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获得谥号的人
王国维与徐志摩、金庸等人是同乡。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欲投金水河殉清,未果。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遗书:“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溥仪赐谥号:忠悫。他成为历史上获得谥号的最后一人。
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他著述甚丰,有包括《人间词话》在内的著作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王国维学贯古今,并因准确地预言了历史的走向而让人惊叹,所以,他的自沉湖中格外让人痛惜。
他的词《采桑子》,道尽了他的一生。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王朝更替下才终于迎来新中国,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虽然也曾创造出盛世景象,但终究没逃过权力的失衡,王朝日益腐败,它的盛世景象也就渐渐看不见了,随着慈禧太后的上台,清朝走入绝境。而对于这个王朝,我们不免对溥仪产生兴趣,毕竟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
溥仪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曾是国家之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年幼的他只是一个皇权的提线木偶,并不具备政治实权,但他的生活待遇却始终高于所有人。而后在国际动荡下也曾被苏联关进过大牢,随着二战走进尾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渐渐缓和,溥仪在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也终于回到了中国,并在中国政府接受改造,重新起步。我想,应该没有一个皇帝会有溥仪这样的经历,在时代的更替中飘荡,从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一个牢狱之囚。
改造期间,溥仪明白中国历史已经彻底发生转变。虽然他在伪满洲国建立的时候,还希望恢复清朝统治,然而在看到当前的发展状态时,溥仪才意识到,只有脱离封建统治,国家才能以更好的姿态发展起来。由于表现良好,溥仪最终回归正常生活,在进行户口登记的时候,由于溥仪从未在正常的学校中上过学,户口本的学历就随意填了一个初中学历。后来在溥仪这位末代皇帝的户口本曝光之后,初中学历让很多人产生的探究意味,然而专家在分析之后认为:溥仪的文化水平肯定不会这么低,那溥仪的真实文化水平应该是怎样的呢?了解后你就会发现,其实际文化水平令人吃惊,让专家也感到汗颜。
溥仪作为一位王朝的皇帝,虽然他在当政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作为,但每日的学习基本上都没有落下。在清朝,皇帝可不能混日子,首先教育就是皇帝最需要注重的一件事,每日都会有不同的老师向他讲授学识,尤其是各种古书,像朗诵、书写这种常规的学习方法都是溥仪需要经历的。此外,溥仪还要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溥仪对于那些古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倒背如流”,毕竟溥仪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些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像地质学、西方文学也是溥仪学习的重点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溥仪是一个知识涵盖量比较全面的人。而且为溥仪教学的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学者,庄士敦值得一提。
溥仪在后期的生活方式倾向于西方,正源于之前接受教学的时候,庄士敦先生开阔了他的眼界。庄士敦的出现,让溥仪意识到皇城之外的世界十分丰富美丽。
而且,溥仪的外语也十分流利。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口语十分重要,而庄士敦作为一个外国人,自然拥有十分流利的口语,所以,在朝夕相处教学中所培养出来的溥仪,自然也拥有一流的英语水平。
年老的溥仪也曾回过一次“家”,当时的他还针对文物保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没有一个人在意,当然事实也证明,溥仪的看法十分正确,然而为时已晚,部分文物已经损坏,所造成的伤害也无法挽回。可见,溥仪的学识已经超越了很多学者专家,确实令他们汗颜不已。
种种因素综合而言,溥仪不可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所知晓的知识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仅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还学习了很多西方知识,而且,身为皇帝,所具备的眼界也非比寻常。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古代皇帝虽然普遍封建,但所具有的学识、眼界也超群,溥仪便很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特性。虽然初中文凭确实不能展现出溥仪的真实水平,但有一点要知道的是,如果不是因为溥仪具备这样的学习条件,怎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呢?
溥仪虽然是个没什么权力的傀儡皇帝,也没有受到什么学校的教育,据说只有中学文化水平,那么,溥仪为什么能用英语翻译古籍?
首先就是当时的清政府从英国为他请来了一位“中国通”的洋人老师——庄士敦,他负责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史、地理的教育。所以,溥仪的英语水平是很高的,毕竟,这个庄老师还是很优秀的,要求也是蛮严格的,所以,这个时候,溥仪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也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就是溥仪自己愿意且主动学习。庄士敦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溥仪对于新奇的事物是很感兴趣的,例如学习骑自行车,这个在当时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作为帝王是最先接触到的,我们那个时候哪知道这个物体的存在啊!溥仪就努力学习着,到了后来的东京审判上,溥仪作为证人出席,面对西方法官的英文问话,溥仪不需要翻译也能对答如流。可见当时学习的有多么认真。
溥仪,一个时代的终结的体验者,将自己的体验写成了一本书,叫《我的前半生》,好像有一个电视剧也是这个名字,靳东和袁泉等人主演的,好像是,要是错误的话,大家给我指正,我来修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体验者,对于生活也是没有抱怨的,就这样默默承受着时代带来的变化,也是文化教育的结果吧!
你要是溥仪的话,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奋起反抗这个时代?
最后一位获得谥号的人
本文2023-10-02 20:07: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