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安想参与古籍修复的工作,不知道怎么参加?
没可能啦 省图有一大堆专业人才吃这碗饭呢 又不富裕 没看水龙头想换个白颜色的都是用油漆刷的 现在还都掉得差不多了 市图又太偏僻 像个监牢 我都怀疑里面有没有古籍 古籍修复可不是业余人员打打零工随便做得了的 你不会是做了那道语法题吧 说什么急需 需求是有的 只是不上不下的招不到人 何况原本有时候会刻意销毁 不过还是祝你学业进步了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现存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也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存超过90%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尽管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却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却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古籍普查。国家目前所掌握的古籍数量统计,是累加各馆上报数字而来,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许多藏书单位并没有完成对古籍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工作,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即便如此,登记在册的公藏古籍也有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这其中有超过1%3的古籍需要修复,许多珍贵古籍甚至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张志清介绍说,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现在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在他看来,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而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因此建立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提高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含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张志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修复行业的社会化,即通过社会企业承揽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来稍作缓解——图书馆系统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从事古籍修复民间人才;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考虑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一方面图书馆急需这类人才,引进新人名额却按各地事业单位编制办理(张志清称目前国图引进人员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一方面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目前,文化部拟启动“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至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学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迄今已有数十名学生毕业,先后进入南京图书馆以及几所地方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项旨在保护民族优秀文献遗产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启动后,我国珍贵古籍的普查摸底、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等工作将逐步展开,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古籍保护事业有望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古籍医生”“书医”。一团团、一张张老化的古纸,一本本虫蛀、受潮、烧灼过的古籍,通过身怀绝技的古籍修复师之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让岌岌可危的珍贵古籍充换新生崭新颜,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让读者借此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古书修复的具体工作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1检查修复的古籍,拍照。看一下书页是否有以前修补的痕迹,有的话要先清洗去除
2拟定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破损、污渍、纸张、等材质,霉烂程度,纸张的薄厚、纹路,是不是曾经修复的情况来大致制定一个修复方法。
3标书页:铅笔在右下角轻轻标上书页,方便修复和整理
4拆线:拿剪刀剪去原来的棉线
5拆纸钉(书钉)
6配纸 :配与书页颜色最相近的竹纸以便修补。
第二步就是修复古书
⑴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⑵拆书:把书上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⑶揭书页、书皮:慢慢地快叶、书皮分开;
⑷书叶除污:用水烟法或水冲法把书页清洗干净;⑸配纸:配补书用的纸,必须要求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
⑹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⑺补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修补;⑻托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页的背面;
⑼ 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⑽压平:把修好的书叶喷水一张接一张压平;
⑾ 13 折叶:把压好的书页折好;⑿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⒀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⒁锤平:把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⒂ 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⒃压实:把折好的书页再喷水压平;⒄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⒅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⒆订线: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
⒇ 压平:使用压平机进行压平;
(21)拍摄修复后书影;
(22) 填写修复档案;
最后,在完成古籍图书修复(脱酸、修补等)工作后,要对其重新装订成册,以完成所有保护及修复工作。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年1月在央视首播时收视平平,近日却在聚集大批90后的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收获超过百万点击量,跻身热门搜索,故宫工匠成为新人类男神。
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踏中年轻观众心灵的,是凝结在器物身上一代代御工的智慧与匠心,也是职业的崇高。
陈黛曦
一位名叫王津的中年男人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夜之间竟成了大批90后们心中的男神。那群正值青春荷尔蒙飞扬的孩子,昨天还在朋友圈刷屏撕心喊着韩国男星宋仲基“老公”,今天就在B站 (Bi1ibi1i弹幕视频网站) 满屏弹幕向王师傅飞书告白。这位在深宫幽居,默默修了半辈子钟表的大师多半连B站是什么也不知道,惊着您了吧 (偷笑)。
作为国内潮人的网络聚集地,Bi1ibi1i弹幕视频网站上超过百万点击量,豆瓣评分94的高峰值 (超越 《太阳的后裔》 《琅玡榜》),一举将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推成热门搜索。当年轻一代被王师傅纯真的笑容所打动,当这位质朴的工匠以一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形象俘获了少女的心,新一轮的思考由此引发:佳作是可以打破次元边际的,好内容与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英语里有一个单词叫“touch”,译成中文是触碰、触摸,但我更想音译成“踏”, “be touched”,意思是被感动到了,那么问题来了,这部纪录片究竟什么地方踏准了年轻人的心
故宫背面:猎奇的视角
我是纪录片导演。同行眼光看来,这原是一部标准的“交办片”。故宫博物院90周年庆,组织拍一部片子,无论作为宣传还是留档都再常见不过。纪录片于2015年4月正式开机,据传制作成本150万,在当下这个影像的“大片”时代,相较动辄千万级的制作体量,这个投资毫不起眼。于是片子并未动用大规模高精航拍,未大量铺设轨道,没有太多的三维动画特效,也没有大队工作人员差旅消耗的痕迹。整个纪录片运镜规整、利落、素朴,以常用设备就可完成。片子之所以好看,制片眼光、选材能力,采访功底、人物刻画、剪辑手法、叙事技巧等等关乎人工的制作软实力更显精湛。尤其一部享誉国际的大制作纪录片 《故宫》 珠玉在前,创作团队要如何把握题材,从何种角度切入,才能对故宫继续进行挖掘而又不拾人牙慧 讲述一群国内顶级文物修复专家的故事,用摄影机带领观众穿梭进入一扇从未对公众开启的大门,如此小的一个切口,不得不盛赞选材让人惊艳。如果说,12集纪录片 《故宫》是“帝王”视角,集国家顶尖制作力量宏观大器地对故宫进行了一次礼赞,那《我在故宫修文物》 就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微观视角。创作团队换上微焦镜头,以001公分的距离贴近人,贴近物,重新对故宫进行细致入微的观照。这一选材,好比绕到故宫的背面,一番巡游,找到了普通百姓与故宫有血有肉的关连。
世界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20世纪之初将摄影机对准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1922年6月,著名纪录**《北方纳努克》 在纽约公映,一炮而红,观众如潮,轰动西方世界。这位终生对文明世界不屑一顾,以浪漫主义眼光和探险家品格探索纪录艺术的导演,在纪录片的诞生之初就书写下定义:纪录片的原始基因是一次伟大的猎奇。片中爱斯基摩人住雪屋,抵御极寒,猎海豹为食的画面震撼了那些穿着西服,自诩来自文明世界的观众,生存的原始欲望接通了人类血液中来自远古的共鸣。《我在故宫修文物》 亦是一趟发现,一次文化上的猎奇。对那些追逐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而言,深宫幽院七重大门锁住的究竟是一个怎样隐秘的王国 片中陶瓷组的美女妹子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独自骑车,“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溥仪”,观众被这句解说电到。这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有着什么样的青春
两重悖反:巨大的张力
基于视角的独特,影片随后成功地在内容和视觉上构筑起两重悖反。首先是时空悖反,文物修复的工作地点设在故宫内,然而,与一切奢华、富丽的幻想截然不同,影像中的作坊竟裸露出些许荒凉。不论是屋内铝合金质感的门楣与窗框,还是屋顶略嫌粗陋的长管日光灯,都似乎与我们熟知的那座金碧宫殿不是同一处。在我国伟大首都的心脏,竟然深藏着一个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的地方,这里更像一条安静的胡同,住着朴实的劳动人民。日光灯整天亮着,他们的工作要保证最清晰的视界,时间在灯管外轻舞飞扬的灰尘里静止,窗外树下眯眼打哈欠的猫是宫廷御猫的后代。几座既不溶于历史又赶不上现代步伐的小院曾是冷宫,门外,是当今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游地标。从早到晚的喇叭声,快门声,呼喊声,全球各种语言的翻译声,所有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宫墙之外。抬头环视天际,方圆不见一栋高楼,庭院深深,什么也听不见。一群国内顶尖文物修复专家,幽圈在整个国度的中心地带,日复一日,在最热闹的地方从事一件最静心的工作。他们持着这门纯手工的伟大技艺与世隔绝地活着,他们师父的师父,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的工,他们中哪怕最年轻貌美的姑娘也素面朝天,衣着质朴,每日朝八晚五,低眉顺目地与器物共处,与在器物上留下一道道密语的古人交谈。乾隆帝放置诗稿的木箱竟然刷过120多层漆,修补前先要了解一层层都是什么质地,什么颜色。没有文献记载,更无人相询。文物修复师在黑暗中一点一点前行,用指尖上的语言与先辈对话,从中感受凝结在器物身上一代代御工的智慧与匠心。
在三集纪录片的观看过程中,观众始终被这种视觉悖反所带来的巨大张力撕扯,所谓引人入胜,正是表象的纪录语言下暗藏戏剧张力的效果。另一大悖反来自文物修复工作本身的矛盾性。极力掩盖修复的痕迹,修旧如旧,是他们这一行的最高准则。也就是说,技艺越高的工匠,留在文物上的印记越接近“无痕”。观众又一次震撼了,世上竟有这样一种法则,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不在。文物修复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向着这个“无”字攀登。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有几分像藏传佛教的坛城,万般绚烂,不过一掬细沙,它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抹去。将自我痕迹的抹杀看作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一次与这个标榜和彰显自我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这一悖反较之他们工作环境、气氛上的悖反所带来的张力,更胜一筹。诚如片中对于国宝级文物———隋代 《游春图》 的一笔书写:“它是故宫博物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山水画,在问世至今的1400年间,我们很难想象它经历过多少战乱、天灾和人祸,但它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无数与 《游春图》 一样的国宝,正因为世代巧匠的修复,我们才有幸一睹芳容。那些工匠都不曾留名,他们看似被抹去的人生价值附着在物的身上,永世流传。
灵慧虚和:同龄青春的碰撞
如果摄影机可以捕捉味道,那你一定会在观看 《我在故宫修文物》 时闻见各种刺鼻的气味。刚分进木器组、漆器组、书画组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最初要学的手艺是调制粘合剂。学做猪血拌石灰,浆糊,鱼鳔胶,跟着专业漆农上房山采生漆。他们大都毕业于名校,同龄人中的天之骄子。他们初来工作时兴许没想到,在一个后工业时代,自己居然进了一座前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然后,他们忽然发现自己不是来与帝王对话,而是来磕头学艺。明代周嘉胄要求古籍修复师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16字箴言中最难做到的,怕就是“灵慧虚和”。如何让一个飞扬脱跳的当代大学毕业生耐住寂寞,踏踏实实继承手艺,从桀骜不驯修成灵慧虚和,如何磨去他们身上俗世的烟火气是师父们的责任与难题。摄影机捕捉了几对师徒的关系,有亲如姐妹,也有赌气斗嘴。片中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书画组的两位老师傅,气定神闲地教徒弟,抬着胳膊,以这一行的标准姿势往古画上掸水。他们这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外型上可能与你见到普通修理工也没太大的区别,但是他们的手艺和心性却是这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他们就在这间破破的小作坊里,兢兢业业一辈子,他们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终于一日,徒弟们发现了逆光中师父挥汗如雨的美,这种美,与日后他们在柔和的殿堂灯光下感受到的文物之美,根系同源。一个心高气傲的大学生才会放下对名利的最后期待,他将也像他的师父一样,低眉顺目,气定神闲地对待人类文化长河中顺流漂到自己手上的文物,施予它一生的劳动,使它们完整地,安好地,在长河中继续漂流下去。
纪录片用隐而不彰的艺术手法,弘扬了一种存在于个人名利和个体价值之外的精神与品格。也许年轻观众并不能破译影像语言的密码,但是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由影像传递出来的感动。踏中年轻观众心灵的,是景象的奇观和职业的崇高。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居然可以选择这样一种青春,这样一种活法,不以个人名利为重,几乎以自我消隐的姿态,投身大文化的长河。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修的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许多人说这部纪录片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部门的招聘启事,我更愿视它为一曲青春的赞歌。
85后女孩因为修补破损书页而走红网络,可以看到她从开始要学习修复古籍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冷板凳的准备。但是网络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古籍修复的美好。在通过短视频的互动之后,她也觉得这条路其实并不孤单。被大家所关注的这个视频仅仅只有18秒,在这其中却记录了修补的残页如何打理,如何一点一点的整理好。
磨性子的行业而且评论里网友的留言也是稀奇古怪,但是却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例如修补的时候,刷子刷的东西是不是浆糊,修补的时候所用的是什么纸,更有甚者,还问收不收徒弟。而修复师廉成春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古籍修复,当时自己被书页以及墨香所吸引。虽然家里面的人都劝她说这个行业非常的磨性子,而且还是个苦差事,但是她仍然还是坚持选择了这个行业。
不平凡的美好后来自己成立了工作室,然后专心去做古籍修复。2020年她在抖音上面更新视频,记录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她真的有一双巧手,在蕙质兰心的同时,她在抖音上面也结识了许多的同行。她们相互之间交流技术,而且讨论如何去修复。所以也可以看到现在关注古籍书,大家在这份行业中感受到了不平凡的美好。
文化传承也感受到了文化在传承的同时,即使是被大家称作冷门的手艺,但是也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也许最开始她接触到这个行业是机缘巧合,但是喜欢一样东西就是心与心之间的共鸣。而廉成春就是如此,在修复古籍的时候,她感受到的是修补了那个时代的漏洞以及缺口。
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文献修复师队伍,配备了专业的文献修复工具和先进的文献修复设备,可提供古籍、档案、经书、字画、手稿、报纸、地图、拓片等纸质文献的修复服务。在对破损文献进行手工修补、装裱时,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修旧如旧,宁浅勿深,宁薄勿厚”,选取的修复方案具有“可逆性”。公司的文献修复服务得到多位资深文献修复专家的认可。公司曾多次承接国家级、省级图书馆、档案馆古籍、档案、字画等纸质文献的修复项目,受到了用户及社会媒体的统一关注和好评。
我在西安想参与古籍修复的工作,不知道怎么参加?
本文2023-10-02 16:37: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