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丧葬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中原丧葬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第1张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中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繁琐的丧俗;再者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朋曹地府,因此,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国包括中原传丧葬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隆祭、厚葬之风盛行

  居丧守孝是中原传统葬礼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度,其目的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亲疏近远,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居丧期间,不仅禁忌重重,而且还规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阴历7月15日)、冬至扫墓的隆祭久祀制度。厚葬之风一直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土为安”、“重殓厚葬”、“铺张浪费”是其重要表现。土葬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当时中原一带人们多用土葬安埋遗体,因而土葬成为中原各地汉民族的传统葬法;“重殓厚葬”的殡葬观念影响至深,“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排场铺张的奢侈之风,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导致了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厚葬之风。

  (三)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丧葬制度。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酌待遇也各有所异,古人通过丧礼,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在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这也是河南传统丧葬习俗的又一特征,主要有: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僧道念经、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烧纸化钱、磕头跪拜、发丧送葬、大出殡、配阴亲、取鬼妻等。

  人类经历了“弃尸”、“野葬”、“葬而坟之”的死亡文化过程。葬具是指装盛死者遗体或骨灰的器具。针对这两点本文主要对丧葬中的坟墓选择和葬具进行部分叙述。

  (一)墓者没也,沉没、埋没之意。早期人类的亲情观念是以氏族为单位的,因此,墓而无坟也没关系,大伙葬于一处,很好找到。当私有制出现以后,当亲情范围缩小以后,人们需要单独埋葬、单独纪念,墓而坟之就开始了。

  在阶级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坟墓自然也有等级。大的等级有: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在同一等级之内,坟墓的大小、高低、排列、方向、装饰也有区别,后代不能超越先祖,小官不能超越大官等。

  墓地有公墓、家墓、族墓、义地和乱葬坟之分。公墓一般由政府出面购地,多为穷人而设。明清两代政府为了倡导土葬禁止火葬,曾开设公墓。家墓就是一家之墓区,年代久远之后,就成为族墓了。义地是有钱人家的义举、善举,为少地、无地贫民购置的墓区。乱葬坟是最贫民化的一种墓区,地是无主的荒地,坟是最穷的人或无主的人。墓地有神道,即墓地的主道路,道路两旁有石人、石兽和松柏等。墓有墓碑,墓碑上刻有墓志铭,碑坐于墓台之上,墓台两侧有镇墓兽和松柏等。

  中国人对死很看重,不仅表现在观念形态上,也表现在操作形态上,更表现实物形态上。帝王从登基那天起就关注两件事,一是长生不老、二是修墓。上有行之、下必效之,在民间活死人墓也比比皆是,规格也是尽其所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看重坟墓呢?

  一是归宿感。中国人特别重视归宿,生时认祖归宗、认亲;要寻找组织、要找终生依靠的人或单位等;死时要叶落归根,要人家墓、族墓,要合葬等。这种强烈的归宿感正是专制政治下个体意识弱化的表现。生时的危机与不稳定反映在死亡文化上就是强化死后的安定,安定则表现在墓地的种种规制上。

  二是永恒的需求。渴望生命永恒、渴望富贵永恒、渴望脱离贫贱是人类自私也是最本能的愿望,但是永恒是非现实的,转化这种永恒不也是一种永恒吗?因此,生命就延伸到了死亡,富贵就延伸到了墓穴。

  三是伦理的需要。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说在活人世界里维系作用是有限度的,因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要把这种作用再强化到死者身上,以对死亡者态度衡量对活人的态度,即“事死如事生”。

  四是宗法等级的需要。宗法等级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死亡之人生大事上也要体现出宗法等级来。

  (二)葬具有棺、椁、匣、骨灰盒、罐等。在传统丧葬礼俗中,葬具也是根据死者生前身份而有所不同的。

  棺。直接盛尸的器具。有木制的、金属制的,水晶制的、玻璃制的、银制的等。木制棺材讲究很多,据说楠木、檀木棺材有保护尸体不腐烂的作用。木制棺材用料也极讲究,三寸、七寸,甚至尺外者都有,重到几十人不能移动。。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在封建社会,棺椁之用是有严格区别的。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平民则棺而已。棺罩。旧时出殡时罩在灵柩上的庙堂式的罩子。品级越高,棺罩越讲究。匣。多为未成年死者,殓尸之用。也为二次葬骨所用。状似棺但小。骨灰盒。盛骨灰的器具,多为木制或胶木制。骨灰盒为现代火葬之用。骨灰罐。流行于古代火葬,主要受佛教文化影响。

  随葬品。随葬品就是伴随死者人葬的物品。有焚化、陪葬、死者随身等多种形式。随葬品有人、有实物、有象征性物品、有模仿性物品。随葬品有严格等级规定,它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标志。现代社会,随葬品仅仅成为一种象征,在农村等落后地区还比较盛行。随葬品的出现与社会意识、宗教信仰有关,“孝”意识起推波助澜作用。在奴隶社会时期,往往以人随葬,惨不忍睹,后来就以陶人随葬,算是一点进步。古代帝王多以实物随葬,盗墓之风遂起,帝王就以假墓疑之,有的帝王墓穴有十几处之多。一般民间多以象征物品随葬,一则经济实力不够,二则怕盗墓死者不安。

  选择了墓地和葬具以后就是丧葬重的安葬方法,这是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安葬死者。远古时期,人死之后是如何处理遗体的,无可靠记载可考。根据传说及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发现,远古人类对死者遗体处理没有固定的习俗。人类祖先在2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以后,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几乎同兽类相差无几。

  我国最早有意识的丧葬活动是距今有1.7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对死者既有一定的仪式,又在死者遗骸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并有石器等随葬品。丧葬习俗是伴随着“鬼魂”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对自然界产生了种种神秘感,并根据经验和作梦的体会逐步产生了种种意识,进而影响到丧葬习俗尤其是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自从有了灵魂观念以后至今,人类对遗体的处理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按葬法分类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崖葬、塔葬、曝葬、腹葬、裸葬、路葬、树葬、洞葬、海葬、野葬、挂葬、船棺葬、铜棺葬、悬棺葬、石棺葬、瓮棺葬等等;按葬式分类有仰身葬、俯身葬、侧身葬、屈身葬、直立葬、解肢葬(割体葬)、一次葬、二次葬等。上述葬法、葬式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以下两种:一是遗体保存法,认为灵魂须以尸体为依托和归宿,故尽量保存遗体,如土葬、悬棺葬、防腐葬等;二是遗体消灭法,认为灵魂应尽快脱离身体升天,故尽快消灭遗体,使灵魂得以安息,如火葬、水葬、天葬等。

  安葬的方式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逐渐形成了以土葬为主的传统丧葬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安葬方式,有的被不断更新,赋予了新的内容,并不断的发扬光大,如火葬;也有的因繁琐、有碍环境而被淘汰,如悬棺葬、高架葬、瓮葬、水葬等。远古时期的葬法、葬式的形成和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实行树葬、风葬、露天葬的,多为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的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如实行水葬者,一般生活在江河岸边,如我国少数民族的藏族、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再如实行火葬者,因其居住在高寒地区,火对生活的影响特别突出,进而影响到丧葬,如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盛行火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和环境的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的不同,以及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葬法、葬式习俗。加之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不平衡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安葬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

民间办丧事所用的乐器有,唢呐,笙,钹,锣,碰钟等。

1,唢呐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2,笙

笙,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3,钹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4,锣

锣是一种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锣是用铜冶炼而成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锣身呈一个圆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锣身的边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击锣身正面的中央部分,产生振动而发音。

5,碰钟

碰钟又称碰铃,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古代称“号”,两只为一副。碰铃用黄铜制作,音色清脆、悦耳,如银铃一般。演奏时,利用穿过小孔的绳子左右手各执一只,相互碰击发音。

-碰钟

-锣

-钹

-笙

-唢呐

1在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2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1、通知亲友

如果死者家属有人不在时,在场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属。并通知一到二位能干的、与死者关系亲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属及亲密朋友应以电话通知近亲戚,即使他们住地远,也应以电话予以通知,但如果打电话花费太贵时,朋友及较远远亲则可以用电报予以通知。

2、死亡证明书

死亡证明书应由负责照料死者的医生填写。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时因某种原因没有医生在场时,则应由公医检验,确定死亡原因,填写死亡证明书。这种手续必须立即完成,因为其他一切事项均需等死亡证明书完成签证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3、发布讣告

讣告是死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亲友或有关单位报丧时使用的通知或文书。讣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职衔、死亡时间、直系亲属名字、殡葬时间及地点等。

4、陪葬衣物

负责安排丧葬的人,应在死者家属协助下,将死者陪葬的衣服准备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装无严格的规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欢的服装,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场合穿用的服装。年轻女子死亡时多穿白色服装,小孩子则着学生装。结婚戒指一般都给死者带着下葬,而其他首饰都取下。现在大家都习惯在殡仪馆举行吊唁仪式、开追悼会。死者的家属也常常在这里接见前来吊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

参加吊唁和追悼会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殡仪馆。死者家属可请一人专门负责花圈有关事宜,并记录送花圈的人名和单位,以便日后表示谢意。如果讣告已写明有“恳辞花圈”时,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赠送鲜花给失去亲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义。丧事过后若能经常性地赠送一些鲜花,会使失去亲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吊唁

现代丧事吊唁仪式大多都在殡仪馆举行。死者家属也在殡仪馆接见前往吊唁的亲友,这样的话,主持丧事的人应在发布讣告时把家属到达殡仪馆接受亲友前往吊唁慰问的时间予以公布。其他时间,人们想前往吊唁,但又觉得自己与丧家的关系不够密切而不便打扰时,则到殡仪馆会客间,在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上签名后离开即可。

7、追悼会及其仪式

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单位或民众家庭,人死了,开追悼会来寄托哀思,是现在人们常用的应当提倡的一种新式丧礼。开追悼会既是悼念死者,也体现了社会文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8、遗体告别仪式

近年来,除了那些极有成就的名人学者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9、送葬

死者所有的家属得知殡葬时间,应即行参加送葬,如果讣闻写明为“家奠”时,则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属另有通知请求他们参加送葬。若讣告写有殡葬时间,地点时,可认为是正式邀请参加送葬。是否愿意参加,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与死者家属为密友,不参加送葬,就会被认为是无情无义了。

10、骨灰安放仪式

安放骨灰盒的礼仪,一般在墓地进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盖顶。封穴毕,在墓碑前的亲属献上花圈、鲜果,并行礼致哀。

11、服孝

我国传统的丧服礼制比较复杂,讲究“穿白带孝”,不同的亲友穿不同的丧服,持服期也不等。现在丧礼、丧服大大简化,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地设法节哀,并避免让自己悲愁心情影响别人。而穿孝服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过去。况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碍着穿着者过正常的生活。

3古代葬礼习俗

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1、停尸仪式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

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 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2、沐浴更衣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

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3、买水 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

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4、引灵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5、饭含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

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6、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

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

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

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7、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

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

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8、指路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

"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

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

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9、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10、开吊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

4丧事礼仪注意什么

1、服装:男女均应穿黑色或蓝色等深色的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衬衣或暗色调的衬衣,女士不应涂口红,不可戴亮色调的围巾。

2、饰品:尽量不要佩戴饰品,如需佩戴可考虑素色的饰品或尽量不要外漏,千万不要外漏佩戴黄金,这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 3、慰问句:关怀和安慰对于死者亲属是很必要的,一些过当的举重如嚎啕大哭应尽量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句语,一般可以这样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令我很悲伤,请节哀”或“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请保重好身体”。

4、措辞及举动:在葬礼上一定要注意用语,不要出现“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时肃穆的吊唁者应收敛,不要高谈阔论。带着儿童的,不要让孩子嬉笑打闹,说话声音尽量压低,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示出诚意。

扩展资料:

吊唁的礼物选择: 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

2挽幛、挽轴、挽额也称礼幛,题词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为多,多是直写,横写的称“挽额” 3祭奠礼品如赠送香烛纸钱、鞭炮、“三牲”、果品之类的祭祀用品,并随祭品附送礼单帖。 4花圈或花篮。

鲜花或纸花均可,上写有挽带,有上下款,上款写对死者的称谓和极简短的悼词,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不过送的花也有些讲究,因为每种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送追悼的花,主要以**和白色为主,千万不要送那些过于鲜艳的花。

能送的花主要有: (1)黄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肃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实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恋之意,让逝者走好。

(5)白色大丽花可布置灵堂、灵车,寄托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对亡灵的哀悼。

5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是怎样的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国鬼魂观念由来已久,墨子《明鬼》篇中就说到了人死后成为鬼,相信有鬼神存在。丧葬文化是后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我们不应把它完全当做封建糟粕,也无需从迷信的角度来看待它,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在汉代时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古人在墓中建有客厅、厨房、厕所、饲养牲畜的棚栏,囤积食品的仓储,墓中还刻有日、月、星、辰、神话故事、神兽仙禽、仙云卷草等图案。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如:

关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丧葬文化中禁忌与讲究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6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7殡仪常识

好像合法的只有“人本”,“同心”,“安然”这三家,其它的殡仪公司都是些非法的,没有取得合法地位的,而且很多就是两三个人合起来就干个殡仪公司的! 其中“人本”殡仪公司最好,是合肥市殡葬处与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合作的产物! 记得去年我朋友家外婆过逝,人还没有死的时候就有殡仪公司守在医院门口,烦死他们了,后来选择了同心的殡葬公司,那些人只知道推销殡葬用品,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殡葬!连一些基本的殡葬常识都不懂,告别仪式跟走形式差不多的,做得差死了! 前段时间我们安大数学系许教授过逝了,就是人本殡仪公司服务的,跟那家同心殡仪公司是天壤之别,服务好得是没有话说,把整个丧事活动写成策划书的形式,特别是告别仪式,用了许教授生前最喜欢的一首“送别”歌,情景催人泪下,让所有在场人感动不已。

8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丧家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

最后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在南阳民间,丧葬习俗种类繁多,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由南阳民间长期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阳的民间丧葬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变化。

在殷商以前的旧社会,南阳人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殷商时期,这一观念得到了丰富和强化。认为人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灵魂来自天堂,属于阳,掌管人的精神知觉。神来自土,属阴,是负责人的血肉。灵魂和谐的人出生,分离的人死亡。两者分离后,灵魂升天,精神落地,最终回归天地之气。入天之后,灵魂化为神,入地之后,腐化成水,回归泥土。灵魂有保护后代的作用,祖先的灵魂被后代无限崇拜。这是墓地出现在商代丧葬习俗中的直接原因。从丧葬制度演绎到殷代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贫富的极大分化。两者的区别有以下几点:第一,墓室大小不同,从贵族的几十平米到平民的百余平米不等。第二,棺材档次不同。除了贵族用来埋葬尸体的棺木,棺木上还覆盖着木棺。棺材上装饰着精美的图案,涂有多层漆,甚至还附有亚麻和丝绸来装饰和保护棺材。而平民的坟墓是有棺材的,即使是棺材,也只是把尸体埋在坟墓里。三是贵族墓有人葬,少则一两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平民墓无人葬。第四,贵族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众多,高贵奢华,不仅有玉质陶器,还有青铜爵和鼎,而平民的随葬品只是陶器或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工具,如石铲、蚌、镰刀等。青铜陪葬品很罕见。至于奴隶的丧葬仪式,殷商时期仍沿用旧制,“厚交,葬于中田”。他们一辈子为别人打拼,死后往往被活人抬着,遗弃在山沟里。他们的尸体被野兽撕裂,他们的骨头被风雨击打。

西周时期,在丧葬方面,按照宗室中活人合住的惯例,人死后,根据同一个家族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坟墓,每个家族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埋葬地点。埋葬制度和埋葬习俗相对一致,家族的各个分支通过远近结合成一定的墓群来体现。丧葬文化中规定的各种仪式和习俗,如墓地风水的选择,服丧时的禁忌,供品和鬼纸安排的差异等。在西周时期已经相对稳定,并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民族丧葬文化心理。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的丧葬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仍然提倡厚葬之风,一些丧葬礼仪对西周的疏漏做了相应的补充。这时的埋葬制度,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品的有无和数量。在安葬时期,春秋也明确规定“天子七日葬,七月葬;诸侯五日葬,五月葬;医生、学者和庶人于三月三日下葬”。)。这是后人效仿的榜样。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空前发展,铁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铁成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陪葬品。此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奴隶也有了

南阳的丧葬习俗在秦汉时期空前发展,因为秦朝强大,使得秦朝的帝王陵墓越来越宏伟。由于秦朝提倡厚葬,作为一种习俗,并没有因为秦朝的灭亡而消失。它对汉代的丧葬习俗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从表面上看,从秦到汉的重葬之风是统治阶级现实倡导的结果,但实际上,它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原因。经济上,从秦朝到汉代,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繁荣使奢侈生活成为可能。“死如生”,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当今世界,奢侈品极其浪费,你已经厌倦了车衣,婚,葬已作,民欲效,而眠于俗。”“现在的人的死亡制度是奢侈的。生者无石可担,财源在坟。蜡中无糟粕,祭狱为饮。”与,多埋珍宝,骑车马与娃娃,致大冢,广植松柏,崇华奢。”人死了,就想尽办法失去一切。墓葬的丰富和工艺的奢华让今天的人们惊叹不已。总的来说,汉代墓葬有以下几个特点:石雕艺术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的富人家,尸体下葬后,不仅要建一个大土堆,前面还要立一个墓碑,刻上主人的身份、官职、身世。富人去世后,不仅要立碑认主,还要立墓地、中立墓、人兽石像,象征主人的富有和排场。此外,在墓地修建坟墓和祠堂供生者饮用祭品也很常见。在地面上,地下墓穴极其豪华。人死后,活着的人对逝者不能再享受人间的幸福深感痛心。为了让逝者继续享受幸福的生活,他们模仿墓中人的生活,建造一个陶制或石制的庭院,并准备一群群鸡、鸭、猪、狗等动物,表现出一种人间气象。庭院的大小和陪葬品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财力。雕刻技艺不仅表现在地面碑阙上,大量石刻也埋藏在墓葬中。如今,大量出土的中国画和石刻成为研究汉代墓葬文化的珍贵资料。

汉代的随葬品除了传统物件外,还开始在墓葬中埋藏金银和艺术品。随着粘土烧制砖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砖瓦不仅让人们可以建造房屋,而且开始用砖块和石头建造墓室来保护棺材。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砖墓只作为外棺,木棺仍用于盖棺,使棺更坚固耐用。西汉中期以前,由于夫妻死亡日期不同,采用分穴合葬的新习俗。为了解决两人死亡日期不同的矛盾,礼俗中出现了“错”的概念。暗示,放置,停止被埋葬。也就是说,先把死者放在一边,再把死者葬在一起。这一习俗沿袭了几千年,至今,民间仍有错葬之意。措的本质是长葬长葬,是厚葬之风的重要体现。墓室的装饰有以下几个特点:南阳汉代墓室多以石、砖、砖石混合材料建造,石、砖上刻有绘画。根据时代的不同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汉画的内容也在变化。汉代贵族官僚的住宅、寺庙和坟墓的墙壁上都出现了绘画。南阳早期汉墓多以建筑为题材,墓门、正室门的主柱、门上均刻有画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被雕刻到中来象征客厅。南阳赵宅汉墓只在墓门主体和门上雕刻了双阙和厅。汉武帝以后,儒家一家独大,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南阳汉画的内容。汉墓中出现了“伯乐爱马”、“狗咬赵盾”、“二桃杀三士”等智慧、勇敢、忠义的画像。如唐河针织厂石墓出土的历史故事画像,约占画像总数的20%。汉代的占卜迷信也影响了汉画的内容。阳关寺的石墓中,开始出现白虎、双龙脚盘、持钹之人的画像,意在辟邪、促仙。还有反映墓主生前生活的画面,如骑马狩猎、骑马骑乘、杂技舞蹈、墓中舞蹈、宴饮等。这些画面往往布置在墓室前室的周围和墓室主室的两侧。在墓门上,刻有第一个标题的环,一个凶猛的老虎形象,打算用于镇墓。门上还有吉祥的朱砂鸟,象征死后吉祥。墓盖顶部刻有太阳轮和满月,日刻三足鸦,月刻蟾蜍,日月星辰,还有长虹、二十八世纪天宫图等天文图,都有占卜之意。每个星座和星象都象征着一种社会人员。同时出现的还有伏羲和女娲的画像,主室两侧雕刻的柱子。这是人们对繁衍的崇拜,希望在阴间继续繁衍。

汉朝时期,汉武帝之前,秦朝,阴阳五行传承,仙幻极受众生喜爱。崇拜鬼神,为修德做出贡献,以便通过鬼神的点化达到永生。因此,建国之初,高祖“十分重视神社和祭祀”,作为一个女巫充当国家官员,掌管祭祀,做出国家重大决策,还经常在新浪微博上找吴占卜。因此,在西汉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中,鬼神气息浓厚,崇神重巫,巫成为联系人神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出现了两大奇观:一是巫,“范生于晋,故晋祠中有巫”。范雎蜀将刘留在,于是有了。刘跟了的大梁,于是有了。丰后,丰于荆,故有。"寺庙兴盛。文帝时,赵辛元平“说乞神之事”,在未央造五帝庙;梁武帝征服南越时,“命吴越立朱越庙,立天坛,拜鬼神”。),导致“街上有女巫,街上有愿望”,鬼神观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庶人。在各自的心中,紧密凝聚着对祖先和鬼神的崇拜,愿意尽一切努力营造地下生活环境。到了武帝时,董仲舒“废百家,独尊儒术”的训诫被武帝采纳,其“天人合一”、“天为万神之君”、“天子为天令”等核心内容被奉为正统,极大地神化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万民思想的法律工具。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行为和道德的规范。君权和夫权,因为儒家解释的微义,与之前的神权并驾齐驱,被世人所崇拜。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丧葬的直接后果就是丧葬礼仪的琐碎。

南阳历史上动荡的时代是从汉末到三国,再到南北朝。当时战乱不断,经济萧条,官匪世家,民不聊生,盗墓贼成群,统治阶级地位并不稳固。这样,人们在安葬已故亲人的时候,自然就克制了汉代的重葬之风。统治者带头,走了一步薄葬,史书上一直有评论。从三国到明清南阳丧葬习俗,东汉中期以后,封建王朝即将走完一个朝代的创建、兴盛、衰落、灭亡的循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使得战乱频仍,世态炎凉,人心未老。外来佛教乘虚而入,迅速占领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它的灵魂永生、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很快被人们接受。此外,东汉中期道教开始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道士,他们参加民间祭祀活动,主张加强对通过符咒、符咒自由交流的鬼神的管理。儒释道三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斗争后,取长补短,逐渐趋同。从三教对人们丧葬意识的影响来看,儒家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而在人们的行为意识中起主导作用,而道家和佛教只是强化了人们的丧葬意识。儒家思想统治了人们两千多年的思想意识,厚葬之风和繁文缛节在汉代以后的历代都有表现,屡禁不止,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儒家的礼教规范制约了人们薄葬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汉代,万人无论家财雄厚与否,都愿意把财富埋在地下。丧礼方面,由于财力所限,只有丧礼数量上的差异,没有厚葬观念上的差异。从贵族富商到平民百姓,他们在厚葬问题上的观点出奇的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建社会的厚葬已经成为人们自立的标尺。如果我们敢做一些标新立异、薄此薄彼的事情,那简直就是对世界的大批判。南阳丧葬文化的延续,使得厚葬之风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在跨越各个朝代的历史进程中,其内涵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被时间吸收,使恒生不朽、永恒,成为人们丧葬活动的鲜明主题。这是曹操的手记:天下尚未安定,未遵上古。葬后,兵皆出役,出辇者不出辇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并与时俱进。没有隐藏的宝藏。,并要求他的继任者按照他的意愿去做。此后,南阳民间对厚葬的崇拜略有收敛。

隋唐时期南阳民间丧葬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墓内摆放彩陶俑,墓壁绘青龙白虎,墓顶绘日月星辰。宋元墓葬采用仿木建筑结构的砖墓,焚烧火纸的丧葬习俗盛行。用纸做成俑和陪葬品,在去葬礼的路上烧掉或者堆在坟头上。与过去把大量财物埋在地下相比,这种习俗真的很节俭。19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末动荡的政治生活。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中期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催生了南洋人的享乐意识,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极大地开阔了明人的眼界,导致了反理学、强调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的产生。人们对金钱和享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各行各业都充满了追求金钱的冒险精神。这一时期浮躁的社会心态,躁动不安的社会情绪,对情欲、肉欲、物欲的贪婪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骄横,都猛烈地冲击着传统丧葬习俗中的封建教条。这个世界是轻佻而奢侈的,活着的人只想今天开心,不管身后的一切。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地下埋藏大量的金银财宝,导致墓葬的内容越来越简单,陪葬品也多被象征性的物品所代替。但贵族富家的墓由于身份、地位、礼仪的制约和影响,还是比较豪华的。当然,要辩证看待明代薄葬的问题。此时的薄葬与魏晋时期已大不相同。明代的薄葬只是不想把钱埋在地下,并不代表不想在丧葬上多花钱。事实上,奢侈的越界趋势对葬礼也有很大的影响。每逢丧事,丧主总要想尽办法大摆宴席,犒赏宾客酒肉,大排斋戒,搭起戏台演戏。他对死者一点也不关心,邓州政府“衣食灵柩,哭诵讣告,挂饮,盐敬家。”如夫来宴,歌者乐,僧供,狱破,印心日,随葬品满灵,满道,以中国观为乐。"

明清以后,丧葬习俗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改变了传统丧葬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移风易俗的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但是,由于丧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制度,其中所蕴含的信仰和观念的变迁比礼仪的变迁更加艰难和缓慢,丧葬习俗的传承使得周秦以来长期沿袭的传统丧葬礼仪难以被全新的丧葬礼仪所取代。更何况在同姓的南阳,祠堂戒备森严。即使有心改变旧礼法的人,也会在强大的习惯性势力的围追堵截和责难下,遵从自己的意志,以免被指责为不孝不义。所以在广大的民间土地上,丧葬仪式仍然是礼节性的进行,世人可能对传统葬礼中的一些恶俗的危害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传统丧葬习俗仍然流行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变化较大,而民间丧葬习俗变化不大,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到了现代,民间丧葬习俗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丧、设丧、选墓、发财、辞丧灵、报庙、下葬、送市、出殡、被

民族艺术形式

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苗族的婚嫁习俗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评论

大方六寨苗族的水花酒我想知道六寨苗族的酒文化,尤其是水花酒,我还想知道八堡的地理环境,土壤成分,水资源以及“五里香”的详细情况

不论婚嫁,还是丧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苗族同胞都把一种用玉米荞子等粮食“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列举几个我做PPT需要用,我这里知道戏曲是汉族的民族艺术,帮忙列举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还有我们汉族就只有戏曲这一个民族艺术了么?如果不是的话请在举几个例子。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

苗族的文化特色

纳雍的苗族刺绣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自种、自纺、自染、自织、自绣、自用的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和节目帮忙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

苗族结婚习俗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老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直系亲属就会在他们周围守着,听他们的遗言,直到他们的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被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为老人送终就是表示他们已经做了最后的孝顺,不为老人送终往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遗憾。当老人快要病危的时候,家人会把他从卧室搬到院子里,铺一张临时的木板床,这张床有的是用临时木门卸下来的,原因是人们死在床上的民俗。灵魂将被挂在床上,不能超度。

在有些地方会看是否死在木板床上,被视为子女是否符合孝道的标准。如果老人在床上吞咽下去,孩子们往往会受到批评,如果死者上面有长辈,他们死后不会被送上正厅。在很多地方,人死后,家人都会烧纸钱,叫做"烧落气纸",有些地方比较清楚,叫:"烧倒头纸。"一个人死后,他的家人应该为死者哀号,当他没有死的时候,他不能哭。死后,家人会尽快通知最近的亲属。被通知的人是第一个帮忙的。他们将帮助清理身体,更换寿衣,并把他们安置在客厅里。

晚上,人们会被安排守夜,通常是由家中的长辈们负责协调、打牌和打麻将,从天黑到第二天。晚上,会有人来哀悼,拿着草纸,跪在门口,家人会向他们敬礼,烧掉纸。第二天,灵棚要盖好,门要贴上白纸,屋顶要在死前扔枕头,大儿子要披麻戴孝,穿孝服,把食物送到庙里。然后在十字路口烧纸。这一天就会进行协调安排,亲戚会负责承担账房、洗碗、端菜、抬棺材等后勤工作。"死者的直系亲属(子侄之类)将购买丧礼用品等,中午的午餐会请帮手吃饭,下午抬棺材的人会挖坟墓。丧葬乐队晚上回家,晚饭后表演,通常要到十点以上,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弹奏。

深夜,或一大早,身体被火化,葬礼乐队跟着,散乱的纸钱,跨过桥,过桥放炮仗。早上火化,把骨灰放进棺材里,全家人下跪。请算出入棺材的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然后在墙上贴上殡仪告示,注明死亡日期、葬礼时间和葬礼时需要避免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到了那个时候,钉上棺材(钉棺时会说一些话,类似符咒),全家人跪下,哀伤的音乐。到墓地时,每个人都脱掉丧亲的衣服,抓起一把泥,扔在棺材上,穿过坟墓,扔进坟墓里。然后不要回头走回家。

中原丧葬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