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唐代薛家一门忠烈,四代元帅的详细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5收藏

谁知道唐代薛家一门忠烈,四代元帅的详细资料?,第1张

第一代——薛仁贵

资料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生平经历:薛仁贵自唐太宗贞观(627年—649年)末年投军,在安市城击破高句丽。显庆三年( 658年),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再次击败高句丽军。次年,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石城等地。十二月,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龙朔元年( 661年),大败九姓铁勒。  乾封元年(666年),参与灭亡高句丽。永淳元年(682年),又于云州之战击破突厥。

官职以及爵位: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担任平阳郡公。

第二代——薛讷

薛讷(649年-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省新绛)人。唐朝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七世孙、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长子,为电视剧薛丁山原型。

生平经历: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在新丰讲武,薛讷当时为左军节度。唐军军容不整,玄宗震怒,流放兵部尚书郭元振,杀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玄宗派遣轻骑宣召薛讷,企图进入薛讷军营。但薛讷治军严整,严禁使者随意进入军营。玄宗大加赞赏,特意慰勉,盛赞薛讷有周亚夫之风。多次击破吐蕃、突厥,滦水谷之战、武街之战。

官职以及爵位:方道行军大总管;平阳郡公。

第三代——樊梨花

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她因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

生平经历: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关主,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双全,美貌绝伦,其自嫁薛丁山为妻,协助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官职以及爵位:、征西兵马大元帅;一品诰命镇国夫人;威宁侯。

第四代——薛嵩

薛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孙,范阳节度使薛楚玉之子,唐朝中期将领,年轻时以臂力骑射闻名,为人豪迈。

生平经历:安史之乱时,投安史叛军。累战有功, 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死。

官职以及爵位:邺郡节度使。

薛举和薛仁贵没有关系。

解析

1、薛举是隋唐时期的人物,长子是薛仁杲,立为太子,薛举死后继立;少子是薛仁越,封为晋王。

2、薛仁贵是唐太宗时期人物,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

3、所以二者并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薛家忠烈以及反唐经过

薛丁山夫妇歼灭杨藩后,杨冤魂不息,发下毒誓,要尽灭薛门。唐初,高宗李治即位,后武则天把持朝政,欲利用太庙祭祖暗害皇帝,不料太庙倒塌,阴谋败露。

樊梨花洞悉天机,知其子薛刚乃杨托世附体,以报前世之仇,大骇之余,欲为子除魔,但却为杨附体的薛刚所杀。而薛刚因误杀武后私生子而只身逃亡,引致薛家被满门抄斩,尽应天机。

武则天再借花灯会谋朝篡位,自立为帝。薛刚及後得对他锺情之永泰郡主及徐茂公之助,驱去心魔,并拥立太子李显,到处寻找名将之後人,共兴勤王之师。

最后往新唐国借兵,报仇复国,但功成后却因功高震主,不为李显所容,终为新主毒杀。

参考资料:

—薛仁贵

—樊梨花

—薛丁山

—薛嵩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薛姓又以河东、新蔡、沛国、高平、忠谏等为其堂号。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掉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山东河东堂薛氏字辈:“仁义智信善文章道德长公忠和孝友永世发荣昌”。注:该支为薛礼后裔。  山东临沂薛氏一支字辈:“会彦希俊余”。  山东临沂薛氏一支字辈:“万世启永运大清兆红吉学成培厚吉元庆启龙光”。  山东临沂薛氏一支字辈:“景汝肇(兆)吉(继)允(云)克念善恩树”。  山东蒙阴薛氏字辈:“仲永洪(尚)应庶雷国美以振继懋锡(西)庆其毓(玉)汝克家吉忠孝信广东爱善文德兴玉树良凤熙美元亨利贞。”  山东泰安薛氏字辈:“训(兆)文其玉福提家”。  山东巨野薛氏字辈:“传巨乃垂现广见成怀本首之念体正”。  山东青岛薛氏字辈:“青林忠云茅长星广胜风福寿吉安泰”。  山东东明薛氏字辈:“凤永连广庆”。  山东邹城薛氏字辈:“文言云福典光德继续常勇走光明路永远到大昌”。  山东兖州薛氏字辈:“德大有余庆”。  山东乳山薛氏字辈:“启君文兆先维思丕兴全祥和忠余庆昌都广世宣”。  山东莒县薛氏字辈:“秀市会彦喜(传)俊玉(兰)福增成科校”。  山东沂水薛氏字辈:“秀世会彦喜俊”。  山东平邑薛氏字辈:“支绍克秀发廷邦瑞庆善广夫纪得星忠义传世”。  江苏徐州薛氏一支字辈:“文广宏井道淮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江苏徐州薛氏一支字辈:“继世(兴)公(明)守(帮)文传(子)书清云美  江苏连云港薛氏字辈:“久玉开堂德凤运宏文章治国景盛兴传家聚宝宜太平光宗耀祖显朝上万代安邦永长春”。  江苏东海薛氏字辈:  平明派序:“万寒林爱金玉开堂德凤运宏景元庆秀同”;  浦南派序:“万寒林爱金玉贵满堂”;  平明山派序:“久玉开堂德凤运宏文章治国景盛兴传家聚宝宜太平光宗耀祖显朝上万代安邦永长春”;  石良河、赣榆派序:“一廷连永长应殿希明扬泰建广宇庆仁义言思良”。  白塔、浦南、牛山派序:“万寒林爱金玉廷华智祖德才继世昌”。

江苏南京薛氏字辈:“兴广敬信和”。  江苏建湖薛氏字辈:“文于其为……”  江苏响水薛氏字辈:“梁堂应以国”。  江苏邳州薛氏字辈:“广家生以道传良清文本”。  江苏盐城薛氏字辈:“仁正保德志”。  江苏宿迁、上海薛氏字辈:“宗礼培成金玉保邦”。  江苏沛县、山东梁山、山东郓城薛氏字辈:“东西传亭广兆宪庆凡祥令德维纯佑钦绍念显扬”。  河南新蔡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河南项城薛氏字辈:“洪庆连重……”  河南商丘薛氏字辈:“万运祥秀成”。  河南修武薛氏字辈:“勋猷垂万载声望耀三才”。  河南南阳、山西蒲州薛氏字辈:“子世清春友钦金章延州”。  河南滑县薛氏字辈:“良广玉天伍山有国景作青莲修志仕文中元学得好乃明思金自存万福登振继永朝廷兴”。  河南薛氏一支字辈:“正永钦清……”  安徽庐江薛氏字辈:“寒宏正广国运朝昌”。  安徽萧县薛氏字辈:“文广宏(鸿)景道(怀)本自天生宜仁长方(发)明忠(增)厚传家远首大殿经”。  安徽五河薛氏字辈:“宗金兆怀民安德博”。  安徽亳州薛氏字辈:“诚丙怀仰永钟向”。  安徽霍邱薛氏字辈:“修金广圣士传家聚永宝”。  安徽庐江薛氏字辈:“寒宏正广国定朝长修德世道万事荣昌”。  四川云阳薛氏字辈:“天胜德义光世泽道隆昌敦本传家茂人文大启长”。  四川邳县薛氏字辈:“鸿堂家生以道良”。  四川简阳薛氏字辈:“尚□超永玖定”。  四川北川薛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关清明治安”。  四川薛氏一支字辈:“国政天心顺家丰道学昌”。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辽宁鞍山薛氏字辈:“文明进宝金”。  辽宁大连、北京薛氏字辈:“恩朝洪良云玉天永宝寿长连”。  辽宁新民、法库薛氏字辈:“天有芳添登文庭春万庆景国金福德利义永成英”。  湖北枣阳薛氏字辈:“士薛公明从国正天心顺家治祖德宽广大承先才基本永世传”。  湖北武当山薛氏字辈:“圣秉先天启明培立发祥永远大吉昌”。  湖北襄樊薛氏字辈:“启成天道……国正天心顺传家有宝自力更生  广东番禺薛氏字辈:“树少沛方领矩步”。  广东薛氏一支字辈:“松园茂盛荣千载朗日光辉照万年”。  广东薛氏一支字辈:“旭秀贻谋大”。  湖南宜章薛氏字辈:“英豪仰秀良宏功招海宇”。  湖南邵阳薛氏字辈:“国正天兴顺一宗多朝用世道永昌荣”。  湖南怀化薛氏字辈:“天正国生顺官清朝兴昌祖德祥开象宗功胜纪堂英贤纶继述生财自茂良”。  天津薛氏河东堂字辈:“万世春恩广国泰保平安”。注:该支为薛礼后裔。  天津津南薛氏字辈:“万世春恩广国泰家平安”。  天津大港薛氏字辈:“仰维先代任初受封英贤蔚起彧知望名继熙耀广宗荫思崇兴家治国修学克明传嗣延盛泽裕道隆”。  福建平潭薛氏字辈:“贤由来理学万年青”。  福建建欧薛氏字辈:“金婢明旺……”  贵州薛氏一支字辈:“靖汝世维忠胡林然基如世德钟声远清风启画图中厚存先烈”。  贵州薛氏一支字辈:“春如士世兴朝廷”。  黑龙江哈尔滨薛氏字辈:“安玉传继广宝江照子红”。  黑龙江薛氏一支字辈:“立启运开文长春景德玉富明”。  山西蒲州薛氏字辈:“子世清春友欣金章延州”。  山西太谷薛氏字辈:“成方大必广恒庆福永德恩清”。  河北薛氏河东堂字辈:“淑梓勋声锡清标烈垂铭源本炯奎金添枝熙戴铮”。注:该支为薛礼后裔。  甘肃古浪薛氏字辈:“生山天春延万年”。

浙江镇海薛氏字辈:“宜尚孝义,绍承宗嗣,广延福祉,恭秉贞良,敬敦循礼,贵显文章,永淳洪记,元绳祖武,启裕英永,忠诚辅国,伟政简竹,礼功浦树,恒焕荣名,有光寰宇,于万斯年”。  浙江宁海薛氏字辈:“贤能维国瑞英其(奇)家法启闯王”。  广西桂平薛氏字辈:“生才有大道积德继世昌”。  陕西定边薛氏字辈:“永维文大生兴世”。  重庆云阳薛氏字辈:“龙昌敦本传佳宝”。  河北盐山薛氏字辈:“宗荫思崇兴家志国”。  甘肃薛氏一支字辈:“安东延宗功德贤”。  吉林薛氏一支字辈:“秀世会彦喜俊”。  内蒙古、东北薛氏一支字辈:“振(震)立显(宪)志广”。  薛氏三凤堂一支字辈:“永继应绍宗正乔顺庆麟羡凤玉树柏堂”。  薛氏三凤堂一支字辈:“庆文连林炳玉”。  薛氏其他字辈:“训文其玉福提”;“希东传庭广兆宪庆凡祥令德伟淳幼鑫鸣建显漾”;“宗德培成金”;“显守君相廷文明万世传心怀培得常”;“体承化进宏文庭立万居光正道兴”;“金应洪庆连重”;“庆衍传广远福义镇积昌好学孔子书玉正新家其”。 薛姓的重要楹联楹联内容典故人物鼎铛重望;

竹邑名公。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654),字重臣,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尝为沧州刺史,浚无棣渠通海,商贾流行,民食其利,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迁行荆大都督长史卒谥恭。下联典指三国吴太子少傅薛综,字敬文,竹邑人。善辞令,擅诗赋杂论,凡数万言。三凤媲美;

五隽齐名。 上联典指唐代汾阴人薛无敬,少年时与叔父薛收(591-629)及族兄薛德音齐名,当时号称“河东三凤”。武德年间官天策府记室参军,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任他为舍人。下联典指东晋竹邑人薛兼,字令长,清廉朴素,器宇轩昂,少年时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称“五隽”。入洛阳,任比阳相,后官太子少傅,明帝时,加散骑常侍。 仲虺世泽;

三凤家声。 上联典指仲虺为黄帝时奚仲之后,商汤时为左相,奚仲居于薛,子孙以为氏。下联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并称“河东三凤”。大义首创;

天爵自高。 上联典指后魏·薛孝通,平萧宝夤,首创大义,封蓝田县子。下联典指后魏·薛聪太,为治书侍御史,文帝欲进其位,聪太固辞。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荣也。”翔河东之凤;

尊关西之师。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字伯褒,河东汾阴人。十二岁能写文章,与两个侄子薛德音、薛元敬并称“河东三凤”。历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有功,封汾阳县男。曾上书谏阻秦王攻猎。武德中卒。年三十三岁。王哭之恸。下联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亲,河东汾阴人。先后在北齐、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司台湾省。后被炀帝杀害。其诗词不达意藻华艳,少数边塞诗较为雄健。专精好学,素著才名,有诗文集七十卷。三箭定天下;

一笺传古今。 上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一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劂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的赞歌。后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下联典指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父薛郑官蜀早亡,母孀居贫困,遂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名士韦皋、元镇、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与之唱和。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今其地有薛涛井,相传乃薛涛制笺汲水处。所作情调感伤。明人辑有《薛涛诗》。悬车宗广德;

讲学绍文清。此联为清代杭州知府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楹联多收于《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中。黑潭千载洁;

玉泉一堆香。 此联为云南昆明黑龙潭畔明代学者薛尔望祠联。薛尔望不愿称臣于清,率妻儿七人,投黑龙潭而死。六代江山纵临洮;

一门鸑鷟起人文。 此联为清代进士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字慰农,全椒人。知嘉兴,有政绩。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花笺名碗香千里;

云影波光活一缕。 此联为成都市薛涛井联。薛涛井位于望江楼公园建筑群内,“薛涛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编修周厚辕手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及己作《薛涛井》诗各一首,刻于石牌旁。魏宫人神针妙技;

蜀秘书锦笺乐诗。 上联典指三国魏·薛灵芸,下联典指唐·薛涛。 理学名臣,敬轩重望;

龙门良将,仁贵英风。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薛瑄(1389~1464)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论道有灵异,文武双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诗书并美信誉高。 上联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论道,定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一只脚残废,八岁能文,喜谈军事,后从军三十余年,官至指挥佥事。下联典指清代医学家、诗书画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以医名。诗书画亦精妙。尝自题云:“我自濡毫写楚词,如何人唤作兰枝。风时雨露君看遍,一笔何尝是画师。”有《医经原旨》等著述。生意此时多,正光转绿萍、气催黄鸟;诗怀何处寄,是人归雁后、思发花前。 此联为薛氏宗祠联。全联典指隋代诗人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支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 此联为安徽省全椒县复兴镇薛氏宗祠联 薛家窑黑陶、薛氏洞藏酒、徐州奚仲文化艺术会馆、中华薛氏赋、古今薛氏辞赋全集等 。

薛姓的来源是:

薛姓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在史籍《魏书·裴庆孙传》中记载。吐京,在今山西石楼西北部十五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期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

薛姓的分布:

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1%,占山西省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这两省薛姓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54%。

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南、福建、山东,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国的薛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东南、西部的四川为中心的三块薛姓聚集区。

-薛姓

薛仁贵有五子,薛讷, 薛慎惑、 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薛仁贵还有两个孙子,名薛嵩、薛昽,还有曾孙薛平,薛平的儿子薛从。

(一)薛仁贵五子:

1、长子薛讷(649年-720)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人物薛丁山的原型,薛讷字慎言,薛讷在薛仁贵死前只是个小县令,49岁被武则天提拔为幽州太守。

在玄宗时期长期跟突厥做战,后随阿史那等将领征吐蕃,雪父亲的大非川之耻,他是大气晚成的将军,玄宗爱将,后被追封位羽林大将军。

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新唐书》说他: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2、薛慎惑,官至司礼主簿。

3、薛楚卿、薛楚珍,史载二人好文,其后代史无记载。

4、薛楚玉:曾任平卢营口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后来被人告发渎职,免其官,由 安禄山取代,他的离职加快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说是渎职,其实原因很复杂。

主要原因还是在与他们兄弟两个的军事变革和朝庭对节度史势力的节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

(二)薛仁贵两个孙子:

1、薛嵩,薛楚玉之子。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2、薛昽(《旧唐书》作薛崿),薛嵩之弟。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洺州。

后入朝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洺州刺史。田承嗣引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三)薛仁贵其他后代:

薛平,字坦途,薛嵩之子。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从,字顺之,薛平之子。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扩展资料:

薛仁贵宗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河东薛氏为蜀汉蜀郡太守薛永之后,薛永之子薛齐因蜀亡而迁至河东汾阴。薛齐长子薛懿生有三子,分为三房,其中次子薛雕号“南祖”。薛雕的四世孙为北魏河东王薛安都,薛安都的六世孙即为薛仁贵。

薛仁贵的曾祖父是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薛仁贵的祖父薛衍是北周御伯中大夫;薛仁贵的父亲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

薛仁贵-唐朝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薛仁贵是唐朝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安东都护。终生喜穿白袍,因之,白袍即薛仁贵,薛仁贵即白袍。他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大战40年,功勋卓越。

在朝鲜和象州的政绩也非常突出,他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句丽国”、“爱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勋。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

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玄孙薛从,官至上将军、河东县子。所有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和其它河东薛氏裔孙三百三十余位文武官员,为唐朝立国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继的二十一位皇帝尽忠报国,为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

因此,“薛家将”是中国古代“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整个显示了以白袍薛仁贵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跃着“白袍文化”的光辉。薛仁贵,一个让华夏民族骄傲的子孙,一个必须让人尊重的英雄,“白袍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

-薛仁贵

河东薛氏自晋迄唐,延绵不绝长久不衰。与其它著姓比较而言,河东薛氏较多地保持了东汉世家大族的特点:儒学继世,门风古朴;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历数百年不离其根本所在之地,因而具有更为强大的宗族势力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永嘉丧乱之初,河东薛氏凭河自固,自保不迁,曾参与前、后秦关中政权,北魏占领河东以后,薛氏集体入魏。

举族归附,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先决的,由于汉帝国瓦解以后,中国社会饱受阶级矛盾、加之生产力低下和天灾、战乱、人祸等威胁的民众,只能依附于地方上拥有势力的豪强,才能谋求生活的安定。作为豪强的一方面,其与民众的连带关系对于维持自身势力是有利的,作为汉代乡里制瓦解的结果,人们以豪强的特定之家为媒介,期望组成古老血缘和新的地域结合体。

依附于豪强的族民,常用宗族,宗亲、族亲等用语来相互称谓。在此连带关系中,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成为媒介,他们与豪强所蓄佃客那样的隶属民有所不同,基本上可以说是自由民。一方面有着身份自由,另一方面又依附于豪强,在其影响下生存。此种看似矛盾的关系正是北朝豪强共同体的特征。

当时的地方豪强与归附的族人间的关系不存在土地、生产资料等手段之有无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豪强赈恤宗族中穷困者,费尽心力扶助其生活,还要指导日常农活,调解纷争。面临外敌,则团结族人以图自卫。当此之时,豪强倾其所有的情况很多,此种行为后世的史料中常用“轻财重义”、“轻财好施”等语言来记载和评价。

此种无私之心以及来自宗族内部的信任,成为当时地方豪族共同体不可缺少的精神要素。为了度过六朝时期充满苦难的艰难岁月,人们就是如此被置于超越自我之立场的。

六朝宗族的主要功能是“族人救济”,史料中一般都称为义田或祭田。族人救济更多是维系同族内部的自发性救济行为,不同于近世有制度保障的宗族制物质基础:宗族共有地。这种救济行为与其说是一种高尚道德心之表现,不如说是于当时宗族组织的恢复、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制度性产物。

此类自发的族人救济,对于强化宗族的凝聚力,使宗族组织得以再建和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种行为可以提高族首在族人中的名声,获得本人入仕机会,提高个人和家族整体的社会地位。

永嘉丧乱后,河东薛氏历经十六国和北朝,始终保持着比较保守的门风。虽然历经无数变乱,即在胡族政权中为仕,亦与胡族政权保持着或隐或显的民族和文化隔阂。

从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来看,河东薛氏或者不如南渡的士族扬名显世,但历经百年不离其根本之地,基础越来越巩固,与移植江东的士族难于固本大为不同,不仅没有因为北方胡族政权频繁易手而衰落,反而更加屹立不倒,一直到隋唐时期还依然保存着固有的传统势力并发扬光大,现留存于山西省万荣县的薛强堡就更加有力的佐证了这一历史特例。

晋末宋初时,薛氏有房支南下,居于襄阳;薛安都房支在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即刘宋元嘉二十一年南迁也寓居襄阳。薛安都在南,追随襄阳乡里柳元景频立战功,获取政治地位,但仍保持武勇豪侠的家族门风;“义嘉之乱”中,薛安都势力颇盛,是响应晋安王刘子勋力量的主要核心人物,刘彧平乱后薛安都等大部入魏,在京师平城和河东乡里皆有田舍房宅。

薛氏留北房支地方势力强大,多次起兵反乱,北魏朝廷“以薛治薛”,对其封赏颇厚;薛安都北归使薛氏家族地位获得更大提升,为薛氏家族入列郡姓增添了很大的筹码。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自南北归的南祖房多仕东魏北齐,原先留北房支或居华州夏阳封地,或在河东有较强的宗族势力,多倾向于加入关陇军事集团。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河东薛氏家族本身出现了族风分化。

从史料上看,南祖系主要是武人官僚家族,这点从其后裔薛讷、薛嵩等的任职和经历就能说明问题。

而西祖系子孙不断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并且在家族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到隋代就出现被时人喻为“一代文宗”的薛道衡。西祖系文化素养整体的转变是其进入唐代达到鼎盛一个重要的原因。南祖系与西祖系的分化使他们在分房以后的发展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薛氏从西晋时期就定居在河东地区,而后在政治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薛辩曾祖薛兴任晋尚书右仆射。从南北朝到隋唐期间的三、四百年问,薛氏作为一个地方豪族社会地位显著,其社会地位对了解一个士族非常重要,一个士族的社会地位是通过各个方面表现的,但政治地位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地位一直被视为判别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薛氏是河东地区三著姓之一。

北魏太和中,孝文帝“定四海士族”,标志着北魏门阀体制的确立,薛氏于北魏孝文帝定姓族时被列入郡姓,跻身士族之列。

关于士族评定标准,由于《魏书》阙载,历来多有异说:一类以柳芳《氏族论》为代表,认为四姓为四个门第等级;一类以《通鉴》为代表,认为“四姓”为崔卢郑王四大家族,历代史家多取柳芳之议,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一个以北魏帝室为轴心,以婚姻为纽带的政治性门阀集团逐步形成,新的社会秩序得以确立,深刻影响了北魏后期的政治走向。此一时期,盛行家庙,即在家宅厅堂祭祖,此风俗一直延续到初唐,史上称之为“寝祭”。与寝祭是家庭内例行之事不同的是还有大家族的墓祭。但与明清时期专建祠堂作为宗族祭祀场所的制度不同,无论寝祭还是墓祭,祭祖的主体只是家族,而非宗族。

士族与贵族的差异在于当时无世袭封君的法律保障,这种区分对于解析北魏历史显得尤为必要。当时的贵族主要指拓跋宗室和鲜卑勋贵;而士族则主要指魏晋以来居于中原本土的世家大族以及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地方豪强,河东薛氏当属于后者。

孝文帝太和改制的初衷,在于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这两类具有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世家大族整合到统一的政权体制当中,这种努力后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最为突出的结果是鲜卑上层权贵与汉族士族大姓在政治上合作,确保了皇权的正常运转。

但是,这种上层门阀垄断地位的维持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原因主要是这类改制是以牺牲下层武人仕途为代价的。从史料记载来看,太和改制为北朝皇权的巩固、官僚机构的完备、民族融合的加深以及整个北方社会的历史整合创造了先决条件,但其代价却是以北魏末年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北魏王朝自身的覆灭为代价的。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人所看重的是每代家族成员所任官职的高低,而非仅靠祖先任高官就能成为士族。那么取得累世官宦就成为列身世家大族的先决条件。

河东薛氏是如何取得累世官宦这个条件的呢它是否像山东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等那样凭借本身所传家学获取官职的呢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分裂与动乱是这一时代的经常现象。相对于当时的南方,北方陷入了长久的动荡。要想在这个时期能够自保,拥有强大的武力就成为必要条件。

河东薛氏是从巴蜀迁徙而来的,初期户数仅有5000。

南北朝时期的薛氏主要居住在河东地区,虽然占据的地域不广,但他们往往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带来相当的威胁。这个威胁是两方面的,一是军事上,二是经济上。河东及其周围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有汉人、山胡、卢水胡和氐人。薛氏往往与卢水胡人联系起来进行平叛活动。如太平真君六年(445)氐人谋逆。薛永宗起兵后,立刻与两个月前在陕北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起事的盖吴互通声气,给北魏政府以莫大的压力。又如太平真君五年(444)薛安都当时和东雍州刺史沮渠秉一起反叛。身为北凉王族后裔的沮渠秉即是卢水胡人。后薛安都南投刘宋,参加了北伐,成功攻下卢氏县、弘农、陕县等地,对北朝有一定危胁。当时北方地区氐人、胡人经常反抗北魏的统治。

胡白龙子反叛,北魏就命西祖系的薛谨和镇南将军奚眷征讨。

薛氏对北魏经济上的威胁主要是盐税方面。南北朝时的河东地区分布大量的盐池,是著名的盐产地,如猗氏县、安邑县、解县都盛产盐池。北魏若要从盐池取得税收,就必须要维持这一地区的安定。可薛氏往往会占据盐池,使北魏政府不能收取盐税,极大地影响了财政收入。如“薛时、薛风贤反于正平,薛惰义屯聚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长孙)稚上表日:‘盐池天资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均赡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乱,常调之绢,不复可收。仰惟府库,有出无入,必须经纶,出入相补。略论盐税,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于畿甸。今若废之.事同再失。臣前仰违严旨,不先讨关贼而解河东者,非是闲长安而急蒲坂。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

从长孙稚的表奏可以看出河东的盐税对于北魏经济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取得盐池之利,保证河东的安定就显得非常的突出了。而达到这一目的较好的办法就是朝廷必须要得到当地宗族势力强大的薛氏的合作,与此同时薛氏也取得了成为士族的一个条件——累世官宦。

河东薛氏的明显特征是属于由蜀入北的豪强家族,这与其他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姓迥然有别,汉魏以来,薛氏家族有文采,有骨鲠,负盛名,威武人物代有人才,这似乎成为后世河东薛氏的家传“门风”。

在对薛氏世系的考证中,正史中均详细介绍了薛安都、薛辫子孙直至北魏末一直为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河东薛氏分三著房:北祖房、南祖房和西祖房。通过上述对河东薛氏世系的考证,发现即使南祖系与西祖系都是累世官宦,但两系仍有一定的差异。以下比对两系之官职。

南祖系官职表:薛奂右光禄大夫;薛弘敞泰州刺史;薛安都平北将军、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徐州刺史;薛真度荆豫华扬州刺史、征虏将军;薛硕明清河太守;薛道标平州刺史、相州刺史、泰州刺史、镇南将军;薛道次南中郎将、安远将军、泰州刺史;薛怀彻征虏将军、车骑将军;薛怀吉骠骑将军、恒农郡守、益州刺史、梁,14刺史、汾州刺史、并州刺史;薛怀直京兆内史、卫大将军;薛怀朴恒农太守;薛怀景征南将军、河东太守;薛怀倩抚军将军、征南将军、益州刺史;薛达车骑都尉、汉阳太守;薛保兴平州刺史、青州乐安郡守;薛峦抚军将军、开城大都督;薛湛儒司空水曹参军;薛橙伏波将军、镇远将军、仪同达将军;薛承华司徒从事中郎、河东邑中正、安南将军、光禄大夫;薛舒嗣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

《魏书·薛安都传》校勘记云:此《传》载安都及其子孙生前曾任、或死后追赠秦州刺史共五人,此疑皆泰州之讹。

泰州乃治河东蒲坂,是薛氏本州,当时以本州刺史为荣,故祖孙多居此官。若是秦州和薛氏毫无关系,便不可解。

又,此州虽或先曾又秦州之称,但此时早己名泰州。据此中“秦州”皆改做“泰州”。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薛氏南祖系任职的一些特点:“南北朝时期的刺史经常加持节诸军事,属于武职。”。

南祖系任官多刺史,将军一类职位,如“泰州刺史、平州刺史、相州刺史、征虏将军、安远将军、抚军将军”等,因此南祖系可以称作武人的官僚世家。在二十人中有十三人出任过刺史或太守一类的官职,占总人数的65%,任官地点较为分散。虽然有多人曾任泰州(治所在河东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益州(治所在晋寿,在今汉中以南)、恒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北)等地的刺史或郡守,但也有任平州(治所在肥如城,在今河北卢龙)、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州(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任官的。从总体看来还是相当的分散的。

西祖系官职:薛兴晋冀州刺史;薛陶梁州刺史;薛强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薛辩东雍州刺史、并州刺史。薛谨河东太守、秦州刺史;薛洪祚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镇西大将军;薛洪隆阳平王国常侍、河东太守;薛瑚河东太守、州治中别驾、仇池都将;薛昂河东别驾;薛庆中书博士;薛胤义阳道都将、立忠将军、河北太守、玄瓠镇将;薛崇业汝阴太守;薛麟驹中书博士;薛凤子太子詹事承、华州中正、治书侍御史;薛骥奴州主簿;薛聪治书侍御史、直阁将军、齐州刺史;薛道智尚书郎;薛仙智郡功曹;薛昙贤国子博士;薛和谏议大夫、通直散骑常侍、左将军、南青州刺史;薛芳奉朝请;薛敬贤巨鹿太守;薛隆宗太原太守;薛裔左军将军、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洛州刺史;薛孝绅前将军、太中大夫;薛修仁司空行参军;薛玄景陈留太守;薛庆集侍御史、征虏将军、沧州刺史;薛英集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薛景茂司州记室参军、猗氏令;薛孝通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常山太守;薛长瑜征东将军、洛州刺史;薛景渊尚书左民郎;薛元信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薛善河东郡守、隆州史、益州总管府、开府仪同三司;薛慎御伯中大夫、湖州I刺史;薛端丞相东阁祭酒、河东大中正、侍中、蔡州刺史、基州刺史;薛裕丞相参军事;薛温上黄郡守、燕郡太守;薛道衡内史侍郎、邛州刺史。

以上反映了西祖系任职有文职亦有武职,没有南祖系任武职的比例大。而其出任地方官的比例与南祖系基本一致,在有记录的四十个人中共有二十六个人出任过地方官,同样占总数的65%。但又非同南祖系仅出任地方官,在他们出任地方官的前后,还曾任职于中央政府。

另一个,与南祖系不同地方是西祖系有多人任奉朝请、中书博士、著作佐郎一类的文职清要官,此后升职也多为郎、丞、御史等,这是山东第一流高门的升职途径。

西祖与南祖的差异也由此开始显露。

北魏之前,河东乃至关中、中原地区向无族姓,因而分族定氏一以官爵为标准;而铨定素有门第传统的汉人士族的标准,除了当朝官爵外,还多了一个传统与习惯的“魏晋旧籍”。那么,入魏官爵和“魏晋旧籍”双重标准问题的矛盾如何协调统一呢?不能不说,这是对当时汉人世家大族“定郡姓”的历史性难题,后来一千多年的事实证明,隋唐至宋明多依“魏晋旧籍”。

河东薛氏因为累世官宦,跻身魏晋旧籍著姓,堪为千载一瞬的历史机遇,也是当时的特例,虽然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薛氏并不能得到社会尊重,因为他们是凭借家族武力和河东地区的特殊地位而换取的著姓官宦。当时文化素养是一般世家大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门阀世族异于寒族的主要特征。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业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

第一流高门得到官爵就是凭借其本身良好的家学传承。因此薛氏家族要想成为全国性有影响力的家族,就要逐步从武力大族转到文化大族。而要具备累世学术,最基本要素就是产生良好的家学门风。

那么,河东薛氏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呢

南祖系从北朝至唐基本上保持着武人官僚家族的特点,虽然有个别人物出任文官,如薛承华曾任河东邑中正,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从其后裔薛楚玉、薛嵩等的任职与经历就能说明问题。

到南北朝后期,薛氏西祖系在任职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多人出任中书博士、国子博士、治书侍御史等职,主要原因就是西祖系由武人世家向文人世家转变,这说明薛氏在文化修养方面已经具备担任文职官员的能力。

《魏书》记载“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谨命立庠,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于是河汾之地,儒道兴焉。”。薛谨自太武帝始光中就注重文化。薛谨子薛瑚,“少有节操,笃志于薛,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薛谨的孙辈薛麟驹“好读书。举秀才,除中书博士”。其从弟薛聪则“博览坟典,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薛瞵驹长子薛庆集更是“颇以学业闻”,文章“词义可观”。。薛庆集之侄薛端和薛裕都是“励精笃学,不交人事”。薛端子薛胄则“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

从以上所征引的记载说明,西祖系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至南北朝末期和隋唐初期,薛氏家族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一流的文人。如薛孝通,“博学有倩才”,并且留下“文集八十卷,行于时”。薛孝通子薛道衡,成为薛氏在北朝政治文化两方面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专精好学,年十岁,讲《左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河东裴谳称赞他为“关西孔子”,已经成为经学大师。薛道衡不仅经学上很了不起,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陈使傅肄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缉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其后有“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的称誉,让素来轻视北朝文人的南方人士也对他赞叹不已,成为“一代文宗”的骄子。其子薛收、孙薛元超、曾孙薛稷同样以文学知名,并有多方面建树。

到隋朝末期,薛氏西祖系与南祖系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差异,即西祖系从武人家族逐渐转变为文化大族。西祖系的转变从北齐与北周时开始,随着薛道衡的出现而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从一定程度上讲,对薛氏西祖系进入唐代达到极盛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而南祖与之相反,逐渐式微。

从以上分析看,薛氏家族凭借其武力见长和河东地区的经济地位登上政治舞台,取得了跻身著姓的资本——累世官宦。薛氏家族的主体西祖系与南祖系却因为自身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南祖一支基本上还是凭借其善战的特质保持其武职官位,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他们就不能很好的转变和适应。而西祖则逐步由武力家族转化成文化士族,顺应了时代的改变,在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批全国知名文人,并掌握了一些部门的清要官职,对后世西祖系取得极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综合史料,河东薛氏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勇武善战的上等士族,魏晋时期从巴蜀之地迁徙到河东地区。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旧唐书》薛氏部分世系校正入手,充分利用传统的历史文献和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墓志,对世系进行考证,整理出一个较为清晰正确的世系。经过校补,发现薛氏部分错漏是相当多的,如姓名、辈分、官职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和失载。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河东薛氏家族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薛氏家族从西晋就已定居在河东地区,利用其自身善战的特点,抓住河东地区盛产食盐,对国家财政收入非常重要这一有利情况,服务于当时政权,获得累世官宦,从而由地方上的豪族成为士族。但薛氏在南北朝时期担任的官职主要还是以地方官居多,远不能和当时第一流的士族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容斋随笔》《宋书》《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晋书》《旧唐书》《金明馆丛稿二编》《宋书》《权载之文集》《宋史》《四部丛刊初编》《南齐书》《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册府元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梁书》《魏书》《元和姓纂附四校记》。

薛仁贵 薛宝钗

明三朝之重臣阳武侯-- 薛禄

一级上将,薛岳,原名薛仰岳

薛登的裔孙薛鉴,于汉初时被封为千户侯。

此外,还有隋朝诗人薛道衡。

唐代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涛、文学家薛用弱,反唐中里的薛刚。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史学家薛居正。

南宋文字学家薛尚功。

明代学者薛瑄、散曲家薛沦道。

清代医学家薛雪、改良主义代表薛福成等都是历史上的薛姓名人。

…………薛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十八大姓…………

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

薛姓起源

薛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其国人在薛侯的领导下安分守己地生活着,对当时诸侯争霸采取不参与政策。迫于齐国的强大,当时众小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屈服,独有薛侯不听命于齐桓公的调遣。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竟遭到国力弱小的薛国国君的挑战,齐桓公恼羞成怒,假借周天子的名义,降罪于薛侯,将薛侯的爵位降黜一级,由侯贬黜为伯。大约在战国中期,薛国被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大、拥有百万大军的楚国所灭,国土臣民尽归于楚。国破家亡的薛公子登不得不听任楚王的派遣,楚怀王封其为沛公,强令登仕楚为官,为自己服务。悲愤满怀的公子登就任未已,即趁机离去,辗转隐藏于市井赌徒之间,为了纪念失去的国土,他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人称他为薛公。

薛姓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

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些,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

薛姓起源有三:一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济宁),得任姓传至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说他是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腾县东南),称薛侯,建立薛国,曾一度迁邳(今山东微山西北)

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

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为氏

另一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此,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

薛姓除此两个起源外,还有他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的

薛姓的起源地应在今山东腾县一带,但薛姓几乎从一出现,就开始了迁徙的脚步起初只是在小范围内移动,到汉时,已有薛姓人薛饶在长沙做官,薛饶之子薛愿,又自山东迁为洛阳太守,落籍该地数传至薛永,因避难随刘入蜀地,为蜀郡太守其子薛齐于蜀亡后降魏,被拜为光禄大夫,迁居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以后成为河东一带望族,世号"蜀薛"薛齐有二子:懿,始薛懿任北地太守,袭鄢陵侯,有三子:长子恢,河东太守,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薛姓在魏晋南北朝之际,族人已遍及北方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集中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并形成了主要繁衍中心西晋末年,大批中原土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的,更有人远播海外

薛氏共祖:

→09禺号

→10禺京

→10倕梁

→13牛黎

→13番禺

→22奚仲,妊奚,禹时车正,封于薛,食采于奚(邳,微山县)

→23主车,封于薛

→34仲虺,奚仲12世,任商汤左相,复居薛

→74薛愍侯洪,战国时为齐所灭,历夏商周凡64世

→75薛登,为楚怀王大夫,赐沛邑(沛县)→薛姓始→

→76

→77薛倪,楚国令尹

→79薛鉴,刘邦千户侯

→84薛广德字长卿,沛郡相(濉溪西北)人,汉元帝(B48-33)谏大夫\长信少府\御史大夫\县其安车传子孙

→85薛饶

→86薛愿,东汉淮阳太守,山东迁淮阳

→87

→88薛汉字公子,后汉淮阳人,C25博士\千乘太守,弟子有犍为杜抚\会稽澹台敬伯\钜鹿韩伯高

……

人物简介 简介 生平

宝塔高耸擎云天,三贤故里多俊贤。在临渭区官底镇下薛村,长眠著一位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明代关学重要传人,史称“关西夫子”的薛敬之。

薛敬之(1435年—1508年),字显思,号思庵。他天生姿容秀美,美须髯,腹有7颗赤痣,左膊有一胎Y带来的“文”字,黑入肤Y。5岁即喜读书,不与同龄小孩玩耍,尊儒重道,乡人以道学呼之。

年龄稍长,拜明代理学大师周惠(号小泉)为师。每天闻鸡而起,到周家门前等候开门。进门後扫洒设座,跪而请教,执礼甚恭……从此,就有了“周门候启”的典故。他对人说:“周先生品行高尚,学近尹洛(指宋代程颐、程颢),我以为师。州陈云逵洁身自好,事必躬亲,我以为友。我所以有今日者,多此二人之力也。”

景泰七年(西元1456年),薛敬之为渭南学生。自为学生,举止端严,不同於流俗。十六七岁即应乡试(科举制度中的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应乡试十又二次。考试成绩总是居於上等。提学皆优异之,不以学生待之。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被县上推荐入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观其言行举止,太学生们都惊呼“关西(潼关以西)又出了个横渠(北宋哲学家张载,今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在太学Y,他与开创江门学派的广东新会人陈献章齐名。

不仅如此,薛敬之也是个大孝子。在太学期间,二老相继去世,闻听噩耗,悲痛欲绝,他竟赤脚哭号奔丧。当时积雪盈尺,泥泞遍道,亦不知避,後来因此落下了终生脚疾。母亲爱吃韭菜,母去世後,他终生不忍食韭。

上司为其文章惊奇,又观其身材高大魁伟,于成化二十一年(西元1485年),薛敬之被提拔为山西应州知州。当时多以进士举人为知州,而薛敬之却以岁贡(州府县选送入国子监的生员),可见薛当时之影响。

在应州任上,他鼓励民众耕稼纺绩。春耕生产时,他亲到田间视察。有家庭困难者,就送给种子。民贫不能婚丧者,给予资助。买母畜数十,送与孤独,令其繁殖。不三四岁,应州积粟四万馀石,干蔬万馀斤。随即,遇上荒年。应州民众免於饿死,还有三百馀家逃荒者返回,皆予衣食,修葺其屋。又立义冢,埋葬死於道者。获盗贼,不轻贷,故道不拾遗。尤重学政,常为穷学生提供灯油纸笔。他倡导在应州修建了儒学明伦堂,并亲笔撰写了上梁文。

应州南山有虎患,他仿唐代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写《祭鳄鱼文》,为百姓除患。薛为文祭之,曰:“吾无虐政於民,而虎何居食吾赤子?”旬日,虎渍于壑。肖家塞北,瀑水涌出於中田,势汹,若将溺人。先生祭之曰:“是将没吾民乎?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痛自刻责。忽瀑水如鸣雷下泄,人得不溺。有狐狸精为妖,民惊恐。先生祝神明,狐死,不为妖。应州有井,水黄且咸,不可人食。忽一日,复为白水,其味甘。若此者,皆先生善政之徵验也。

应州有一木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弘治三年(西元1490年),时任应州知州的薛敬之亲自主持修缮,并欣然提笔,写下“玩海、望嵩、挂月、拱辰”8个字,制成4个匾,分别悬挂在木塔第5层的东西南北4个方位。今仍存3块,唯“挂月”匾下落不明。

应州人感激薛敬之的善政,为其立有生祠,感其恩德,祈祷长寿。还立有《应守薛君政德碑记》石碑,以报先生。薛敬之的政绩,不仅为老百姓称道,也得到了朝廷认可。史称其“奏课(官吏的考核成绩)为天下第一”。时巡抚诸老,深异先生,累荐于朝。“谓先生学行才术,非徒止区区郡邑已也”。

孝宗弘治九年(西元1496年),薛敬之迁金华同知(副官之名)。东南学者陈聪等数十人登门求教。在金华为官二年,即辞职回家。

薛敬之为官政声斐然,然而更让其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思想和著述,他与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陈献章并享盛名,所著有:《思庵野录》、《道学纂统》、《洙泗言学录》、《尔雅变音》、《田畴百集》、《归来稿》及《定心性说》。薛敬之的学说,注重“理气”,认为“一身皆是气,惟心无气”,“未有无气之性”。“风雷变化,气使然也”。主张宇宙遵循“无极—太极—天地—五行—四时—人”的演化过程。关学起于北宋眉县张载(横渠),传于薛敬之,使其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一家。

辞职10年後,政德三年(西元1508年)二月二十七日,薛敬之卒于家,终年七十又四。曾师于薛的关学集大成者、礼部侍郎高陵学者吕刮其撰写了碑文,史载葬于渭南西五里铺之南。薛敬之的事迹後被收入渭南乡贤祠,时任渭南主事张治道为其撰写了《思庵薛先生入渭南乡贤祠记》。

薛敬之的後人——官底镇下薛村薛姓人,每年清明都去渭南扫墓祭祀。直到解放後,薛氏坟茔仍有10亩坟地,并请有专人看管。1963年建设毛巾厂时,相关部门通知下薛村薛敬之後人去迁坟。现年72岁的村民薛庆元受族人之托,带领其馀5人前去搬遗骨,当时负责看坟的员张村员忠义接待并参与了全过程。搬回後,重葬于下薛村北薛氏祖茔至今。如今薛敬之的後人分布在下薛村、下薛新庄和蒲城县原任乡的庵前村(庵前疑为庵迁变化而来)。

夫子一生好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通晓。一日,番邦派使节来朝,献上珍禽异兽,并附有连环战表。宣称如若你朝识得此物,便心服口服,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否则便自立为王,分庭抗礼,皇帝一听便急招殿前文武相辨。

只见此物“体大如犊,尾细如鼠,嘴巴尖长,两眼突出”,百官面面相视,无一人识得,情急中有人向皇上推荐薛敬之:“此人或可知晓。”皇帝急宣薛敬之入朝。听朝臣描述,夫子已猜出七厘八分,他偷偷在宽大的袍袖中藏了一只猫。及至在朝堂见到那怪物,他立马断定“鼠精也!”随即从袖中放出猫来。那怪物一见慌忙逃避,身体瞬间缩到尺余。夫子笑道:“果然是鼠!老鼠再大也畏猫,尔等再强也是我大明的臣子!”来使见被夫子识破,又献出一禽:形似凤,色如火。夫子立马道:“火鸡也!”使节问:“吃什N?”夫子道:“吃铁石也!”随使人喂铁,竟啄之,食完咯咯飞去。来使大惊,赶忙毕恭毕敬地躬身施礼道:“回国定上奏我主:大明尽能臣勇将,不可小觑。愿从此臣服,相安和睦!”

外使走後,龙颜大悦,对薛敬之赞道:“爱卿真有夫子之才也!”薛敬之听罢,赶忙跪拜:“谢主隆恩!”就这样御封薛夫子便传了出去。

有一回,夫子回故里探亲,村人皆出城相迎。夫子撩起轿帘伸首向外探视。不料,一只喜鹊从上头飞过。一滩鸟粪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轿顶上。这扫兴之举,令夫子的喜悦之情大打折扣。喜鹊飞离後,恰巧一只乌鸦飞来,夫子误以为乌鸦所为,用手指著道:“这个虫艺儿要不得!”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下薛村无乌鸦却是事实。数百年来,下薛村Y村外,大树参天,鸟雀成群,唯独不见乌鸦。而相邻不远村庄,树上乌鸦窝比比皆是。人们都说:“这是薛夫子咒的!”只可惜无法为乌鸦 昭雪了,看来这冤案还将持续下去。

相传,薛敬之墓前有两排雕刻精美的石人石马,有一天夫子显灵,弟子吕棺写碑文的石碑夜Y突然光芒四射,白日能如镜照人。若是贪官污吏、行为不端者站立碑前,自己便可亲眼看见已经发黑变坏的肝胆。照後则会回心转意,从此弃恶从善,人曰:“劝善镜”。

汲取日月精华,滋润京兆地气,天长日久,那些石人石马也便有了灵气。夫子悯民疾苦,驱使石牛石马,夜间无人之时代农人耕作。忽一日夫子墓前一匹石马不见了,护陵人四处寻找,後来终於在渭河岸边找到。原来这匹石马夜间耕田完毕已晚,难忍饥渴,跑到渭河去饮水。被一大早去渭河挑水的农妇看见。她用手一指随口说:“这不是夫子的马吗?”这匹石马被揭破了秘密,灵性尽失,无法再返回墓地,从此便永久地蹲在了渭河之滨。

行文至此,还要特别说一说文头这张薛敬之和夫人薛李氏的照片。後人敬仰先祖的学识和品德,每年春节清明都要把珍藏的古老神轴悬挂参拜。“文化革命”中破四旧,各家的神轴都被收缴到官底公社戏楼前统一焚烧消毁。当时有位薛姓人在场,他甘冒政治风险,偷偷把薛家的神轴藏了起来。後来村人薛成信从神轴画像上翻拍下来,这才有了如今这张难得的薛姓祖先的照片供後人敬仰。

先贤言行成楷模,夫子遗风化故里。下薛村以薛夫子为荣耀,以薛夫子为楷模。人们尊老爱幼,教子读书,邻里和睦相处。每逢春节清明结伴而行,飨食祭祀,追终思远,怀德报恩。夫子崇尚道学,村人不守陋习。从古至今,下薛村人过年不贴门神,平日不记号月。守四时而作,男耕女织,日子越过越红火。

光阴荏冉,五百多年过去了,但有关薛敬之的美丽传说还在家乡人口中代代传颂著。

作品一览 薛敬之所著

《思庵野录》、《道学纂统》、《洙泗言学录》、《尔雅变音》、《田畴百集》、《归来稿》及《定心性说》。

思C野录

心乘气以管摄万物,而自为气之主,犹天地乘气以生养万物,而亦自为气之主。

一身皆是气,惟心无气。随气而为浮沉出入者,是心也。人皆是气,气中灵底便是心。故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

心本是个虚灵明透底物事,所以都照管得到。一有私欲,便却昏蔽了,连本体亦自昧塞,如何能照管得物?

学者始学,须要识得此心是何物,此气是何物,心主得气是如何,气役动心是如何,方好着力进?面去。

千古圣贤,非是天生底,只是明得此心分晓。

天地间凡有盛衰强弱者,皆气也,而理无盛衰强弱之异。先儒谓“至诚贯金石”,则理足以驭气矣。

心便是官人,性便是个印信,情便是那文书,命便是那文书上说的物事,文书或写得好歹,说得利害紧慢,便唤做才。这一弄事物,不是气怎么做的?便唤气。故心、性、情、命、才、气本同一滚的事,更何异?

德无个大小,且指一物始根,便是大德;发生条达,千枝万柯,都是那根上出来,便是小德。

接事多,自能令气触动心,敬则不能为之累,否则鲜不为之累。

心之存,则海水之不波;不存,则沙苑之扬灰。

仁则是心求仁,非一方也。但心有所存主处,便是求仁。观诸孔门问答,可见师之教、弟子之学,都只是寻讨个正当低心,心外无余事。

《太极图》明此性之全体,《西铭》状此性之大用。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标贴出个心之体用来。程子因而就说个“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包括这两句。

“有朋自远方来”,与“天下归仁”之旨同。

“活泼泼地”只是活动,指鸢鱼也。便见得理气,说得面前活动,如颜子“卓尔”,孟子“跃如”模样。

天地无万物,非天地也;人心无万事,非人心也。天地无物而自不能不物物,人心无事而自不能不事事。而今天下只是一个名利关住扎了,壅住多少俊才,可胜叹哉!气化然也。

气化人事,不可岐而二之,须相参而究之,然后可以知天道消息,世道隆替。

因天地而定乾坤,因高卑而位贵贱,因动静而断刚柔,因方类物群而生吉凶,因天象地形而见变化。此圣人原《易》之张本以示人,故曰“《易》与天地准”。

《太极

谁知道唐代薛家一门忠烈,四代元帅的详细资料?

第一代——薛仁贵资料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将,北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