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讲究很多,哪种地位的人死后才能用椁下葬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中国丧葬文化讲究很多,哪种地位的人死后才能用椁下葬呢?,第1张

椁,在古代丧葬文化中占据很高的位置。同时它也区分了平民与官僚阶层,对于能使用椁下葬的人生前起码是士大夫级别的。

棺椁,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要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大部分人都会说是棺材,但其实棺椁中的棺是棺材,可是椁却是另外一种东西。椁是包覆内里棺材的物件,是用来存放棺材的地方。椁分为椁座,椁壁以及椁顶。形象也是与棺材一样,都是长条盒子装,而且椁的作用在于保护木棺不至于腐烂。

根据考古发掘发现,规范化使用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是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及相关文物证明,椁真正开始使用的时期。文献上最早记载椁的是在《礼记·檀弓上》这段对话上,简单的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椁。但是根据最新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中,已经有了木椁用于氏族首领的丧葬,但是由于参考数量极少,对于是否形成使用椁的规范,仍具怀疑。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阶级划分,而在人们最为看重的丧葬文化上,同样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级划分。早在周代,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阶级丧葬制度,而后世的丧葬礼仪也多由此发展而来,甚至极少出现变化。根据周礼,天子使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而庶民则有棺无椁。甚至就连棺椁的厚度以及材质,都有极为详细的分类。

到现今为止,考古学家从各地发掘出各式各样的棺椁无数,有石质的,玉质的,木质的以及青铜质的。椁的形状虽然大致相同,但是外部装饰却有相当不同,有的洁面光滑,有的形似房子,有的篆刻图像,有的艳丽无比。对比说来,以诸侯以及帝王的椁最为豪华,而且在棺与椁之间的陪葬品也较为丰富。反之,其他椁就实属一般。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里的棺椁制度,深刻的体现出了在封建时期对各个阶层的严厉划分。即便是在人死后,仍旧会有椁这一物件明确的表现出死者的身份以及阶级。

汉人的丧葬仪礼(一)

台湾汉人的丧葬仪礼,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 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 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盖在尸体上;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后放些银钱。这些仪式统称“收乌”。

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困棺脚”,一直到出葬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则由择日士来决定。

送葬的队伍也很壮观。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钱纸、铭旗、孝灯、吉灯、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女性遗族队、送葬亲友等,共约50种。

丧服也是非常讲究的。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棺材也停下来,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选择墓地十分讲究“风水’”,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先生觅寻“吉地”。台湾多雨水,墓的形状与闽粤地区相仿,多用砖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这是最后一关。墓地的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以示诀别。和尚和道士念完经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水栓。用意是让棺材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最后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由丧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尽孝。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并收回全部的牲礼,至此葬礼便告完成。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的长衣。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僧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谢土”。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后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则请和尚和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这要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层,就做“十一旬”,长达77天。

此后还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后百天的祭祀。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而一般人家只需在灵桌上供奉,子孙们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要“做对年”。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远亲就可以“脱孝”了。

之后,就是选个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炉,这叫“推灵”。

合炉。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祖。

扫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扫墓时要 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稞、发糕、牲醴祭拜。祭拜后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

汉人的丧葬仪礼(二)

台湾民间另有“捡骨”之俗。捡骨,俗称“捡风水”,又称“二次葬”,即人死后第一次葬时比较简单,埋得较浅,坟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后,尸体已经腐烂,择吉日挖开墓地,捡拾遗骨,经洗净、曝晒,再装入骨坛择吉地正式安葬。骨坛又称“黄金瓮”,是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圆形特制陶瓮。其款式依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的图案是“双龙拜塔”,女性的图案则是“双凤抢珠”,坛盖则都是“前寿后福”。在台湾西南沿海一带,“捡骨”属于专门行业。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捡骨人俗称“土公仔”,包工包料。

“捡骨”之俗原本传自闽、粤祖籍,至今在粤东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这与客家祖先早年流离不定的移民生活有关,因骸骨装人陶瓮便于随家搬迁,且若要送返故乡安葬也较容易,是客家人怀祖念宗、眷恋故土之情的一种表现。不过传入台湾后此俗又有了变化,变成了改葬习俗。即死者葬后,凡遇家运不济、怪事连连。无丁无财、生意失败等等,必归咎于墓地风水不好,立即择地另葬。民间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意思是说改葬的次数越多越好。

丧葬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坏习惯。更恰当的说法是“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神”、“祖(鬼)”的信仰。祭祀文化是所有仪式中最庄严的,至今仍然如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恢复传统的祖先牌位,以祭祀牌位为主要形式。没有必要像现在的墓地那样占据这个地方和花费时间。葬礼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文明表达方式。

从古至今,中国的丧葬礼仪逐渐由厚葬向简葬转变。但繁荣时代往往让埋葬之风卷土重来。虽然我们不注意随葬品,但坟墓是豪华的。现在,风已经刮起来了,人们在临死前先建坟墓。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

如果你不阻止这种趋势,有些人就敢于与古代皇帝竞争。国家应当制定丧葬礼仪,限制丧葬规定。我们不能时不时地压制他们,而是让他们变得强大和渺小。改变旧的和新的习惯,打破和建立。让人民跟随和依靠。事实上,除了一些有钱人炫耀之外,普通人仍然欢迎简的葬礼。进行简单的埋葬并不困难。但是,除了照顾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外,礼仪在总体上应该有一个更统一的形式。丧葬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既有优点,也有一些坏习惯。

我们一贯主张“慎终追远”,留下寒食节、寒衣节、中原节这三个祭祀节日,重点是缅怀和祭奠亲人。在这三天里,有扫墓、立墓碑、送寒衣、烧纸烧香等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还有为亲人举行的祭奠日,也要开展支持活动。

从死亡到埋葬的过程在古代是一个复杂的仪式。以德克萨斯州为例。当人们死亡时,他们必须守夜至少三天,最多七天。他们必须穿规定的衣服,放五种食物,放五颜六色的线,烧纸,七次去土庙,送礼,还有号手。他们要向前来吊唁的人磕头,拴牛、马、摇钱树,侄子和女婿要跪三次,朝拜九次,近亲要穿麻布和孝道,打破罐子,等等。在孝道期间,你不能结婚或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

丧葬的礼俗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是有差异的。我帮你介绍一下江浙一带的礼俗吧:

1、很多老人都会在生前为自己准备好寿衣、纸钱,挑选好墓地。

2、一般仙逝之后,先要在家中停留一晚,家人都需要穿着特殊的孝衣饰带,配偶子女一般穿麻衣,所有亲人都要佩戴黑袖章,黑袖章上面有小花,辈分不同小花的颜色也不同。

3、要聘请专门办白事的人为去逝的人擦身穿寿衣,盖上数层丝被躺在敞口棺木中,手上戴上干果串(一说是为了在黄泉路上打恶狗),脸上要盖上一方丝帕。

4、房间里放置烛台,播放哀乐,棺木头与门口隔着一个帘子,帘子顶端挂着先人遗像。

5、还要聘请做法事的道士来做满几场仪式,仪式包括先人平生唱词、送词、家人焚烧先人陪葬品(同时要围圈走、哭送),亲人磕头上香。

6、家人守夜。第二天上午送出去火化。火化完毕后,一般是大儿子拿着骨灰盒,大孙子拿着遗像,口中喊着让先人回家来,最后把骨灰盒接回家。

7、之后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有一个小仪式,第一个七天叫头七,到了最后四十九天的时候也叫断七,这两个比较隆重。

8、一般骨灰盒会在1年之后送到墓地,之后每到清明、祭日、小年夜(农历腊月29)都要烧纸祭奠,有的是在家里摆上碗筷菜肴,有的是去墓地。

说得不是很全面,如果还有你很感兴趣的细节,欢迎提问。

皖北这里,传统丧葬习俗中的道教文化,是看阴宅。

看阴宅,是道教文化里面看风水的一种。人去世后,假如要下葬的话,家人往往会找一个风水先生,老百姓叫做“阴阳先生”,叫口顺了,简化做‘’阴阳先“。

(道士打扮的阴阳先生)

上图中上比较正规的阴阳先生,更多的则是下面图中打扮的。

这种打扮的人,多是业余从事给人看风水、看阴宅阳宅。看完后,事主家给几个钱。

阴阳先到事主家提供的几块墓地,掐着手指转着圈走,边走边算,最后确定一块墓地,插上一根柳树条子作为标记:人就葬在这里。至于说,事主家以后能不能荣华富贵,逝者能不能保佑家人无病无灾,他就不管了。

有人做了这么一首打油诗,来讽刺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人间若有封候地,何不寻来葬乃翁。

本地还有一个习俗,人下葬后,孝子要朝看风水的阴阳先屁股上轻轻踢一脚,叫做“出过殡打阴阳先,不图下一回”。是啊,有谁愿意叫阴阳先再来一回啊!

在道教经典《道藏》中,收录了《宅经》这样的风水著作。另外,道教丛书中也有关于风水师“相地”的记载,而许多道士同时也是民间的风水师。“相地”就是看阴宅阳宅。

风水先生说的好风水

中国丧葬文化讲究很多,哪种地位的人死后才能用椁下葬呢?

椁,在古代丧葬文化中占据很高的位置。同时它也区分了平民与官僚阶层,对于能使用椁下葬的人生前起码是士大夫级别的。棺椁,估计很多人都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