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鲁荒王陵在哪里
明鲁荒王陵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明鲁荒王陵,是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区。陵园原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也是山东省解放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
鲁王朱檀系明太祖第十子,生于公元1370年,十五岁时就藩兖州。朱檀本来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甚为朱元璋所喜爱。其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辉。但他后来走入邪路,信奉道教,终日烧炼“仙丹”以求不老之药,结果毒发伤目只活到十九岁。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他的行为荒唐,故谥曰“荒王”。
朱檀墓共出土各类文物一千余件,充分反映了明代劳动人民高度的工艺水平,同时也是对鲁王朱檀生前王府豪华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其0土数量较多的是玉制品,玉器中最好的要数玉带同它以二十五节养脂玉组成,用金片镶嵌,雕有镂空灵芝图案,玉质润泽,雕刻精美。带头三节用双层透花金片镶嵌着十一块蓝宝石,十二块红宝石,六颗白色玉筑和一颗稀有的猫眼宝石,其工艺之高超,实属罕见,是这批出土器物中的珍品。明代的织绵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品,朱檀墓出土的主要是袍服之类,大多用金线织成,这些丝织品对于了解和研究明代的丝织技巧有重大价值。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状,壁薄透明。玉圭两件,质地分别为碧玉和羊脂玉。长296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玉砚为碧玉雕成,砚端呈弧形,砚池椭圆形,下有木刻仰、覆莲贴金须弥座。玉器中还有玉佩、玉笔管、玉笔架等。从这些玉器的雕刻琢磨工艺水平看,充分表现了五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聪明的才智。
明鲁荒王陵展示厅中展示的这批丰富珍贵的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对研究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朱檀(1370——1389),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鲁王。十八年1385就_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1389薨。朱檀详细信息++
说到盗墓笔记的故事,如果你真的看懂了,那么你真的会觉得三叔太厉害了,众所周知的是盗墓笔记有着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探索神秘的地下陵墓的故事,第二个主题是长生不老的故事,而第一个主题完全是围绕在第二个主题来写的,也就是南派三叔想给大家的是一本关于长生不老的作品。
不过这部作品是用盗墓的方式给写出来的,而且从盗墓笔记的七星鲁王到怒海潜沙,到秦岭神树,到云顶天宫,到蛇沼鬼城,到谜海归巢,再到阴山古楼,再到邛笼石影和大结局,这里边其实是写了8个故事,这八个故事完全是出于华夏大地八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七星鲁王在山东,怒海潜沙在西沙群岛,秦岭神树在陕西,云顶天宫在吉林长白山,蛇沼鬼城和谜海归巢在新疆的塔木陀,阴山古楼和邛笼石影在广西的巴乃,还有中间的四姑娘山和镜儿宫是在四川,这里边足足中国七个不同的大地域,这八个地域以现在的交通水平基本上在一个月内能逛完,但是如果换成古代的情况,这七个地域足足够一个人走一辈子了,那时没有地图,没有定位,没有导航,走到哪基本上就是靠着一张嘴。
而偏偏南派三叔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边分别写了跟这七个地方风俗完全吻合的七个故事,最后又将这七个故事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丝毫没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就凭这这七个故事大家说完全是三叔编出来的,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能写出跟当地风俗完全吻合的故事,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三叔可能真的到过这七个地方,并且在这七个地方完全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传说,只有全部知道了,才能将他们融会贯通,所以这里边问题就来了。
既然三叔可能真的是总结了所有的当地的传说故事,那么谁敢保证三叔听到的传说,就一定不是真的呢,在民间一些流传的传说很多都可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所以说盗墓笔记中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有几件事真的发生过的。
综合上述,个人认为这只是小说,但是南派三叔融入了一些流传故事写到小说当中了,所以他这部小说是已经将某些在地方流传的故事给写进了文中,至于真实性就无从考究了。
纪王女城俗名玉女城,古城来历不详。又传与唐太宗少子李慎封纪王有关。
明万历版《滕县志 古迹》载“纪王女城,在东莲青山上,即玉女城。”
该志《山川志》还载“东莲青山,形颇臃肿岿然如屯云,上有九十九顶。前有玉女池,俗传记(盖是纪)王女修道于此,故名。纪王因修城居之,故亦名为玉女城也。后有水帘洞、天麻港、钻天沟、马蜂崖,南有瓦家峪,东有桃花峪,峪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涧,浮叶落花宛然桃源仙境也。”
古人云:皇城地势三山加一头,御桥二龙交须游,不出王就出侯。据传,周敬王为春秋战国时期周国国王,周敬王之女文静公主与大将耶律元达相爱并私定终身,周敬王与大将有隙,故不赐婚。为了纯真的爱情,文静公主不恋权贵,不畏父威,和耶氏带领重兵私奔到莲青山,看到莲青山险峻而优美,建起了“纪王女城”。
不过,耶律元达极大可能是辽金时人物,西周、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无有姓氏。虽然莲青山多附会民间故事、传说而已,绝大多不足为史可据,但是这些传说故事也为这一片本来就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 摩天岭前的山坳,后殿山前有明王陵,也称为皇城古墓,不知何王葬之。一说未及葬因明末动乱而废。古墓分男女两室,占地50平方米左右,墓室内有盗墓贼盗过的明显痕迹。
明王陵,具有明显的明代诸王的墓葬风格,其宝城布局与风格,同其他明王陵的宝城完全相似。皆按皇宫的格局,建有外城墙、内城墙、三宫门、御桥、前殿、大殿、后殿、祭台(俗称“点将台”)等,并在莲青山四周设立了五营、四哨等防设,形成了宝城的独特风景。虽然这些遗迹受到了严重破坏,但是残存的墓圹、陵前的祠堂庙宇的到处散落的石础、大小数十斤重的城砖依然存在着。
因为明万历版《滕县志 古迹志》独载有“纪王女城”,其不是应“明王陵”,王陵应该晚于前者。明志的编著者王元彬先生在当时不会不很清楚的。所以“纪王女城”不应混淆“明王陵”。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 卷五 古迹志》载:“白马关 在东、西莲青山之间,今废。”
金时的“滕州”,曾设置许多关隘与军事重镇。金代“滕州”辖县三,镇一:滕县、沛县、邹县三县和陶阳镇。陶阳镇在羊庄镇薛河南陶山,时为军事重镇。
在东莲青山、西莲青山之间的夹谷山梁上,窄窄的山口处设置过关隘,为军队把守之地,这就是莲青山白马关。
沿着滕州市东郭镇东瓦峪村后那条曲折幽深的羊肠山道北行三里许,到达山道最高处,即至。
白马关前有拦马沟、后有饮马泉。拦马沟依存,饮马泉依然清冽,时有甘美泉水溢出。
此处山势险峻,景致奇绝。
举目四望,山口如门,关隘两侧有数层平坦的土台,东西有垂拔高耸、直插云霄的二峰,相向对峙。莺歌秋秋,鸮鸣呜呜,回荡山谷,响彻于耳,悠扬不绝。通过山道南望,两侧峰峦叠嶂,植被茂盛,树木葱茏,黄峰吐翠,顽石流霞,村藏绿中里,极远诸景,消入云霾;站在山梁北眺,视野开阔,景收眼底,湖映日辉,银光点点,水波淼淼,山影倒立,旖旎秀丽。
白马关,需从石羊山西行至马庄北拐,穿过王李庄、瓦峪村、东瓦峪村,沿山道向北行而至。此即为邹滕分界线,北为邹,南为滕。 在清理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该墓已多次被盗,共有新、旧盗洞7处,墓室内没有棺椁和尸骨,仅存一个陶罐和3片红漆涂金木条,墓门上方盗洞处发现几个明代服饰的陪葬陶俑。
考古专家在此次发掘中也发现了诸多疑点和谜团,如该墓先后曾有过两次砌筑痕迹;回填土层中有叠压和打破关系;前墓有圹无葬,后墓使用了前墓的墓矿和建筑材料;在两墓及陵园遗址中没有找到任何圹志和碑文;在当地各种文献、方志中也查不到对莲青山古墓的任何记载。但从陵墓的建筑规格、占地面积、使用材料、丧葬用品推断,墓主至少是明代亲王一级的皇室成员!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建成,但却又被破坏成一片废墟,考古专家推测,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的人为破坏!
莲青山大墓墓主是谁?为什么经历了两次埋葬?是谁建造了如此浩大的“皇陵”工程?又是谁把陵园毁坏得如此彻底?一系列的谜团吸引着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滕州莲青山发现明代皇室大墓的消息被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各方的反响。滕州市文化部门邀集省、市考古专家及滕州市的历史爱好者们举行了莲青山大墓发掘研讨座谈会,通报了前一阶段的发掘情况,展出了出土的文物, 就莲青山古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讨论。
综合专家意见,大致形成了有关莲青山古墓的几项共识:第一,历史上有着种种传说的莲青山“皇城”是陵墓;第二,它是明代的陵墓;第三,是明朝皇室至少是“郡王”以上级别的朱姓王陵;第四,墓主有可能是明代兖州“鲁王”世系的某一位分封王;第五,该墓在历史上曾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
莲青山大墓,在偏僻寂静的山间沉睡了几百年之后,而今又裹着重重的面纱半遮半掩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人们原想通过发掘来破译古“皇城”的谜团,待打开墓门后却发现谜团比发掘前更多了!原来只有一个古“皇城”的疑问,现在莲青山大墓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一连串的问号:大墓何时所建?为谁而修?为什么找不到碑文墓志?为什么古籍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墓主究竟是谁?又是谁破坏了规模宏伟的享殿建筑?墓圹中为什么有两次建筑?墓室中为什么无棺无尸?整个陵园建筑废墟上为什么没有覆顶的瓦片?莲青山大墓是否是未完工的工程?传说了多年的“皇城”、“纪王女城”是否就是指明墓陵园?
如今,墓前“御桥”西侧两尊残缺的龙头,在桥下流水的喧嚣中无声地沉默着,迎着夕阳山影,浴着雾雨风岚,缄默无语地守望了数百年!察看桥基,这座“御桥”当年初建时竟宽达30多米,整座陵园面积竟是其他同等诸王陵园的数倍!什么样地位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配得起这等仪仗神道和如此规模的陵园建筑呢?
莲青山大墓被发掘以后,焦点落在了墓主人是谁上。由于该墓先后经历过两次建筑,因此也不排除同一圹墓坑中先后曾葬过两人的可能!抑或是一个墓主曾被二次埋葬。考古人员在墓室外的墓门上方发现了几尊约20厘米高的陪葬陶俑,从陶俑的服装打扮,特别是其中一尊陶俑所戴的明代特有的官帽上判定出了该墓的朝代——这是莲青山古墓截止到目前所透露出来的最确切最有价值的信息!
莲青山明代大墓,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已消失了四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明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开始,到1644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景)山止,历275年,共有17任16人当皇帝。按明朝制度,朱元璋的后代除皇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皆封为“亲王”,分封到全国各地各自为“王”。亲王以下为“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世袭相传,编织成朱姓王朝“家天下”的统治网络。朱元璋生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七子齐王朱缚,十子鲁王朱檀等,分别被分封到北京、山东青州、兖州等地,世代世袭成为明朝皇族的同姓诸王。
朱元璋第十个儿子朱檀被分封到兖州为“鲁王”,鲁王世系共传10代13王。第一代鲁王朱檀两个月大时受封,长到15岁才就藩来到兖州,因迷信成仙服用丹药瞎了眼睛,只活到19岁而亡。《明史》记载:“帝(朱元璋)恶之,(洪武)二十二年薨(1389年),谥曰‘荒’”。这就是“鲁荒王”的由来,今邹城东北的“荒王陵”即是朱檀的墓地。
1988年,笔者在邹城参加孟子学术研讨会时,曾随发掘过荒王陵的已故邹城文管所所长王轩先生到荒王陵实地考察,听王所长谈到1972年的发掘情况:在发掘出朱檀的尸骸后,当时的“革命群众”把朱檀当作“封建地主”批斗一番后就随便扔掉了,这让王所长遗憾不已。因为根据后来的头骨复原技术,完全可以恢复朱檀的面貌,由此可以推测朱檀的生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容貌,进而破解历史上所争论的朱元璋外貌是否很丑的问题!可惜这么一个考古发现的契机,竟被“文革”的荒唐给毁坏掉了!
2003年,滕州城东南10公里处的上营村出土了明朝鲁荒王重孙、兖州第四代鲁王朱阳铸(谥鲁庄王)的墓志,这是明代皇室大墓在滕州的第一次发现!笔者前往抄下《鲁庄王圹志》的碑文并实地考察陵墓,墓志碑文全文如下:
“王讳阳铸,乃鲁惠王之子,母惠王妃赵氏,正统十三年二月初六日生,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袭封鲁王,嘉靖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次疾薨,享年七十七岁。妃张氏先卒,子十人女八人,嫡长子当纵,次当吡,第三当滋,第四当忽,第五当云(姓名第三字皆有三点水旁)。纵受封鲁世子,于弘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以疾卒,谥怀简。生有嫡孙健弋(从木字旁),受封鲁世孙,以祖年高,于正德九年七月初二日奏准代理府事,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亦卒。卒后月余,弋夫人孔氏生遗腹子,乃鲁世曾孙,奏闻御赐名观啶(从火字旁)。嫡次妣受封东欧王,滋郯城王,忽馆陶王,云翼城王。庶五子长当渍,次当昔,第三当眉,第四当互,第五当烀(皆从水旁)。以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于兖州府滕县湖山之原。呜呼,王次宗室至亲,享有大国令誉,选播藩屏,光荣寿考,令终五福具备,亦可以无憾矣!”
据当地曾进过墓室的村民讲,该墓在过去就已被盗空,今地下尚存两个砖砌墓室,地面依稀可见当年墓园的布局,其陵墓选址简直就是风水地穴的样本,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要求!司元礼先生曾以《滕州明代鲁庄王陵》为题在《滕州日报》上介绍该墓的有关情况,由此我们知道了明代兖州13个“鲁王”中有一个“鲁庄王”葬在了滕州。
上营村的鲁庄王陵与莲青山明代王陵是什么关系?莲青山大墓与明代兖州鲁王家族有什么关系吗?北京十三陵《长陵神功圣德碑》及《滕县志》上提到的明代“滕王”朱瞻垲(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之弟)被葬到了哪里?
历史,总和后人捉着迷藏!前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谜团,吸引着后人去探秘去破解去求索去考证。悠久的滕州历史文化更是吸引着一批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们孜孜以求,从另一个途径探索着滕州的过去。有一位退休返乡的医生陈藩先生,自己骑自行车四处奔走查访鲁庄王的资料,自费打长途电话到云南询问有关明代滕王的线索,戴着放大镜般的老花镜到书店里翻阅密密麻麻的《二十五史》!还有一位致力于古滕文化研究的退休工程师高建民先生,竟与老伴千里驱弛到四川阆中寻觅唐代滕王李元婴的踪迹。
已发掘并公布发掘材料的汉代诸侯王、后陵墓中并无“乳山鲁王墓”。估计这条信息本身有问题,此信息可能出自报纸或电视台,不大可能来自专业学刊,文博、考古专家对外发布信息是非常谨慎的。
汉代诸侯王、后陵墓
以下是全国汉代诸侯王(王后)陵墓建筑统计表
墓葬地点•墓主•年代•资料来源•备注
1、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刘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96页
2、长沙砂子塘•长沙靖王吴著•BC157•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2期13页
3、云南大波那•滇王•西汉•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12期607页•铜棺
4、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与王后•东汉永元二年•AD9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127页;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12期26页。•砖石墓
5、曲阜九龙山•鲁王或王后墓•西汉中期•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5期39页。无法确定墓主。但据《汉书•景十三王传》孝景三年始封的鲁恭王,……二十八年毙(公元前129年),故该墓时间当不会太早•崖洞墓
6、同上•鲁孝王刘庆忌•宣帝甘露三年•同上•崖洞墓
7、同上•鲁王或王后•西汉中期•同上•崖洞墓
8、同上•鲁王或王后•西汉中期•同上•崖洞墓
9、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公元141—174•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11期
10、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后墓•?•1975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黄肠题凑
11、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或燕王刘旦•元帝初元四年BC80•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23页;《文物》1986年2期 页;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文物》1977年6期30页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王灿炽《大葆台西汉墓墓主考》,《文物》1986年2期65页•黄肠题凑
12、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后或燕王后•宣帝至元帝时期•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23页;《文物》1986年2期 页•黄肠题凑
13、徐州土山•彭城王•东汉•南京博物院《徐州土山东汉墓清理简报》,《文博通讯》15期1977年9月;李银德《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封泥考略》,《文物》1994年11期
14、贵县罗泊湾•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9期25页
15、长沙•长沙王后•西汉中期文景•长沙市文化局《长沙咸家湖西汉曹 墓》,《文物》1979年3期1页•黄肠题凑
16、石家庄北郊•赵王张耳•汉初五年•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53页•黄肠题凑
17、睢宁刘楼•下邳王•东汉前期•《文物资料丛刊》4辑
18、高邮天山•广陵王•西汉中晚期•《高邮天山一号汉墓发掘侧记》,《文博通讯》32期;《新华日报》1980年5月30日、7月3日2版;《人民日报》1980年7月18日;高炜《汉代“黄肠题凑”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443页•黄肠题凑
19、定县北庄•中山怀王刘修•宣帝五风三年BC5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8期1页。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等《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文物》1976年7期57页•黄肠题凑
20、邗江甘泉•广陵王刘荆•永平元年•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1页•砖室墓
21、定县三盘山•中山王•西汉中期•北大考古讲义《战国秦汉考古》(上)•黄肠题凑
22、长沙象鼻嘴•长沙王•文帝与景帝•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1期111页。宋少华《略谈长沙象鼻嘴一号汉墓陡壁山曹女巽 墓的年代》,《考古》1985年11期1015页•黄肠题凑
23、贵县罗泊湾•西汉初年,南越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4期355页•拟于侯王配偶
24、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武帝元鼎四年BC113•《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崖洞墓
25、河北满城•中山王靖 后窦绾•武帝元狩至太初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337页•崖洞墓
26、山东巨野•昌邑哀王刘骨专•武帝天汉四年—后元二年•山东省荷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4期471页•BC97—87年
27、长清县孝堂山•济北王刘寿•公元120年•夏超雄《孝堂山石祠画像、年代及墓主试探》,《文物》1984年8期34页
28、铜山龟山•楚襄王刘注及其夫人•武帝元鼎二年•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龟山楚王、王后陵墓》,《考古学报》1985年1、3期,《“铜山龟山二号墓”一文的重要补充》,《考古学报》1985年3期,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材料的再补充》,《考古》1997年1期36页•崖洞墓
29、贵县罗泊湾•相当于王侯一级的官吏配偶 •文帝前元元年至十六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年4期355页•BC179—164
30、山东临淄•齐王刘襄•文帝时期•《山东临淄齐王墓》,《考古学报》,1985年2期•5
31、徐州北洞山•楚王•文帝时期•徐州博物馆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文物》,1988年2期 •4
32、河南淮阳•陈顷王刘崇•东汉中晚期•《中国文物报》1988年12月16日
33、晋宁石寨山•滇王•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
34、徐州南洞山•西汉某代楚王及其夫人•徐州博物馆《徐州南洞山汉墓调查记》,未刊稿
35、广州象岗•南越王二主文王赵昧墓•武帝元朔末、元狩初BC122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年3期•竖穴岩坑石室墓
36、徐州东洞山•楚王后•西汉中晚•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文物》1984年11期22页•崖洞墓
37、淮阳北关•淮阳顷王刘崇•公元124年•周口地区文物工作队 淮阳县博物馆《河南淮阳北关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4期34页•砖石墓
38、邗江县杨寿乡•广陵王刘守•公元5年•扬州博物馆 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新莽墓》,《文物》1991年10期39页•主墓是广陵王陵
39、昌乐县东圈•甾川国王后•西汉宣元•潍坊市博物馆 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县东圈汉墓》,《考古》1993年6期525页•指M1
40、山东济宁•王后•东汉桓灵•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1994年2期127•石室墓
41、获鹿高庄•诸侯王刘舜陵•BC114年•《河北获鹿高庄出土西汉常山国文物》,《考古》1994年4期330页
42、徐州楚王山•楚元王刘交陵及其家族•汉文帝元年BC179年•梁勇、梁庆渲著《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及排列顺序》,《两汉文化研究•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2月193页等。
43、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墓•景帝中元六年•《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安金槐《芒砀山西汉时期梁国王陵墓群考察记》,《文物天地》1991年5期•BC144
44、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后墓•《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安金槐《芒砀山西汉时期梁国王陵墓群考察记》,《文物天地》1991年5期
45、长清县双乳山•济北王刘宽、王后 BC87年•山东大学考古系 山东省文物局 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1页。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3期16页•封土墓
46、徐州市狮子山•楚王•《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8期1页
47、晋宁石寨山•滇王•西汉•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的叠鼓形黜贮贝器》,《文物》1999年9期51页
48、北京老山•燕王或王后•西汉晚期•《文汇报》2000年3月18日、25日、31日;《人民日报》2000年3月20日;《新民晚报》2000年3月31日、4月1日、4月20日。《老山汉墓神秘古尸可能是王后》,《文汇报》2000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2000年8月20日上午9:30分,曾经现场直播。有关报道较多•黄肠题凑
49、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刘宽•天汉四年—后元二年•山东大学考古系 山东省文物局 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3期1页,任相宏《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考略》,《考古》1997年3期10页•BC97—87
50、长沙砂子塘•长沙靖王吴著•BC157年•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2期13页
51、徐州九里区•楚王刘纡2公元9年•徐州博物馆《徐州市卧牛山汉墓调查记》未刊稿
52、徐州鼓楼区•楚王•西汉早期•徐州博物馆《徐州驮蓝山汉墓》未刊稿
53、章丘洛庄•济南国王•西汉初期•《山东章丘发现大型汉墓》,《报刊文摘》2000年3月27日;《章丘出土西汉王墓—大过老山汉墓内埋大量兵俑》,《文汇报》2000年8月28日
未被盗掘的有:临淄齐王墓、广州南越王墓、满城汉墓、巨野昌邑王墓、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心境广阔,却不能否认,文物自古以来都很受人们喜爱。考古学家可以挖掘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物品,有一样东西却很少出现——珍珠。曾有人就在鲁荒王墓中,找到一个盒子,盒内有顶冕旒冠,上面的珠子明明无人偷盗,也还是不全。一切缘由都是有答案的。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明鲁王墓”,又名鲁荒王陵。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市区东北125公里,中心店镇尚寨村北,九龙山南麓。1969年冬,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下,邹城群众在九龙山积极开挖防空洞。厚实的泥土被铁锹挖开,湿润的土**暴露在空气中,村民越挖越深,前方一大片泥地却突然塌陷,有经验的老人意识到——挖墓道里去了。他们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1970年春至1971年,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市和邹县考古工作者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对此处进行发掘。一开始,他们人数不多,随着墓穴规模逐渐露出,文物数量更是惊人,当地才赶紧加派人手。
最终的墓穴规模竟然达7万多平方米,它原来是朱元璋第十子明鲁王墓。考古学家共出土了文物2000多件,其中有震惊考古届的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地位仅次于冕。还有史书上记录的织绵缎盘袍,制作精美,是迄今为止中国范围内发现,仅一件保存较完整的明初亲王等级的常服袍。
而出土的金镶玉带,扣体为双层透花金片,一颗大宝石镶在中间,周围由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和猫眼宝石簇拥,通体总计镶嵌各色宝石33颗……
在如此多的珍贵文物中,墓内发现的一个漆盒却格外引人注意。因为漆盒内里面放置一顶冕旒冠——九旒冕。明朝时期,“九旒冕”就是亲王谒见皇帝或有重大仪式时,才会佩戴的礼帽。这顶九旒冕,就是独属鲁王的“王冠”,它用九旒和九珠制成,共用珠162颗,仅次于皇帝的十二旒十二珠。它是何等的珍贵。更何况这件600多年前明初亲王冕冠的出现,是仅存于世的古代冕服实证,是填补史阙,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珍贵实物。它恐怕会掀起考古界的又一轮狂潮。正在考古学家将它送回研究所进行修复时,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专家想根据资料的记载修复九旒冕。首先,他们需要修复冕的顶部,一处叫“綖板”的地方。只见綖板前圆后方,古人用它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的意义。再将綖板涂黑漆,黑色表示庄重。随后,他们接着修复冕的框架,也就是头部接触的帽子。它是用“藤篾”编制的,表面敷罗绢黑漆,用金圈、金边镶嵌,尽显尊贵。最后再修复“垂旒”,因为按照资料记载:“鲁荒王的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有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相应。”
计划非常完美,再专家动手修复时,却出现了大纰漏——珠子不是162颗,少了许多。如此珍贵的珠子,被牢牢地密封在漆箱中,考古团队又非常重视它,从开封到修复,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漆盒,珠子怎么可能会丢?修复专家疑惑不解,惶恐地找到考古专家。
考古学家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原来在考古届,一直有一句话:“古墓无珍珠”。为何古墓很少见珍珠,难道古代人很少生产珍珠吗?其实我国采用珍珠的历史,至迟可推溯到夏代。淮河产珠,见于《尚书》《说文》。《尚书禹贡》“淮夷蠙珠暨鱼”。淮夷指淮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蠙,据孔颖达疏,是“蚌之别名,此蚌出珠,遂以蠙为珠名”。江汉地区产珠,史料更是多见。
既然古人很早就发掘出珍珠,为何古墓中很少见它,难道古代珍珠很少被利用起来?其实查阅古籍,就会发现古人主要用来装饰、药用或者充当货币,《史记司马相如传》之《子虚赋》云:“楚王乃驾驯马交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张揖注日:“以明月珠缀饰旗也。”饰被。《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王逸注:“言床上之被,则饰以翡翠羽及珠玑,刻画众华,其文烂然,而同光明也。”珍珠在古代非常多的朝代里,都有大量用途。
去除了上面的理由,考古学家后来总结出珍珠少的真正原因——珠子的自然老化。举一个例子,2002年,有考古学家发掘巴东宝塔河古墓群,在清理编号为M3的一座东汉时期墓葬的底部时,发现有50余颗珠子,分别处于五个不同位置,正在专家将它小心翼翼地挖出土时,却发现它们质地非常疏松,根本不能用手捏拿,只能用竹片轻轻地从泥土中剔出置于包装盒中。尽管如此,还是有两颗被弄破了。
大家也不必为珍珠感到可惜,因为珍珠的消失是很正常的现象。古人常说“人老珠黄”,形容年轻人年纪大了,容颜就不在了,虽然犀利,但描述得很直白。随着年份的增加,珍珠中的水分更加容易失去,因此,珍珠一般经历六七十年,就会渐渐失去光泽,经历150年左右将消散殆尽。这就是古墓无珍珠的真正原因。
而专家们在九旒冕的盒子里,果然找到了不少的珍珠粉,这件文物毁损的的例子却给了考古学家很多启发。其实许多文物都有自然降解和消失的年份,有的一千年,有的两千年,将文物埋在地下,也不是最好的办法,让文物走进博物馆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故此,有些危险的陵墓,比如水淹,倒塌的陵墓,应该被保护性发掘,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1曲阜的历史名人的详细历史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
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王朝首都镐京外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特别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鲁国聚徒讲学,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
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规模庞大、雄伟豪华的鲁王宫建筑群,为在扩大王宫的面积,在拆除阙里孔子旧宅中发现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得以使孔子思想流传推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
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历数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时,曲阜虽不再是鲁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为“圣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视。
通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经济也空前发达。晚唐之际,仅孔家就出了六位状元和十四名进士。
宋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由于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黄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文化气氛十分醇浓。
期间赐孔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于孔子墓前造立石仪。大修少昊陵,立“万人愁”石碑。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将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县治及宫观、庙宇等建筑群及大批珍贵书籍化为灰烬,仙源县沦入金人统治之下,并恢复曲阜县旧名。 曲阜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的变迁。
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
明武宗朱厚诏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
清皇帝累计10余次到曲阜“朝圣”,学者骚人竟相莅临曲阜,为曲阜留下难以胜纪的文化遗存。
2曲阜历史名人曲阜历史名人 〖少昊〗——五帝之首 黄帝的儿子,姓己名挚,号金天氏 。
〖柳下惠〗——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称为“和圣”。柳下惠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山东曲阜人。
〖孔子〗——至圣 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孔子所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颜子〗——复圣 名回,字子渊,山东曲阜人。
〖鲁班〗——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孔伋〗——述圣 字子思,孔子之孙。著有《中庸》、《子思子》。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著有《左传》和《国语》 。
〖谷梁赤〗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作者,山东曲阜人。
〖申培〗(约前219~前135),名培,亦称申公、申培公。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
〖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古文尚书学派开创者。
〖孔融〗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以散文见长。
〖贾应宠〗明末清初著名鼓词作家 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圃,亦称木皮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 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号云亭山人。著有杰出的历史剧《桃花扇》。
〖孔继涑〗(1726~1791),著名书法家 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他广泛搜集古今名家书法,刻意鉴别,先行临摹、构绘,而后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块,名为“玉虹楼法帖刻石”。其拓片装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现存孔庙。
〖桂馥〗(1736~1805),著名书法家和训诂学家 字冬卉,号未谷,别号老苔、紫云仙馆。当时一些名门贵族,对他的字画争相收藏。在当时有“无桂不成世家”的说法。
〖孔孚〗(1925—1997)现代山水诗风的开创者,原名孔令桓。1925年4月1日生于山东曲阜。194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大众日报》文艺编辑,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离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4月27日病逝。著有诗集《山水清音》、《孔孚册水诗选》,诗论集《远门之扪》等。《山水清音》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孔孚山水•峨眉卷》获1991年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全国计划单列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他的小诗清新、深邃、空灵,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生前感到些寂寞。共发表了诗作三百多首,诗论三十多篇,共出版了六本书,但总印数不足两万册,印数最少的一本只印了231册 “孔孚先生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诗人”,“他在一个文化贬值的时代投身于文化,他在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选择了诗歌,他在一个金玉满眼的世界里固执地寻觅一种素朴而纯洁的境界。”。
3曲阜历史名人曲阜历史名人 〖少昊〗——五帝之首 黄帝的儿子,姓己名挚,号金天氏 。
〖柳下惠〗——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
称为“和圣”。柳下惠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山东曲阜人。 〖孔子〗——至圣 名丘,字仲尼。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孔子所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颜子〗——复圣 名回,字子渊,山东曲阜人。
〖鲁班〗——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因是鲁国人,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孔伋〗——述圣 字子思,孔子之孙。著有《中庸》、《子思子》。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著有《左传》和《国语》 。 〖谷梁赤〗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作者,山东曲阜人。
〖申培〗(约前219~前135),名培,亦称申公、申培公。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
〖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
古文尚书学派开创者。 〖孔融〗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
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以散文见长。
〖贾应宠〗明末清初著名鼓词作家 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圃,亦称木皮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 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号云亭山人。
著有杰出的历史剧《桃花扇》。 〖孔继涑〗(1726~1791),著名书法家 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
他广泛搜集古今名家书法,刻意鉴别,先行临摹、构绘,而后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块,名为“玉虹楼法帖刻石”。其拓片装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
现存孔庙。 〖桂馥〗(1736~1805),著名书法家和训诂学家 字冬卉,号未谷,别号老苔、紫云仙馆。
当时一些名门贵族,对他的字画争相收藏。在当时有“无桂不成世家”的说法。
〖孔孚〗(1925—1997)现代山水诗风的开创者,原名孔令桓。1925年4月1日生于山东曲阜。
194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大众日报》文艺编辑,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离休。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4月27日病逝。
著有诗集《山水清音》、《孔孚册水诗选》,诗论集《远门之扪》等。《山水清音》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孔孚山水•峨眉卷》获1991年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全国计划单列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他的小诗清新、深邃、空灵,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生前感到些寂寞。
共发表了诗作三百多首,诗论三十多篇,共出版了六本书,但总印数不足两万册,印数最少的一本只印了231册 “孔孚先生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诗人”,“他在一个文化贬值的时代投身于文化,他在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选择了诗歌,他在一个金玉满眼的世界里固执地寻觅一种素朴而纯洁的境界。”。
4曲阜的名胜古迹文化古迹
曲阜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2处,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孔庙、"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另外,黄帝出生地寿丘、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后圣颜庙、元圣周公庙以及尼山古代建筑群、九龙山汉墓群等,也都闻名遐迩。新建的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精华苑等新景点也成为世人所景仰、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游览曲阜,可以装载进背包的古城特殊印记就是曲阜三宝了:碑帖、楷雕、尼山砚。
在曲阜每年举行的主要旅游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举行时间是每年的9月26日至10月10日
不过你如果来的话不要相信三轮车夫他会让你去六艺城骗你。
5曲阜历代名人黄帝出生于曲阜
少昊、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孟子、颜子、曾子6大圣人,以及经济学家孔安国、孔广森,文学家孔融、孔尚任,书画家孔继涑、桂馥等。
2 颜回
3 柳下惠和柳下跖
4 孔伋
5 鲁班
6 孟轲
7 孔穿
8 孔谦
9 孔鲋
10 孔安国
11 孔霸
12 孔宙
13 孔彪
14 孔褒
15 孔融
16 韦玄成
17 孔藂
18 孔臧
19 孔光
20 孔僖
21 孔坦
22 孔琳之
23 孔奂
24 孔子法
25 孔绍安
26 孔颖达
27 颜师古
28 颜真卿
6济宁的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历史故事济宁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出现了无数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他们为济宁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黄帝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一位首领,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记载,黄帝就出生在曲阜古城东北3千米处的寿丘。
有关黄帝的传说很多,他也和古史传说时期的其它人物一样被后人染上了许多神话色彩。黄帝在位的时候,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部落联盟互相侵伐征战的“英雄时代”,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智慧先后战败了炎帝、蚩尤和刑天,恢复了大一统的和平时代。
天下太平后,黄帝和他的属下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如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民学会了养蚕、巢丝和织帛的方法;大臣仓颉创造了文字;大臣隶首发明了数字和算术,并制造了各种度量衡,用来称量各种东西,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尺斗秤。
相传《黄帝内经》就是记录黄帝和医师歧伯讨论医理的一部古代医书。黄帝还叫臣子们制订了天干地支,用来推算时间,标志年月。
除此之外,一凡衣服冠盖,宫室舟车,矢马镜鼓,日用器皿,几乎都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由于黄帝的文治武功对中国文化与统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今天华夏各族把黄帝尊称为人文初祖,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
2、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东南尼山乡尼山附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处在一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战乱时代,他家境贫寒,年幼丧父。
但他“十五有志而学”,勤奋上进,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样样精通。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明确的施政目标,他主张以礼治恢复,西周初年的奴隶制盛世,他认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他很想一展鸿图,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目标,虽然他也官居大司寇之位,曾有一时的辉煌,然而他的一些政治主张终归不能被当权者所采纳,仕途始终不顺,这是时代使然,社会使然。
孔子突出的成就是在教育方面,他打破了文化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他首创私人办学,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广收门徒,公开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尽可能让各阶层人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教学上,他因材施教,因人而讲,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复习的辩证关系。
他培养了3000多学生,优秀的72人,被后世称为72贤人。正是由于孔门弟子的发扬广大,从而使孔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影响了当世,同时又能流传于后世。
而且,这些弟子们又以“人能弘道”的精神,精进不已,继承和传播了孔子学说,也使他们自身成为早期儒学乃至整个儒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孔子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在晚年做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他整理编订了《诗经》和《尚书》,他还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他的主要言行都收录在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辑的《论语》一书中。 3、孟子 孟子(前372-前298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邹城市东南马鞍山下凫村)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而,他却得到了母亲良好的教育。相传,孟子年幼时,由于周围环境不利于学习,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终于选择了学校附近,让孟子安心读书。
“孟母断机教子”更是千古佳话。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刻苦学习,十分推崇孔子,他把继承孔子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志愿,同时他又发扬广大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仁”是儒家思想内核,孟子更重视仁义,更加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孟子认为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提倡减轻赋税,实行仁政。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由于孟子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后世颂扬为“继往圣”、“开来学”,最终被封成“亚圣”。
孟子的言行,主要收录在其弟子编辑的《孟子》一书中。 4、王叔和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字叔和,高平(今邹城市)人。
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脉学创始人。三国曹魏时,王叔和任太医令,主持朝内医政,并直接为皇帝治病。
他任太医令后,致力于医学典籍的整理工作,他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遗稿整理、编次、校订、补充,去芜存精,并补入《辩脉》、《平脉》、《伤寒例》三篇内容,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从而使这一名著得以流传下来。王叔和是脉学创始人,他写的《脉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共10卷 ,10万多字,吸取了扁鹊、淳于意、张仲景等前人的脉诊理论与学说,加上他本人长期的临床经验,首次对脉学理论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脉学的基础。
王叔和还撰有《脉诀》、《脉赋》、《张仲景药方》等书。 5、孔尚任 孔尚仁(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著名戏剧家。
孔尚任自幼好学,博采遗闻,才华横溢。曾被康熙重任为。
7曲阜鲁国故城的历史和文化鲁国故城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 面。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 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 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东汉为东海 王刘疆都城,直至汉末。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作调 查和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 多次进行调查。
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 行钻探和试掘。1977~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作了详细勘察和发掘。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
外城平面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
7 公里,周长11。5公里。
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高处约10米。共有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有 3 门,南面有两门,门宽7~15米。
南面2座门的外侧有夹门 的墩台,当为《左传》记载的雉门及其两观。内城居全 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 550米,南北长 约500 米,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
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基址,试掘证实为春秋至西汉的 鲁王宫城。 城内已探出东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条,皆与 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
宫城南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 墙东门,直指城南 1。5公里余的夯筑台基。
宫城、南东门、“舞云台”成直线排列。道路北段两侧各有 3处大 致对称的建筑基址,形成鲁城内一条由最重要建筑物构 成的中轴线。
这和《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国都 规划相类,而与其他东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 城的设计思想。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 大到东北部。
东周遗存则遍布全城。其中西、北部有西周制陶、冶铜址,西部有东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 偏东有东周炼铁遗址,西北部有东周制骨遗址。
墓葬大城西部分布 6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1977 年以来发掘 200余座。
墓葬可分甲、乙两组。甲组墓几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铜 器墓。
大型东周墓,墓室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西周、春秋墓的铜器组合和器形与中原地区一致。
有人认为乙组墓是周人墓,甲组墓是土著墓。这两组墓葬和遗址出 土的陶器表明鲁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东商代文化等 形成的。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 器形主要有鬲、甑、盆、豆、罐、瓮、钵、盂、盘、鼎、釜、洗、折腹盘等。
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鼎、釜;战国时期出现洗和折 腹盘。 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饰绳纹,流行凹弦纹,春秋 时出现暗纹。
战国时期,绳纹逐渐衰退,暗纹、瓦纹流 行。此外发现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东周、汉代 瓦。
汉代瓦当多为卷云纹图瓦当。 。
8曲阜有几千年历史曲阜,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在鲁西平原与鲁中山地的结合部上,北负泰岱,南引凫峄,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古史记载,炎帝神农氏都陈,徙曲阜;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少昊都曲阜;舜作什器于寿丘。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曲阜在商代为奄国,并一度为商王首都,周代为鲁国都城,两汉分别为鲁王、东海王国都。汉以后曲阜虽然只是郡县小城,但它作为孔子故里又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曲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镇。西周初年,宰辅周公封鲁,周公因辅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带来大量的文化礼乐典籍,形成了融夷、夏、商、周文化于一体的鲁文化。周公死后,为褒奖周公功绩,特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祀使用天子礼乐,曲阜成了当时除首都镐京以外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
即使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到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删《诗》、《书》,订《礼》,补《乐》,赞《周易》,修《春秋》,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曲阜一直重教向学,学术发达,人才辈出,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家颜子、孔伋(子思)、孟子,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孔尚任,著名的经学家孔安国、孔广森、桂馥,可谓人文荟萃,灿若群星。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为曲阜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迹300处,其中6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现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树名木17000余株,库藏文物十万余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六万余件,它们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曲阜也以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丰富的地下文物和雄伟的地上古建筑而享誉世界。1982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曲阜的旅游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明显的成绩,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各种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完备,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也日益完善。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市内有104国道、327国道、京福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纵横穿过,往西15公里是铁路交通的枢纽兖州火车站,北依济南遥墙机场。
鲁王宫里小哥磕头的原因如下:
1、吴邪一行因探墓惊动了棺材里的血尸,由于是血尸,是连小哥也很难对付的角色,因此小哥通过下跪与棺材里的血尸谈了下条件,答应很快离快,不拿陪葬品以保大家安全。
2、血尸是小说《盗墓笔记》中一种很厉害的“粽子”,危害极大。血尸的攻击力极强,力量奇大,并且含有剧毒,活人与之接触即死。
3、这一情节的结局是一起来的船工老头想找点宝物,不小心把血尸放出来了,结果小哥张起灵用劲全力拿黑玉金刀把血尸的头砍下来了。
张起灵,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里面的灵魂人物,本书主角之一,铁三角的精神领袖。一出现就给所有人安全感与希望,几乎无所不能。
扩展资料
《盗墓笔记》是一本最初连载在起点中文网上的小说,后由中国友谊、时代文艺、上海文化于2007年-2011年陆续出版发行,作者南派三叔。《盗墓笔记捌:大结局(上、下)》于2011年12月19日上市,至此《盗墓笔记》系列完结,共出版实体书九本。
《盗墓笔记》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其堪称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经典之作,获得百万读者狂热追捧。南派三叔也凭此作名满天下,跻身中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行列。
2015年,《盗墓笔记》由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改编成为网络剧 。2016年11月,《盗墓笔记》荣登2016中国泛娱乐指数盛典“中国IP价值榜-网络文学榜top10” 。
2017年7月12日,《2017猫片 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发布,《盗墓笔记》排名第二。
内容简介:
七星鲁王宫
50年前由长沙土夫子(盗墓贼)出土的战国帛书,记载了一个奇特战国古墓的位置,50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他的笔记中发现这个秘密,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前去寻宝。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古墓竟然有着这么多诡异的事情: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发现了这神秘的墓主人,并找到真正的棺椁。故事悬念重重,情节跌荡。
-盗墓笔记
“它”就是汪藏海的灵魂
文锦笔记里面记载,84年7月21日,第一次进海底墓,只有吴三省一人,出土婴儿棺
1 婴儿棺里有什么?
出土的婴儿棺里面有一个婴儿的身体,但没有灵魂。齐羽这个人物非常重要,毋庸置疑他就是那第十一个人(三叔本人也说过这个线索很重要的),无邪有着跟他一样的面孔,这是为什么照片中没有他,他是那个照相的人,如果有他,无邪早就会发现一个人跟他长的一样。但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叔自己是是知道的,因为是他独自一个人出土的婴儿棺,他收留了这个婴儿。那这个婴儿是怎么得救的呢,肯定齐羽是探险队阴谋队的一员(可以肯定探险队的力量绝对不是一股,而是好几拨人不同势力代表着不同团体的利益组成的);这个婴儿肯定是得到了齐羽的灵魂,从而变成了齐羽的模样。而齐羽肯定是跟着三叔下过海,也是那黑暗中的第三人,肯定是最早接触到变故,第一个承载汪藏海灵魂的人(也就是“它”),三叔最开始是不知道的,他领回家去养的原因肯定是发现这个婴儿可以保护他的特性,这是为什么最后就他一个人出来,其余的人不知道去向,他出来的途径肯定跟别人不同。其实考古队里面的人应该都知道无邪是三叔从海底抱出来的,只是不知道无邪的灵魂与众不同,但是考古队的人肯定没有人多事去专门告诉无邪这个事实,三叔更是要严加保密这个事实,要不然无邪还怎么“做人”啊。这是为什么三叔一直害怕无邪参与到这其中来,一直想把无邪从这浑水出撵出去。考古队的人都是知道无邪是三叔从海底抱出来的。证据就是文锦的口信带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无邪!!她咋知道无邪呢?还有就是顶住卓玛邮寄的收件人明明白白就是无邪。我觉得是文锦可能somehow发现自己顶不住了,她可能顶不住的原因是发现了更多的秘密,也可能最后发现了无邪灵魂的秘密(可能她终于想明白了怎么回事,毕竟她是看到过终极的人之一),就是那个“它”,那个要重生的它,所以才召唤无邪,让无邪彻底的去趟这个浑水,来拯救自己,或者拯救一个更大的概念。三叔在这场混战中的角色也许比我们目前看到的更复杂一些,为什么呢,他肯定是看到无邪长大以后跟齐羽长的是一样的,就知道这事情比他想的要复杂,所以他对
本文2023-08-04 09:22: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