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学者认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收载的《金疮瘈疚方》?
理由是:在《五十二病方》中首先叙述的是“诸伤”,在诸伤条下把金疮,包括刀刃伤、出血等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其次便是“伤痉”,伤痉即由金疮等外伤引起破伤风而出现疫疚抽风等症状。金伤、刃伤、出血以及伤痉的描述,使我们对《金疮瘈疭方》已佚内容有极好的理解。如果深入分析《五十二病方》对各种外科疾病的描述和认识水平,就越觉得这样的推测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五十二病方》所记述的外科疾病有些什么病呢?就现代病名而言,诸伤即现代的外伤性疾病,伤痉则叙述了外伤性破伤风,婴儿索痉即断脐带不洁而感染破伤风捍菌所引起婴儿破伤风,其他还有狂犬啮人的狂犬病,冥的麻风病,以及十分精巧的疝气、痔漏等外科治疗手术等,这些都给上述推测提供了依据。
腹股沟斜疝是一种由于先天性或后天引起的腹膜鞘状突不能闭塞,在腹压增大时,腹腔内容物就会逐渐通过内环而移入阴囊。这种病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古代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大,此病可能更为多见。《五十二病方》对这种病的医疗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譬如:用小瓠壶穿孔,取除内容,使阴囊和外生殖器纳入瓠壶内,使坠入阴囊的疝内容物还纳腹腔,用以解除难以忍受的胀满坠疼的痛苦。其设计是何等巧妙科学,与现代所经常使用的疝气带、疝气罩是十分相似的。令人惊奇的是当时已创造性地应用了外科手术治疗。《五十二病方》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即腹股沟斜疝),先将卵(即睾丸,此当指疝内容物)向上还纳腹腔,并引其皮下向上,然后用砭石穿其旁(具体部位因缺字不甚明),再用××汁及膏×,挠以醇×,又灸其痏,不能着风,易愈。虽然关键字句有缺,但仍然可以清楚看出,是用砭石穿刺相当于内环部位的皮肉,并用酒类、膏药涂抹刺伤部,更用火炙法烧灼局部。如此处理,无疑会在内环部位形成较大的瘢痕。这样的瘢痕足以闭塞其先天性或后天性孔道,腹股沟斜疝可由此而治愈。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
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来看, 扁鹊是出现在我国正史上的第一位医家,有“神医”之名。 但细究史料就会发现,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假难辨。
扁鹊治疗赵简子不幸病症、巧医虢太子“尸厥症”、望齐桓侯之疾、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等事迹的时间横跨三百多年,而且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如今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这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关于扁鹊到底是不是真人,历来争议颇多。
为了力求客观严谨,2017年修订的中学 历史 课本去掉了关于扁鹊的介绍,考古却有了新的发现。2013年四川成都的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部医书竹简,专家们研究数年后发现, 其中就有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派的典籍。 广大网友看到新闻后不禁惊呼: 神医真的存在!
被 历史 教科书“除名”的“扁鹊”其实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秦少齐), 他与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五大医学家,后世尊为“医祖”。
相传他创立了“望、闻、间、切”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综合分析《史记》《战国策》《说苑》等众说纷纭的古籍记载来看, “扁鹊”这个称号更像是以秦越人为代表的一些医术高明的医家及其弟子的总称。
他们的行医足迹遍布各地,“随俗为变”,作为医、药、技全科精专的“神医扁鹊”而名扬天下。
相传秦越人亡故以后,由于他亲撰的遗作散佚,弟子为了纪念老师,把所做的《难经》冠以了“扁鹊”之名。 “扁鹊到底是谁” 之谜由此愈发扑朔迷离,争论不休之下,这个 历史 人物就从中学生的课本里消失了。
从传世典籍来看, 扁鹊及其传人堪称中医史上的第一医学学派,在战国、秦汉时期产生过不小的 社会 影响。 早期的扁鹊医派坚持巫、医分离,以重视脉诊、针石疗法为核心特色,在传承中逐渐成为历代医家的“公器”,如涓流汇聚入海一般,形成了中医疗法的特色。
《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典,其底本就是“黄帝、扁鹊脉书”,原是扁鹊医派弟子秘传的典籍。 传自汉代淳于意时,他因为触犯了刑律被押送到长安受肉刑,小女儿淳于缇萦勇敢上书救父,感动了汉文帝,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废除了肉刑。
接着汉文帝宣召了淳于意,他被问及师承时,奉上了本门的医书。到了汉成帝时,“黄帝、扁鹊脉书”经官方修订为《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相当于如今的上册、下册),事实上都是扁鹊医派的著作。 今本《黄帝内经》由此阐发补充而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司马迁为扁鹊与淳于意一并所立的传记,其中记载最详细的扁鹊治好虢太子“尸厥症”,让他“起死回生”的医案、明确提出“信医不信巫”的医学理念等, 都可以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 从扁鹊传承至淳于意的这一医派,即使放眼世界史,也可以与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斯、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相提并论。
在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的951支的医简出土之前,中医史上至关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是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医帛 ,让世人一窥《黄帝内经》之前的古代医学概貌。
经过四年的钻研,专家们从老官山汉墓的医简文物中,整理出了9部未见诸史册的医书,并推断其中有5部虽然不是战国时失传的扁鹊亲撰之作,但基本可以肯定 是隶属于扁鹊医派的典籍,是《黄帝内经》的本源。
从实物来看,这批医简上的字体有篆书、有隶书,明显是古代医家一代一代经年传承下来的。而从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时间来判断,汉墓主人应该是淳于意的弟子。
所随葬的这批医简的所属标志就是多次出现的 “敝昔曰” , “敝昔”正是“扁鹊”的通假字,证明了医简是扁鹊医派的珍贵资料,堪称“扁鹊医简”。
这五部扁鹊医派的医书现在已经识别出了约两万字, 在中医现存的古籍中,内容、体系的丰富、完整性堪称翘楚。
相比马王堆医书所载一两味药的药方更有中医方剂的,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使用上都极具现实价值。而其中望诊、脉诊、经络循行、针灸针法、方剂配伍及疾病的论述, 都是现存《黄帝内经》可回溯的本源记载。
其实,在中医史上,战国、秦汉是扁鹊医派的鼎盛期,囊括了丰富临床经验的珍贵医药典籍基本上都是代代秘传的手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壮大。
因此 随着系统理论性更强的《黄帝内经》经官方书府广为流传,到宋代版印书籍蔚然成风时,世人就已经普遍知黄帝医派而不知扁鹊医派了 ,对于“扁鹊”此人更加莫衷一是。
历史 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中医自然也不例外。作为早期的古老医派,扁鹊一系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医家口授和带徒, 渐渐滋生了防治病救人的秘技外泄的严苛保守风气,非常容易失传。
东汉名医华佗遇害前才将毕生心血所著的“可以活人”医书交付狱卒,对方不敢收,他竟将医书焚毁……由于绝大多数著作都不幸失传了,扁鹊医派的衰微也就无可避免了。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医简研究成果确实冲击了公认的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成书为标志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由《伤寒论》成书为标志的中医临床辨证体系。
早在战国时期,扁鹊秦越人(秦少齐)及其弟子就已经系统性地开创了中医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黄帝内经》由“黄帝、扁鹊脉书”衍生而来,而《伤寒论》由“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整理集结而成,从文献记载来看, 张仲景应该也是扁鹊医学的传人。
从以上推论也可以看出, “扁鹊医派”的存在毋庸置疑,但“神医扁鹊”作为一个凝聚了一派医家事迹的神通广大符号,更胜于一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
中学 历史 教科书出于审慎务实的史观,去掉一个半仙式的名医传奇,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提起中医,大家会想起著名的神医——华佗。华佗曾经帮助关公刮骨疗伤,还发明了其他的药品,比如麻沸散。除了华佗之外,神医扁鹊也是被人们经常提到的中国神医之一,有些人也会质疑神医扁鹊真的存在吗,在四川的一个古墓中出土九本医书,这九本书也让我们了解了神医扁鹊的身世。神医扁鹊是否存在?四川一古墓挖出9部医书,揭开扁鹊身世之谜。
读过《史记》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神医扁鹊是第一位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神医。我们看其他的史料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关于扁鹊的事情,真假难辨,史书扁鹊治疗了许多王公贵族的疾病,他在咸阳的时候,遭到秦国太医的嫉妒残忍杀害。这些关于他治疗各种贵族之间疑难杂症的事情,跨越了两三百年,神医扁鹊的行医足迹也遍布是全国。比如他曾经在山东行医,在河南,河北,在陕西等地,也有关于他的传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活300年,也不可能在当时那个经济条件下游遍全国,所以有些人也开始质疑神医扁鹊到底是不是真人。
我国2017年修订的中学课本中,为了求公平,求客观,便去掉了关于神医扁鹊的介绍。但后来考古有了新的发现。在2013年四川的成都的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九本关于医学方面的竹简。考古专家们在研究多年之后,发现这些医学竹简中,有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一派的相关典籍。网友们在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便确定神医扁鹊是真实存在的。
那个著名的神医扁鹊,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生秦越人,他也被人称为秦少齐。神医扁鹊和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医学家。神医扁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可谓是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扁鹊也堪称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我们在仔细的阅读《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会发现,扁鹊似乎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以扁鹊为代表的,那些医术高超的一家以及其相关传承者的一个总称和代称。这些医术高超的医者和其弟子,足迹遍布布各地,所以神医扁鹊的名号也就名扬天下。可能史书中记载的扁鹊并不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个集体,人们将其统称为神医扁鹊。
据一些野史记载,秦越人在死亡之后,他亲自写的医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失传。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老师,便把他们自己写的医书冠上扁鹊的名字。所以人们开始质疑扁鹊到底是谁,我国修改历史课本的相关人员们,为了追求客观,追求公正,便将扁鹊这个历史人物从中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除名。
如果我们仅从医学典籍上来看,会发现扁鹊和他的弟子们是中医史上的第一学派。扁鹊和他的弟子们,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关于中医方面有着不小的影响。在早期的扁鹊学派,他们坚持的是巫医分离的原则,他们坚持重视脉诊,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比如我们所了解的《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现存最早的医书,而《皇帝内经》的底本就有关于扁鹊的书。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关于医学的帛书,是在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关于医学方面的竹简出土之前,最划时代的考古。这些帛书虽然只是残片,但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在《黄帝内经》之前,古代医学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考古专家们经过数年的研究,终于从老官山汉墓的一些关于医术方面的竹简中,整理出了九本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医书。这九部中有五部也许不是战国时期失传的扁鹊的作品,但一定是关于扁鹊医派的典籍,关于扁鹊一派的典籍,其实就是《黄帝内经》的本源。从我们关于扁鹊以及其相关的典籍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扁鹊一派的确是存在的,并且扁鹊一派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中医的发展。
黄帝作为炎黄子孙的人文初祖,一直是“垂拱而天下治”的仁德形象,但是来自马王堆帛书中的内容,却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不能容忍远古圣贤会有暴力血腥的记载,所以这段文字在汉代以后便流失散佚。那么我们再回首,从字里行间又能从中看到什么?
(一)蚩尤之死
关于蚩尤的记载,在《山海经》中一共有四处,第一处记载的正是大家比较熟知的“黄帝战蚩尤”的经典桥段,另外有二条是关于“蚩尤之死”的记载,即我们前文提到过的事件:应龙杀蚩尤与夸父。最后一条则是“蚩尤之死”的延伸,即蚩尤所弃桎梏化为枫林,阳Sir之前也已经解析过。
是不是感觉怎么《山海经》中记录蚩尤的相关事迹会这么少?阳Sir越发觉得在解析上古神话的时候,一般来说文字记载越少,也越接近于古老,其记录的信息也更加原始。所以判断神话故事的远近,可能存在这样一个标准:细节越多越近代,细节越少,越古老。为什么,因为在远古时代,识字这种本领是被巫师和统治阶段垄断的,在那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下,谁还不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再加上记录工具的局限性,所以谁有空有精力把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呢!所以,在阳Sir这里,如果探讨《山海经》相关问题,一定会先从《山海经》记载本身入手,然后去看后世文献增添了什么,修改了什么,如此以来你才能明白神话最初的真相为何。
这次我们先不谈蚩尤形象、族属等问题,就只看看关于“蚩尤之死”的事。
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说,黄帝杀蚩尤,“身首异处,故别葬之”,为什么要把蚩尤的尸体,分开埋葬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古代流行的葬仪——“割体习俗”。说到底,这是一种模拟性的巫术,将敌人的尸体分割埋葬,自然是为了不让敌体复活,继续为害作乱!
(二)割体习俗
而马王堆帛书中的《黄帝四经》记载,可以算是这种“割体”葬仪最为生动且详细的记载了,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jīng);充其胃以为鞠(jū),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hǎi),使天下人唼(shà)之。上帝以禁。帝曰:毋犯吾禁,毋流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犯禁,流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窬(yú),不死不生,悫(què)为地桯(yíng)。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简单翻过来就是这样,其中有很多重要信息值得注意:
黄帝和蚩尤在战场上交锋,黄帝把蚩尤抓住了。黄帝叫人剥下蚩尤的皮做成一个靶子,叫大家射,射中多的人有奖赏;黄帝剪下蚩尤的头发挂在天上,把它叫做“蚩尤旗”;黄帝又把蚩尤的胃填满干草做成一个球让大家踢,能用脚颠球最久的人得奖赏。(按:这说的就是所谓“蹴〈cù〉鞠”。往最通俗里解释,就是古代的“足球赛”。)黄帝还把蚩尤的骨肉制成肉酱,混合到苦菜酱里,命令所有的人都来分吃。
黄帝在天下颁布禁令,黄帝说:禁止触犯我的律令,禁止不吃我分给你们的人肉苦菜酱,禁止扰乱我的民心,禁止不按我的路子去办。如果触犯禁令,如果偷偷倒掉人肉苦菜酱,如果扰乱民心,如果不听我的话,如果不守规矩时限,如果知道错还犯,如果越过界限,如果私自改动制度图自己快活,如果你想怎样就怎样,如果我还没颁布命令而你们擅自用兵,你们且看蚩尤的下场:
他俯首做奴隶,他得吃自己的粪,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地底下给我做垫脚石!黄帝说:你们都要谨慎遵从我,不许触犯我定的刑律,以示后人!
首先,将“蚩尤之皮”做成靶子让人射,这与射那种写着生辰八字的草人性质是一样的,其实是将敌人身体的部分做成模型,以箭射之,则是为了让其“永远处于创伤状态”,这样就不容易复活。而将“蚩尤之胃”做成足球让人踢,显然和上面做成靶子目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将平面物换成了球状物而已,本质也属于“模拟巫术”。
其次,将其头发做成“蚩尤之旗”,或许不仅仅是头发,被挂在旗杆上的可能正是蚩尤之首级!正如前文所提的另一处记载:黄帝杀蚩尤“身首异处,故别葬也”,所以这里的蚩尤被砍头,极有可能指的正是上古的“猎头习俗”,因为猎来的头颅,不仅能够压胜和震慑敌族,为本族带来幸运和丰饶,而且可以作为新的“神之祭品”。
(三)饕餮纹
而蚩尤之头颅,所谓凶猛英勇的“敌枭”也引申出诸多意味,比如《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中云,也就是说蚩尤之首明显带着一种震慑众人的威力,可使诸侯宾服。
“蚩尤设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除此之外,青铜鼎上的饕餮纹,这种狞厉之美的兽面纹饰也与蚩尤之首联系了起来,在《路史·后记·蚩尤传》中有记载,其目的还是为了威慑与恫吓:
“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最后,将“蚩尤骨肉”做成肉酱则是一种典型的“压胜巫术”,实际上历史中最为出名的例子就是,殷纣王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剁成肉酱之后,强迫周文王吃下去,目的就是让死者的灵魂无法再复活,而且令敌对者因吃了同胞之骨肉而厄运缠身。
压胜正是割体葬仪中最为重要的目的所在,所以黄帝会命令所有人都必须吃蚩尤肉酱,还对敢偷偷倒掉肉酱而不吃的人严加惩罚,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马王堆中的皇帝形象,看起来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仁德与宽容,毕竟蚩尤只是一个战败者!
为什么有学者认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收载的《金疮瘈疚方》?
本文2023-10-02 19:39: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