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震还是火山喷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这是地震还是火山喷发?,第1张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 6世纪《诗经》中对陕西岐山大地震(公元前780年)的记述: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烨烨震电,即地震的电光耀眼、劈啪闪烁;不宁不令,大地不停地震动,竟连一点预先的通告都没有。国外对地光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一世纪的古罗马人塔西托斯(Tacitus)对公元17年小亚西亚地震的记述和9世纪日本的《三代录实》对公元869年一次日本地震的记载中。

然而,将地震的发光现象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705年英国人斯图克雷,1910年加里总结了欧洲的148例,1930年武者金吉给出日本的1583例,1967年栗林亨拍摄到的地震前发光照片,以及各国科学家在现场目睹了大量的地震发光现象并做了详细记录后,这种前兆现象的轮廓才渐渐清晰。特别是我国的震例中还出现了地光灼伤人体肌肤、致人晕倒、烧焦植物以及在地面留下走火痕迹等等物证,这个现象的存在终于不容置疑了:7级以上大震前几小时至几天的极震区多有地光出现,呈现片状或团状的低空朦胧的闪光,除个别伴有燃气外,均为低空大气的放电。表现形式上,山区为多、平原为少;震时最多、震后较少;蓝白为主、**为辅等等。

电荷的来历

早在16世纪人类就已经发现静电在放电的过程中会发光,磨擦放电最为典型:磨擦化纤衣服和毛衣、触摸金属门柄、用塑料梳子梳头等,都会在黑暗中看到淡蓝色的微光和听到噼叭作响的放电,同“烨烨震电”异曲同工。测量表明,这时的电场强度居然可达300万伏/米,竟同雨天的大气放电在同一量级上,只是由于电量过小而不危险罢了。当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得到雷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之后,人们已经明确:当电荷密度达到每平方米0.1微库仑时,就能看到发光现象。所以随着孕震过程中应力的加大,在某些岩石上就可能会以某种类似磨擦起电和电子发射的方式造成电荷的积累,电荷密度未必很高,仍能导致放电和发光。

 扶桑应该是在现在的夏威夷,因为从古籍记载的地理位置来看,她并不是日本或者澳洲,而是夏威夷。

 

扶桑国是传说中古代仙人活动的地方,以往认为扶桑国就是日本,但是根据研究日本更有可能是以往的瀛洲,因为瀛洲在东方的海岛,而且日本以前称为东瀛,因此更有可能是瀛洲的地方。在古籍的记载中,扶桑国有扶桑树,树上有金乌,金乌即太阳,树上一共有十个太阳,这些太阳一起活动的时候被后裔给射死了。

并且根据记载,扶桑国在大汉国东方的两万多里的位置。那么大汉国又在哪里呢?在《梁书》中曾经有过相关的记载,那就是在文胜国东边的五千多里。那么文胜国又在哪里,只有清楚这些才能明白扶桑国的位置。在提到慧深到荆州来之前的记载中,也曾提到大汉国,说:“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馀里。根据相关的换算位置,毕竟以前的计量单位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查找扶桑国更准确的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夏威夷。从南京向东出发,大概八九千公里的位置,就像现在的夏威夷。在夏威夷有古籍中记载的海鳌,这种海鳌就是现在的海龟。

 

而且夏威夷有很多的火山,这些火山岛形成了古籍中的“羲和浴日”的传说,也就是汤谷。而且夏威夷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上,非常符合“日出日落”的状况,阳光刚好可以直射在地球上,因此种种的迹象表明,夏威夷非常的符合古籍中描述的扶桑国的情况。因此这个扶桑国应该不是在日本或者是墨尔本,而是在现在的夏威夷,但是古时候的夏威夷很有可能和现在的位置并不能重合,但是从其他迹象来说,还是很符合的。

哈哈。共有八个答案:

子、

南无阿弥托佛

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南无阿弥陀佛。

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人无父?何女无夫?何树无枝?何城无市?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六字乃南无阿弥陀佛,后列为语咒。释迦行于尘,无日,无食,不眠,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南无阿弥陀佛。

丑、

清兵余孽处死

答案有段秘史: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此不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故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适才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黎都督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呢!”梁大惑不解,章公行解释:

何水无鱼? 隐喻 “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 “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 “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 “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 “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 “死”字

梁适武闻言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设计秘密处决。

不想全国上下,古今近百年,除章公行外,皆无人能正解此谜,想黎都督也始料不及也!

寅、

夫子问小儿曰:“你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犀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八仙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卯、

水至清则 无鱼 (请)

书山有路 无石 (走)

玉树临风 无枝 (人)

天皇老子 无父 (行)

凶残恶女 无夫 (横)

万里长城 无市 (道)

辰、

祸水无鱼,祸水指红颜,即所谓红颜祸水,红颜又专指女子,女子组字为好;人山无石,人山即仙字,仙与心谐音,其余猜法类似。连成一句话为:好心必(一)定好报。

巳、

<与(雨)你(泥)地(低)老天荒>

雨水无鱼,泥山无石,低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

午、

<血书建议少赌! >

血水无鱼,书山无石,建树无枝,议(义)子无父,少女无夫,赌城无市

未、

<开火把君处死>

开水无鱼,火山无石,巴蕉树无枝,君子无父,处女无夫,死城无市

1火焰山在历史上是怎么出现的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

呈东西走向。火焰山, 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

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2火焰山历史极端高温

2015年6月14日下午,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最高气温录得41℃,距离吐鲁番市区40多公里的火焰山风景区,当天高温时段的地表温度高达68℃,但仍有众多游客不惧热浪到景区游览,大家争相在火焰山下巨大的“金箍棒”温度计前拍照纪念。据了解,当天景区的游客达到3000余人次。

2015年7月15日,新疆吐鲁番气象部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16日至17日,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将4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7月15日,巨型金箍棒造型温度计显示的地表温度为72摄氏度。

3什么是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亚洲中国新疆。

新疆火焰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

火焰山, 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

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4()和()是火焰山的文化

日期:2009-03-31 总浏览: 3490 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全长98公里,山体宽度为6-8公里,最宽处达到10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东侧,海拔851米。

山体由新生代地层构成,主体呈红色,夹有少量绿色条带。山上无雪少雨,极端干旱,寸草不生。

在烈日照耀下,山体红光闪烁,犹如腾腾燃烧的火焰。主峰位于鄯善县连木沁镇西面12 公里处。

吐鲁番盆地曾是一片古海,由于地壳运动,特别是三千万年前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周缘山体上升,古海变成陆地,盆地就逐渐形成。他在地质年代上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是一个缓缓下陷的洼地。

又由于造山运动时周围山体上升的幅度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南高北低,西宽东窄,中间还有许多起伏丘陵的不对称盆地,也造就了独特奇异、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这是自然伟力的塑造,是吐鲁番得天独厚的环境财富。

山地有块状上升的剥蚀中高山区,火焰山低山剥蚀区和低山丘陵区;有山前倾斜平原,湖积堆积平原,盐碱沼泽湖积平原和沙丘覆盖平原;有低于海平面 100 150 米以下的洼地。这参差错落、形态各异的地理状貌是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赢得了著称于世的知名度。

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鲁番盆地就有了人类活动,并已经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吐鲁番人已经学会打磨和使用细叶石器及石矛、石刀,还会用穿孔的小砾石作装饰,并能制造彩绘陶器。

人类生活确切无疑的在吐鲁番盆地展开了。距今约3000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游牧的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也从以采集、狩猎为主向农业为主转变。

据记载,吐鲁番盆地的土著民族是姑师人,他们早在 2200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车师后成长国等小国,再加上车师以北的车师后国,人口就有两万之众。 吐鲁番地区引誉中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绚丽明珠。

人类的三大文明在这里融汇,曾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历来受世人关注。

拒考古发掘和古籍文献揭示,在远古时代吐鲁番就有了人类足迹。 史料上说6世纪就有了安乐城,只使用到17世纪中叶明清之交就废了。

事实上安乐城直到1780年清 建广安城之前还是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乾隆四十二年建成的苏公塔可以佐证。

战火的屡屡洗劫可以使一个城市衰败,而灭顶之灾很可能是大自然所为。安乐城建在洪水沟的冲击扇上,干旱少雨使人们放松了对她的警惕,大自然又是无情的。

这不能说不是 1780年清 在安乐城西北两公里处的古驿道经过的台地上兴筑广安城的理由之一。广安城就是今吐鲁番的老成,又称“汉城”。

1780年,清 改辟展办事大臣为吐鲁番领队大臣,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移到吐鲁番城。1786年,新疆建省后,吐鲁番为直隶厅。

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为县。50 年前吐鲁番市区只是一个“一条马路贯东西”的小集镇,街道两旁只有一些小商铺和手工作坊。

1984 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5月25 日吐鲁番撤县建市,于是,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葡萄城”的设想就逐步变为事实。 吐鲁番绿洲经济的开发史佐证,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出现在吐鲁番历史舞台上的古代先民有车师、乌孙、匈奴、突厥、回鹘、吐蕃、契丹、蒙古、准葛尔及汉族,都不同程度的留下了历史的烙印。相互交融,无容讳言,也有风风雨雨,其主流仍是团结统一,共同创造了吐鲁番文明史,留下了遍地是宝的文物古迹。

吐鲁番特异的地形地貌: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似舟船的山间盆地。低于海平面以下的地区约 4000 多平方公里。

最低的是“艾丁湖”,它低于海平面 155 米。以艾丁湖这个深陷的洼地为中心,整个吐鲁番盆地的地形由三个色彩不同的环带组成。

外环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峻岭,北面是著名的博格达山南面是库鲁克塔格山,东南面的库母塔格山,西面的喀拉乌成山,环抱着整个吐鲁番盆地。而它们的后面却与广袤的沙漠相连。

盆地的中环是灰**的戈壁沙砾石带,这是因山岭风化剥蚀,‘又有水流下来,天长日久而积累而成。盆地的内环是岭木参天,农田丰饶,瓜果飘香,富庶昌盛的绿洲。

火焰山又天成地造的横卧于盆地中央,它是由中生代和第三世纪红色岩层组成。而连木沁、吐峪沟、桃儿沟、葡萄沟、大小草湖等地,哺育着盆地的众生,造就了吐鲁番盆地的绿洲沃野,也造就吐鲁番盆地灿烂的历史文化。

吐鲁番地理文化:两亿年前吐鲁番盆地是水乡泽国,生活在那里的鳕鱼,被古生物学家命名为“吐鲁番鳕”。水去陆现后,生活在那里的一种爬行二齿兽又被称之为“吐鲁番兽”。

吐鲁番是全国最古老的地方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巨犀化石在吐鲁番得以发掘并向国内外旅游者展示,这标志着吐鲁番市远在五千万年前是生命极为活跃的地方。 吐鲁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迹荟萃。

吐鲁番文物景点多达 79 处,其中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 处,这在新疆排列第一位,在全国也排至第十一位。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吐鲁番拥有国内外少有、甚至唯我。

5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经过的一个地区是火焰山描述的地区,该地区是哪

火焰山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上,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缉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渐即“红山”。这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7 ~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也只有851米。

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

山上寸草不生,基岩 ,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

6火焰山为什么叫火焰山

火焰山是我国新疆境内吐鲁番地区的一座山,因为吐鲁番地区是一个盆地,气温很高,夏天最高气温有时可达40-50摄氏度,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

古书称之为“赤石山”, 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

7米。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

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

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 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

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

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

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

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游记》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

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文字显系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不是凭空臆造的。

7火焰山是怎样形成的

煤层自燃,在新疆境内并不罕见。

如今距离乌鲁木齐市42公里的硫磺沟煤田,自清代光绪年间就是“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间火焰呼呼,经年不绝。”到如今(2008年)已经有100多年了。

此煤田火区历时四年(1999年-2003年),于2003年才被扑灭。“天山是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地区,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大多变为倾斜煤层,煤层露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后积热增温,引发自燃,最终酿成煤田火灾。”

硫磺沟煤田火区项目技术负责人苗圃工程师这样解释道。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 吐峪沟麻扎村民居。

火焰山地区的房屋,大半是半地窖式的,一半埋在地下。散热快的土坯一直是当地主要的建筑材料。

“吐鲁番”为 尔语的“最低地”。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夹处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著名的吐鲁番——哈密陷落盆地。

又因气候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盘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拦效应使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后得不到物源补充,盆地自然越来越低洼。 吐鲁番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

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

由于山地 ,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 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

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 所以,尽管现在(2008年)已经没有明火烧山,但是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仍旧将火焰山造就为“火焰山”,将吐鲁番造就为“火洲”。

话说唐三 天取经路阻火焰山,遇一长者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

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时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如今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鲁番盆地北部,绵延100多公里,宽10公里,海拔500多米。

《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 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

在炎热的夏季, 的表层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75℃,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

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格外引人瞩目。 虽然高温难耐,但火焰山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的大坝。

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出露,滋润了鄯善、连木沁、苏巴什等数块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 火焰山为什么这么热?一直以来有几种说法。

头一种说法来自吴承恩,他“认为”火焰山的生成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自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蹬掉几块带着余火的砖,落到人间形成的。当然了,这是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焰山的火,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关于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也有记载。

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而当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候,曾作诗《经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这是地震还是火山喷发?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 6世纪《诗经》中对陕西岐山大地震(公元前780年)的记述: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