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可以参观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可以参观吗,第1张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可以参观的。

 文津街古籍馆座 落于北海公园西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的文献保护工作;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紫金城外,一批反对宦官刘瑾、为南京戴铣伸冤的官员被推到紫禁城外,实行廷杖。

在这一众被集体打 的官员中,有一名34岁的官员名叫王守仁,相比较其他官员而言,他很不起眼,只是兵部武选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处级干部。但这次廷杖对他个人命运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之后,他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不仅开创了一门学派“心学”,而且在13年后,领兵平定了“宸濠之乱”,挽救了大明朝的命运,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大儒。

但在1506年的那个冬天,王阳明正遭遇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刻:惨遭廷杖后,他被发配贵州龙场驿,从中央部门的处级干部沦为镇上招待所所长,而当地蛮荒异常,“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这个时候,有一个荡口人在陪伴着他,为之奔走,“守仁谪龙场驿,夏周旋患难”。

此中名为“夏”者,就是华夏,荡口望族华氏后人,字中甫。他和王阳明的交集,据史书记载应该是停留在青年时代,“其于阳明与学,未得称入室”,他并不是大儒的正式弟子,但在廷杖事件后,他很可能受到了牵连,也得罪了朝中权奸,于是回到家乡荡口,“弃举子业,乃寄情于古图史、金石之文。”

这一转身,于是成就了江南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座私人博物馆:真赏斋。

这个名字,源自宋代米芾的一方名印“平生真赏”,“真则心目俱洞,赏则神境双融”,冥冥之中,仿佛与他的偶像王阳明心意相通,在体量厚重的传统之中,他们都幸运地找寻到了一方让灵魂畅游的湖水。

由于家境优渥,壮年之后的华夏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搜罗古书、字画、鼎彝器物上,博学加以勤奋,他在鉴赏上已成大家,凡经他鉴别收藏的东西,多为精品真迹,当时便有“江东巨眼”之称。

真赏斋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当年这里的每一件藏品,拿到今天来都堪称国宝,那些散佚在历史烟云中的不算,光看今天还留在史料里的那些,就足以让人叹服:

三国时期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袁生帖》,堪称神品;

王维的画、黄庭坚的书法、宋代米芾的《云山长卷》、赵孟頫临王羲之的《黄庭》、元代大画家阎立本的《寒岩积雪》、倪云林的真迹《惠山春霁图》;

两宋刻本30余种,如南唐初刻本《史通》、《玉台新咏》,绝无仅有;

孤本《王临川集》160卷,已经绝迹;

宋刻《东观余论》,世所罕见;

此外,还有汝窑瓶、官窑彝、汉代古玉、东汉相印……

彼时的真赏斋,就建于双河洚,后改名为“陆家墩”,为两条小何交叉之处,河又与鹅湖相通。华夏选择这里,一是环境好,二是离鹅湖很近,不过几十米,船只往来甚为便捷。为方便出入,从真赏斋到河边特意铺设了三条沙石小径,所以此处后又名“东沙泾”,华夏也干脆自号“东沙居士”。

鹅湖与姑苏接壤,这里便是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后花园。真赏斋在当时俨然是一个非常重要古玩收藏场所,文人墨客都有一些珍玩,经常到真赏斋互相鉴赏交流。文征明更是华夏的挚友,他不仅撰写了一篇《真赏斋铭》,还先后两次亲绘《真赏斋图》,而幸运的是,这两幅画都被保存至今,分别被保存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版 ▼

第二版 ▼

同样的题材,文征明连画两次,这其中寄托了无数深情厚谊。其实在完成第一幅作品时,文征明已经八十岁了,八年以后,在八十八岁高龄时,他又画了第二版《真赏斋图》,这幅图中,文征明为了表现自己心中闲逸居所的形象,重新完善了真赏斋庭院的布局以及房屋的结构,连桌上的古卷书籍、青铜礼器都精妙无比,更甚于第一版。

如今,真赏斋遗址已不复存,只有在文征明的两幅传奇名画中,我们才得以一窥名斋风采。草堂四周树木郁郁葱葱,假山与细竹环绕庭院。在茅屋里有两位衣冠整齐的男子,他们隔案对坐,眉眼清晰自然,似乎在评赏着案上的画卷。两人身旁的几案上,分别陈列着一些古卷书籍以及鼎彝等青铜礼器,两人身后还站着一位神情恭敬的童子。

细观两幅画,第一版中,远处的竹林、茅屋前的树木,都似有阵风拂过,平静中隐藏着一丝清冷;而第二版中,已没有了风动的意境,纯粹是一处幽静的世外桃源。人生的唏嘘、时光的蹉跎,都化为平淡。

真赏斋的兴旺历时半个多世纪,期间曾经历倭寇作乱,被火烧过,后华夏逝世,文物散失,竟不知所踪,甚至连地方志、史籍都没有记载,实为一大憾事。

时光悠悠。

2004年,荡口华氏后裔、以泰籍华人华仲厚先生为代表的华氏兄弟三人回乡寻根访祖,他们承袭先祖的孝名,首先慷慨出资,对华孝子祠和华氏始迁祖祠进行了修复重建;又于2008年开始与无锡市博物院接触,欲将一批珍贵的家族文物资料、也是流失国外多年的珍贵藏品交由家乡博物院永久保存。截止至2013年4月,无锡市博物院先后接收华氏捐赠文物三次共计213件。

这批家族文献资料多为华绎之先生的旧藏,其中包括古代书画、碑帖拓片、古籍善本等文物以及其他一些家族文献资料。如《宋惠崇华溪会禽图》(曾由清初王时敏收藏作跋)、明代华太师华察亲笔手迹、吴门文征明父子致华家亲笔书信十通,也包括存世极罕的《真赏斋帖》火前本。

《真赏斋帖》成于1522年(明嘉靖元年),该年,华夏将其“真赏斋”中收藏的魏晋法帖,请挚友文徵明、文彭父子钩摹,由名刻手章简甫刻石,刻后墨拓成帖。《真赏斋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魏锺繇《荐季直表》,中卷是王羲之《袁生帖》,下卷是唐王方庆《万岁通天帖》。

帖刻不久遭火而毁,复刻稍逊,故有“火前本”与“火后本”分别。火前本极少,一直为世人所重。

2013年10月,无锡博物院“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捐赠展”开幕,包括《真赏斋帖》在内的一批珍品对百姓开放。

文征明在《真赏斋铭》中说:“江南收藏之家,岂无富于君者?然而真赝杂出,精驳间存,不过夸视文物,取悦俗目耳。”坚守自己的“初心”,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真赏”,这也许就是华夏和他的朋友们留给后人精神上的遗泽吧。

中华古籍资源库直接搜索官网点击进入即可。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天津图书馆藏普通古籍等,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2016年9月28日,“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6284部;2017年1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赵城金藏》1281部、善本古籍影像2070部; 2018年3月5日,在线发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5317号。2018年9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370部、普通古籍影像160部、天津图书馆普通古籍影像600部;2019年1月28日,在线发布天津图书馆普通古籍影像5234部。2019年11月12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699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影像17部、云南省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39部、芷兰斋藏稿抄校本古籍影像8部。

1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2金陵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3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4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5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是第一所职校内开办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

每个无锡人都应该知道的“无锡之谜”!

每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说和传奇:。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故事永远湮没,有的故事越传越奇……—这一切似谜似雾,让人回味,更让人感叹。笔者为完成这期“珍藏无锡”,曾与中石化集团实验地质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陆国新、无锡市历史学会理事夏刚草、无锡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徐立新诸先生多次晤谈,期望落实最终的谜底,但最后终于发现,有些事情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确解,还是永远让人寻找最好。在这些先生的记忆里,这样的“谜”还有很多——

消失的金匮山

这些年,无锡市中心的崇宁路一带也进行了不少城市改造,每到工地挖掘,总有一些人“光顾”。这里原先住的都是“大户人家”,捡拾到个把“老货”说不定就是“古董”呢。其实,到这里“拾荒”的老无锡们,心底还存在着另一个说不出的“秘密”——这一带可就是原先的金匮山呵。许多上年纪的人认为,这更地下埋藏着黄金。

“金匮”出曾是无锡占代用过的地名,至今仍有“金匮桥”这样的名字,它的得名即来自金匮山。据史料记载,金匮山高约七八米,周约三百米。相传晋郭景纯曾把黄金符匮埋在山下而得

名。元时被强某所占,将山中所有黑白色玲珑小石卖出得钱,后石尽上减。明代归秦氏,改建“金匮山房”,民国时山已基本削平。解放后,尚剩一碑。陆国新先生童年时生长于兹,曾见一米余高一土堆,人称“金匮山”遗迹。此处每有地基挖掘工程,他都要到工地上寻找山的基岩。因为但凡是“山”,在地下总有一定的延伸,但非常奇怪,他什么都没看见。经向有关科技部门了解,他们也对此十分关注,但也一无所获。

大名鼎鼎的“金山”竟这样消失了

著名的吴越战争“夫椒之战”在马山留下了许多传说:战鼓墩、试剑石等等,马山地方志上也记载着仗是在这里打的。但古人所注的古代正史上,却认为夫椒山在苏州的洞庭东山夏先生说,两边都没有确证。

另一个关于马山的谜团是:传说中,吴越最后一次大战,夫差被范蠡追赶,逃到莲蓉桥一带,苦战之后又逃到鼋头渚,最后逃到马山,最终死于椒山岛,葬于拖山。而史书上关于夫差墓地的记载,只有《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以礼葬吴王夫差于秦馀杭山卑扰……”。夫差墓秦馀杭山究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近年来的发掘表明,马山在当年确与陆地连为一体,《马山志》上也载拖山“山顶俗称吴王冢”。但拖山的本名究竟是不是秦蜍杭山呢

这是无锡留传甚广的一句俗语,好像寓有“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含义:邵宝(1460-1527),明成化二十年进士,曾任要职,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弹劾。退隐故里。

石门惠山三茅峰下,林峦深处,有一处五六丈高悬崖峭壁,其间有一罅缝,宛如翼然两门。关于这句话,民间传说邵宝有一宝石可开启此石缝,或云其将采得草药藏在门后,或云他在门后拘了某位恶人。但奇怪的是,历代学者的所有记述中,都未发现他与此石门的记载。此话具体所指,迄今不明。

在锡惠公园有无锡罕有的宋代石桥,南侧一块石沿上刻有“懋德堂李府”字样。据传,宋钦宗曾将惠山寺赐于名臣李纲作功德院(家庙)。夫差墓但有研究者遍查李纲的著作,不见提到懋德堂。如果它不属于李家,那又该指的是谁呢

“张渤开犊山门”也是无锡的一句老话,它是说一个叫张渤的人开凿五里湖也是通太湖的水道。但夏刚草先生遍查古籍未见此人的记载。而且从地质学上来说,今天万顷堂一带的水道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开凿的。那么,这个张渤从何而来呢

汉龙文献保护中心经常举办古籍修复培训,可以关注一下。近日,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受邀在河北某高校举办古籍修复培训,首先基于古籍修复知识展开培训,让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的同学,对古籍修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古籍修复知识培训后,安排了古籍修复实操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了古籍修复的各个步骤。汉龙文献保护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多次承接国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的古籍档案等纸质文献的修复项目,还定期举办古籍档案修复技术交流培训,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有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如下:

1金陵科技学院: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古典文献专业,下设古籍修复、文献保护两个专业,授课基本相同,完全性古籍修复、字画修复装裱。

在金科院,古籍修复专业属于人文学院,文科专业。题主是理科生,那本科阶段算是与金科无缘了,当然你也可以进金科,然后再转专业(这可就折腾了哈,不建议这样做)若真心想学,可以在本科阶段好好准备,毕业时考研,选中大(偏实践)或复旦(偏理论),古籍修复对理科生挺欢迎的,尤其是个子高的男孩纸,哈哈。

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瓷器修复、字画修复装裱、古籍修复。

3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第一所职校内开办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主要偏向实践。

4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于2015年正式招收、联合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向研究生偏重实践。

5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6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7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8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可以参观吗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可以参观的。 文津街古籍馆座 落于北海公园西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