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刘墉的家世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清代刘墉的家世是怎样的,第1张

刘墉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刘墉,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扩展资料:

刘墉的家族成员:

1、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刘墉的父亲,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2、刘棨

刘棨(1657~1718),刘墉的祖父,字弢子,清前期官员,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刘棨博学多才,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进士。10年后始选任长沙县知县,居官清廉,尤善应变。

得湖广总督吴碘举荐,于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升任陕西宁羌州(今宁强县)知州。莅任后,值陕西大饥,州无可发之粟,他便向监司丁珩借粮,并提出运粮之法:使民赴府负粮,负一斗者给三升。此法一用,不十日便运三千石。

州地贫苦,他见山上多槲树,宜养山蚕,便派人到诸城老家,请善养者数人并带蚕种数万枚到宁羌州,教民养蚕,并传授抽丝织绸之法。宁羌州人由此得利,称其绸为“刘公绸”。

他针对本地文化落后的状况,便为其立书、建义学,并亲自教授。自此,宁羌州有了乡试者。后擢宁夏中路同知,平阳(今山西临汾、运城两地级市及石楼县和灵石县,治所在临汾)知府。

——刘墉

——刘统勋

——刘棨

有着“浓墨宰相”之称的刘墉不但是清朝人,还是当时的一个名人,跟纪昀、和珅一同被称为乾隆时期三大中堂。据说民间故事当中的“刘罗锅”就是他,但是至于他还是真是个罗锅,并没有相关文献记载。

据一些杂文记载,刘墉出生于山东的名门望族,祖上几代都是当官的,父亲刘统勋还是乾隆时期的一代名臣。虽说早年因为父亲的原因,才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但他并不是因为学习不少才靠自己的父亲,反而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不然也不会在殿试的时候以二甲第二名进士的身份进入到翰林院,担任庶吉士。

据说原本以他的才华是可以获得状元的,由于他出身权贵之家,当时的乾隆恰恰想要提拔一个平民才俊作为状元,来鼓舞天下的寒门子弟,他也只能被降格。至于民间为何称他为“刘罗锅”,就要跟他读书写字的习惯有关。他当时一直躬身读书写字,背上自然看上去有点驼,因此才得名。在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那就是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是此时的刘墉已是八十多岁,弯腰驼背非常正常,自然不能作为证据。

当他担任庶吉士后不久,就以出色的表现升迁为侍讲,这也是他仕途真正开始的起点。虽说后来因受到父亲办理军务失宜的牵连,差点丢掉自己的官位,但是最后还是得已继续当官。特别是在他在广西担任考官跟学政的时候,针对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因此备受乾隆的赏识。还在他调任江苏学政的时候,特意写了一首诗赠送给他。

纵观刘墉的一生,以清正廉洁被大家知晓。最后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等要职。由于其书法造诣颇高,才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是现今安徽砀山人士,他出生在一个名门相府之家,其祖上的先人们多数都是以进士出身的官员大臣。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清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并深得乾隆的信任和重用。所以刘墉也受到了祖辈、父辈的深厚影响,成年后也步入了仕途为官!刘墉在官场浮沉一生,为官五十余年中清廉严明,做事一丝不苟,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同样受到了乾隆和嘉庆两朝君王的重用!

那为何刘墉会被称为“浓墨宰相”呢?因为刘墉在清朝时期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刘墉除了对自己的官职公务十分热忱和尽责。闲暇之时,他最爱收藏古籍文学作品!在刘墉家中的藏书的类型十分广博,除了常规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佛经、道教、碑帖、字画、小说、戏曲、平话、曲谱、诗词等各种类型的古典书籍。除此之外,刘墉所收藏的奇石、笔砚、古琴乐器等在当时也被同样喜欢收藏的大家们称为当今一绝!

此外刘墉不单只博通百家经史文学,他还是当时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他所擅长的书法领域是北宋时期所发起的帖学书法,因为他帖学书法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所以刘墉和成亲王、翁方纲、铁保等三人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所书写的小楷还曾经被后人评价为与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等人的手法几乎如出一辙,此外刘墉写的字具有用墨厚重、体丰骨劲和浑厚敦实等特点,所以“浓墨宰相”的美名因此而来!

在乾隆三十八年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病去世。按照清朝时的民间习俗,刘墉就辞官返乡为父亲守孝。一直到乾隆四十一年间,服丧期满刘墉才回到官场。之后就被乾隆任命为从二品官员内阁学士,在南书房任职。同年十月,又被任命为修葺整编《四库全书》的副总裁,此外清朝地方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和清代官修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也是刘墉负责整理编辑。后来乾隆还陆续任命其负责江苏学政和乡试的正考官等职位。

而这位一丝不苟的“浓墨宰相”在与乾隆相处期间也有不少奇闻趣事。据说有次乾隆召见刘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只小虱子顺着刘墉的衣服一直爬到了他的胡子上面,期间乾隆发现了,但是怕刘墉不好意思,所以当面说出,便一直忍着笑意什么都没说!

刘墉因为不知情,所以见到乾隆强忍笑意有些不解。回到府中仆人才发现了他胡子上的小虱子,便问刘墉要不要把虱子捉下来踩死。谁知情商极高的刘墉却摇摇头说道:“这只小虱子一直在我的胡子上,还随我一同面见了皇上,肯定是只有福分的虱子,万万捉不得,还是让它先呆在我的胡子上吧。”后来这件趣事被传出,从此民间百姓又对这位“浓墨宰相”多了一件津津乐道的谈论了!

清代刘墉的家世是怎样的

刘墉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刘墉,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