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遗址的考古地位
马家浜文化代表着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新时期时代中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发源,其后续文化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者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区系文化特色。 江南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多年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其实,只要稍加考证与研究,便不难发现,江南文化的源头就在嘉兴,即马家浜文化。江南文化源头,之所以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在于对江南地域概念的理解不同,文化源头便也论说纷纭 。
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出土了大量完整或可复原的石、骨、木陶器物,其中石器包括石斧、石锛、石纺轮等,陶器有釜、盆、盘、钵、豆、鼎、碗、壶、纺轮等,骨器中有骨耜、骨哨。 马家浜的陶器独具特色,分为三期。早期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红陶为主,陶器成形基本采用手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较少,主要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纺、附加堆纹及镂孔等,器型以釜为主。马家浜出土的黑陶中有一件镂空黑衣陶壶十分精致,此陶壶器表施黑陶衣,撇口,短粗颈,折肩折底,圈足高而外撇,通体镂空装饰。此件镂空黑衣陶壶是马家浜文化的象征器。 马家浜文化中期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仍有一定数量的灰黑陶和灰红陶,以素面的为多,绳纹基本消失,器型仍以釜为主。同时还出现了少量的鼎和较多的豆,还有牛鼻形耳的罐。晚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衣陶为主,主要器型是釜、鼎、豆。马家浜文化最独特的是一种“腰沿釜”,鼎足一般为扁平或铲形,甚至有的鼎足为鱼鳍形。以腰沿釜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陶器,体型大,器形多,已出现了三足器和袋足器。 罗家角遗址出土的四片白陶片也尤为引人在注意。白陶是瓷器的先祖,据当今科学分析,制作白陶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高岭土由于铁含量低而铝含量高,较红、灰陶耐得起高温。白陶烧成后外型洁白美观,坚硬耐用,人们对高岭土的认识和使用,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白陶早了1500多年。 从制作工艺和焙制方法上看,马家浜的陶器是由手工捏制,泥条盘筑,轮盘旋制逐步发展起来的。焙制方式的演变则更加漫长,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把制好的陶坯堆放在一起,四周围上柴火烧制,但温度不高,难以焙制大的器皿。后来逐步形成陶窑。据考古学家推测,罗家角白陶应该是轮制的,否则不会这样光滑、均匀。焙制方法可能是用炉灶式。可见马家浜人的生产力水平比同时代其他部落要高得多。 马家浜、罗家角遗址还出土了很多磨光穿孔石斧、弧背石锛和角骨制耜、凿、锥和网坠等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用磨制石器和骨角器开垦农田、栽种水稻、饲养家畜等。农业经济是马家浜时期主要的经济生活,特别是栽培水稻,培育出粳稻,是水稻种植的一大发展。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渔猎经济在马家浜人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草鞋山遗址还出土了三块炭化了的纺织品残片,经过科学分析,这种织物用的原料是野生葛,纬线起花的罗纹编织,说明编织工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织物标本之一。这说明马家浜人不再是赤身裸体,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从出土的遗迹看,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表现出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
马家浜遗址的考古地位
本文2023-10-02 19:46: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