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 注释 译注的区别
关于“点校”,你的理解是对的。“点校只有增加标点和校正,没有注释和译注的意思。”
展开说明一下。古籍大多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句读(标点符号、断句),二是版本多,每个版本的文字存在差别。为了便于阅读,就需要标出句读,并在不同版本中找出最接近原作的文字。用标点符号标出句读的工作,叫做“点”;以一个版本为蓝本,将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别详细列举,并提出存疑的,叫“校”。合称“点校”。
“注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古字注音、字词释义之外,还包括介绍古籍本身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地点,以及古籍中记载的人物事迹、典故出处等等。
“译注”是翻译和注释的总称,在注释的基础上,全文翻译原作。也就是你说的“文白对照”。
补充一点:翻译与释义不同。翻译是保留文言文原文的人称、语气、风格、语境等原貌,用现代文表述。释义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原文。
根据以上关于概念的解释,你就可以知道,点校版不会是文白对照的,也不一定有新注解(不包括原古籍中古人的注释)。
[ gōng ]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作形容词,通“恭”,恭敬、有礼貌。
[ gòng ]
1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
2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3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
供,多音字,读音gōng、 gòng,是形声字,从人共声,本义为供给、供应,《说文》,“共,设也。一曰供给”。引申出供奉、供述、供职、供事等。古文中“供”与“共”常通用,如“共酒食,具资用”,共即供也
扩展资料:
基本解释:供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给(jī)。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求
供
gò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
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
求
笔画数:8;
部首:亻;
笔顺编号:32122134
详细解释:供
gōng
动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供给,供应)
同本义〖supply;feed;provide;equip〗
供,供给。——《说文》
凡与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奢也。——《韩非子·解老》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孟子·梁惠王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人之食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供亿(供应所需,也指供应的东西);供膳(供给膳食);供饷(供给差粮);供祀(供给祭祀)
提供某种条件〖给对方利用〗〖for(the use or convenience of)〗。
如:仅供参考;专供研究生用的阅览室;供顿(设宴待客);供断(供尽。极言提供之多)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九容切《集韵》《韵会》居容切《正韵》居中切,𠀤音恭。《说文》设也。一曰供给。《书·无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礼·檀弓》杜蒉曰:蒉,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左传·僖四年》敢不供给。
又姓。明供仲序,广东人。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居用切,音贡。义同。《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最重。
又通作共。互详八部共字注。
参考资料:
供_
“曾”字读:(céng)。
出处:《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原文节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校注就是校勘和注释,译注就是翻译和注释。
古籍中,同一部书有不同版本,收集各种版本进行比对,纠正有的版本在刻印或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尽量恢复著作的原貌,就是校勘。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也是一种翻译。
钻研古文。
研读指钻研,深入探求,研究,推究,考究,古籍指古文尚书,所以研读古籍的古文可以说成是钻研古文。
研读,读音yándú,汉语词语,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 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汉语中汉字的读音,一是通过查古代人编纂的字典、词典知道的,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二是通过古代人为古籍作的注考证出来的,注释中不但有释义,也有注音。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点校 注释 译注的区别
本文2023-10-02 19:46: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