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枸杞,蛇床子,补骨脂,菟丝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对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气虚浮肿、小便不利,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等病症效果显著。
蛇床子是杀菌杀虫的中药。妇科炎症,妇科宫颈糜烂,盆腔炎用。可以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手足癣。头皮藓。
枸杞是补血补肝护肝明目。
菟丝子是一味平补肾、肝、脾之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肾阴阳虚证。
菟丝子甘、温,归肾、肝、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始载《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补作用,甘辛微温,禀气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
补骨脂包含挥发油具有抗癌作用,可以治疗放疗,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补骨脂还能够治疗月经过多,流产出血,避孕药和节育环导致的出血等;补骨脂具有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的作用。用于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遗尿尿频,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中医对喘病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前题下,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内经》对喘病有较多论述。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汉·《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如伤寒、肺痿、肺痈、水气、黄疸、虚劳都可导致喘病,并开始了具体的方药治疗。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如《丹溪心法·喘》说:“六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六、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病的病因。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喘病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既是独立性疾病,也是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症状,若伴发于其它疾病时,应结合其它疾病的证治规律而治疗,本节主要讨论以喘促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喘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便成为喘病。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当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浊内蕴,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3.情志失调捎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肺系久病,咳伤肺气,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
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属虚中夹实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脏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袭肺,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气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面为喘。若脾虚痰浊饮邪上扰,或肝气逆乘亦能致喘,则为肝脾之病影响于肺。心气喘满,则发生于喘脱之时。
喘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壅邪气而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喘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虚实夹杂并见。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有所侧重,或互相转化。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塞,气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浊血瘀,此时病机以邪实为主,或邪实正虚互见。若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纳,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若阳气虚衰,水无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机则为因虚致实,虚实互见。
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又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本病的严重阶段,肺肾虚极,孤阳欲脱,必致心气、心阳亦惫,心不主血脉,血行不畅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则病情危笃。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病表现,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病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病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病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急迫,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气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无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诊断
1.以喘促气逆,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或哮鸣音。
4.实验室检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难,喘促的西医有关疾病的诊断,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x线胸片有肺纹增多或有片状阴影等依据。
鉴别诊断
喘病主要与气短、哮病相鉴别。
1.气短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难之甚。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人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迫也。”但气短进一步加重,可呈虚喘表现。
2.哮病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说来,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位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所致喘病,病位在肺,为邪壅肺气;久病劳欲所致喘病,病位在肺肾,若自汗畏风,易感冒则属肺虚,若伴腰膝酸软,夜尿多则病位在肾。
2.辨虚实可以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等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
喘病的治疗原则是按虚实论治。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病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分证论治
『实喘』
·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饮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枣仁养心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温阳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
·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鸣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氕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寒证。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宜配合甘麦大枣汤宁心缓急。本证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虚喘』
·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益肺气;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气;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气。若寒痰内盛,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肺脾同病,可与补中益气汤配合治疗。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粘难出,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此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紫石英、沉香等。
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质黯黑,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喘脱
症状: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参附汤益气回阳,黑锡丹镇摄浮阳,纳气定喘。应用时尚可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固脱。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以纳气定喘。
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颧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固脱,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龙骨、牡蛎以益气救阴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
转归预后
喘病的转归,视其喘病的性质、治疗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是实喘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喘再次感邪而虚实兼夹,上实下虚;痰浊致喘者,因治疗因素而有寒热的转化。喘病日久,因肺气不能调节心脉,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阻痹,痰瘀阻痹又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转成肺胀。
喘病属危重病,但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实喘因邪气壅阻,只要祛邪利气,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气极甚,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病情重,预后差。虚喘因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难;若虚喘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则预后差;若发展至喘脱,下虚上实,阴阳离决,孤阳浮越之时,。病情极险,应积极抢救,或可救危亡于万一。
预防与调摄
慎风寒,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粘肥腻之品。平素宜调畅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须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预防喘病的发生。
喘病发生时,应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休息,充分给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饮食应清淡而富营养,消除紧张情绪。
结语
喘病是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为外感六,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祛邪指祛风寒、清肺热、化痰浊(痰饮)等,利气指宣肺平喘,亦包括降气解郁等法。虚喘为精气不足,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治予培补摄纳,但应分阴阳,培肺气,益肺阴,补肾阳,滋肾阴等,并佐摄纳固脱等法。治虚喘很难速效,应持之以恒地调治方可治愈。正如《医宗必读·喘》所说:“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若见“下虚上实”者,又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轻重主次治疗。若见喘脱者,急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及时救治。
文献摘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朋郁,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素问·逆调论》:·“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涉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
《丹溪心法·喘》:“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即调顺之,脾肾虚者温理之,又当于各类而求。”
《医学入门,辨喘》:“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鞍。”
《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则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有肺虚夹寒而喘者乙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
《诸证提纲·喘证》:“凡喘至于汗出如油,则为肺喘,而汗出发润,则为肺绝,……气壅上逆而喘,兼之直视谵语,脉促或伏,手足厥逆乃阴阳相背,为死证。”
现代研究
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治疗喘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叶氏辨证论治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108例。辨证分别采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法(麻黄、甘草、生石膏、鱼腥草、桑白皮、苏子、瓜蒌、黄芩、莱菔子、杏仁、陈皮、枳实);温化寒痰、宣肺乎喘法(麻黄、炙甘草、桂枝、干姜、杏仁、冬花、陈皮、法夏、茯苓、苏子、厚朴):益肺补肾、纳气定喘法(党参、麦冬、山药、蛤粉、枸杞、茯苓、五味子、枣皮、补骨脂、菟丝子、炙甘草);补肾纳气、健脾化痰法(党参、焦术、法夏、补骨脂、枸杞、车前子、茯苓、陈皮、羊藿、蛤粉、菟丝子、地龙);滋阴纳气法(沙参、麦冬、太子参、丹皮、山药、枸杞、五味子、熟地、蛤粉、地龙、茯苓、泽泻)等法治疗,结果:临床控制43例,显效38例,好转25例,无效2例[福建中医药1989;20(5):19]。
2.专方论治以专方为主,随症加减,是喘病研究的重要形式,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徐氏等以益气免疫冲剂(红参须、茯苓、白术、刺五加、山茱萸等)治疗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病72例,治疗后喘息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喘息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极显著,P《0.05。治疗后淋巴细胞CD3、CD4、CD8均值明显提高,CD4/CD9比值过高和过低得到双向纠正,其均值显著下降,体液免疫紊乱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2):81)。李氏以侧柏叶阳和汤(侧柏叶、鹿角胶、炒白芥子、熟地、生石膏、灵磁石、肉桂、麻黄、杏仁、山药、生甘草)治疗寒喘48例,结果:症状消失44例,明显减轻4例[内蒙古中医药1991;10(3):4)。张氏对寒喘病人随机分组,用寒喘舒(麻黄、干姜、紫菀、细辛、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治疗200例,用小青龙汤对照200例。结果显示,寒喘舒片对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较小青龙汤为优,对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均比小青龙汤更为明显。实验表明,寒喘舒片能对豚鼠由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经动物实验,寒喘舒片还能提高免疫机能,以IGA,IGM提高更为明显,还具有止咳抗炎作用[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234)信沈氏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105例,药用一支黄花、制大黄、炙麻黄、生甘草、生石膏、鸭跖草、生赫石、枳实、制南星。发热39~C以上加羚羊角粉、柴胡;胸透见炎症阴影、血白细胞计数15X10的9次方每L以上及并发支气管肺炎者加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喘重加虫类药。结果:临床控制82例,显效儿例,好转、无效各6例,总有效率94.3%[中医杂志1991;32(11):11)。
3.活血化瘀活血化痰开窍是当前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的重要治法。周氏对X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病人以中医为主治疗。方法:(1)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定期拍背,采取体位排痰。湿润气道,以鱼腥草针4mi、丹参针2ml·加生理盐水至40ml,雾化吸人,每日2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浓度《35%。(3)药物由丹参、川芎、赤芍、红花、菖蒲、郁金、胆星、鱼腥草、金荞麦、虎杖、制半夏、生甘草等组成,每日1剂,重症每日2剂,7日为一疗程。结果:用药后24-48小时内显效的患者为17例(53.1%),疗程结束后显效19例-(59.4%),有效9例(28.1%),无效4例(12.5%),总有效率为87.5%。经治疗前后对比观察,患者动脉氧分压(Pa0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1)等指标的变化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中国中医急症1995;4(3):105)。魏氏用丹参注射液结合西药治疗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3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20例对照,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期,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a0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功能(FEVl、PEFR)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治疗组33例,显效26例(78,8%);对照组20例,显效11例(55.0%),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02)。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牡荆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牡荆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牡荆子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牡荆子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牡荆子的临床应用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牡荆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牡荆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牡荆子 1 拼音
mǔ jīng zǐ
2 《辞典》:牡荆子21 出处
陶弘景
22 拼音名Mǔ Jīnɡ Zǐ
23 牡荆子的别名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梦子(《石药尔雅》),荆条果(《药材学》)。
24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果实。8~9月间,当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飏去灰屑杂质,藏干燥处。
25 原形态牡荆(《广志》),又名:楚(《诗经》),荆(《广雅》),铺香、午时草、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土常山、奶疸、野牛膝、布惊草、蚊香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至5米,多分枝,有香味。新枝四方形,密被细毛。叶对生,间有三叶轮生;掌状5出复叶,枝端的间有3出复叶;中间3小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3厘米,基部楔形,先端长尖,边具粗锯齿;两面绿色,并有细微油点,两面沿叶脉有短细毛,嫩叶背面毛较密;两侧小叶卵形,长为中间小叶的1/4~2/4;总叶柄长3~6厘米,密被**细毛。圆锥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至30厘米,密被粉状细毛;小苞细小,线形,有毛,着生于花梗基部;花萼钟状,上端5裂;花冠淡紫色,长约6毫米或稍长,外面细毛密生,上端裂成2唇,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强,伸出花管;子房球形,柱头2裂。浆果黑色,宿萼包蔽过半。花期7~8月。
26 生境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地。产于江苏、广西、浙江、湖南等地。
27 性状干燥的果实梨形或卵形,长3~4毫米,直径约2~3毫米,棕色,基部呈短尖状,顶端截形,有花柱脱落的凹痕。表面光滑,或有不明显的纵纹。多被有宿萼,萼筒顶端5齿裂,外面有5条明显的肋纹,并密枝灰白色短绒毛。果壳坚硬,内有黄白色种子数枚。气微弱,味淡。
28 药理作用25%煎液在体外有抗金**葡萄球菌的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抑制较弱。
29 性味辛微苦,温,
①《别录》:"味苦,温,"
②《纲目》:"辛,温。"
210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下气,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发痧,胃庙,疝气,妇女白带。
①《别录》:"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
②朱震亨:"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
③《国药提要》:"治腓肠肌之痉挛及下肢之浮肿。"
④《广西中药志》:"治哮。"
212 牡荆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或浸酒。
213 注意《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之使。畏石膏。"
214 附方①治寒咳、哮咳:牡荆子四两。炒黄研末,每次二至三钱,每日三次,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②治中暑发痧:干牡荆果实五钱。水浓煎,或研末为丸,每次一钱,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小肠疝气:牡荆子半斤(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纲目》)
④治湿痰白蚀:牡荆子炒为末,每酒服三钱。(《濒湖集简方》)
⑤治停乳奶胀:牡荆子四钱。研末,温开水加酒少许调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耳聋:牡荆子浸酒饮。(《纲目》)
215 牡荆子的临床应用治疗小儿咳喘:观察小儿迁延性气管炎所致的咳喘22例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36例,结果在3~4天内分别有18例和23例咳喘消失,3例和7例咳喘明显减轻,其余无效。其中有合并症的11例,治后9例痊愈,2例无效。对再发病例应用仍然有效,但对急性期效果较差。认为牡荆子有化痰止喘作用,能促进呼吸道炎症分泌物的吸收,但抗菌力不强。对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所引起的咳嗽,可以减轻症状。治疗中部分患儿服药后略有出汗,余无副作用。用法:牡荆(叶、籽)15两,加水煎成100毫升,加糖,日服3次,每次10毫升。对有并发症的,结合辨证加用其它中药。
216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牡荆子的方剂 牡荆子丸
惠》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十八:方名:牡荆子丸组成:牡荆子2两,防风3两(去芦头),皂荚10挺(去
牡荆汤拼音:mǔjīngtāng处方:牡荆子白术各15克芒消75克(研,后下)制法:上三味,牡荆子白术
垂命茯苓丸泽泻2两,牡蒙2两,桂心2两,牡蛎2两(熬),牡荆子2两,薯蓣2两,杜仲2两,天雄2两(炮),人参
大八风散半两,细辛半两,天雄半两,萆薢半两,苁蓉半两,牡荆子半两,薯蓣半两,菊花半两,萎蕤半两,山茱萸半两
牡荆片ian标准编号WS3B193995本品为牡荆子制成的浸膏片。制法取牡荆子2600g,粉碎成粗
更多用到中药牡荆子的方剂用到中药牡荆子的中成药 牡荆片
ian标准编号WS3B193995本品为牡荆子制成的浸膏片。制法取牡荆子2600g,粉碎成粗
漳州神曲)5g藕片20g乌药10g紫苏子5g香茅20g牡荆子300g夏枯草5g白茶60g苍耳30g墨旱莲3
源吉林甘和茶苏梗193g龙胆48g旋覆花145g甘草241g牡荆叶(嫩叶)2760g千里光(嫩叶)2422g玉叶
柏子仁丸庵(艸闾)子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末)1两,牡荆子半两,青葙子半两,五味子半两,蛇床子半两,桂(
安喘片方:野马追6250g天仙子156g蝉脱1250g牡荆油5g盐酸克仑特罗12g马来酸氯苯那敏08g制
更多用到中药牡荆子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牡荆子 《新修本草》:[卷第十二]蔓荆实
脂致,长须发。小恶乌头、石膏。小荆即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为小荆,恐或以树形为言。复不知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蔓荆实。(恶乌头、石膏。)陶隐居云∶小荆即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为小荆,恐或以树形为言,复不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牡荆)、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树形为言。不知蔓荆
《普济方》:[卷二十八肺脏门]肺脏风毒生疮(附论)绞取汁涎作膏。临卧浆水洗面牡荆子丸(出圣惠方)治肺脏风毒。皮肤生疮疥。牡荆子(三分)防风(三两去芦头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一]治头疮白秃诸方菟丝子
一为植物名
学名:Cuscuta chinensis Lam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金黄丝子、马冷丝
英文名:China Dodder
科名: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一年生寄生草本。茎丝线状,橙**。无叶。花簇生,外有膜质苞片;花萼杯状,5裂;花冠白色,长为花弯2倍,顶端5裂,裂片常向外反曲;雄蕊5,花丝短,与花冠裂片互生;鳞片5,近长圆形。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2,往头头状。蒴果近球形,成熟时被花冠全部包围;种子淡褐色。花果期7—10月。
产连云港、邱县、铜山、宝应、南京、吴江等地,生长在山坡路旁、河边,多寄生在豆科、菊科、蓼科等植物上;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菟丝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级易辨识。种子含脂肪油及淀粉;又可入药,为滋养性强壮收敛药,治阳痿,遗精,遗尿等症。
=====================================================================================================
二为中药名
菟丝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菟丝子植物特征:无根无叶寄生性一年生草本,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开阔环境中生长,常寄生于蔓菁或马鞍藤上。茎细长,丝状,光滑,**。叶退化,细小卵形,薄膜质的鳞片叶。白色的小花在夏天开放。果为蒴果(带壳的果实),扁球形。菟丝子在中药界是大大有名的,它不仅可治各种疮痛、肿毒,又能滋养强壮治黄疸,效用真是不胜枚举。
菟丝子商品分为大粒菟丝子和菟丝子两种,菟丝子为主流产品,全国普遍应用。大粒菟丝子以粒饱满,黑褐色均匀,无杂质者为佳;菟丝子以粒饱满,质坚实,灰棕色或黄棕色者为佳。
菟丝子:类圆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红棕色,为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性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强压之不碎而被压扁。种皮剥去后,胚乳膜质套装,套于胚外,胚细长卷旋状。气无,味微苦涩。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具发表散寒、温肺止咳、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肺寒咳喘、风湿痹痛,外用治牙痛等。药典规定其剂量为1~3g,外用适量。细辛以全草入药。
细辛商品:北细辛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10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厘米,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厘米,直径01厘米。表面灰**,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根痕。基生叶1~3,具长柄,表面光滑。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心形至肾状心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长4~10厘米,宽6~12厘米,表面淡绿色。有的有花多皱缩,钟形,暗紫色,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被筒几全部相贴。果实半球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2~1cm 。基生叶多为2,叶柄有毛,叶片较厚。花被裂片开展。果实半球形。
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基生叶1~2枚,叶片较薄,心形,先端渐尖。话被裂片开展。果实近球形。气味弱。
细辛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痰之功能。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英文名 SEMEN CUSCUTAE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制法
菟丝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盐菟丝子:取净菟丝子,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至微鼓起。本品表面棕**,裂开,略有香气。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煎煮后可露出**至棕褐色卷旋状的胚。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
鉴稹
(1) 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2) 本品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 列,具光辉带;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 6~12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主要成分含糖甙、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维生素A类物质等。菟丝子性味辛甘平,可补肝肾,益精髓,养肌强阴,坚筋骨,益气力,肥健人。对于下元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齿牙动摇等各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是美容方广泛使用的药品。《本草正义》言:“菟丝为养阴通络之上品……汗去面颇,亦柔润肌肤之功用。”
当归属补血药;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白芍:又名白芍药,金芍药。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多产于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其味苦,酸,微寒。归肝经。具有平抑肝阳,养血收阴之功效。主治头胀,头痛,眩晕,耳鸣,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自汗,盗汗,胸胁疼痛,手足痉挛疼痛。用法为,煎汤,6~12克。或入丸,散。但反藜芦熟地: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枸杞子能显著地使老年人血中老化的8项指标向年轻化方向逆转,有延缓衰老和抗疲劳的作用:能提高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能显著提高人体白血球数量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可使肿瘤患者不因白血球数量降低而中断放射治疗;同时,枸杞子还有增强雌性激素样作用和保肝明目作用;枸杞多糖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综合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枸杞子 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寄生:1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与独活、牛膝等配伍应用。
2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等。与杜仲、续断等配伍应用。
3 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与续断、菟丝子、阿胶等配伍。菟丝子: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柴胡,性微寒{功效}和解温热,用于外感风热,头痛肢疼,肝气郁结,胸肋疼痛等
香附,性温{功效}解气解郁,调经止痛,参考用量9--12克性味归经
党参 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本品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附: 1 古籍中的滋肾育胎丸 1 拼音
zī shèn yù tāi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Zishen Yutai Wan
22 标准编号WS3Bb008995
23 处方菟丝子 砂仁 熟地黄 人参 桑寄生 阿胶(炒) 首乌 艾叶 巴戟天 白术 党参 鹿角霜 枸杞子 续断 杜仲
24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包衣浓缩水蜜丸,除去包衣后,显深棕色;气微香,味微苦。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内种皮石细胞棕色或棕红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无色或灰白色白色骨组织,具疏松状不规则纹理。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0μm。石细胞淡**,纺缍形或长卵形圆形,有时一端渐尖,直径约30μm, 长约100μm,孔沟及胞腔明显,层纹隐约可见。非腺毛透明无色,壁薄,顶端较尖,常扭曲撕裂状。棕色或棕**半透明碎块,形状不规则,具棱或圆钝。
(2)取本品 10g,除去外衣,研碎,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甲醇,残渣加稀盐酸30ml,在水浴上溶解,放冷,用乙醚40ml提取,提取液蒸去乙醚,残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何首乌对照药材 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乙酯甲苯冰醋酸(8:1: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氢氧化钠溶液(1mol/L)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3)取本品 2g,除去外衣,加5%盐酸的70%乙醇液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去乙醇,加水2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氯仿30ml振摇提取,氯仿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挥尽氯仿,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党参对照药材 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 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4:4:05)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25%磷钼酸乙醇溶液,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
27 功能与主治补肾健脾,益气培元,养血安胎,强壮身体。用于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所致的滑胎(防治习惯性流产、先兆性流产)。
28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5g,一日3次,淡盐水或蜂蜜水送服。
29 注意孕妇禁房事。
210 规格密闭,防潮。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滋肾育胎丸 《医述》:[卷十三·女科原旨]胎前。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妊娠有漏胎、激经之分∶漏胎无时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9.寿胎丸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本草备要》:[禽兽部]阿胶平补而润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上卷种子]骨蒸夜热不孕(三十六)妇人有骨蒸夜热,遍体火焦,口干舌燥,咳嗽吐沫,难于生子者。人以为阴虚火动也,谁知是骨髓内热乎!夫寒阴
《客尘医话》:[卷二]妇科述略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tuWan标准编号WS3B077291处方茯苓300g五味子(制)600g山药600g菟丝子(炒)1000g莲子300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粉末重量的3~7%的麦粉及黄酒300g打糊为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糊丸;味酸。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固肾,涩精,止带。用于遗精尿浊,妇女白带。用法与用量饭前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次。贮藏密闭,防潮。《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方名茯菟丸别名茯苓丸组成菟丝子5两,白茯苓3两,石莲子(去壳)2两。功效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主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茯苓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九)。
详见百科词条:茯菟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1:09 共38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支气管哮喘证治
内容提要
本病为支气管痉挛使呼吸道阻塞不畅而发病。主要临床见症为憋气瑞促,喉间有声,甚则呼吸困难,抬肩鼻煽,不能平卧。中医多责之于痰阻气道,治之有一定疗效,但难于根治,故俗语“内科不治喘”。虽然如此,各地医家仍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俞长荣治久喘,于补剂中加地龙、胆星取得良效。董建华认为本病发作在于内伏之痰为诱因所发,痰随气逆,气因痰阻,肺气升降不利而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提出发病时应治标以祛邪为主,平时则应治本以扶正为主。张继有常用泻白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热哮。张沛虬对哮喘持续状态者,用龙百三拗治疗;在缓解期,为消除哮喘发作,用补元平喘汤为丸服用。李寿山治虚喘用自拟固本平喘汤,肺肾同治。
俞长荣(福建中医学院)
我治疗支气管哮喘,葚本上是按“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和新喘治肺,久喘治肾”原则进行。初起(标证)多由寒邪外袭,肺气被遏所致,治以散寒宣肺为主,最常用的方是小青龙汤。其中桂枝、白芍、半夏各10克,麻黄、五味子各6克,于姜、炙甘草各5克,细辛3克。每加红枣8枚。本方具有救寒去饮宣肺平喘作用。若素体肺气较虚或寒中夹热,不宜温散,亦可改用定喘汤。此方既有麻、杏、苏子之温降,又有黄芩、药皮之凉泻,更有白果、款冬之敛润,对实中有虚、寒中夹热者较宜。就个人临证所见,哮喘就医者,新喘较少,久喘为多;新喘易治,久喘难愈。所谓久喘,是指长期(1年以上)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或1日数发,或数日至10余日1发;发时气室息高抬肩,止时俨若常人。久喘有因肺气先损累及于肾,亦有因肾之本虚所致。无论是他损或是自损,都能导致肾气不纳而为喘息,故治疗以益肾固气为主。益肾气方剂很多,我最喜用的是金匮肾气丸(改汤):熟地、山药、茯苓各15克,枸杞(原为山茱萸)、丹皮、泽泻、附子各10克,肉桂心8克(研末另冲)。每加地龙干10克,胆星6~10克。多数患者经治疗后都能得到缓解或治愈,也有病达二十年之久治疗后未见复发的。肾气不纳,常出现肾阴、阳两虚。此方前6味为补肾阴药,附子、肉桂则能温肾纳气。如夹外感,可先与小青龙汤,俟外解后再与本方无外感表证者,则迳用本方。平时可配合服用人参蛤蚧散(膏)能巩固疗效。若偏于阴虚,阳损不甚者,则去桂、附加五味子阳虚较甚者,则去泽泻加菟丝子、葫芦巴。俱各佐加地龙干、胆星。治久喘加用地龙干、胆星2味,是我由推理通过临床验证而来。按现代医学理论,支气管哮喘是因过敏引起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所致。据中药传统记载,地龙干有通络止痉作用,胆星能化痰熄风定痉,说明药都具有解痉效能。我过去治百日咳曾用此二药,对缓解痉咳有较好效果,因而推想着用于支气管哮喘可能有效,实践证明果然不错。
董建华(北京中医学院)
支气管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病”范畴,由于哮必兼喘,故哮病又称作哮喘。本病发作关键在于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痰随气逆,气因痰阻,肺气升降不利而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如《证治汇补》谓:“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肺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病久则肺气日益耗散,累及脾肾,脾失健运,肾失摄纳,反复发作,难以痊愈。本病发作时应治标以祛郭为主,平时则应治本以扶正为主。治标当须辨明寒喘与热喘,治本主要从肺脾肾着手,区别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若喘促气急,甚则鼻飒煽动,喉中哮鸣,痰黄而粘稠,呛咳不利,胸闷,口湿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莟黄腻,脉滑数,治以宣肺定喘,通腑化痰。药用麻黄6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用芎10克,地龙10克,全蝎8克,全瓜蒌15克,莱菔子10克,生苡仁12克。肺与大肠相表里,哮喘发作多因肺气壅滞而致腑气不通,浊气不降而上逆,又加重肺气壅滞,故方中可加枳实配瓜蒌、莱菔子通腑化痰,冀其通腑以安脏。若喘促气急,喉中有哮鸣音,痰多色白清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浮紧。治以温肺散寒,敛肺定喘。药用麻黄6~10克,白果10克,五味子6~10克,附子6~10克(先煎),杏仁10克,紫菀10克。若久病哮喘,由肺及肾,肺肾两虚,以致肾气摄纳无权逆气上奔而见喘促气短。治以补肾纳气,润肺平喘。药用熟地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沉香8克,肉桂3克,紫石英15克(先煎)。若在哮喘缓解期,咳嗽短气,痰稀色白,面色苍白,纳差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脉细弱。治以益气健脾,理肺定喘。药用黄芪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8克,冬虫夏草6克,五味子θ克,沉香8克,陈皮10克,紫蕹10克。此外,治疗哮喘要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转化,明辨证候寒热虚实之兼夹,方能切中病机,取得较好疗效。
张继有(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声的病证。本病临床上不少见,主要分为寒哮和热哮两种。寒哮内外皆寒,其证喉中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而如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沉细;热哮痰火壅盛,其证喉中痰声如曳锯,胸高气粗,咳痰粘稠,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热哮的发作主要是因肺有郁热,引动宿痰,痰火上扰,气道窒塞,肺失清肃所致。治宜清热宣肺,涤痰降气法。我常用泻白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主之,意在用泻白散泻肺中伏热,泻肺平喘而不伤正;苏子降气汤降逆平喘,合而用之,共奏滨热宣肺,涤痰降气之功。在合用二方加减之时,必加明矾、地龙二药,以明矾之酸涩寒化其痰热,以地龙通络开闭,取其咸寒清热止喘,才能取得效验。曾治崔×,女,34岁,农民。哮喘已5年,每入夏则发,喘促气逆,肩息喉鸣,夜不能卧,胸中烦热,身疲乏力,脉象沉细数,X线检查已有肺气肿表现,每日靠复方茶碱维持,多年不能参加劳动。诊为火郁气逆,痰阻肺络,致肺之肃降失职,发为哮喘,治宜渍热宣肺,降气化痰,药用桑白皮、茯苓各25克,地骨皮、当归、地龙各20克,黄芩、前胡、陈皮、百部各15克,苏子10克,明矾75克,水煎服。数剂后即获显效;西药完全停用,遂未再诊。又治杨××,男,20岁,工人。哮喘6年,入夏即发。发作时喘息抬肩,喉间痰鸣如曳锯,口渴喜冷饮,胸闷,心悸,疲乏无力,脉象细数,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白,ⅹ线检查为肺气肿表现,诊为热哮,治以清热化痰,降气平瑞,药用桑白皮2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5克,前胡15克,百部15克,生石膏15克,地龙25克,明矾7,5克,陈皮15克,萦菀15克,当归10克,甘草5克,水煎服。10剂后症缓,继服原方加减18剂,哮喘已平,经随访2年未复发。
张沛虬(宁波市中医院)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过敏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喘促”、“上气”、“哮喘”的范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丰畜的临床经验,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出发,可以得到较好的疗效。笔者认为,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为其特点。我是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治肺,平时治脾肾为基本大法。临证时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进行辨证用药。
1喘发作期
哮喘发作多由感受风寒(包括接触某些过敏原〉所诱发,多属“寒哮”的范畴,证见恶寒怕风,发热不解,呼吸气促,喉间痰鸣,咳痰稀薄,色白多沫,或痰少,或痰少而粘,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以温肺散寒,祛痰平喘。方以小青龙汤加减:净麻黄、桂技、北细辛、干姜、法半夏、橘红、紫菀、款冬花、炙苏子、五味子、苍耳子。但若寒痰化热,或感受风热而发,就形成了“热哮”,证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粘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以潸肺泄热,化痰平喘。方以泻白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黄芩、知母、桑白皮款冬花、生石膏(先煎)广地龙、银花、清甘草,痰黄稠加鱼腥草、荞麦根,喉间有水鸣声可加炙射干。另有一种,寒热错杂,声高气粗,发作持续,数日不解,属于哮喘持续状态,笔者常用自拟龙百三拗汤治之:生麻黄10~15克,杏仁12克,甘草10克,广地龙15克,百部15克,北细辛3~6克,枳壳6克,石苇15~30克,五味子5克,紫菀10克,佛耳草30克。有感染者,加银花15~30克,鱼腥草30克;鼻塞声重,加苍耳子15克。如哮喘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必然出现肾不纳气,前方加蛤蚧尾2条,火焙研吞。此外我对发作期的治则和用药有下列体会:①如哮喘由外寒诱发或外感风热,必须以法邪为急,用辛温解表,发散风寒,或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其中加入平喘化痰之品。一俟外邪祛除,哮喘亦能随之而平。倘在哮喘发作时兼有外邪,而着重治喘,不急于祛邪,则哮喘往往不能缓解。②哮喘在急性发作时,病人往往大汗淋漓,笔者在此情况下亦用较大剂量的麻黄,这是因为麻黄平喘作用较其他中药为强。实践证明,这样用药并未遇到汗出亡阳的病例。多数病人在哮喘缓解后,汗出逐渐减少。我认为汗出不已是喘甚之故,喘平则汗自止。这里用麻黄是作为治喘的手段,患者如兼有高血压可加降压药;如有出血或鼻衄或痰中带血,可与止血药同用。③广地龙有平喘作用,取其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达到扩张气管而气平之目的。民间单方用地龙煎红茶、蜂蜜治哮喘,常取良效,而且地龙有降压作用。
2缀解期
哮喘患者一般多见脾虚的证候,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气根于肾,所以在哮喘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以后,必然会损及肾气而出现肾不纳气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因之笔者在缓解期时,对脾气虚弱者,证见哮喘而平素痰多,四肢困重,食入纳呆,腹胀便溏,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无力。治以益气健脾。方以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生姜、山药、五味子、炒扁豆、佛耳草、海浮石。关于肾失纳气者有肾阳虚与肾阴虚之分,前者治以温补肾阳佐以纳气,方用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熟地、萸肉、山药、丹皮、茯苓、制附片、肉桂、蛤尾、五味子。气喘明显加黑锡丹。后者治以滋阴补肾,佐以纳气,方用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化裁: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丹皮、泽泻、五味子、苏子人参、蛤蚧。以上方药补益脾肾,目的是为了根治哮喘,减少或减轻症状的发作。笔者对缓解期肺脾肾俱虚者,为消除哮喘的发作,常用自拟补元平喘汤:紫河车60克,蛤蚧粉45克,广地龙粉75克,五味子24克,苍耳子50克,甘草30克,焙研粉水蜜丸(片),每服9克,日服2次,早晚以蜜水吞服。我对缓解期的用药体会是:①孩盦在生长发育阶段,哮喘能减轻或缓解。妇女在怀孕期往往引起哮喘发作或加剧,故笔者认为平时主要在于培补脾肾,扶正可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之体质。②紫河车以古法焙干研粉效果最好,胚胎组织坎亦有同样效果,可常服。
李寿山(大连市中医医院)
昔有“喘分虚实,哮辨寒热”之说,意指喘证重在治气,气有虚实,虚则不纳,实则气逆,皆能作喘,故宣肺降气即能平喘;哮证则不然,病根为痰,寒痰东肺,气逆不畅,热痰壅肺,痰随气升,皆能使气促痰升而哮喘,故治哮辨寒热施以温清二法以治痰则哮可平。但临床土无论喘或哮均以呼吸困难为主证,皆有虚实之分,故常以哮端并称,应以虚实辨治为法。实证喘哮,其病在肺,宣肺、化痰、降逆常可平息;虚证喘哮,本虚标实,虚者肺肾俱虚,实者夹痰伏饮,因而缠绵难巳,治疔颇为棘手。前人据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说,以呼气困难重点治肺,吸气困难重点治肾。治肺常用生脉散或五味子汤治肾则用都气丸之类以治虚喘,有效有不效者,原因纯虚者极少,且呼吸皆困难为肺肾同病。而肺与肾为金水之脏,病则可互为因果,肺失宣降则气逆痰壅,肾不纳气则水泛为痰为饮,久之心肺肾俱病,况且近年来西医倡用激素之类乎喘,初则效如桴鼓,久则往往失效,且依赖激素而难以停药。现此药久用莫不伤肾,病人有背寒畏冷,面目虚浮为之特征,因而给治疗上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治虚证喘哮,必须标禾兼顾,贵在肺肾同治。吾于临床上以五味子汤、都气丸(改汤)参赭培气汤化裁,拟方为固本平喘汤,药用党参、五味子、熟地、山药、杏仁、生赭石、生龙、牡。有寒饮者,加细辛、干姜;有热痰者,加鱼草、桑白皮s痰盛者,加半夏、葶苈子。临床治疗虚证喘哮近百例,常有较好疗效,尤对激素依赖之患者有很好疗效
曾治苏××,女,35岁。患哮喘病10余年,不分季节发病,经中西医药治疗初则皆有效,久则失效。每发病必用激素类药,方能缓解,年复一年,病情愈来愈重,激素用量逐年增加,还需配伍氨茶碱、副肾素吸雾剂、海珠喘息定等维持。近日因外感署热而发病,用前药及抗生素仍不能缓解。观其病入端坐呼吸,气短喘促,伴有徼咳,痰粘色白难出,虽在炎夏季节病人仍感背恶寒怕风,不欲饮食,面部虚浮如满月,六脉沉细而数,两尺微弱。此肺肾俱虚,伏饮由外感而诱发。当肺肾同治,标本兼顾。方用太子参20克,熟地25克,五味子75克,制杳仁15克,葶苈子15克,枸杞子15克,青蒿10克,生赭石15克,生龙,牡各25克。水煎服,并停用西药。服药2剂喘哮已缓,咳痰略畅,继进6剂喘哮大减,咯痰道畅,巳能平卧。原方增减服至20余剂,喘咳巳平,虚肿全消,饮食日增,诸证消失,嘱服丸剂以善后。方用西洋参50克,蛤蚧2对,紫河车粉50克,生赭石50克。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早、午、晚各服3克,连服8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
黄芪,枸杞,蛇床子,补骨脂,菟丝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本文2023-10-02 16:45: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