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是什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全文译文及鉴赏如下: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作品鉴赏1
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作品鉴赏2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实,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作品鉴赏3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有广阔的精神境界。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出处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关键词注解
渔家傲:词牌名。
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怎么写古文赏析???
1、读懂原文,把握文章体裁。
2、领会文章主题,以一句话加以概括。
3、分析其写作方面的突出特点。
如记叙文的人物描写,注意人物外貌、神态、行动、语言、细节、侧面描写、环境衬托等。
记叙文景物描写,注意其抓住特征,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
记叙文的事件叙述,注意取材的特点(如以小见大,新颖典型等),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情节安排(如线索清晰,设置伏笔,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首尾呼应等)。
记叙文的语言,从生动,形象,新颖,言简意赅,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考虑。
说明文分析注意结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并列式结构、推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主次式结构等)、说明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数字说明等)、语言(简练、准确、严密、生动等特点)。
议论文从其立论、构思(新颖)、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方面分析。
4、掌握一些分析文章时常用的术语,以备应用。如:主题深刻(鲜明),构思精巧,意境深邃,结构新颖,描写细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层次分明,相互映衬,前后呼应,比喻生动,对仗工稳,词采斐然,简练质朴,含蓄蕴藉,警句文眼,文笔生动,想象丰富,事例典型,巧设悬念,浮想联翩,咏物抒情,融情于景,波澜起伏,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奇思妙想,耐人寻味,尊崇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等等。要按照文章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和发挥,切勿硬套、堆砌。上面提到的各种写作方式也同样如此,仅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而已,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考场上分析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文章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
如何鉴赏古文
如何鉴赏古文
一.营造古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著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薰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
哪本古文鉴赏的书比较好,比较专业和准确?
我来推荐:
1、上海古籍的《历代文选》有上下集的,也有四本一套的,现在好像还有单行本的,我当时读的是四本一套的
2、《先秦散文赏析》好像是上海古籍的,这个不准,我在外地出差,书没激身边
3、《古文观止》这个本子很多,我当时读的是岳麓的
总之比较多,但好名篇都有收入就难了
淮南子·原道训(节选) 刘安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原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匝。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毫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觡生也;兽胎不贕,鸟卵不毈;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蓄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霓,游微雾,骛恍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51〕而骤;令雨师〔52〕洒道,使风伯〔53〕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54〕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55〕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56〕四隅,还反〔57〕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58〕九野〔59〕之形埒〔60〕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61〕。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62〕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63〕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64〕,默然自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神应,知〔65〕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66〕而供其求,时骋〔67〕而要其宿。小大修〔68〕短,各有其具〔69〕,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70〕。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71〕芒距〔72〕,微纶〔73〕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74〕之数,犹不能与网罟〔75〕争得也。射者扞乌号之弓〔76〕,弯棋〔77〕卫之箭,重之羿、逢蒙〔78〕子之巧,以要〔79〕飞鸟,犹不能与罗者竞多,何则?以所持之小也。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故矢不若缴〔80〕,缴不若无形之像。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81〕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昔者夏鲧作三仞〔82〕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83〕,四夷纳职〔84〕,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85〕生;若以汤沃〔86〕沸,乱乃逾甚。是故鞭噬〔87〕狗,策蹄马而欲教之,虽伊尹、造父〔88〕弗能化。欲寅〔89〕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何况狗马之类乎!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垂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离朱〔90〕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91〕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
修〔92〕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决渎〔93〕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94〕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两木相摩而然〔95〕,金火相守而流,员〔96〕者常转,窾〔97〕者主浮,自然之势也。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98〕,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秋风下霜,倒生〔99〕挫伤〔100〕,鹰雕搏鸷,昆虫蛰藏,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木处榛巢〔101〕,水居窟穴,禽兽有芄〔102〕,人民有室;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103〕裘,于越生葛〔104〕: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九疑〔105〕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106〕发文〔107〕身,以像鳞虫;短绻〔108〕不绔〔109〕,以便涉游,短袂〔110〕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雁门之北,狄〔111〕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弛弓,马不解勒〔112〕,便之也。故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113〕不过济,貈〔114〕渡汶则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穷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
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115〕〔116〕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歧蹄〔117〕而戴角,马披髦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118〕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故圣人不以人滑〔119〕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120〕,与造化者为人〔121〕。
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122〕事者未尝不中〔123〕,争利者未尝不穷也。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124〕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125〕。越王翳〔126〕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由此观之,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127〕,以封壤〔128〕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129〕,以曲隈〔130〕深潭相予。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131〕,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132〕,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133〕,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罚何足以致之也?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134〕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135〕。
故得道者志弱〔136〕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137〕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虑,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138〕,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139〕,排患扞〔140〕难,力无不胜,敌无不凌;应化揆〔141〕时,莫能害之。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同。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生之干〔142〕也,而坚强者死之徒〔143〕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害指凑〔144〕,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145〕之,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146〕也,犹錞〔147〕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148〕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149〕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150〕,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151〕。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152〕坚,莫能与之争。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153〕;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154〕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155〕,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156〕;淖溺〔157〕流遁,错缪〔158〕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159〕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160〕振荡,与天地鸿洞〔161〕;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162〕,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163〕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164〕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无蹠〔165〕有,自有蹠无,而以衰贱矣。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殷然〔166〕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167〕独立,块然〔168〕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169〕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170〕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171〕;穆忞〔172〕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173〕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174〕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先。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175〕,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176〕准循绳,曲因其当。
〔注释〕 廓:开拓。柝:拓展。原:源。浡:渤涌。冲:通“蛊”,意为“虚”。混混滑滑:水流奔流急速的样子。植:通“直”。幎:覆盖。约:收束。四维:指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天区四角。纮:维系。淖而滒:淖,柔和;滒,黏稠。淖而滒指“道”的柔靡状态。泰古:远古。二皇:伏羲、神农。柄:根本。天运地滞:天体绕地球运转。滞,止、凝。废:停息、休止。钧:陶制的转轮。毂:车轮中插轴的部件。匝:周转。恬愉:安逸。呴谕:温恤,通“煦妪”,指关怀培育。奋:振作有力。角觡:麋鹿骨角。贕:胎不成兽称“贕”。毈:蛋不成鸟称“毈”。贼星:妖星,指怪异之星,如陨星。太上:至高无上。弗宰:不自为主宰。跂行:用脚行走。喙息:用嘴呼吸。蠉飞:虫飞的样子。蠕动:虫爬的样子。县:遥远。恍:似有似无不可捉摸。屈:竭尽。遂:深邃。洞:敞开。云车:雷车。骛:驰骋。景:影。扶摇:旋风盘旋状态。抮抱:缠绕转动。羊角:形容旋风如羊角转曲萦行。经纪:经过、通过。阊阖:升天之门。沦:进入。策:马鞭。锻:作缀,马鞭末端的尖刺。舆:车厢。〔51〕骤:马疾驰。〔52〕雨师:雨神。〔53〕风伯:风神。〔54〕霄雿:虚无寂寥、虚廓高渺。〔55〕刘:通“浏”。〔56〕经营:周游往来。〔57〕反:同“返”。〔58〕八纮:古代称大地极远处有八纮。〔59〕九野:九天。〔60〕形埒:界域。〔61〕要归之趣:事物发展之真谛。〔62〕智故:巧饰。〔63〕响:回音。〔64〕仿佛:影子晃动。〔65〕知:通“智”。〔66〕至无:虚无至极。〔67〕时骋:随时变化。〔68〕修:长。〔69〕具:备。〔70〕数:度。〔71〕箴:同“针”。〔72〕芒距:钓钩上锋利的倒刺。〔73〕纶:钓丝。〔74〕詹何、娟嬛:传说中的术士,善钓。〔75〕罟:渔网。〔76〕乌号之弓:用桑柘树木做的弓。〔77〕棋:地名,善制作好箭。〔78〕羿、逢蒙:传说中善射的英雄。〔79〕要:邀、取。〔80〕缴:带有丝线的箭。〔81〕蟾蠩:即蟾蜍。〔82〕仞:古代长度单位。〔83〕宾伏:臣服。〔84〕职:贡品。〔85〕冲:冲撞城墙的战车。〔86〕沃:浇。〔87〕噬:咬。〔88〕伊尹、造父:古代善御者。〔89〕寅:“害”之误。〔90〕离朱:黄帝时视力特别好的人。〔91〕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盲乐师,目盲而听力超人。〔92〕修:遵循。〔93〕决渎:疏通河道。〔94〕蹠:践、踏。〔95〕然:燃。〔96〕员:圆。〔97〕窾:空。〔98〕妪伏:孵卵。〔99〕倒生:指草木倒生。〔100〕挫伤:凋零。〔101〕榛巢:丛木中筑巢。〔102〕芄:野兽巢穴中的草垫。〔103〕秽:粗糙。〔104〕葛:细葛布。〔105〕九疑:山名。〔106〕被:剪。〔107〕文:纹。〔108〕绻:裈,一种有裆的裤子。〔109〕绔:同“袴”,裤子。〔110〕袂:袖子。〔111〕狄:北方少数民族。〔112〕勒:带嚼子的马笼头。〔113〕鸲鹆:鸟名,即八哥。〔114〕貈:即“貉”。〔115〕偶:角。〔116〕:不正。〔117〕歧蹄:足分趾。〔118〕笃:局限。〔119〕滑:乱。〔120〕灵府:心。〔121〕为人:相伴。〔122〕好:好为情欲之事。〔123〕中:伤。〔124〕高辛:黄帝的曾孙。〔125〕绝祀:祭祀断绝,指宗族灭亡。〔126〕越王翳:战国时越国君。〔127〕墝埆:土地贫瘠。〔128〕封壤:界域。〔129〕湍濑:水流浅急处。〔130〕曲隈:水湾。〔131〕麾:指挥。〔132〕三苗:古代部落名,在江淮、荆州一带。〔133〕肃慎:古代民族名。〔134〕偃:停息。〔135〕解:知晓。〔136〕志弱:心志柔顺。〔137〕毳:鸟兽的细毛,形容柔软。〔138〕唱:倡导。〔139〕卒:通“猝”,突变。〔140〕扦:抵御。〔141〕揆:测度。〔142〕干:主干、本质。〔143〕徒:同、类。〔144〕指凑:行止。〔145〕:蹍,踩踏。〔146〕质的:箭靶。〔147〕錞:古代矛戟等武器末端加的金属套。〔148〕底:止。〔149〕耦:合。〔150〕反侧:翻身,引申为瞬间变化。〔151〕逮:及。〔152〕证:同“磨”,攻破、碾碎。〔153〕訾:计量。〔154〕跂蛲:小虫。〔155〕既:尽、竭。〔156〕然:燃。〔157〕淖溺:消融。〔158〕错缪:错杂、交错。〔159〕忽区:恍惚之区,即迷茫之境界。〔160〕靡滥:泛滥。〔161〕鸿洞:相通、贯通。〔162〕蟠委错:纷扰错杂。〔163〕淖溺:柔软。〔164〕循:通“揗”,触摸。〔165〕蹠:到。〔166〕殷然:毅然。〔167〕卓然:突出。〔168〕块然:孤独。〔169〕员:通“圆”。〔170〕叶:聚。〔171〕关门:关键。〔172〕忞(mín):不明。〔173〕澹:平静。〔174〕阅:经历。〔175〕文章:色彩、花纹。〔176〕放:通“仿”,仿效。
(毛慧君)
〔鉴赏〕 《淮南子》原名《淮南内书》、《淮南鸿烈》,是由淮南王刘安为首的一批学者集体编写的学术著作。其成书时代,约在西汉武帝初年。其思想宗旨及学派属性,旧时皆依《汉书·艺文志》归入“杂家”类,但近二十多年来,多数学者持守新说,视之为汉初道家黄老学派代表作。如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即以《淮南子》为“秦汉新道家”:吴光《黄老之学通论》认定“《淮南子》是一部集道家黄老学之大成的理论著作”;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则称之为“是对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淮南子》全书二十一篇,除末篇名为《要略》(犹今之“序论”)外,其正文二十篇篇名后皆添一“训”字,意即对本篇的“训解”、“解说”。其首篇《原道训》,即对本原之道的解说,是全书的纲领。
秦汉之际的道家黄老学著作,多有论“道”专篇,如稍早于《淮南子》的传世古籍《文子》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等都有《道原》篇,探讨“道”之本原或本原之“道”,甚至名为“儒生”实属黄老道家的陆贾《新语》也有《道基》篇,论“道”之根基或本根之“道”。《淮南子·原道训》的基本思想,就是承接着秦汉之际的新道家思潮——黄老学思潮而阐发由老子奠基的道家之“道”的本真、性质与功用的。
《淮南子·要略》篇曾阐明刘氏著书宗旨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既“言道”又“言事”,以“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从而“与世推移”。《原道训》就是遵循这一宗旨展开其理论建构的,全篇的重心在于论“道”,而论“道”的目的则在论“治”。其基本内容可分三部分:一论本真之“道”——“原道”论:二论“体道”之“治”——“无为无不为”论;三论施治之“方”——“因势待时”论。
本篇开宗明义第一句即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接着用种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来描述、概括那个“太上之道”的绝对性与万能性,认为“太上之道”是“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而弗宰”的。所以,本真之“道”是无形、无为、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宇宙、天地、人类、万物都由“道”化生而来,按“道”的法则运动变化,人事之理亦然。
既然“太上之道”如此神妙万能,那么作为人间统治者的“圣人”又该如何去体察和掌握“大道”以“禁奸塞邪”、“安定天下”呢?本篇作者提出了“清净、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论,认为“体道者逸而不穷”、“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是故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这是对黄老道家政治理论的典型概括,其理论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论而又有所超越,加入了“因物之所为”、“因物之相然”的“贵因”思想。其所谓“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就是要求为政者遵循客观规律,因时制宜,待时而动。
“因势待时”的思想,正是《原道训》“无为无不为”政治理论的施治之“方”。“因势”即因自然之势,循自然之理,“待时”即待时而动、适时兴作。它说“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主张“因循应变”、“因天下而为天下”,并强调“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主张“动不失时”、“应化合于时”等等,这样的思想主张,大大发展了早期道家的“自然无为”理论,而符合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说的“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宗旨与特征。
此外,《原道训》还讨论了道、德与政治、人事的关系,一与万的关系,修道、养生、性命、情性的问题和形、神、气、志的关系等本体论、人性论、政治论方面的广泛问题。我们鉴赏与研究这一名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它放在从先秦原始道家到汉初黄老道家的发展脉络及其转型过程中去考察分析。
三命通会
《三命通会》作者为明朝进士万民英。该书在传统命学的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而 足本《三命通会》共十二卷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着作《三命通会》《星学大成》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
5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6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7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8说文解字
一部字典一个中华。
9全唐诗
《全唐诗》,900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
10三字经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中《千字文》存在《古千字文》、《叙古千字文》、《续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书信鉴赏·友书·与阳休之书》注释与鉴赏
北齐·祖鸿勋
阳生大弟②,吾比以家贫亲老③,时还故郡④。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⑤,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⑥。即石成基,凭林起栋⑦。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⑧。日华云实⑨,旁沼星罗⑩。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蒨⑪。时一褰裳涉涧⑫,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⑬,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⑭。企庄生之逍遥⑮,慕尚子之清旷⑯。首戴萌蒲⑰,身衣缊袯⑱,出艺粱稻⑲,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岂必抚尘哉⑳!
而吾生既系名声之缰锁㉑,就良工之剞劂㉒。振佩紫台之上㉓,鼓袖丹墀之下㉔。采金匮之漏简㉕,访玉山之遗文㉖;敝精神于丘坟㉗,尽心力于河汉㉘。摛藻期之鞶绣㉙,发议必在芬香㉚。兹自美耳,吾无取焉。尝试论之: 夫昆峰积玉㉛,光泽者前毁;瑶山丛桂㉜,芳茂者先折。是以东都有挂冕之臣㉝,南国见捐情之士㉞。斯岂恶粱锦㉟、好蔬布哉㊱!盖欲保其七尺㊲,终其百年耳。
今弟官位既达,声华已远。象由齿毙㊳,膏用明煎㊴。既览老氏谷神之谈B40,应体留侯止足之逸㊶。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㊷,则吾于兹山庄,可办一得。把臂入林㊸,挂巾垂枝;携酒登��㊹,舒席平山。道素志,论旧款㊺,访丹法㊻,语玄书㊼,斯亦乐矣,何必富贵乎
去矣阳子!途乖趣别㊽。缅寻此旨㊾,杳若天汉㊿。已矣哉!书不尽意。
[注释] ① 阳休之: 字子烈,北平无终(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历仕魏、齐、周三朝,累官纳言太子少保、和州刺史等。② 阳生大弟: 即指阳休之。③ 比: 近来。 ④ 故郡: 即范阳。⑤ 匝(zā): 环绕。⑥ 经始: 经营,建造。⑦ 栋: 房屋的正梁,这里指造房。⑧ 绮: 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全句意为生长于庭院中的草木如同绵绮。⑨ 日华: 太阳的光辉。云实: 一名员实,植物名。⑩ 旁沼(zhǎo): 浅水洼。⑪ 葱蒨(qiàn): 青翠鲜明貌。⑫ 褰(qiān)裳: 撩起衣摆。⑬ 山阿(ē): 山边的拐角。⑭ 鹤唳(lì): 鹤鸣。西晋文学家陆机被害前,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后常以华亭鹤唳为遇害者死前感慨生平之词。⑮ 庄生: 庄子。著有《逍遥游》。 ⑯ 尚子: 尚长,字子平,东汉人。隐居不仕,有道术。入山自伐柴卖,以供生活。⑰ 萌蒲: 用蒲草编的斗笠。⑱ 缊袯(yùn bó): 蓑衣。⑲ 艺: 种植。⑳ 抚尘: 在尘世中忙碌。㉑ 吾生: 指阳休之。缰(jiāng)锁: 比喻束缚。缰: 缰绳。锁: 锁链。 ㉒ 剞劂(jī jué): 雕刻。㉓ 振佩: 摇动玉佩。佩为衣带上的饰品。紫台: 即紫宫,指皇宫。㉔ 丹墀(chí): 宫殿的台阶。地上涂着红漆,故称丹墀。墀: 台阶。 ㉕ 金匮(kuì): 宫中藏档案文书的柜子。漏简: 指遗失的文书。㉖ 玉山: 传说上古帝王藏书之处。㉗ 丘坟: 《九丘》、《三坟》的合称,古书名,已佚。这里泛指古籍。㉘ 河汉: 王充《论衡》中以司马相如、扬雄两人的文章比喻为河汉,其他人的作品比为泾渭。两句意为在钻研古籍,撰写文章上费尽心血。㉙ 摛(chī)藻: 铺张词藻。鞶(pán)绣: 绣花的大带。比喻词藻华美。㉚ “发议”句: 意为吐出芬香美妙的言辞。 ㉛ 昆峰: 昆仑山,盛产美玉。㉜ 瑶山: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㉝ “东都”句: 西汉逢萌因不满王莽所为,解冠冕挂于东都城门,携妻子隐居。后世遂以“挂冕”用来比喻辞官。㉞ “南国”句: 指屈原被放逐于荆楚之地。㉟ 粱锦: 精美的食物和华丽的织品,指优裕的物质生活。㊱ 蔬: 通疏。㊲ 七尺: 七尺之躯,代指生命。 ㊳ 象由齿毙: 象因为象牙珍贵而被人击毙。㊴ 膏用明煎: 油膏因能照明而受煎熬。用: 因,由于。 ㊵ 老氏: 指老子李聃,著有《老子》一书。谷神之谈: 《老子》中曾有“谷神不死”之说。 ㊶ 留侯: 西汉张良的封号。他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弃官入山从赤松子游。㊷ 解佩捐簪(zān): 古代朝官官服上带玉佩,解佩即指辞官;簪为固定官帽之具,捐簪亦即“挂冠”。㊸ 把臂: 挽住手臂。㊹ ��(yǎn): 山峰。㊺ 旧款: 往日友情。款: 真诚,恳致。㊻ 丹法: 炼丹之道。㊼ 玄书: 论道之书。㊽ 途乖趣别: 道路不同,趣味有别。乖: 违背,背离。㊾ 此旨: 归隐的意旨。㊿ 天汉: 天空。
[作者] 祖鸿勋(生卒年不详),北齐文学家。涿郡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弱冠与同郡卢文符并为州主簿。临淮王彧举荐为朝奉请。后又出为防河别将,历任司徒法曹参军、廷尉正等职,官至高阳太守,在官清素而妻子不免寒馁,时议颇以为清高。曾去官归乡里,作《与阳休之书》。
[鉴赏] 六朝人以气节相励,以归隐为高。祖鸿勋向以文学、名节重于当时。临淮王彧举其为官,他毫不相谢;城阳王徽奏其为司徒法曹参军,他亦不领情;家境贫素,妻子寒馁,他却是乐天知命。在这封劝阳休之归隐的书信中,那种“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的境界,不由使人想起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高洁情怀。信中以隐居生活的逍遥、清旷与官场仕途的艰难、凶险对举,劝诫朋友适时而止,以保天年。全篇文字言词浅切,辞意畅达,一股恬淡旷逸的情致从心中沛然流出,而又自然成韵。尤其信末“把臂入林,挂巾垂枝;携酒登��,舒席平山……”一节,令人神往,令人心动,令人视官场为畏途,视富贵如浮云。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是什么?
本文2023-10-02 16:17: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