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第1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溃疡的发生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呈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发作,多为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疼痛。此外可伴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的范畴。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总不外乎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气滞血瘀为患。治疗原则以“理气止痛”为常法,兼以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根据寒、热、虚、实、在气、

在血的不同,分别施以温、清、补、泻、行气、活血等法。

方一金延桔槟汤加减(董建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金铃子10克,元胡索5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5克,枳壳10克,黄连2.5克,吴萸1.5克,乌贼骨10克,煅瓦楞12克,佛手片5克,炒五灵脂10克。

功用调血和气,疏肝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属肝胃不和、气血瘀阻者。症见胃脘疼痛、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渴干苦、纳差、大便结、小便黄,舌边紫,苔中心黄腻,脉弦。

方解金铃子入肝,行气通滞;香附理气开郁,主入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元胡索活血利气,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以上三味配合,活血止痛,理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元胡索、香附、金铃子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以枳壳,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黄连、吴萸清火解郁行气;乌贼骨、煅瓦楞止酸;佛手宽胸除胀止痛;炒五灵脂活血化瘀。

药理延胡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实验性胃溃疡。乌贼骨、煅瓦楞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黄连及小檗碱均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吴茱萸具有对抗胃溃疡,镇痛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温胆汤加味(步玉如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竹茹20克,生姜10克,法夏10克,茯苓16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炒枳壳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

功用清化痰热,行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证属痰热郁阻者。胃脘胀闷疼痛,饥时减轻,食后加重,不喜按压。时有恶心、嘈杂、腹胀、口苦、不思饮、大便干溏不调。舌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滑。

方解方中竹茹清热化痰;生姜、法夏降逆止呕;茯苓、陈皮健脾除湿;枳壳、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

药理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抗溃疡。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促进胃肠运动,止呕。茯苓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降低胃酸浓度。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川楝子调节胃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化瘀生肌汤

出处《北京中医》

组成五灵脂6克,当归、延胡索各10克,没药5克,黄芪12克,珍珠末0.3克(冲服),冬虫夏草2克。

功用活血化瘀,益气生肌。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方解方中灵脂、当归、延胡索、没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黄芪补中益气,且有托疮生肌之用;配珍珠末生肌敛疡,促使溃疡面愈合;冬虫夏草大补阴阳之气。

药理五灵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作用。延胡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实验性胃溃疡。黄芪能降低胃液和胃酸分泌。珍珠末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如症状得到控制改服粉剂,每次服6克。早、午、晚饭前各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按语胃返酸有烧灼感者,加海螵蛸、瓦楞子;神疲气短者加党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柿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阿胶珠、艾叶炭、地榆炭。

方四肝胃百合汤(夏度衡经验方)

出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百合15克,甘草6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

功用疏肝理胃,化瘀敛疡。

主治消化性溃疡,属肝胃气机失常,气血瘀阻,胃络损伤者。症见上腹部疼痛,吞酸嗳腐,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小而弦。

方解方中百合、甘草调中利气而扶土抑木;柴胡疏肝解郁,活血而止痛;黄芩性味虽属苦寒,但与辛温之乌药相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以降胃气;丹参、郁金、川楝子活血通络调气。综观全方,从调畅肝的气机入手,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安胃敛疡之功。

药理甘草有抗溃疡作用,可改善胃溃疡面环境、吸附盐酸、改变胃酸胃液浓度,并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柴胡有增强机体免疫、镇痛的作用。乌药可使麻醉犬在位肠肌蠕动加速、收缩增强。川楝子调节胃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黄芩明显拮抗乙酰胆碱所致回肠痉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钟乳石方(祝谌予经验方)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钟乳石30克,蒲公英30克,肉桂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

功用暖脾温肾,清热燥湿,寒热并调。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不和者。

方解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胃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甘草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苦寒泻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钟乳石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作用。蒲公英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黄柏可增强家兔离体肠管收缩,保护大鼠实验性胃溃疡。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马勃散(丁启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马勃粉100克,鸡蛋壳100克,三七50克,瓦楞壳100克,青木香40克。

功用散瘀止血,行气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恶心呕吐,口苦吞酸,夜寐不宁,大便溏、色黑,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方解马勃辛平,敛疮、止血、解毒;鸡蛋壳咸寒,化痰饮止痛,凉血止血;三七甘微苦温,止血散瘀,止痛;瓦楞壳甘咸平,化痰软坚,散瘀止痛;青木香辛苦寒,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散结通郁。诸药合用,咸寒软坚,散瘀止血,行气止痛,故有止胃痛,愈溃疡的作用。

药理马勃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鸡蛋壳、瓦楞壳有制胃酸作用。三七有很好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可保护胃黏膜。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木香丙酮提取物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用法上药研末,日服3次,每次2~3克,三餐前空服。

方七寒热苦辛方(王文正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熟附子12克,干姜9克,姜川连9克,连翘9克,苏叶9克,香附12克,儿茶3克,白豆蔻6克。

功用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虚实并见之证。症见脘腹胀痛,痞满不舒。

方解药用姜附之热,温散阴寒之气,辛开宣达,以行运化之能;黄连、儿茶、连翘清其邪热,苦降胃中浊气,以调中州。二者并用,则寒而不凝,无苦寒败胃之虑,热而不耗,免辛热伤阴之嫌。又配苏叶、香附、白蔻,取香苏散之意,开胃助脾,调畅气机,平其寒热,健旺中气,复其升降之能。

药理附子能增强虚寒证患者衰弱的新陈代谢功能。干姜石油醚提取物和水提物均能对抗幽门性胃溃疡形成。连翘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有显著镇吐作用。白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溃疡散(吕承全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紫河车粉60克,上肉桂10克,浙贝90克,地骨皮90克,海螵蛸90克,粉甘草30克。

功用补益温中,制酸敛疮,止痛止血。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者。症见胃脘疼痛,形体消瘦,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紫河车益气补精血,用于虚损瘦弱、气血两亏者,为本方主药;上肉桂温中补阳、散寒止痛;浙贝清热化痰散结;地骨皮清虚热,止出血;海螵蛸可收敛止血,制酸敛疮;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

药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紫河车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肉桂有解除胃肠痉挛作用。浙贝具有阿托品样作用,可松弛平滑肌,减少分泌。海螵蛸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

方九甘草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黄连3克,半夏9克,人参9克,大枣12枚。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脘痞腹胀,呕恶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苔白,脉弦细。

方解本方重用甘草为主药,调中补虚;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寒热平调,降逆消痞。诸药合用,共奏补虚消痞之功。

药理甘草有抗溃疡、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抗溃疡作用。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人参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中胃溃疡叫胃脘病。从病症上看,溃疡病有虚、实、寒、热之分,近年来多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以单纯某个证型出现较为少见,以虚实相兼,寒、热、湿、瘀错杂多见,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度精神压力、生存环境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推移,使正虚的发病率下降,而产生湿热、气郁、淤滞、痰浊的机会增多。胃痈的话一般是指胃部疼痛,胃里面长痈的一种疾病。一般是指西医里的胃部溃疡,应该算轻度的胃痈,治疗需要先辩证,只有热邪内盛的证,才适合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这样的话可以使用清热解毒药进行治疗的,另外你需要观察大便,看看大便有没有发黑的症状,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避免熬夜,久坐,因为你现在火热之象比较明显,需要先清热解毒,然后再健脾益气。胃溃疡的症状包括餐后上腹痛、消化不良、腹胀、反酸、烧心、恶心,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在胃镜或者钡餐检查可发现胃内存在溃疡,少部分患者以胃溃疡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胃溃疡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非药物治疗包括减少生活压力、减少应激、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包括胃黏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为更好的治愈胃溃疡,经多年研究,发现中西结合治疗对胃溃疡有明显的效果。它能快速修复胃粘膜,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效果更好。西药:主要是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根除HP防治溃疡疾病复发。中药:辩证施治,对症下药,疗法独特,健脾益气,修复受损胃黏膜,调理肠胃。胃溃疡这些症状不难发现,胃穿孔、出血是胃溃疡较严重的危害,发现上述不适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胃溃疡是一种伤害大、复发率高、难治愈的疾病,运用一般疗法,只能缓解病痛,无法根治,一旦停止用药,胃溃疡很容易复发。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并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尤其是诸多当代名医,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本病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为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从脾胃虚寒夹滞立论辨治消化性溃疡,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其辨证治疗思路及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虚」「滞」是贯穿消化性溃疡的突出病理特点

消化性溃疡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病证范畴。毛德西指出,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依赖于脾胃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及肝胆疏泄功能的正常运作。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肝胆司职,则脾胃升降有序。

若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饥饱失常、劳逸失度,则可损伤中气,致胃无以受纳腐熟,脾无以运化输布。如李东垣《脾胃论》所云:「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与胃不能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气虚既久,进而气损及阳,则形成脾胃虚寒之证。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气亏损,中焦失于温养,日久亦可致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则运化不及,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于濡养,胃络失荣则痛;脾胃升降失常,气滞不行,壅阻中焦,胃络不通亦痛。故可出现以胃脘痛为主症的一组证候群,此即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病理基础。在脾胃虚寒病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如机体遭受不良的情志 ,则可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土虚木旺,肝气横逆,中焦受损,而成肝胃气滞;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则水液不行,停聚体内,蕴为痰滞;胃失受纳,脾失运化,则食饮难消,渐成食滞;阳气亏虚,可致血行缓慢,瘀阻脉络,形成血滞。如此种种郁滞,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均可伴随脾胃虚寒先后发生。

基于以上认识,毛德西强调,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的病理特点:一是「虚」,即脾胃阳气亏虚,因虚而生内寒;一是「滞」,指脾胃气滞,肝郁气滞或肝胃气滞,以及痰滞、湿滞、食滞、热滞、血滞等病理产物。前者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本质,后者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表象。概言之,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可概括为虚寒夹滞,其病位在胃(肠),但与脾、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

温中行滞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根本法则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协同作用,方可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化及其精微的输布。《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土得木而达」,意即脾胃的正常纳化有赖于肝胆的疏泄功能。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为脾胃虚寒夹滞,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升降的前提则在于气机的通畅,故毛德西指出,临证治疗本病时,应着眼于一个「通」字,总以调和脾胃、开其郁滞、复其升降为目的。而通之法,则灵活多变: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为通,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为通,化痰除湿之为通,消食导滞之为通,化瘀通络亦为通。总之,临证治疗的目的即是消除脾胃的虚寒夹滞状态,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腐熟、运化等功能,俾脾阳回复,虚寒得除,气机通畅,郁滞消散,则诸证不复存焉。《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据此,毛德西指出,临证时当以温中健脾、理气消滞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根本大法。

在具体应用温中行滞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时,还需掌握相应的临床指征。参考《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实际,课题组制定了脾胃虚寒夹滞证的诊断标准。主症:1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少便溏,遇冷或劳累后易发作或加重;2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食后腹胀;3舌质淡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4脉沉细弱或迟。次症:1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或伴胸胁胀满,呃逆,嗳气;2胃脘满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舌苔厚腻;3胃痛持久,夜间痛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上述主症1必须具备,再加上主症中的任何一项和次症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夹滞证,运用温中行滞法治疗。

安胃清幽方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方

毛德西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寒夹滞。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机体的「攻防机制」失衡有关,其中攻击因子主要是指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门螺杆菌(Hp)等,防御因子主要是指胃黏膜屏障等。尤其是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筛选、验证,毛德西总结出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本方——安胃清幽方。其药物组成为: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生白术15~30克、生白芍10克、槟榔5~10克、高良姜5~10克、桂枝10克、生甘草10克。方中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两经,补气之中且有升发阳气、托毒生肌之功,用为君药。党参甘平,力能「补脾养胃……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本草正义》);白术甘苦而温,可健脾胃,散寒湿,止吐泻,「服之能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本草求真》),与党参共为臣药。白芍酸苦微寒,功能调和脾胃,以防木旺乘土;桂枝辛甘而温,「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本经疏证》),与白芍合用可调和营血;高良姜辛热,专祛脾胃之寒邪,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之效;槟榔辛苦而温,「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此药宣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本草汇言》)。以上四味,共为佐药。甘草甘平,一则补中益气,助参、芪、术之功;二则与白芍合用,可缓急止痛,治脾胃虚寒之脘腹挛急作痛;三则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剂。全方共奏温中健脾、调和营血、理气消滞、化瘀止痛之功。

临证时,当随症加减:泛酸者,可加乌贼骨10克、浙贝母10克;干呕者,加半夏10克或竹茹15克、生姜10克;时流唾液者,加灶心土10克(化开兑入药液服用);肝郁甚者,加佛手10克、生麦芽15克。

温中行滞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研究

毛德西在临证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以安胃清幽方为基础,随症加减,疗效卓著。1996~1997年,笔者在毛德西指导下,对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认真而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安胃清幽汤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为93.3%,与铋制剂作用相当(P>;0.05),服药后主要症状消失快,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初步证实了运用温中行滞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正确性。

2012~2013年,课题组又对安胃清幽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进行了进一步临床研究,应用安胃清幽方、兰索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各30例。结果显示,安胃清幽方治疗8周后,胃镜下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兰索拉唑对照组的83.3%(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兰索拉唑对照组的80%(P<;0.05),且可显著改善胃脘疼痛、倦怠乏力、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体征;Hp清除率为92.9%(26/28),优于兰索拉唑对照组的80.8%(21/26)(P<;0.05)。

此外,课题组还开展了安胃清幽方对实验大鼠胃溃疡愈合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安胃清幽方能明显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及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缩小胃溃疡大鼠的溃疡面积,升高胃液pH值,增加再生黏膜的厚度,对胃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改善溃疡黏膜的修复功能有关。

典型病例

秦某,男,42岁,司机,于1993年8月就诊。

有饮酒与吸烟嗜好,罹患胃脘痛3年余,年初经当地县人民医院钡餐透视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有龛影,大便潜血阳性。刻诊:胃脘隐隐作痛,时及两胁,空腹为甚,时有泛酸,饮食渐减,精神不佳,大便黏腻色黄,小便时黄。舌红苔少黄,脉象弦缓无力。诊为肝胃不和,湿热作祟。治以理气疏肝,健脾和胃,方取安胃清幽汤加减。方药: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生炒白术各10克,生白芍10克,槟榔10克,高良姜10克,桂枝10克,乌贼骨10克,浙贝母10克,佛手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14剂。并告其戒烟酒。

二诊:药后胃痛稍减,饮食知味,大便不爽,小便仍黄。治法同前,上方略作改动。处方:生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炒白芍10克,桂枝10克,浙贝母10克,生百合15克,炒乌药10克,广木香6克,九香虫6克,佛手10克,炙甘草10克,14剂。

三诊:胃脘痛基本消失,饮食增进,大便成形,小便微黄,舌苔薄白。继续用上方,加炒怀山药15克,14剂。

四诊:每日早晨有轻微胃痛,别无它苦。要求服颗粒剂,以备外出服用。方药:生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桂枝6克,炒白芍6克,广木香6克,浙贝母6克,怀山药10克,佛手6克,炙甘草6克。30剂,每日1剂或两日1剂。

按:毛德西认为,消化系溃疡多系虚寒夹滞之证,其中脾胃虚寒为本,气血瘀滞为标,但其主次与轻重,需以临床症状为准则。该患者素嗜烟酒,久致肝气不和,形成气郁与血瘀,故以安胃清幽方加减治之,而终获良效。毛德西同时指出,治疗溃疡病尚需注意两点:其一,戒烟酒是治疗的前提,舍此则药物很难奏效;其二,药量不宜太大。古人云「王道无近功」,意思是说用甘温补益之剂,不宜急于求成,剂量轻一些,起效虽缓,但其效巩固。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各种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类胃病中居首位。在中医上属于胃脘痛、饱胀、厌食、吵闹、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范畴。

1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是胃脘痛和饱胀。

1尤其是饭后,症状会加重。虽然每次吃的量很少,但有些人会觉得太饱,身体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2还有的人在饿的时候有嘈杂的不适或疼痛,容易产生饥饿感,也就是饭后不久就饿了。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胃炎多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情绪不佳、先天禀赋有关。病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可由气虚气滞变为血虚血瘀,可虚实夹杂,也可虚寒兼湿热。

中医认为“思脾”,饮食不当,作息异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不和,长期气虚,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单纯性脾胃虚弱相对少见,但脾胃虚弱贯穿所有类型。脾虚、气滞、气机失常、运化功能失常是整个病机的核心。

慢性胃炎还是中药治疗比较合适。因为胃病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饮食、心情、生活习惯等造成的。胃病的消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所以中医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最佳方法,这是西医所不能及的。

中医更注重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在临床诊疗中,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辨病论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三、主要治疗方法:

1平时多吃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和易胀气的食物,油蒸油炸,禁绝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这是辅助治疗所必需的)

2浅表性胃炎可用硫糖铝胃炎合剂治疗;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胃酸缺乏的症状。可给予稀盐酸和胃蛋白酶混合物。(具体方法和用量,还是要遵医嘱。)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急躁、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

4定期检查胃镜,去医院复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定要去医院或者看医生才能判断出胃病的诊断,尤其是病情加重或者疼痛规律发生变化,疼痛部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更要去医院检查。

4如何区分胃溃疡和胃癌?

单纯从症状上很难区分胃病。真正的区别要通过胃镜下活检来做。

比如胃溃疡和胃癌,只有在胃镜下才能明确区分。

胃溃疡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后,出现胃黏膜缺损、炎症(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黏膜损伤,然后修复形成疤痕等一系列表现。

1胃溃疡有什么症状?

胃溃疡患者的主观感觉一般是上腹痛。常隐痛、隐痛、胀痛、灼痛。多位于上腹部,也可位于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方。疼痛一般在饭后1小时内出现,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与十二指肠溃疡不同的是,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是饥饿感,进食后缓解,多发生在夜间。

部分胃溃疡患者可能无症状,部分严重胃溃疡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胃癌的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胃癌无明显不适,但胃癌与普通胃部不适无明显区别。

进展期胃癌的表现主要是上腹部持续疼痛,饭后加重,多数伴有明显的体重减轻;部分患者有呕血或黑便;瘦弱的病人可以摸到上腹部的肿块。所以有些溃疡型胃癌可以和普通胃溃疡区分开来,症状基本相似。服用药物治疗胃溃疡的症状也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退,很多胃癌患者就是这样被耽误的。

有时候连胃溃疡的内镜表现都特别像胃癌。当溃疡面较深较大时,在CT上容易误诊为胃癌。这时候就需要取活检确定是否有癌细胞来确定是全胃癌还是胃溃疡。

所以胃溃疡和胃癌的区分不能只看主观感觉。如果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用药效果不好,建议胃镜检查,这是鉴别胃溃疡和胃癌最有效的手段。

健康是我们一生都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病都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现在也呈现出这样的迹象,年轻人得病的人数越来越多了。比如,胃痛就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特征。那么胃痛都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该怎么判断到底是不是胃痛呢?

首先,如果患有胃痛,会出现食欲不振。如果有胃痛的人在吃饭的时候可能吃不下去,还会伴有恶心、反酸水的症状。其次,患有胃痛的人在吃完饭后会有一种饱腹感。如果患有胃痛的人,平时的生活习惯不规律,也会造成疼痛感加重。胃疼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要平时注意一点,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没有太大的威胁。

但是有的人出现胃疼的状况之后,认为是小事一点都不在意。渐渐的,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些恶性疾病。如果出现反胃的状况,很有可能胃部出现了恶性肿瘤。因为有的恶性肿瘤也会伴有胃疼的状况,会导致人体的消化能力降低。如果出现胃疼的状况,还伴有便血,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尽快去医院就医。便血的症状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出现恶性肿瘤引起的。

所以当身体出现反常状况的时候,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认为胃疼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引起注意,很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出现胃胀气,也要引起患者的注意。出现胃疼的状况,还伴有胃胀气的症状。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了。这是因为胃部的消化能力降低,食物在我们身体内长时间堆积。有的人在吃完食物不久就会出现违章期的状况,还伴有胃疼。出现这些反常现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对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治疗疑难杂症也十分擅长,善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药简而效彰。

笔者在跟随高老师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价值,所开处方每剂仅仅几元钱,甚者不足1元。药虽便宜但效果良好,自感经方治病安全、有效、廉价,突出中医简、便、廉、验特色,今将高建忠一则医案整理如下。

夏某某,女,55岁,2009年10月18日初诊,胃胀痛2年,复发一周。

初诊:患者于2年前胃胀痛,被诊断为胃溃疡,曾服用西药后缓解,此后反复发作,后又服用附子理中丸等成药和汤剂,效果不佳。

二诊:胃胀痛,偶有嘈杂泛酸,饥饱皆不适,喜温,腰困,小腹胀,咽干,头昏闷,鼻干,眠欠佳,便不调(不实),舌淡暗苔白,脉细弦缓。有高血压病史2~3年,数年前行子宫全切除术。辨证为寒热错杂痞证,属半夏泻心汤方证。

处方:姜半夏9g,干姜6g,黄芩12g,黄连3g,党参6g,陈皮9g,乌药9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09年10月24日)诸症皆大减,稍进食油腻轻微疼痛,而后高建忠告之可继续服用7剂,注意饮食清淡,7剂服完告之,诸症皆消。

按:临床上对于消化性溃疡,不应单纯侧重于局部病变,应特别着眼于整体病情,应按仲景的「随证治之」的原则。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而病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气机升降失度,临证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且临床上病单纯的寒,单纯的热,都好治,然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则不好治,治寒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在临床上治这种病就难治,也有点效但总不彻底。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皆使,配伍十分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一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呕,心下痞;一个是大便不调,临床上也可不见腹泻,脾气不升,会出现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就有点呕吐,同时心下痞。黄芩、黄连降胃气上逆;干姜、半夏辛药,能够散脾气之寒,再加上甘温药,党参、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古人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陈皮走脾兼顾胃,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乌药辛温,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脾而宽中,行气散寒止痛。

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