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古典小说《四游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请介绍一下古典小说《四游记》。,第1张

  《四游记》是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四种神魔小说的合称,包括《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

  中国文学史上有它的座席,位秩在《封神榜》以下,鲁迅对神魔小说的八字考语——“芜杂浅陋,率无可观”。

  其一《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二卷五十八回,题“兰江吴文泰著”。铁拐李、汉锺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仙,历来是民间年画、戏曲中的主题人物。小说结构极为粗疏,各回长短不齐,短的不足五百字,长的如第二回“老君道教源流”约有三千来字。

  小说前三十一回及第四十五回分述八仙修真得道经过,我的感觉是像读干部履历表一般索然无味。八仙以及其他人得道经历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以铁拐李为代表,生小 “挹五行之秀气,识天地之玄机,不务家人生理,即慕大道金丹”,换言之,生来是仙界选民,方能一人得道、合宅升天。另一类以蓝采和为代表,前生就是仙籍中人,如蓝采和前生为赤脚大仙,颇像干部下放农村锻炼,日后终究是要归位的。

  小说中唯有东华真人之后身的吕洞宾,于大是大非上毫不含糊,却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好在仙界与人间相似,对于干部的小节向来不大在意。观音大士当面向如来、老君投诉,在洛阳曾多次遭吕洞宾性骚扰,只引来如来、老君一阵暧昧的大笑而不了了之。其中吕洞宾嫖宿洛阳名妓白牡丹一节(第二十七回“洞宾调戏白牡丹”),透露出当时人对道家源远流长的采阴补阳术——历来为儒释两家所鄙视的房中长生术——之深信不疑。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仅妇女的自由权受到箝制,甚至为了男性的长生而不得不献出自己的“英华”。当时的读书人,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边通过此类大众阅读不加置疑地接受了道家的“长生”知识。

  吊诡的是,五百年后,号称科学昌明的当代人中居然还有采补术的信徒。笔者前几年结识一个先富起来的人,开一辆本田房车,大约二百万左右的身价,操一口纯正悦耳的川沙话(真正的上海话),尤其可爱的是他从不讳言自己养猪出身。此兄因贵体欠和,入院求医。某名医院的资深大夫一边大开其进口洋药(富人的钱不赚白不赚),一边私下劝他“开宝”补补元气。“开宝”原是近代长三堂子里清倌人(雏妓)的“成人”仪式(见《海上花列传》),古代称为“梳栊”(见《桃花扇》),狎客非花大把银子不得成其好事。据说,前几年沪上“开宝”行情为三到五万人民币。我结识的那位仁兄不知是舍不得花这一笔钱(毕竟不是偷来的),还是高中文化的他不相信采补术,总之未遵医嘱。

  小说第三十二回至至第四十四回写颇有点“叛逆”气质的吕洞宾,为了煞煞仙界的“华夷定分,胜负气数”论(其实也是儒家的理论),助辽国萧太后大摆天门阵以败宋朝兵马。各阵中以迷魂阵最为惨毒,吕洞宾令“密取怀孕妇人七个,倒埋旗下,遇交战之时,好取敌人精神。”两军开战后,“[宋将杨]五郎赶入阵中,[辽将]耶律休歌播动红旗,妖气并起,一群阴鬼号哭而来,宋兵各自昏乱。五郎令小儿扬威,手执柳条,御风而进,妖气渐散。宋兵赶至旗下,掘出孕妇7。耶律慌乱,弃阵退走。五郎赶上一刀劈死……。”无论古今,妇孺(包括胎儿在内)为民族战争被逼或自愿舍生取义的事想来总是有的,孕妇殉阵未必比巴勒斯坦妙龄少女被绑为烈性炸弹更惨毒。但以倒埋旗下的孕妇冤魂布阵杀敌总属于本土宗教特有的军事知识,何况冷兵器时代也少有证伪的机会,不仅村夫村妇相信,连熟读《孙子兵法》的精英也相信。被定为中国近代史坐标原点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尚有清军以沾染妇女经血的污物御敌的,虽为英军密集火力所破,但不见得就此证伪——火枪是现代的“一阳指”,当然能破阴啦。前几年足球界徐根宝教练率队出征是不许女记者同车的,足球是阳刚运动,沾不得阴气。(前些日子报上关于中国女足超级联赛穷酸潦倒的报道,对比男足宝马香车、锦衣玉食的奢华,不由人黯然神伤。)

  第四十六回起写八仙在王母娘娘的寿筵——蟠桃会上喝得醉酗酗的,结伴遨游东海。又是吕洞宾倡议:“今日乘云而过,不见仙家本事。试以一物投之水面,各显神通而过何如?”众曰:“可。”铁拐即以杖投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锺离以鼓投水中而渡,果老以纸驴投水中而渡,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湘子以花篮投水中而渡,仙姑以竹罩投水中而渡,采和以拍板投水中而渡,国舅以玉版投水中而渡。未料东海龙宫太子魔揭见蓝采和玉板光彩夺目,甚是可爱,便连人带宝劫持而去,人囚幽室,宝归龙宫。

  以现代法治社会的眼光看,东海龙王是玉帝册封的东海水域最高行政长官,八仙是过境的游客,龙王只有保护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决无掠夺私人宝物和非法拘禁游客的权利,八仙理应到天庭告状并完全有可能打赢这场官司。由于八仙党人一怒之下,忘记了或者说不信任仙界社会制度扬善惩恶的实践有效性,凭自身的神通,解救蓝采和,夺回玉板,由是引发一场海空大战,先打败龙王,后打败天兵。后得观音出面调解,双方才罢兵议和。这一战,东海龙王白白死了两个儿子不说,那海中无数的生猛海鲜更是无处索命。

  小说著者显然对龙王破坏仙界制度持厌恶、谴责的立场,对八仙惩罚龙王父子持同情、赞颂的立场,并通过并无多少艺术感染力的文字向读者清晰地毫不遮掩地传达了他的立场。问题在于:在明代皇权的高压专制制度下,连《孟子》都会遭删节,包括《水浒传》、《四游记》等书的合法刊行、流通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为惩恶而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以暴易暴”思想的合法传播是如何可能的?换成罗尔斯、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政治哲学话语,当作为社会基本结构(制度与规范)之“第一义”的正义原则遭到破坏时,按照正义原则具有康德所谓“绝对命令”的性质,任何个人,包括受非正义行为侵害的当事者,撇开社会正义程序、制度和规范,藉助于个人或他所属团体的暴力,对正义原则破坏者进行惩罚,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非正义的。(当有人,比如麦金太尔,提出“谁之正义”的问题时,他并非是向正义原则挑战,而是向现存社会秩序合法性挑战,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跟着他走时,意味着革命的降临,任何程序性原则包括正义原则,在革命剃刀面前都是无效的。)因此,八仙党人反抗龙王、天兵的正义性,只能是一种幻想的正义性。于是问题换成了,这种幻想正义性的合法传播是如何可能的?它是否有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可能?

  一种可能的答案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社会虽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事实上却是天高皇帝远,官方对正义原则的实际维护只延伸到县团级。正义原则在广大乡村间的确立,只能依赖于有正义感兼有钱的乡绅,只能依赖于有正义感兼孔武有力的乡民了。比如,乡绅、乡民就地而非越界打死个把盗贼,一埋了之,官府显然是不大可能追究的。正是这种破坏普遍正义原则的个案,大大扩张了民众的幻想正义性,反映在话本、戏曲、小说等艺术创作中,即是武侠文化的泛滥,八仙过海故事无非是其中最粗糙的一种。(清官故事则是幻想正义性的一种变形,手持尚方宝剑的清官可以“超越”社会正义程序和规范,先斩后奏,惩罚不义之人。)幻想正义性的流风遗韵反映在当代中国社会,则是以个人暴力处理民事纠纷(如医疗事故),以个人暴力惩罚偷盗等轻罪嫌疑人,等等。从社会功能角度看,因官方——正义原则的合法维护者——对非正义行为失察、延误惩罚(即正义迟到),民众由此而积蓄的“正义愤恨”藉幻想正义性这一精神减压阀而得到释放。也许这就是以“幻想正义性”为主题——看似反“不义”不反皇帝,实际上因破坏正义原则而有潜在反皇帝(替天行道)危险性——的文化得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合法传播的秘密。

  《南游记》亦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余氏为晚明闽南地方书商,曾刊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我最初是在读《水浒传》时识得华光大名。第三十六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夜闹浔阳江”写船火儿张横接了宋江和两个公人上船,边摇橹边唱道:“老爷生长在江边,不爱交游只爱钱。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宋江和两个公人听了这首歌都酥软了。金砖是华光的独门法宝,系纯金铸成,其功能犹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既是兵器,又是招牌。华光即是凭了这块金砖和其他神通,为救生母,大闹三界。

  小说第一回说华光原是佛门弟子,法名“妙吉祥”,前身是如来佛前一盏油灯,昼夜煌煌,听经问法,得如来咒,遂成人身。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佛法云“六道轮回”,即言人的灵魂无非经由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间道、天上道之一转世而来。而一盏油灯,哪怕它是佛前油灯(就像天安门城楼上几个大红灯笼),恐怕很难归属六道中的任一道,可见华光托名佛门弟子却已经坏了佛门规矩。其实此书渲染的儒、释、道三教同源,以道为尊的观点,很能代表当时一般朝野人士私底下的想法。道家有《老子化胡经》,一说化的就是释伽牟尼。小说中三十三天玉皇上帝举办“赛宝通明会”,有点像现代的世界博览会,连与会的观音大士都要俯首称臣。

  却说灵鹫山山后有一洞,洞主乃独火鬼大王,曾拥有灵山的土地所有权。大约“妖精菩萨,总是一念”,故小说没有交代独火大王是神是魔,是仙是妖。因如来看中灵山生态环境好,便向独火鬼借住,双方立下文书,议定租期一年。期满后,独火鬼要求收回土地。如来不许,说是借期原为十年,查看文书,果然是十年。过了十年,如来又赖,说是借期原为千年,查看文书,果然是千年。有论者认为:“调整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带动整个社会运转的,不是民法或其他什么法律,而是活跃的契约活动。”(俞江,《读书》2002年第5期)一纸不平等甚至欺诈性契约就此束缚了独火鬼的手脚,若比暴力,又不及如来的神通广大,只能忍下这口气。一日独火鬼逾想逾不是滋味,便打定主意前往灵山道场听如来讲经说法,课后顺便扰他一顿斋筵。他不知道如来说法犹同当代的MBA课程,决无白听的道理,那斋筵自然也无他的份。独火鬼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遂放火大闹灵山。如来一则慈悲,二则心亏,只使神通护住灵山,并不与独火鬼计较。一傍的妙吉祥童子看不过去,劝了几句,独火鬼一股恶气正好出在他身上,待要放火烧他。妙吉祥笑道:我本是佛前油灯,火之相,火之灵,你那妖火如何敌得过我三昧真火。如来大叫不可,独火鬼已被烧死在地。布衣以为,凭如来神通完全可以制止这场佛前凶杀案。现如来只是迁怒于妙吉祥,不免有借刀杀人之嫌,好永霸灵山地产。

  经观音说情,妙吉祥免遭阴山之苦,带着一身神通,送去马耳山大王遗孀腹中投胎,取名“三眼灵光”。因偷紫微大帝金枪事发,再次投胎赤须炎玄大帝家,取名“三眼灵耀”。在琼花会上,灵耀打了太子,从此自号“华光天王”,并反出天宫,逃入中界,第三次投胎萧家庄吉芝陀圣母腹中,俗名“萧显德”,小说叙事时仍称华光。值得注意的是,华光投胎过程省略了佛道对生前善恶的审判程序,有点像现代的试管婴儿技术;更确切地说,就像换了一张身份证,姓名、出生年月和出生地变了,照片还是那张照片,神通还是那些神通。佛家业报轮回说华光天王全然不起作用。小说从第八回起,写吉芝陀圣母日日吃人,被龙瑞王捉去打入酆都,华光上天入地,寻遍三界,终于救出生母,显扬的是儒家孝道。

  《西游记》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致(或作志)和编”。全书情节与吴承恩著《西游记》相似,像是吴著的节本,不仅失去了文采,甚至连章句也不通。一句话,乏善可陈。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四卷二十四回,亦余象斗所编。小说写天上玉帝见刘天君家有一“接天树”,毫光灿灿,能聚诸般宝贝,命人索取不果。玉帝大怒道:“吾为一天之主,倒不及刘天君家有此树,能生七宝,现光照人,妙不可言。”众臣奏7曰:“此树惟有刘天君家子孙,方得管理享用。”帝闻奏,忽然失声叹曰:“如何能到得他家,做个子孙,得享用此物,孤心足矣。”布衣初以为,这玉帝倒是个性情中人,不知他心中只想那接天树,并不愿受降生之苦。不料众臣不答应了,说是圣上金口玉言,驷马难追,必须改位投胎。(对于一心追慕中国古代民主的人来说,这倒是桩有说服力的个案。)玉帝说,依卿之言,孤去后谁来做天庭的三个代表呢?众臣又奏曰:“陛下三魂化身,当指一魂去降生投胎。”玉帝闻奏,不觉下泪。众臣安慰道,功成完满,依旧还原。玉帝虽万般无奈,只得指一魂化身奔刘天君家而去,后又屡次改换门庭投生,收天将,降妖邪,伏神魔,历尽风波,累世修行,终成正果。

  魂魄之说,由来已久。《楚辞·九歌》有:“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礼记正义》曰:“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亦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古人有三魂七魄之说,布衣读书也少,不知出于何典。灵魂与形体分离情节,小说、戏曲中常有,著名的如《牡丹亭》中倩女离魂故事。《北游记》中玉帝的三魂走了一魂,下凡投胎,可算是原创,有一点点神似现代的克隆人。小说中写到玉帝升殿与他的一魂化身——西霞国王见面的情景,“一见国王美貌,心中大悦,即封国王金阙化身荡魔天尊……,绣墩同坐,同入同行。”有点像贾宝玉遇见秦鲸卿的况味。至于真武大帝扫妖荡魔故事诚如鲁迅所说“如村巫庙祝之见”,毫无可观之处。

方仙道,还是一种宗教神话,不是一种独立的宗教。方仙道的出现是黄老道学向宗教演变的征兆。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都是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战国时,燕齐一带的方士将其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道家、邹衍的阴阳五行说揉合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企图长生求仙。其所谓「方」指治道之方,所谓「仙」指长生不死的得道神仙。黄老学说起于齐国稷下道家,他们同时尊奉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齐田崇尚稷下黄老,治黄老之学者蜂起。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治黄老之学的学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成为道教的前身,当时道教的一个主要派别太平道,其创始人张角,最初就是属于黄老道的信徒。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方仙道 派别 :道教 出处 :《史记·封禅书》 地域 :战国燕齐一带 时期 :春秋战国 来源,简介,代表人物, 来源 道教将黄帝与老子同尊祖师的根源也是从庄子的文章里宣传出来的。在《庄子·大宗师》就说黄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广成子向黄帝传授“至道”。将黄帝尊为祖师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与黄老术士以及神仙方技家。这样,将原来老庄学派以恢复事物的自然本性为终极目的的学说,转变成为黄老学说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为我所用。这给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后的内丹术理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道家系统中,老子的思想发展到战国时代,形成了两个主要学派,即黄老之学和庄学。两者都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但又加以不同的发展。就黄老之学来说,它使老子的道论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准则;而庄学则把道演化成了一种人生境界。由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我们对老子思想发展的这两种倾向看得更为清楚,同时,如前段所说,黄老之学本身的发展线索及显学地位也更加明显。不过这时让庄子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就有一些后学拿着他的“真人”主张,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流派,那个流派叫做神仙家。 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与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事件。齐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之药,其规模越来越大,但都毫无结果。故方仙道的兴盛期为战国后期到汉武帝时,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侨、徐福、卢生、李少君、李少翁、栾大、公孙卿等。 古时的"方术"指关于治道的方法。《庄子》:"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术的人称作"方士",他们是"神人"的化身。 神仙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是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二是逍遥自在,神通广大。"方士"后来发展成"道士"即道教人士,他们以神仙崇拜为独有特点。神仙传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一出自荆楚文化,一出自燕齐文化。《庄子》书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文字,是对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动描述。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这种神人、圣人不食人间烟火,不怕水火侵害,腾云驾雾,来去自由。《楚辞》中也有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离骚》想像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凰飞腾兮,又继之以日夜。"《九章》吟道:"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既有这种神仙幻境,必有认真的追求者,而关键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永生,于是有"不死"之方出现。 古代关于方术的记载很多。《战国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 《韩非子》也提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神仙传说流行较广,而神仙方术的热衷者主要是诸侯王,两者同时盛行的地方是北方燕齐一带。燕齐地临大海,海天的明灭变幻,海岛的迷茫隐约,航海的艰险神奇,都引发出人们丰富的联想遐思。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人才荟萃,百家争鸣,黄老思想十分活跃"黄老之学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信仰,还从中发展出早期的道教之一太平道,后虽被镇压,但齐东信道之风长期不衰"其次,胶东半岛三面环海,群山环抱"海天明灭,变幻无穷"海岛迷茫隐约,引人入胜,航海艰险神奇富有 ,海产丰富多彩,招人喜爱"特别是神奇的海市!山市,更易引起众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遐思"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神仙传说气氛,是中国神话两大来源之一的燕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大壑,名“归墟”,中有岱舆、员娇、方壶、流洲、蓬莱五仙山,“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编,珠纤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长生不老。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据《史记》之《封禅书》、《孝武本记》、《秦始皇记》等记载,春秋战国之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皆派人入海寻求长生之药。 据《史记》载,神仙方术自秦汉以后发展更烈。秦始皇并有天下后,多次东巡沿海,冀有所得,派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仙药。徐福又称徐巿,秦时方士,为迎合始皇的迷信长生,上书说海上有三座神山,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秦始皇还派过韩终、侯公、石生等求仙人仙药,结果用费甚巨而一无所得。虽然"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史记》又说,这种方术"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有人还说"黄金可成,而河汉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方士们编造出黄帝铸鼎、骑龙升天的神话,引得帝王大发感慨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帝王一人好之,上下万人趋之,"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史记》说与邹衍同时,"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皆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神仙方术与贵族永享荣华的奢望相吻合,故多流行于权贵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传说还是一种宗教神话,不是一种独立的宗教。方仙道的出现是黄老道学向宗教演变的征兆。 简介 (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著道家学派的形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老子)之前即有汤相(伊尹)和纣臣(辛甲)为道家书,还有齐国的(太公)237篇、 (谋)81篇、 (言)71篇、(兵)85篇、(管子)86篇,楚国的(窜子)86篇。(老子);之后则有(文子)、( 子八)、(关尹子八)、(庄子)、(列子)、(田子)、(老菜子)、(鸦冠子)、(黄帝四经)(即今长沙马王推出土之黄老帛书)、(黄帝铭)、 (黄帝君臣)、(杂黄帝)等书。(汉书·艺文志)载道书37家,993篇,可见先秦时期道家学派是很庞大的。(汉书·艺文志)云: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可见道家之源出自史官,为“君入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学说。同时史载自黄帝时设立史官,因此,道家学说的起源,当远溯黄帝。 战国后期,齐国首先成为中国文化的学术中心,学者们聚于齐国都城稷下,“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见(盐铁论·论儒》)因而以道家为宗的第一次学术大综合。就发生在这里。当时齐威王“高祖黄帝”,学者们遂将黄老联称,共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产生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成为道家的代名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 (史记·太史公自序)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动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谈所描述的,正是道家在稷下综合诸家学术变为黄老之学的主要特征。除了君人南面之学,黄老学说还有“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汉书·艺文志)神仙十家之中,黄帝著述即占去四家,共61卷之多。阴阳家21家中有(黄帝泰素)20篇,又阴阳家16家中有(黄帝)16篇,此外还有风后、力牧、鬼容区等人,他们都是黄帝的臣子。老子的学说,与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本有共通之处。(老子)说:“深根固蒂,是谓长生久视之道,”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学说亦包括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在内。 西汉初年,由于暴秦之后,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当时的统治者顺应历史要求,以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于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蔚然大兴,盛极一时。当时以研究黄老之学而著名的人物有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时、司马谈等人。此时的方士们也喜欢研究黄老,如司马季主、严君平等,都是以方士身份而研究黄老之学的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说:“(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依老子、庄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他们不但研究黄老,还以老庄之书教人,这是方士们和黄老之学相结合的开始。不过此时的道家及黄老之学,基本上仍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从这时的《黄老帛书)、(淮南子)、(老子指归)、(论衡)之中可以证明。西汉政权巩固之后,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不再为统治者所用,汉武帝改为“独尊儒术”,但是黄老之学此时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此时的汉武帝既崇尚儒术,又崇尚神仙。这时的治黄老学者转向从事道家学术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以维护其发展。这时儒家有神化孔子的趋向,谶讳学说也随之兴起。黄老学者与方仙道的方士结合,开始神话黄帝,宣扬神仙之学。从此之后,讲神仙之名皆托于黄帝,而老子仍属道家。 到了东汉,黄老之学演变成为黄老崇拜、(后汉书·楚王英传):“英晚节更喜佛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他沼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此时的黄老,己经近于宗教信仰,与西汉的黄老之学大不相同。东汉桓帝延熹八年中(158一166),桓帝事“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又说桓帝为相信黄老道的缘故“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于此时,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成为黄老道,(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周为坛,饰淳金知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也。 (隶释)卷三有延熹八年(165)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说当时信道的人附会了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和“谷神不死,是谓玄化”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浊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设,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讯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御览)第一也引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具。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更将老子说成了是“道”的化身。当时的黄老道是己经将老子作为他们的教主了。此时的黄老道,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崇奉黄老的基础之上公认老子是他们理想的教主,老庄之书便是他们的经典。他们就是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信仰集团,东汉末年所兴起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它的流派。据(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证明早期道教组织太平遭系由黄老道演化而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以《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经典。 道教兼重黄老,试图以黄老的源流证明道家为中国上古文化传系之正统,以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相对抗。但是为何不将黄帝奉为道教的教祖,而将老子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黄帝为儒家“三皇五帝”之中的一位先祖,儒家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若将黄帝立为道教教主,势必与“敬天法祖”的儒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史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也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又史载老子“最知其所终”②, (后汉书·襄楷传)中襄楷上桓帝书说:“最言老子入夷而胡”。因此,只有将老子奉为道教教祖。而将黄帝搁置一边,才不会与儒家发生冲突。又因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也可说明道教地位不在儒教之下;同时又以老子化身而为佛陀的传说,说明佛教亦为道家的分支。这样,就能在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之中,借道家始祖老子的身份,而为道教争取相对有利的地位。老子被神化之后,黄帝的地位虽相对减弱,但仍为道家宗祖。道经之中托名黄帝的著作仍旧保存不少,比较重要的是中医方面的著作。由于传说(素问)、(灵枢)为黄帝所留,因而为(道藏)收入。据统计,有关中医的道经在(道藏)之 有14种。 所以,黄老之学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又演变成为道教,可是道教并没有将黄老道视为自己的母体,而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视为自己的母体,“老子之道”成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为特征之外,同时还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一种交叉信仰,这一点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在道教历史上,道教对道家的承袭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汉末道教以神化(老子)为主,汉代以后又神化(庄子)。至唐代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其经)、(列子)为(冲虚其经)、(文子)为(通玄其经)、(庚桑子)为(洞虚其经)。宋代以后编纂(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著作网罗无遗,统统纳为道教经典,而将(老子)始终奉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历代注解和诠择(老大(庄)等道家经典的著作,亦一概纳入道经的范畴之中。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道教文化是道家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因此老庄之“道”家学说,为道经之中道学的来源之一。 秦时最有名的方士是徐福,他是最早以“求仙药”名义东渡日本,将先秦文化,特别是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及百工技艺带到了日本,成为最早开创中日友好的历史,促进了日本、亚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材料推断,这些人都是秦以前的人,大概是战国末年人。由此可以推断,方仙道的出现是在邹子之后秦以前的战国后期。所谓 方 ,是指长生不死的仙方,所谓 仙 ,《说文解字》说仙是 长生迁去 ,《释名·释老幼》也说: 老而不死曰仙。 是对不死的探求。所谓方仙道即是由方士们将其服食长生术与邹衍阴阳五行说糅合起来的一种神仙理论。 追求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由来已久。《庄子》一书即有充满了对仙人仙境的种种描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从现存古籍中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一个方士,就是《史记·封禅书》上所记的苌弘,他 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 就是说,苌弘用 致物怪 方术,把不来朝周的诸侯一一扎成草人形,用箭去射它,致使他们遭灾招病,不得不来朝周。战国时,方士们活跃于社会上,但由于只有 术 ,而没有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淡失色。战国中期,齐国的邹衍创造了阴阳五行说,用于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种种现象,邹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他方士。方士们将阴阳五行说吸收过来,使之与自己的方术相结合,将神仙方术染上了理论色彩。为了迎合统治者心理,方士们大力鼓吹神仙长生。从战国中期到汉武帝时,方士们与帝王相与鼓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有名的方士入海求仙药的浪潮。一次是齐威、宣王和燕昭王时,一次是秦始皇时,一次是汉武帝时。这三次到海上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寻求神仙和长生不死药,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但都毫无结果。 汉武帝时期,是方仙道达到 的时期。汉武帝继续求仙,在他身边,围集著一大批著名的方士,如李少君、李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劝说汉武帝要成仙,就要祠灶、封禅和化丹砂为黄金,黄帝成仙就是这样的,汉武帝果然就这样去做。公孙卿上书说黄帝铸鼎而成仙,宝鼎已出,只要封禅、炼丹即可成仙。武帝叹道: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 ①在汉武帝仰求神仙气氛的感染下,武帝的叔父,淮南王刘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②。这个言神仙黄白之术 的 《中篇》八卷 ,显然是总结神仙方术的书。汉武帝时,修炼方术有了增多。李少君化丹砂为黄金,即炼不死药,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少翁会致鬼物,使武帝看见他已死的王夫人的灵魂。栾大会祠祭下神等等。直到武帝晚年,他才认识到天下并无神仙。 方仙道所信仰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方士们所行之术,为以后道教所继承和发展。方仙道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代表人物 先秦方仙道代表还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羕门以及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两汉有李少君、李少翁、西门君惠、栾大、公孙卿、甘忠可、于吉、宫崇等。均是当时有名方士,这些方士们均是为帝王求长生不死,或为之找寻神仙、或为之采药、炼丹,宣传神仙可学、可求,这些活动一直延续到汉末仍很活跃。

喜欢盗墓笔记的朋友都知道,盗墓笔记虽然主线是关于长生,但是其中每一部里面都有一部古墓探索。而他的第一座古墓,就是七星鲁王宫。这也是盗墓铁三角,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我们就来看看,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在七星鲁王宫中跪拜的血尸,是鲁殇王、张家先祖、还是周穆王呢?

盗墓笔记中关于小哥跪拜血尸的记录

七星鲁王宫,是盗墓笔记的开篇故事。其中第一次将长生的主题,慢慢的在书迷面前打开。特别是铁三角进入鲁王宫之后,看见七星棺之后小哥张起灵直接就给棺材里面的血尸跪下了。

当时三叔带着潘子和铁三角三人,发现了鲁王宫中的七星疑棺。与此同时棺材里面的血尸发现有人进来,也是想要打开棺材盖儿诈尸。但是这个时候小哥张起灵直接站起来,噗通一声给棺材里的血尸跪下了。

并且小哥嘴里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而棺材里的血尸也发出奇怪的声响。小哥张起灵和血尸两人,仿佛在用一种语言交流一般。随后血尸渐渐的没了声儿,而小哥也是嘱托众人千万不要碰到血尸棺材。

但是随后王胖子好死不死触碰棺材,最终惊动血尸。小哥没有办法,只能将血尸引到其他地方。然后经过一番血战,直接杀死了血尸。提着血尸的头颅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小哥的面部表情也让众人惊叹小哥真的是太厉害了。

以上便是小哥张起灵对待,七星血尸的全过程。期间充满了悬疑与惊悚,也充满了未知与迷惑。

七星疑棺中的血尸,身份究竟是谁

我们在探寻小哥张起灵为何跪拜血尸之前,首先的问题就是血尸的真实身份究竟是谁。

在盗墓笔记七星鲁王宫章节里面,三叔创造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分别是周穆王、鲁殇王与军事铁面生。这三个人中周穆王最先死去,而他进入了自己建立了的西周古墓。因为有陨玉的加持,所以他一直在里面等待复活。

然而几百年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殇王喜欢盗墓。并且在一次盗墓中,发现了周穆王的西周古墓。而后在狗头军师铁面生的建议下,在周穆王的墓上面修建了自己的坟墓鲁王宫。随后他将周穆王的尸体从玉俑中拿出来,自己在临终前躺进去等待复活。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鲁殇王的军事铁面生也想追求长生,因此他在鲁殇王死后,悄悄的溜进了古墓之中,并且将鲁殇王的尸体拖出来,然后自己又躺了进去。这三个人,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极了。

铁面生在躺进玉俑之前,还布下七星疑馆。这七星疑馆之中,其中一具尸体就是小哥跪拜的血尸。而这血尸的形成必须要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尸鳖丹药。

而这尸鳖丹药是西王母国的专利,这三个人中也只有周穆王得到过这种丹药。并且在死之前服下尸鳖丹药,等待复活。而玉俑是利用陨玉制作而成,它的作用就是压制尸鳖毒。但是活人离开陨玉就会变成禁婆,死人离开陨玉就会尸变直接变成血尸。

很显然小哥跪拜的那具血尸,就是被铁面生拖出来的周穆王遗体。确定了血尸的身份是周穆王后,我们再来看看小哥张起灵为何跪拜周穆王。

周穆王与西王母,以及张家的关系

神话书籍《穆天子传》卷三曾记载:“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上面这段文言文,记录了西周时期周穆王驾着骏马拜访西王母的故事。并且两个人离别之后还约定,几年之后再次相见。因此后人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周穆王和西王母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在盗墓笔记中,也有这段话扩展出了两人的爱情。当年周穆王一路西行,到达了当时在塔木陀定居的西王母一族。并且西王母和周穆王一见倾心,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为了让两人的爱情持续下去,西王母在周穆王走之前送了他三样东西。这第一样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尸鳖丹药,尸鳖丹药的作用是保持人的肉体永远保持活力。然而尸鳖毒性太大,活人吃下去后会慢慢的变成没有意识的禁婆。

为了压制尸鳖的毒性,西王母送给周穆王第二样东西。那就是利用陨玉碎片制作的一套玉俑,而这玉俑的力量就可以压制尸鳖丹药的毒性。大家都知道西王母居住的塔木陀,就是一块巨大的陨玉。西王母死后也是服下尸鳖丹药,并且在陨玉中等待重生。

而她为了和老相好周穆王再续前缘,将长生的方法全都告诉了周穆王。只希望周穆王回去之后,也用这种方法有一天再次醒过来。随后她还送给周穆王相逢的第三样东西,那就是打开青铜大门的鬼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西王母和周穆王都为下流的铁面生做了嫁衣。铁面生鸠占鹊巢,不仅把周穆王的遗体拉出来,还利用血尸的凶猛为自己守墓。

说完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关系,那就不得说长生家族张家。当年张家最小发现塔木陀的陨玉,然而后来的西王母迁移到这里定居。两者发现对方都在研究长生的方法,因此大家携手合作共同建立青铜大门追求长生。

张家人对于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故事,也是略知一二。因为打开青铜大门的钥匙鬼玺只有两把,一把在张家人手里由张起灵保管、一把则在西王母手里后来送给了周穆王。而这也将三者的关系,慢慢的串联起来。

小哥张起灵身为张家最后一任族长,对于张家与西王母、西王母与周穆王的故事应该是知道的。因此看在张家列祖列宗的面子上,张起灵就给血尸周穆王下跪表示尊重。并且在随后更是将玉俑中的铁面生抓出来活活地掐死了,也算是替周穆王报仇了。

只是后来血尸惊醒,小哥为了确保其他人的安全无奈杀死了血尸。既然周穆王长生失败,那杀死他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哥跪拜的血尸是周穆王。周穆王因为铁面生鸠占鹊巢,因此变成血尸守墓。而他和西王母与张家的关系,让张起灵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而下跪。只是周穆王长生失败,最终被小哥替他解脱超生。

可以看出盗墓笔记中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牵引出盗墓整个主线故事。这一点也让很多书迷对南派三叔想象力与布局能力,深深地折服。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三叔的坑越来越多。最后自己还被网友送外号“坑王之王”!

请介绍一下古典小说《四游记》。

  《四游记》是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四种神魔小说的合称,包括《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  中国文学史上有它的座席,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