》。

古代目录因其结构不同而形成的三种体制:

1、部类之后有类序,书名下面有解题,三项俱全。如晁公武《群斋读书志》

2、有类序而无解题的,具有两项。如《汉书 艺文志》

3、类序、解题皆无而只著录书名的,即只有一项。如《新唐书》

第三节、五代目录的分类沿革(大题目)

第 25 页

我国是最早把分类思想应用到图书编排上的国家。公元前一世纪就产生了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图书目录——《七略》

一、《七略》创始的“六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始于《七略》。,包括“缉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缉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

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二、《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

继承了《七略》传统,但有所创造,反映了当时佛、道书籍兴起的实际情况。

第 26 页

三、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

四、经史子集四部概述。

五、不守成规的其他分类法

清光绪初年张之洞《书目答问》,采用了以“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的“五分法”,后来被实际运用到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目工作中。

第四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目录)

第 27 页

代表作:汉《七略》,宋王尧臣《崇文总目》,清《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达到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最高峰。

二、史志目录

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

三、私家目录

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

晁公武《群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第 28 页

尤袤《遂初堂书目》

四、丛书目录

专门性的丛书目录,以清嘉庆四年顾修所编录的《汇刻书目初编》为最早。

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事《中国丛书综录》。

五、其他目录

专科目录:高似孙《史略》、《子略》

第五节、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目录学得最大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一、 有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

第 29 页

二、 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演变。

三、 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析?(论述题)

1、通过分类反映学术,以《七略》为例

2、文字叙述。

具体见群文件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一、版本,广义指一切形式的书本,狭义指与“写本”相对的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

第 30 页

二、现代版本概念:今人谈到版本,一般均采用广义的版本概念。现代人的版本意识很大程度上与知识产权相联系。

早在西汉末年,刘向等人在校理秘阁藏书时就非常注意版本问题,《别录》中谈到他们利用中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射声校尉立书等多种版本为其校书服务,整理出最完善最权威的版本。

第二节、版本类别

一、 写本

因其性质及作用不同分为:

1手稿本(作者亲笔书写)

第 31 页

2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 ,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3抄本

4影钞本:照底本影摩的本子→明毛晋汲古阁

5抄稿本:一般据抄者跋者来定

二、 刻本

一般认为现存最早唐刻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刻印出版的《金刚经》

三、 善本

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

第 32 页

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和接近原本的可称为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1 时代标准:时代早

2 文物价值:稀见(罕传本或孤本);名家(手稿、手批手校、亲笔题跋)

3 学术价值: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孤本指现存唯一版本

四、 活字本与影印本

第三节、纸书的装式

第 33 页

第 34 页

一卷轴装

1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褾(音表)、带四个部分

2 卷子都画有竖格,称“边准”

3 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检,一般要在卷轴一端悬挂标签,称为“签”。标签一般用牙质的,故名“牙签”

4 人们用丝织品做成袋子来装卷子,这种装书的袋子叫做“帙”,也称“书衣”。一帙通常为十卷。由于卷帙关系密切,后人常常以“卷帙”指代书籍。

二旋风装

1 又称“叶子”、“龙鳞装”

第 35 页

2 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国内唯一一本旋风装图书,据说即吴彩鸾写本《唐韵》

三梵夹装

四经折装,成为中国佛、道二教经典的主要装帧形式,经折装之名也由此而来。

五蝴蝶装,宋元时期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六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明代最为盛行

七线装

蝴蝶装与包背装的优点与缺点(同与不同)

第 36 页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

第 37 页

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第四节 版本鉴别与选择

版本鉴别:对特定版本(包括刻本、写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以及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于什么地位等进行鉴别,从而确定其版本价值。

刻本的鉴别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 38 页

一是版本的形式,包括牌记、刻工、字体、版式、纸墨、讳字、装帧等

二是书籍的内容。包括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

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书的题记、藏印,各种图书目录对该版本的著录,以及有关该版本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一、 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

1验牌记

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以其有墨栏围绕而得名。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一般为长方形,也有

第 39 页

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在书中的位置不定。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

3 考刻工

宋、元刻本,除部分坊刻本外,一般都有刻工姓名,多刻于书口下端。

真正对刻工进行系统研究的,当数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为最早。

3看版式,即书版的样式,包括版面、栏线、行款(以半页计算)、版心等部分

第 40 页

4.查讳字:改字、空字、缺笔、改音。

第 41 页

5.看字体

宋刻本有肥瘦,肥者学颜,气魄宏伟,笔势生动,瘦者学欧,柳。

地域上,浙本欧体、署本颜体、闽本柳体

元代赵孟頫体,明代宋体,清代仿宋体和软体(楷体)

6.看纸墨

清人喜用开化纸,此纸因产于浙江开化而得名,南方也叫“桃花纸”

乾隆以后印书常用连史纸——清代最贵的纸

7.看装帧

第 42 页

8审书名

二、 依版本内容进行鉴别

1, 读序跋。

注意:一是要考察序跋是否完整,二是覆刻本是照原本覆刻,其序跋只能作为鉴别原刻本的依据,不能用来鉴别覆刻本,三是作伪本挖改原序跋,或编造假序跋,提供虚假信息,也会影响版本鉴别。

2,审内容,判定该书版刻上限

三、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

1 读题识。题识即藏书家或其他人在书上所留下的题跋识语。

第 43 页

2 审藏印。古代藏书家有一个传统,喜欢在收藏的图书上铃上自己的藏书印,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

3 查著录。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貌。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四种:一、讹—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二、脱—将原有的字弄丢了。三、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四、倒—将原有的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还有多重错误。

第 44 页

校雠的内涵:狭义仅指校勘。广义——梳理群书,进行编目,除校勘之外,还把目录乃至版本等内容包括进来。

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勘:删除错误,改正文本

校对:比较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校勘者应有的态度:多闻阙疑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

第三节、校勘的主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了《校法四例》:(记四种方法各自优点缺点)

第 45 页

一、 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优点: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对校的前提在于广泛收集现存的各种版本,分析版本的源流,鉴别版本的优劣,确定底本和校本。

二、 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依据,

第 46 页

要求熟读全书。前提是书籍必须出自一人之手,资料来源必须相同。特点是以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抉择异同而正误。优点在于无对校本和他校本可据的情况下,仍能校正错误。缺点是有一定局限性,一般不可妄改校出的误脱衍倒。

三、 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以他书校本书。前提是必须弄清本书与他书的关系,对他书必须有所选择。特点是范围最广、用力最劳,非此法不能证明文字的讹误,不宜轻改原文。

四、 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

第 47 页

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通常需要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寻找作为推理的依据。前提是必须精通古汉语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

五、 综合考辨:在校勘实践中,这些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使用的——使人更加信服。

六、 校勘的具体方法

改写书面材料、撰写校勘记

底本: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行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 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

1高赏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作者是左丘明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lt;曹刿论战>&lt;烛之武退秦师&gt;出自此书

《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作者不祥(&lt;史记&gt;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战国策》作者不祥,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lt;邹忌讽齐王纳柬&gt;出自此书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不是孔子本人作的)。与&lt;大学>&lt;中庸>&lt;孟子&gt;合成4书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语录体散文集,以雄辩著称,善于用比喻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性本善论

《庄子》:又叫&lt;南华经&gt;作者: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地名)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做过一个官"蒙园漆吏"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主张"无为""逍遥"《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可以说起源于这里

2注解古书需要哪些知识

注释古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一) 需要全面运用音韵、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语言知 识。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人 的书面语言,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而要准确了解 古人的书面语 言,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 (二)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很多。王 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就简要介绍了关于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项内容,可供翻阅参考。

如:读 到“摄提贞于孟陬兮”(《离骚》)、“以为己生岁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爱鼠”(《三戒•永某氏之鼠》)、“庆历中,有 布衣毕升•”(《活版》),就牵涉到古代三种纪年方法:岁星 纪年法,干支生肖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又,读《愚公移 山》中的“达于汉阴”,《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就牵涉到古代地理命名的常例:山南为 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三) 要掌握一些有关的专业知识。有人主张,专门著述应由 各方面的专门家担负注释疏通工作。

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天 文、数学、生物、医学方面的古籍,应由自然科学专家来注释; 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的古籍,应由文学、史学、哲学专 门家来注释。 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

如:“尺”、“寸”,这是 两个很常见的字。但是,在医书中它们有特殊的含义。

诊脉 时,以掌后高骨为“关”,密排三指,“关”脉前称“寸”脉, “关”脉后称“尺”脉。扎针灸时,进针多少“寸”,也不是一 般的寸,而是“同身寸”,即病人的中指第二关节的长度。

不了 解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些看来很普通的词语也可能注错。初学者 接触专门学科的古籍时,一定要有人指导。

(四)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把 握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做到知世论事、知人论文。评价一 篇作品是如此,注解疏通也是如此,不过后者不如前者显著罢 了。

如: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古”如何理解?为什么要 从“古”讲起? “学者”指什么人? “道”又指什么?都牵涉到 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唐时期,佛老哲学影响很 大,不利于唐王朝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韩愈排斥佛老,提倡 儒学,正是适应了当时巩固唐王朝统治的需要。他所讲的“道” 就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孔孟之道,而不是一般的道理,更 不是其他哲学流派的“道”;他倡导尊师,则是为了培养一批能 够卫道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学者”的含义。

文中的“古”字, 不是一般的“古代”,更不是“从古以来”的意思,而是指孟轲 以前的时代。 因为韩愈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轲之死,不 得其人焉。”

就是说,道传到孟轲,就没有继承的大师了。而韩 愈《师说》明确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以“古”字是指 孟轲以前的时代。

韩愈在哲学上、文学上、教育上,都是打的 “复古”旗号,所以,这篇文章就以“古”字开头了。 总之,不 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即使是对于字词的疏通,也 难达到准确和深刻。

注释疏通古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戴震 说:“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这是深有体会的 话。没有渊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 搞好这件工作。

所以,鲁迅愤慨地指责当时一些半通文人大搞古 书的标点评注以猎取名利的行径,称它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大厄运,并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见《旦介亭 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我们今天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做好 古书的注释疏通工作。

但是,也不可存在畏难情绪和神秘观念。 我们有现代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只要刻苦努力,严肃认真,就可 以大大超过前人。

把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 地将古代文献译成白话文,介 绍给广大群众,是提高民族自信 心、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需要。

在教学中,文言翻译则是一种综合 性的习作,它沟通古今,既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是白话文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原富》、《名学》等书之后,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信”、“达”、“雅”的原则。

这三条原则直到今天还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 所谓“信”便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明白 地表达出来,所谓“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化。

我们将文言文译为 白话文也大体可遵循这个原则。当然,严复所讲的“雅”是用标 准的文言文(如先秦诸子)去译外文,我们讲的“雅”是以今天的 普通话作为规范。

文言文译为白话文,是一个民族语言内部的翻译。这就和翻 译外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 展,所以彼此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细微的差异, 因此,翻译时要尽量发掘其联系,更好地沟通古今。 如:古代的 单音节词发展为现代的双。

3读古书需要注意什么

读古书固宜严别真伪,诸子尤甚。

(秦汉以后之书,伪者较少,辨别 亦较易,古书则不然。古书中之经,治者较多,真伪已大略可睹,子又不 然也)然近人辨诸子真伪之术,吾实有不甚敢信者。

近人所持之术,大要 有二:(一)据书中事实立论,事有非本人所能言者,即断为伪。 如胡适 之摘〈管子•小称篇》记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嫱、西施,(立政篇〉辟寝 兵兼爱之言,为难墨家之论是也。

(二)则就文字立论,如梁任公以(老 子〉中有偏将军、上将军之名,谓为战国人语;(见《学术讲演集》评胡 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又或以文字体制之古近,而辨其书之真伪是。 予谓二法皆有可采,而亦皆不可专恃。

何则?子为一家之学,与集为一人 之书者不同,前已言之。故读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时人语,忽为战国 人之言,而疑其书之出于伪造;犹之读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 述墨家之论,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

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 今其书之 存者,大抵治其学者所为;而其慕辑,则更出于后之人。

书之亡佚既多, 辑其书者,又未必通其学;(即谓好治此学,然既无师授,即无从知其书 之由来,亦无从正其书之真伪;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过而存之矣)不过 见讲此类学术之书共有若干,即合而编之,而取此种学派中最有名之人, 题之曰"某子云''耳。 然则某子之标题,本不过表明学派之词,不谓书即 其人所著;与集部书之标题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集中记及其人身后之 事,及其文词之古近错出,固不足怪。至于诸子书所记事实,多有讹误, 此似诚有可疑。

然古人学术,多由□耳相传,无有书籍,本易讹误;而其 传之也,又重其义而轻其事。 如胡适之所摘庄子见鲁哀公,自为必无之 事。

然古人传此,则但取其足以明义,往见者果为庄子与否,所见者果为 鲁哀公与否,皆在所不问;岂唯不问,盖有因往见及所见之人,不如庄子 及鲁哀公之著名,而易为庄子与鲁哀公者矣。然此尚实有其事,至如孔子 往见盗跖等,则可断并其事而无之。

不过作者胸中有此一段议论,乃托之 孔子、盗跖耳;此则所谓"寓言"也。此等处若据之以谈史实,自易谬 误;然在当时,固人人知为“寓言”。

故诸子书中所记事实,乖谬者十有 七八;而后人于其书,仍皆信而传之。胡适之概断为当时之人,为求利而伪造;又讥购求者之不能别白,亦未必然也。

(误之少且小者,后人或不 能辨;今诸子书皆罅漏百出,谬误显然,岂有概不能辨之理)设事如此, 行文亦然。今所传〈五千言〉,设使果出老子,则其书中偏将军、上将 军,或本作春秋以前官名,而传者乃以战国时之名易之。

此则如今译书 者,于书中外国名物,易之以中国名物耳。 虽不免失真,固与伪造有别 也。

又古人之传一书,有但传其意者,有兼传其词者。兼传其词者,则其 学本有□诀可诵,师以是传之徒,徒又以是传之其徒;如今瞽人业算命 者,以命理之书□授其徒然。

此等可传之千百年,词句仍无大变。但传其 意者,则如今教师之讲授,听者但求明其意即止;造其传之其徒,则出以 自己之言。

如是三四传后,其说虽古,其词则新矣。故文字、气体之古 近,亦不能以别其书之古近也,而况于判其真伪乎?今各家学术,据其自 言,皆有所本;说诚未必可信,〈淮南子•修务训〉已言之。

然亦不能绝 无关系。 。

4古汉语音律常识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wl5_3q}g!Ad0 (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5中医常识中清法治疗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用以解除里之热邪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所说的“热者寒 之” “温者清之”就是清法的理论依据。本法具有清热泻火、清脏腑热、凉血解毒、清虚热等作用,所以,清法的适应证为一切里实热证,凡是热性病,无论热邪在气、在营、在血,只要表邪已经解除,证见里热炽盛,都可以使用清法。

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 在营分、热在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的区分,所以,清法有清气分热、清营凉 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不同方法。《医学心悟》说:“清者,清其热也。

脏 腑有热,则清之。”所以,在运用清法时,必须以里热证为准,里寒证不宜使用。

同时, 热邪容易伤阴,大热又耗气,在使用清法时,经常会配伍生津、益气之类的药物。如果一 味使用苦寒药物泻火,服用后不但不能退热,还容易化燥伤阴,这就是王冰所说的“寒之 不寒,是无水也。”

6中医常识中带下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带下在中医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妇科疾病,狭义是指白带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疾病。

引用《沈氏女科辑要》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正常白带呈白色黏液状或蛋清样,量少,无异味,称生理性白带。

如果白带的 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又或者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或下白 物、流秽物。正如《女科证治》:“若外感六*,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 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造成白带异常的 原因很多,多数是因为感染或炎症引起,也有部分由于宫内节育器、子宫颈息肉、宫颈癌 等其他疾病引起。

7要是收藏老旧书的话,收藏哪一类的比较好啊

晚清民国的话主要是线装书流通较多,平装书刚刚起步。

所以首当是以线装书收藏为主,这时候的线装书依然有木刻本,且具有回光返照之精彩,许多木刻本不亚于康雍乾三朝精刻本,所以这时候的精刻本出版年份虽近,但价格堪比明清精刻!石印本也开始新起,但是石印本流通较大,现在的古书依然以石印本传世为多,所以要收藏石印本当然是需要它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否则价值不会很大,书友不知道对古书收藏时候有所了解?如有不懂的古书专业知识可以看看书藏网、布衣里面讲解的最基本的古书常识知识。纯手打请理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