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到1949流失海外多少文物?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对这一现象追踪关注,并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流失逾千万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当然,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认为:“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 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绘画,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宝藏,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其中,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40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一、流失文物概况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二、流失文物介绍
1、十二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
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铜像于2007年被澳门商人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
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截至2013年5月,据可靠消息龙首在台湾收藏;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右上角钤有“淳化轩图书珍秘宝”印和“淳化轩”朱文长方印,说明此画原藏于圆明园淳化轩内。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此画被人从圆明园掠出,后辗转到了日本,被阿部房次郎(1868—1937)家族收藏。
阿部房次郎是20世纪初日本的纺织业巨子,他深受当时关西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及长尾雨山(1864—1942)的影响,从日本和中国搜购书画。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
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馆藏支柱。此画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3、圆明园四十景图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
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景。
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图,从而最终成为《圆明园四十景图》。
因为圆明园所有建筑均已无存,《圆明园四十景图》便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也可以称之为国宝。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三园,《圆明园四十景图》被法军上校杜潘(Du Pin)所得。
杜潘在回到法国后分别于1862年2月26日、27日、28日和3月1日在杜鲁欧拍卖行举行专场拍卖,其中就有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
4、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根据华莱士典藏博物馆馆方资料显示:这对“金瓯永固杯”为法军上校杜潘(Du Pin)于1860 年从圆明园获得(著名《圆明园四十景图》就是此人从圆明园掠夺走的)。
5、《虞山林壑图》
《虞山林壑图》盖有“淳化轩”和“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两方印章,并被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证明其为圆明园淳化轩旧藏。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劫掠,流散民间。此画一度被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的过云楼收藏,后又被上海大收藏家谭敬(1911-1991)得到。
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因驾车出了事故,吃了一场人命官司,因此入狱服刑。
释保后预备出走澳门,为筹备资金,把手边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600两。
人民网——学者: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
——十二兽首
——圆明园
从1840年到1949流失海外多少文物?
本文2023-10-02 15:59: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