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有那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有那些,第1张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十二:麻黄根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袖珍小儿》卷六:麻黄根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麻黄根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加减 6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麻黄根汤 1 拼音

má huáng gēn tāng

2 《圣惠》卷十二:麻黄根汤

21 处方

麻黄根1两,黄耆1两(锉),五味子半两,牡蛎2两(烧为粉),甘草3分(炙微赤),龙骨1两。

22 制法

上为散。

23 功能主治

伤寒虚汗不止。

2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5 摘录

《圣惠》卷十二

3 《袖珍小儿》卷六:麻黄根汤

31 处方

麻黄根1钱半,知母1钱半,槟榔1钱半,三棱(煨)1钱半,蓬术(煨)1钱半,半夏3钱,白芷1钱,贝母5分,常山1钱,甘草1钱。

32 制法

上锉散。

33 功能主治

小儿疟疾盗汗,寒热进退。

3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方中白芷用量原缺。

35 摘录

《袖珍小儿》卷六

4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麻黄根汤

41 处方

麻黄根2两,牡蛎(烧赤)1两半,黄耆(锉)1两,人参1两,龙骨1两,枸杞根皮2两。

42 制法

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

产后虚汗不止。

4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5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51 方名

麻黄根汤

52 组成

人参2钱,当归2钱,黄耆1钱半(炙),白术1钱(炒),桂枝5分,麻黄根1钱,粉草5分(炒),牡蛎(研)少许,浮麦1大撮。

53 主治

产后虚汗不止。

54 加减

虚脱汗多,手足冷,加黑姜4分,熟附子1片;渴,加麦冬1钱,五味子10粒;肥白人产后多汗,加竹沥1盏、姜汁半匙,以清痰火;血块不落,加熟地3钱;恶风寒,加防风5分,桂枝5分。

6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61 方名

麻黄根汤

62 组成

麻黄根(锉)、牡蛎(煅)、黄耆(锉)各等分。

63 主治

虚劳盗汗不止。

64 麻黄根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葱白3寸,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麻黄根汤 《胎产指南》:[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九、产后类疟

其方药必当滋荣益气,以退寒热,有汗急当止汗,如麻黄根汤等药。若头有汗而不及手足,乃孤阳绝阴之危症也,

《妇科秘书》: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四傍,不使妄行于外而为汗也。亦用加参生化汤,或麻黄根汤,并间用黄、五味煎汤,送六味丸。《医通》云∶因

《胎产心法》:[卷之下]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溉四旁,不使妄行于外而为汗也。亦用加参生化汤或麻黄根汤,并间用黄、五味煎汤送六味丸。《医通》云∶因外

《傅青主女科歌括》:[产后编上卷产后诸症治法]出汗

。产后汗出气喘等症,虚之极也,不受补者,不治。麻黄根汤治产后虚汗不止。人参(二钱)当归(二钱)黄(一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一]伤寒后盗汗

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一八五:火龙丹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傅青主男科》:火龙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卫生宝鉴》卷十八:火龙丹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良朋汇集》卷五:火龙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55 注意 56 摘录 6 《十便良方》引常器之方(见《普济方》卷三四八) 61 组成 62 主治 6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普济方》卷三三一 71 组成 72 功效 73 主治 7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辨证录》卷十 81 组成 82 主治 8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本草纲目》卷十一引《集玄方》 91 组成 92 主治 9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火龙丹 1 拼音

huǒ lóng dān

2 《普济方》卷一八五:火龙丹

21 处方

细铁屑(筛去粗,淘去细,余存留锅中,炒,放冷)1斤,硇砂(研细)2钱。

22 功能主治

痹证。

2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上铁屑加硇砂末和匀,分作4分,冷水调匀1分,用皮纸包之,使绢帛拴系,放于手心,浑身体温,如药性热过,再用水调之使热,每1服热3起,约行百里。

如治风湿寒气,加苍术、草乌头末,用米醋调匀,如前包于患处,汤熨。

24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五

3 《傅青主男科》:火龙丹

31 处方

硫磺(醋制)1两,胡椒1钱,白矾4钱。

32 制法

醋打芥麦面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冷气心腹痛。

3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5丸,米汤送下。

35 摘录

《傅青主男科》

4 《卫生宝鉴》卷十八:火龙丹

41 处方

白矾(枯)4两,蛇床子(炒)3两。

42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鸡头子大,干胭脂为衣。

43 功能主治

妇人二气不和,赤白带下。

4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绵裹,纳阴中。

45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八

5 《良朋汇集》卷五:火龙丹

51 处方

真茅山苍术3钱,丁香1钱,麝香5分,白豆蔻1钱5分,郁金1钱5分,蟾酥8分,木香1钱5分。

52 制法

米棕为丸,如绿豆大。

53 功能主治

霍乱,乌痧膨闷,遍身疼痛,由寒火凝结者。

5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或5丸,小儿3丸,米汤送下。

55 注意

孕妇不可服。

56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五

6 《十便良方》引常器之方(见《普济方》卷三四八) 61 组成

百草霜不拘多少(罗过,再研极细)。

62 主治

产后血刺晕迷,败血上冲,不省人事;及儿枕痛,小腹腰痛,一切疼痛不可忍者。

6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火烧焰出,醋内蘸过,再烧再蘸,尽醋半盏为度。细研,以酒半盏,童便半盏,调下。初1服,减腹内痛;两服败血自下,神体和畅;3服调理诸疾。

64 制备方法

上用头醋作面糊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7 《普济方》卷三三一 71 组成

蛇床子2两(微炒),枯白矾2两,韶粉3钱。

72 功效

暖肚,止冷疼。

73 主治

妇人赤白带下,腹肚疼痛及冷痛。

74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绵裹纳于玉户内,坐不多时,觉下微疼,勿疑其病,却取绵子上如烂粉,每日1丸。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弹子大,干胭脂为衣。

8 《辨证录》卷十 81 组成

人参5两,白术5两,巴戟天5两,杜仲5两,菟丝子5两,麦冬5两,肉苁蓉1大枚,破故纸2两,远志2两,肉桂2两,黄耆8两,当归3两,北五味1两。

82 主治

男子五脏阳气虚衰,阳事不坚,精难射远,令人无子。

8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酒下。服1月,即阳举可以久战矣。

84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末,炼蜜为丸。

9 《本草纲目》卷十一引《集玄方》 91 组成

焰消1钱,雄黄1钱。

92 主治

诸心腹痛。

93 火龙丹的用法用量

每点少许入眦内。

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火龙丹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诸风部]大麻疯门主论

痒,蔓延周身,发极迅速,若不速治,则不救矣。宜火龙丹兼大补之。忌点刺熏蒸,犯则即死。(宜火龙丹、利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一妇人诸疾门]赤白带下

仁(二两)上捣研极细。炼蜜为调稀饧。每服半匙。火龙丹治妇人赤白带下。腹肚疼痛及冷痛。蛇床子(二两微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八产后诸疾门]产后血晕

调下。或烦躁作渴。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常器之火龙丹(出十便良方)治产后血刺晕迷。败血上冲。不省人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诸风部]大麻疯门主方

服,追虫发汗即愈,重者次第用药治之,百发百中。火龙丹治蛇皮疯、脱根疯、鱼鳞疯、漏蹄疯、核桃疯。大黄

《外科理例》:[卷五]臂痈一百十七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益经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益经汤 1 拼音

yì jīng tāng

2 处方

大熟地30克(九蒸)白术30克(土炒)山药15克(炒)当归15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生枣仁9克(捣碎)丹皮6克 沙参9克 柴胡3克 杜仲3克(炒黑)人参6克

3 功能主治

滋防养血,疏肝解郁。治妇女心、肝、脾经气郁,年未七七,经水先断者。

4 益经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录

《傅青主女科》卷上

古籍中的益经汤 《辨证录》:[卷之十一妇人科]调经门(十四则)

气虚,加入人参一、二钱,未为不可耳。此症用温带益经汤亦效。熟地(一两)白术杜仲(各五钱)肉桂(一钱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上卷调经]年未老经水断(二十八)

目录 1 拼音 2 两收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两收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两收汤 1 拼音

liǎng shōu tāng

2 两收汤的别名

两收丹

3 处方

人参1两,白术2两(土炒),川芎3钱(酒洗),九蒸熟地2两,山药1两(炒),山萸4钱(蒸),芡实5钱(炒),扁豆5钱(炒),巴戟3钱(盐水浸),杜仲5钱(炒黑),白果10枚(捣碎)。

4 功能主治

妇人产后亡血过多,无血以养任督,而带脉崩坠,力难升举,水道中出肉线一条,长23尺,动之则疼痛欲绝。

5 两收汤的用法用量

两收丹(《辨证录》卷十二)。

6 各家论述

此方补任督而仍补腰脐者,盖以任督连于腰脐也。补任督而不补腰脐,则任督无助,而带脉何以升举?惟两补之,则任督得腰脐之助,带脉亦得任督之力收矣。

7 摘录

《傅青主女科》卷下

古籍中的两收汤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下卷产后]产后肉线出(七十四)

之外,其失于关键也更甚,安得不疼痛欲绝乎!方用两收汤。人参(一两)白术(二两,土炒)川芎(三钱,酒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牙硝一钱,麝香、朱砂、雄黄各五分,为极细末,瓷罐收贮,临病用银簪蘸药点两眼角内,立时取效。治一切急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门子(一两二钱五分)二味入前药中,搅调令匀,瓷器收藏,药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调下。雄按∶《鸡峰》方

《续名医类案》:[卷十]内伤

二两,麦冬五钱,人参八钱,浓煎代茶。三四剂后,汗收热退,舌润神清,嗽止食进。后用生脉饮,送十补丸四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冲任虚寒是中医中的一种病证,主要症状是下腹冷痛,带下量多,质稀如涕,腰膝酸软等。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经期或产后不慎风寒,外邪侵袭,客于冲任;或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阳气不运,冲任失煦等。

在古籍中,有针对冲任虚寒的治疗方法,如《傅青主女科》的温经摄血汤和《金匮要略》的温经汤等。这些方剂的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补虚养血。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或他人有相关症状,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有那些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