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篇古籍的读后感(悬赏多多,采纳后联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帮忙写一篇古籍的读后感(悬赏多多,采纳后联系~),第1张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其次,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4、《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5、《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6、《离骚》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7、《逍遥游》读后感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8、《秋水》读后感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 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9、《归园田居》有感

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诗不深 ,很好懂。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并讨论。学生开始积极思维,有说学这首诗没有多大意义的,有说有意义的。经过师生的讨论,孩子们达成了“临时性共识”——陶渊明那种不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在此基础上,干老师提到了美国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然后总结出他们的精神境界:清洁思想,朴素生活,后来干国祥先生还“以己证诗”将课推向高潮。课看到此处,我不禁拍案叫绝!

《瓦尔登湖》一书,是我近日正在重读的一书。读完梭罗的美丽文字,一股清凉的湖水仿佛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听了干国祥先生的《归园田居》,回想《瓦尔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我不由沉思: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里,人类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每一个身处繁华都市忙碌在名利场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该多一些追问和反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园田居》和《瓦尔登湖》一样,既是属于文学家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既是属于古代的又是属于现代的。

读一读《归园田居》、《瓦尔登湖》,让身体与豆苗野草亲密接触,让心沾灵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与喧嚣,这不是追逐时髦故作风雅,而是回归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间多几处瓦尔登湖,多几个陶渊明式的“田园”,人类就会多一个安谧宁静的后花园。

10、《念奴娇》感想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人生在世,竟不如草木之生生不已。或一世为人,转世即堕畜道,或一生受福,转生即遭惨刑。此岂天地之不仁哉?夫以无知之草木尚知归根返本,以完乎生生之旧,而人则气拘物蔽,日就销没,不能复其本来之天,是以天虽有生育之恩,雨露之润,而无如生理之不存,生机之日殒,何也?吾师哀悯世人,特教人返本还原,永无生灭之患;即不然,亦可保厥本根,不至深沦于三途六道也。吾常言下手兴工,莫如人之眼目。盖目者,神之光也。学人每每好贪外光显呈于双眸之前,以为金光焕发即修真之效验。岂知天道贵收而不贵发,人道又何独不然?古仙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逆而纳之,则金华内蕴矣。”苟不知逆而喜顺,常将神光发越在外,驰于视听言动之妄,贪嗔痴爱之非,日殒日销,即欲长有此身犹且不能,而况身外有身、为千万年不朽者乎?惟有垂帘塞兑,常将我一点灵光收入虚无窟里,不出不入,无虑无思,久之金光养足,自可化为阳神,而为我身主宰,且可以化数千百万阳神充满于虚空上下,而为至玄至妙之神仙焉,岂特一灵炯炯、洞见如来已哉!但恐太阳流珠有欲去人之意,而我即随其流而逐之,则元神日梏,元气无存,生机遂绝矣。此件工法,浑无难事,只须稍有意思将目光收敛之足矣。昨言元神斡运其间,究竟元神在人身中,藏于何所,长于何地?有曰“方寸之地为元神之居”,有曰“玄关之内为元神之宅”,又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此三处,皆元神之所栖。但不知下手之初,何处为始?《易》云:“洗心退藏于密”是。又闻古云:“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玄窍之内,吾身之室也。”众人则守神于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摇其精。修士集神于玄窍之间,耳目无门而窥其隙。如此看来,下手之时,即当集神于玄关窍中,虚无圈内,庶几混混沌沌,杳杳冥冥,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方能养成不二元神。若不藏于隐幽之地,而常于方寸中了了灵灵,未有不驰于尘情俗虑,而日夜无休息也。何谓天谷?盖人头有九宫,中有一所,名曰天谷,清净无尘,能将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驰,则成真证圣即在此矣。所以《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是可见守此天谷有无限妙蕴也。诸子知之否?中国古籍全录

十一

学人欲归根复命,唯将此心放下,轻轻微微,以听气息之往来。若气太粗浮,则神亦耗散,而不得返还本窍,为我身之主宰。若听其气息似有似无,则凡息将停,胎息将现,而本心亦可得而见矣。古人谓“心易走作,以气纯之”是矣。苟不知听息以收心翕气,则神难凝,息难调,而心息亦终难相依。此听息一法,正凝神调息之妙诀也。果能以神入气,炼息归神,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而一身天地自然清宁。到得天清地宁之候,瞥见清空一气自回环于一身上下内外之间,而非第胎息发现已也。尤要知此个胎息非等寻常,是父母未生前一点元气,父母既生后一段真灵,性得之而有体,心得之而有用,在天为枢,在地为轴,在人为归根复命之原。人欲希贤希圣希天,舍此胎息,无以为造作之地也。诸子近来用工,唯将心神了照不内不外之际,虚心以听气息之往来,庶几神依息而立,气得神而融,未生前一团胎息可得而识矣。由是言之,此个胎息诚修炼之要务也。夫岂易得者耶?古云:“入定工夫在止观。”何以止?止于脐下丹田。何以观?观于虚无法窍。如此则心神自定,慧光日生,以之常常了照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地,而胎息常在个中矣。若但粗定其息,未入大定,此个胎息尚非真也。吾恐诸子未到如如自如之候,而凡息暂有停止,即谓胎息自动,则失之远矣。人到胎息真动,一身苏软如绵,美快无比,真息冲融,流行于一身上下,油然而上腾,勃然而下降,其气息薰蒸,犹如春暖天气熟睡方醒,其四肢之快畅,真有难以名言者。到此地位,清气上升于泥丸宫内,恍觉一股清灵之气直冲玄窍,耳目口鼻亦觉大放光明,迥不同于凡时也。他如凡息初停,胎息亦不无动机,总不若此大定大静之为自得耳。吾昨教栖神泥丸,只须以一点神光默朝上宫,不可太为著意。著意则动后天浊气,犹天本清明,忽然阴云四塞,则清者不清矣。此中消息,说来尔诸子慢慢揣度。

十二

当夫静坐之时,一心返照于虚无祖窍,务令无知识,无念虑,尘垢一空,清明当见,庶几混混沌沌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从此有觉,即先天之觉,从此有动,即先天之动。此非难得之时也,随时观照,无不如是。但恐浑沦之候,无有渣滓,而却以昏沉处之,毫不自主。或于混沌中忽有清明广大之象,不胜欢欣鼓舞,而以好事喜功之心挠之。无怪玄关一窍,愈求而愈不见也。今教生于动静之际,无论气机动否,我唯以了照之心觉之守之,则主人常在,而大丹不难成焉。总之,清明之神由混沌而来,故古云“修道之要,不在尘劳不在山,直须求到杳冥端。”夫杳冥端,即虚极静笃时也。虚之极,静之笃,而真精真气真神即从此而生。古人谓玄窍一开,即如太极一动,阴阳于此分,又谓伏羲一画,两仪于此兆,其间千变万化,无穷无极,莫不由此混沌一刻立其基。足见玄关一窍随时都在,只须一觉心了照之,主宰之,则玄关常在,而太极常凝矣。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见也。要知此个杳冥,不是空空可得,须从动极而静,真意一到为之造化,才能入于杳冥。及静极而动,此时阴阳交媾,将判未判,未判欲判,恍恍惚惚中,忽觉真铅发生,此即玄关现象,全赖元神为之主持。吾师见生迷于此个消息久矣,今将妙理一口吐出,俾生等知得玄关一窍无时不有,无在不然,但以元神主之足矣。至于气机之消长,且听其盛衰,而主宰切不可因之有消长,此即是真正妙诀。吾师昨言胎息,此中亦要分明。夫胎息非口鼻之凡气,非丹田之动气,非知觉之灵气。原人受生之初,父精母血媾成一团,此时是个浑沦物事,并无气息往来,只是个中微有一缕热意与母脐腹相联。自脱胎而后,剪断脐带,即另起呼吸,直从口鼻出入,而天地一点灵阳之气则落于中丹田。凡息一起,胎息即隔,一点元气不能住于中者,自离母腹时已然矣。虽然,莫谓竟无也。人能一心静定,屏除幻妄,回光返照于印堂鼻窍,自然渐渐凝定,从气海而上至泥丸,旋复降至中田,何莫非此胎息为之哉?虽然,先天之胎息,非得后天之凡息,无以运行;后天之凡息,非得先天之胎息,无以主宰。人能凡息一停,真机一现,凡息都是胎息。若杂念未除,尘心未净,纵胎息亦是凡息。学者识之。修炼之道,与天地开辟之道,同是一理。即如而今下元,世道浇漓,人心险诈,亦已甚矣,不将水火刀兵等劫以扫除之,则混乱之天下其何有底止哉?人身亦然。当此私欲正甚、血气就衰之年,不先从极动之处渐而至于静地,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除,真息不见。故必动极而静之际,忽来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属阴,谓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于此定静中,忽觉一缕热气,混混续续,兀兀腾腾,此即神融气畅,两两交会于黄房之中,不由感触,自然发生,此即玄关兆象、太极开基也,唯用一点真心发为真意以收摄之——此意属阳,为戊土。其实一意,不过以动静之机分为戊己二土而已。盖以玄牝未开,混沌之中有此真意为主,即无欲观妙之意。及玄牝开而真机现,即有欲以观窍。一为无名天地之始,一为有名万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点真意为之机括——我于此急以真意运行,庶不至感而有妄思,动而又他驰。所以天关在我,地轴由心,宇宙在身,万物生心,皆此时之灵觉为之运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意,则真机未现,采之无益,略后一意,则凡念已起,采之多杂。学人须于此间认得清楚,纯以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气机大有力量,一任随其所至,我不加一意,参一见,唯了照之而主持之,得矣。但生等才初有象,必至静处收持。到得气机壮旺,一静即天机发动,迅速如雷,虽一切喧哗之地,闹攘之乡,其机亦不能禁止。总要有灵觉之心,庶无差忒。ARTXCN

十三中国古籍全录

修炼一事,不是别有妙法,无非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而已。如春夏之际,果木畅茂,花草盈畴,何其蓬蓬勃勃之无涯若是耶?又谁知发泄中尚藏收敛之意。古人谓夏至阴生,犹后也。秋冬之时,物汇凋残,霜雪凝结,何其气象之惨淡若此哉!又谁知摧残内自寓发皇之机。古人谓冬至阳生,犹未也。以此观之,足见阳中生阴,阴里含阳矣。学道人当其龙虎相斗,水火相射,一似春夏之万物滋荣,我于其中须如如自如,了了自了,不随气机之动而动,是即阳里生阴也。及气机一静,龙降虎伏,水刚火柔,两两相合为一,此即秋冬归藏之象也。我于此时必入恍惚杳冥之境,不令昏昏似睡,亦不使昭昭长明,却于寂寂之中而有惺惺之意,在我不随气机之静而静,此即阴中含阳也。吾再进为告曰:修道人务将一切闲思杂虑扫除,粗息暴气收摄,然后凡阴凡阳尽息于外,而真阴真阳始发生于内。古云:“若要人不死,除非死过人”者,此也。人若不肯耐心静坐以除凡思凡虑、凡息凡气,纵说我心能静,我神亦宁,亦是粗粗之神,不足以成道。唯能扫得干干净净,呼吸之息若有若无,思虑之神无出无入,我于此一任寂然杳然,唯以主人翁坐镇中庭,不动不摇,如此温养,自有真阳从虚无窟子出。若不由他自动,却以心去推移斗柄,皆由我之造作存想而来,一任搬运不停,终年竟月,只是后天识神引起后天凡气,不可以成丹也。诸子务于心息相依、阴阳交会之时,久久涵育薰陶,必使我真阴真阳凝成一黍之珠,然后有真种焉。有真种,犹不可欲速成功,以期玉液丹成,且必俟我这个黍珠水火淘汰、阴阳含养,果然老壮,如胎婴在母腹中,脏腑肢节百体俱全,方可成个完人。吾观诸子每每一入杳冥,即起个计较意,不然,亦多有随其杳冥昏昏而睡,全不以主人翁安神静坐,看守其中。所以学道人无不有丹,只为起大明觉,夹后天识神而散者有之;即不起明觉,或因神昏气倦而没者亦有之。所以丹之不结,道之难成也。从今后静坐一次,管他杳冥不杳冥,总将我元神发为真意以为之主;其杳冥境到,阴阳交会一区,我以真意主之;即至杳冥久久,真阳发生,我亦以元神主宰之而变化之,此外不参一见,加一意,方是吾师上上乘修炼之道。

十四

近时修养一事,坐下存神入听,务将万缘放下,然后垂帘塞兑,回光返照于玄玄一窍之中。始而神或不凝,息或有粗,不妨以数息之武火,微微的壹其志,定其神。如是片晌,神凝息定,然后将心神放开,不死死观照虚无一窍,唯存心于听息。此个听字,大有法机。庄子云:“壹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要知此气,不是口鼻之气,不是肾间动气,更不是心中灵气,此气乃空中虚无元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也。唯能存心于虚无一气,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气相往还,所谓神气合一,烹炼而成丹也。若著凡息,还不是神与凡息相交,又何以成丹哉?经云:“不神之神,真神也。无息之息,真息也。”我须于混沌中落出先天一点真意,以之翕聚元气,是元神与元气相交,而大道可成。苟有粗息,我即轻轻微微将此凡气收敛至静。到凡息已停,不问他元气动否,而元气自在个中矣。我当凝神以正,抱意以听,此亦阴阳交媾之一端也。况乎下手之时,口鼻眼目之窍皆能固闭,独有这个耳窍尚未尽闭。我一心以听,即耳窍常闭,而众窍无音矣。此个听法,第一修炼良法。如此久听,自然真阳日生,而玄牝现象矣。

十五

天地虽宽,原有鬼神之灵主宰于其内,以为吉凶祸福者也。古云:“暗室屋漏之中,无时不有鬼神。质之在旁,临之在上,不是仿佛之见,是的的确确有相在尔室者。”故人能清静其心,无私无欲,所与共往来者,无非清明广大之神。若昏蒙蔽塞,奸诈邪*,所感召者,尽是魑魅魍魉之类。足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天下事无不如此。观此而慎独之工其可忽耶?吾传授听气一法,亦是一个名目,要不过教诸子三宝闭塞,全无一点浮游之气著于外,所谓“真气半点不渗漏,而大丹可凝”者,此也。亦要知得听而无听法则,若一著于迹,著于意,即落边际方向,不可以言本来之道矣。知否?而要不过凝神于虚,合气于漠,常惺惺天,活泼泼地,一身无处不照,却一身并无所照,斯道得矣。至于鼻窍,是从父母媾成一团之际,氤氤氲氲中,那个精血肉团有一线如丝包于周身,此时借母之气渐吹渐长,竟成任督二脉,先生两个鼻窍,故古人谓鼻为始祖是。自生身下地,另开门户,别立乾坤,而呼吸从此起。此时先后二天之气犹合为一也。迨知识开而私欲起,扞格于外纯是一团躁急之气,而天地清空之气自此渐相违矣。所以年少日长,及壮则消者,职此故也。吾师悲悯世人,生死无常,轮回不已,因示人返还之术,先教人视鼻端,其即仿天地生物之理,逆而修之于身,以成长生不老之仙欤?要知是法也,非理也。诸子须要有视无视、有心无心出之,斯得其宗旨矣。他如炼精化气,虽是下手初基,要知人无精则无气无神,亦犹灯之无油则无火无光也。但云炼精,而不知生精,又将何以为用哉?黄帝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人解释,有节饮食薄滋味之说。又古人云:“精以静而后生。”术家以搬运按摩动摇其精,误矣。广成子云:“毋摇尔精,毋劳尔形,毋俾尔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此可见保精之道,又在乎身无摇动,心无杂妄矣。古人云:“精由情感而动,精欲动而窒其情。情由目见而生,情一生而瞑其目。”保精之道于此完矣。人果能凝神调息于方寸,一心不散,一息不出,犹天之气下,地之气上,上下相融,自然成雨。精之生也,又何异是?只怕心不静而息不调,上下不相混合,斯精所以日消也。至如心中灵液下降,则无形色可见,而泥丸阴精化为甘露,此有可以窥者,但要勤修炼耳。否则,著有著无,皆耗精者也。至于精已化气,则神气混合,心息相依,其身体内外泰然融然,有苏软如绵之意,此即气生之兆也。但此气生时,即玄关窍开时。古云:“阳气始生,此身自然壁立,如岩石之峙高山,此心自然凝定,如秋月之澄潭水。”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拟议者。故古云:“奇哉怪哉!玄关顿变了,似妇人受胎。呼吸偶然断,身心乐容腮。神气真混合,万窍千脉开。”盖此时有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入神者。然又非全无事也,不过杳冥之极,有如此光景耳,寂寂中自然惺惺,举凡身内身外略有微动之机,无不及觉。以后炼气化神,温养泥丸之宫,化尽阴霾之垢,自见神而不见气也。诸子了然于心,庶不误入歧途矣。中国古籍全录

十六

修炼工夫,进一步,更有一步,直到真空妙有,才算大丈夫功成名遂之候。莫说修炼一道至虚至细、不可以层次计也,即日用应酬之类,亦是由浅而深,要做到无人无我无寿者众生诸相,才算与人无忤。又如人欲向善,必先语以因果报应,才肯出力舍财,及习之久久,然后语以仁义之行,不邀功,不计名,从此引入大道,亦是神圣苦心。昔庄子云:“名利者,天下之公器,只可以少取,而不可以多得。仁义者,天下之遽庐也,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留。”庄子之言,诚见到语也。吾前云,积功累德,不必他求,唯勤修大道于己,以之自任,更将此道信受奉行,推之于人。此扶道卫教之功,天下无有出于此者。诸子既闻大道,应以大道自任,其德在是,其功在是,即成真证圣亦无不在是,只怕行有不力耳,又何事以外求功哉!然此一法,只可为造诣高深者说,若与初学人言之,又恐涉于自了,徒知润身肥家而一毛不拔,又无以感神天之悦也。知否?至玄关一窍,前已屡为抉破,学人必须明这个消息,然后才有把柄,盖所谓本来人是,是即人受气成形之初一点灵阳之气。人欲修成法身,岂外此灵阳之气乎?古云:“药出西南是坤位,欲寻坤位岂离人。分明说破君须记,只恐相逢认不真。”此人,非如外道以童男童女为侣伴也,乃是无极之极,太极一动,而有此一点灵阳正气,为人受气成形之本。若得此个本来人,大道自然有成。然非易得也。必须于假中寻真,然后此人始能现象。夫人有身后,日夜水火交会以生血肉之躯,全赖此心中之火、肾中之水以为之既济。兹欲寻真,不仍于后天水火中寻出离中之一阴、坎中之一阳,又从何处下手?故曰:“真者,借假以施工也。”修行人知生死之关,明真假之故,欲穷生身受气之初那一点虚无元阳,必先向色身中调和坎离水火。迨后天水火既调,然后坎中一阳自下而上,离中一阴自上而下,上下相会于虚危穴中,烹之炼之,而先天一气来归,玄牝之门兆象矣。此坎中一阳、离中一阴,即内财也。日夜神火温养,不许一丝渗漏,即积内财也。能向自家身心寻出一个妙窍,即内法也。前言本来人,即内伴侣也。云虚危一穴,即内地也。欲炼神丹,四者岂可不备乎?内之法财侣地,吾已道破。外之法财侣地,诸子谅已知之,吾不再赘。有此坎离真阴真阳,一鼓而出,及至水刚火柔,鼎虚药实,自然天地一点真阳之气不自内不自外生出来,此即所谓真铅也,又即所谓先天乾金也。夫以凡铅而言,则坎中一阳、离中一阴,皆真铅。以先天真铅而论,则坎中一阳、离中一阴,皆属后天有气有质之物。从此想来,此个真铅真阳不自坎生,不自离有,原从不内不外虚无窟里,由坎离水火二物煅炼而来者也。吾今道破,以免学人误认坎中阳气为吾人炼丹之本,庶乎其不差矣。

十七

天地之生人也,同是乾元一气,此气即太和之气,在清空中浑沦无间者是。人受阴阳之陶铸,而生此血肉之躯,虽由太极而阴阳,尚是真阴真阳,无有渣滓,其去太和元气殆不远也。自有生后,气拘物蔽,那色身中阴阳尽化为思虑知觉之神、呼吸运动之气、夫妇交感之精,有阴无阳,不堪入药,又何能成丹?可知后天精气概属渣渣滓滓之物,修炼虽不得不借此入门,然而结丹则全不用此,夫以其有形有色,不能成就虚无一粒金丹也。若修性徒炼气质之性,炼命只炼血肉之命,莫说不能成丹,即能成丹,亦是幻丹,堕于狐狸之窟、蛇鼠之群,及其究也,不免天神恼怒,雷霆诛殛,永不得为人身,岂不可哀也哉!至人明得金丹大道系清灵之气结成,而清灵之气又不自来归,必假我身中真阴真阳然后可以招摄得来,古人谓“二八同类之物”是也。尤要知此个元气,本无朕兆可寻,亦无方所可测,于何求之见之耶?唯即我身真阴真阳发生时节,即是元气来入我身,以擒制我身中之灵汞阴精,自然凝结为丹。所以古仙云:“修道人须先晓两重天地,两个阴阳,方好兴工。”所谓两重天地者何?即先天后天是。所谓两个阴阳者何?即如打坐时,必向后天色身上有可以为依傍者下手。夫一呼一吸,即阴阳也;阴阳原一气,一气散而为阴阳,此凡阴凡阳也。学人打坐,必先调外呼吸,以引起真人元息。调外呼吸,必先以意为主。孟子曰:“志,气之帅也。”古仙云:“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可知正心诚意为修炼之本也。调此呼吸,以目了照于丹田中,以息下入阴跷,提起阴跷之气上入黄庭,又以息引起绛宫之阴精下会丹田,此亦凡阴凡阳也。久之阴精与阳气两相交融,凝于丹田土釜之中,自然阴精化为真阳之精,凡气化为真阴之气,蓬蓬勃勃充周一身,此即真阴真阳,与元气不相远也。诸子要知元气本无形状,其蓬蓬勃勃者,亦是真阴真阳之气,非天然元气。若谓天然元气,去道远矣。要知此中安闲恬静者,即是元气来归,不离阴阳,亦不杂阴阳。吾师示生每坐一次,务要有安然天然自得光景,方见本来面目,不可执著元气竟如一物可也。吾师传玄至此,可谓抉透精微,挖出心肝与诸子看,生须著实行持,如董子“正其诣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矣。至于有效无效,毫不期必以为喜忧,庶几近之。中国古籍全录

十八

如今世人说他不爱身,看一切作为,事事俱向身上打算,究之爱其身者,皆害其身者也。他如娇妻美妾,迷花恋柳,日日消耗精神,斫丧元气,明知美色*声杀人利刃、毒人狂药,及至死时,恬不知悔,亦何其多!夫名利场、恩爱多,谁不知大火坑?无奈明知之而明犯之。当其性情已乱,志向昏迷,虽有刀锯鼎镬在前,毒蛇猛兽在侧,亦不遑顾焉。所以古之人多寿而康,今之人多夭而病也。吾常言玄工无他,只是一个顺其自然可以尽之。然虽顺自然,其间亦有旋转造化妙诀。即如下手之时,以坎下动气收入黄宫,与离内阴精配合为一,此不是全无事事,如修性者之空空了照也,必观诸阴跷之下,绛宫之上,凝神于土釜,即是初步采取法程。及水火相激,龙虎交争,忽焉真气冲冲,一阳微动,此即真阴真阳用事。虽不可上下了照,然亦必视真阳上升,我以呼吸略为提之,真阴下降,亦以呼吸略为收之,是为河车工法。古又云:“外药发生,在造化炉中,不出半个时辰立地成就。内药发生,在自己身中,须待十月圆足。”何以半个时辰即生外药?盖言水火相交,玄关窍开,即是外药生矣。此是最不易得者。但外药发生,金木相吞,水火相射,分毫不可差忒。差忒则大药不能成就。此非别有一道也,以此外药之生,必心纯意正,了无外驰,药才能生。若有一毫念起,即落后天知识,元气又被打散矣。故曰:“白虎为难制之物,倘用之而不得其法,必有噬人之患。首经为难得之端,倘求之而不失其时,必有天仙之分。”此时切忌念动意驰,他如邪*等心,更不待言矣。人能静定半时,了照气机,自然药归炉鼎,而升降上下,为内药矣。虽然名为内药,其实皆一气也,不过在外时,纯是天然一气,及引之入内,则有后天之精气神在,稍不同耳。然以外药来归,无非欲化内之精神皆成先天一气,故必须十月之久方才圆足。尤要知金水非火不能上升,故必需内呼吸之神息,神息,即火也。丹非土不凝,故必以我之真意为之布置调停。其实皆一道也,不过气机之初动再动略有所分,在下在中在上各有一样。故丹经谓之“阳生采取,药动河车”,皆自然之道,无非气机之大小有不同,而河车之大小亦各别也。生等须以活法行之,得矣。若世人之概不言法者差,太沾沾于法者亦差。我今所传,的是真正心法,非心诚好道,不得闻也。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显教、密教唯一的最上乘法门,就是‘惜’修‘性’‘命’,内心与身体都要修;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一套道家功夫,在于固和藏。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休漏泄,有的人连屁都不敢放,觉得是泄,仍然是根器问题。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心乱无法静下来怎么办?打坐的时候多默念口诀,让自己注意力集中起来。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体中藏到得清凉,这隔着好几年,得清凉到光皎洁,又是好几年,光皎洁到赏明月,又得好几年,虽然都是三个字,可这是三个层次啊。赏明月是什么?道家真正的金丹,佛家最喜欢画的那个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月藏玉兔就是坎卦,日藏乌就是离卦,龟蛇就是黄婆,离坎相交,上离下坎,第六十三卦,火水未济。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火里种金莲也很好理解,表面上看火生金,实际上就是“明月”成“莲”,得道了。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攒簇意思把他凑一块,也就是上一句的相盘结,反过来用就是上坎下离,第六十四卦,也就是最后一卦,水火既济,万事了了。

 整编/陈益峰

原著/ 胡矮仙[宋]

  叶之图形,最侄要明,口教心授,肝胆相照,全凭箕法,方有发越,不明笄法,葬了不发,当浅而深,人绝而*,当深而浅,富贵难见,合远而近,灾祸立至,合近而远,绝人除迹,葬着深浅,贵若万金,葬合远近,大富大贵,作此叶图,心传秘密。

 阴叶到头之图山面属阳入穴属阴。经曰阳来阴受是也。阳中之阴乃窝中之突,此叶左右文理有片阴片阳,入体有纯阴纯阳,有半阴半阳,有八分阴二分阳者。故立穴忌近缩,当远二三尺,不宜伤球,锄破即伤龙,脱气即伤穴,要就球檐下插入些子二三尺,深浅得宜方好。七仙俗谕云:阴叶如男子,一身属阳,独玉茎属阴,显而有形迹,生气发育在外,球檐如之,不可伤动。

 阳叶到头之图山面体属阴,入穴属阳。经曰阴来阳捉是也。阴中之阳乃突中之窝,此叶左右文理有片阴片阳,有纯阴纯阳,有八分阳二分阴者。即是突中间微窝,不宜远,宜缩入二三尺方得气,脱气即伤穴,故窝穴无球檐不显而隐。七仙俗谕云:阳叶似妇人,生门属阳,隐而不露,其生气发育在内,故宜深,缩入二三尺方得冲和之气。

砂法急见

 此乃龙虎二砂,非朝对砂也。山水关拦,富贵千般,山环水回,富贵即来,左右相迎,朱紫盈庭,砂若相送,公侯衮衮,左朝右揖,子孙蛰蛰,左右相伤,必主藏亡,砂窜过墙,必害儿孙,砂斜水斜,不得荣华,砂直水直,离乡缺食,砂随水走,地不长久,砂若尖长,未足为良,三重来抱,千年可保,砂若起拳,富贵双全,砂若带曜,伸笏舞袖,龙贵入朝,官亦太守,左如龙蓝,朱紫朝端,右虎伏,千仓万库,五凶三吉,方位准的。

水法急见

 土牛一动,其地无用。水如眠弓,富贵丰隆。水如玉带,登科发解。水来湾环,朱紫朝端。去若之玄,朱紫朝天。随龙水到,公孙偕老。缠龙水会,福禄最大。揖过墙前,龟鹤齐年。水绕七星,学仙上升。水远猪头,神明堪求。水如幡带,仙佛世界。吉方入水,官居实职。水如掣雷,盗贼立见。来若生蛇,富贵荣华。水若一反,卖尽田产。水若朝墙,福荫儿孙。

倒杖三十论诗总要纲目歌

 葬法真机有几多,先师不肯与玄歌。有人会得阴阳诀,便是杨曾复出磨。阴阳二字乃葬法之真机,学者若能洞达二字之义,则地理之能事毕矣。淮曾杨二公之复世亦不外乎是。

总要章第一

 地理千经万卷机,阴阳二字少人知。仙人妙诀无多语,口口相传腹记之。自古仙人藏秘诀,于今小子露玄微。得法得文并得诀,详在其中三十诗。地理虽有千经万卷之多,亦不出乎阴阳二字之义。故天之象覆,名之曰阳。地之象仰,名之曰阴。在人之夫妇,其象亦因之而已矣。在地理之说,地气上升为阳,天气下降为阴。故有阴阳之分,刚柔之别。故杨公云:阳来阴受,阴来阳捉。又,邵子云:立地之道,刚柔尽之矣。乃合一阴一阳之道,反此则生生之道息矣。今谢公泄地理之真机,发阴阳之玄妙,其千经万卷之义,一一包含总括,悉具于三十之诗,学者宜玩索而有得焉。

倒杖章第二

 阴阳倒杖

 阴阳倒杖若能明,开井放茔立葬绳。要识准标深与浅,休抛后接与前迎。接迎若误难荣旺,顺逆如差有废兴。学者能明饶减法,先从脉路认来情。上言阴阳二字及地理之极机也,此言倒杖一诀,发阴阳之妙用也。故倒杖之法,入手处先立一标准,次于明堂合水处立一标准,将绳牵定,以后接前迎之。趋舍饶减者,挨借之法,放送生死之理,看其何边长,何边短,将棺枕居短处一十分,则倒杖放棺,准绳饶减之道定矣。否则饶减不明,分合不辨,尖圆莫分,废兴所系尖是乎。

气脉章第三

 大凡看地上看下,先从顶上分一个。两边随脉水来缠,三合送来到穴也。上无分水下无合,入穴模煳名曰假。细详绳路要分明,水止脉尽球檐下。察气脉之法,先从顶嵴上看,有大小八字,上分有无如何。次随脉路而下,详察两边绳脉水路,须要水止脉尽,须寻气珠、球檐以定界限。若得上分下合,个字明白,即是真也。否则分合不明,入穴模煳,即是假也。故学者不可不察。

三阴脉章第四

 气从天降脉浮阴,饶减之中造化深。交气穴中如露嵴,节包硬块并为全。独阴露嵴如葱尾,两股虾须抱在心。开井放棺如会得,若知升值千金。交气穴中,其来露嵴,或节包硬块者,俱属阴也。其气浮,自上生下,法宜架折葬之。如独阴来似葱尾者,宜看左右虾须水,弯抱处以立穴就向,避球凑檐,移掇放送之法而葬,则升降之法毕矣。若不能饶减,则伤龙烂尸可知。术者不可不慎。

三阳脉章第五

 阳气原从地下升,下头生上是真形。或窠或仰分消息,前缩后迎有重轻。若是纯阳阴脉取,当从地气上升腾。纵寻珠乳应深细,迎接工夫要请明。其脉隐微,或坪结、窠结、仰结者,皆自下生上。作穴法宜避檐凑球而葬,最要迎接工夫,须寻珠乳,若迎不来则当饶,此放棺以挨借迎接之法,以待其气是也。

强弱章第六

 穴中若问敢为强,强者阴兮性最刚。强字与阴同一理,若差饶减动瘟皇。弱脉原来气属阳,见阳便可穴寻强。如若龙阳必脱气,要知迎接始为良。强脉者阴也,势来雄急形如剑嵴。宜避球就檐,可用饶减,以架折放送之法,寻阳处扦之,乃得阳嘘阴吸之理,法中谓:阴来阳捉是也。其阴乃小人之性,刚宜饶凑檐,否则撞阴硬杀,主有绝嗣之患。弱脉者阳也,脉来平缓,形如仰掌,宜避檐以寻阴处葬之,乃得阴吸阳嘘之理,法中谓:阳来阴受是也。其阳乃君子之性,柔可问而不可饶,饶则脱脉之,子孙有消乏之病机,公灵:望势寻龙易,登山点穴难,若然差一指,如隔万重山。正此之说欤。

阴阳相受章第七

 阳来须要受阴胎,阴若来时阳内裁。若是纯阴纯得取,空将葬法穴中培。纯阳纯阴名曰死,若借阳嘘阴吸回。到此若然差下手,恰如枯树望花开。此以龙穴而互言也,若得阳来而阴受,阴来而阳受者,此乃阴阳交合之处,牝牡相乘之所,得阳嘘阴吸之理,移花接木之法,可使生气凝注,遗体受荫,否则失法犹枯木之望花,以见希福之难可知矣。

半阴半阳章第八

 阴变阳兮合就阳,阳来阴内穴堪藏。强阴露嵴如葱尾,饶减之中仔细详。此等阴阳何处取,化生脑下定中央。水来送到三叉处,明暗当寻那股长。此言结穴之脉有半阴半阳,结穴者,当从化生脑下寻之,要看左右送龙之水到三爻合处,认取何边明何边暗,那股长那股短为的。强者得阴之体,其嵴露如葱尾之状是分也。法用饶减,以义推裁,加减好乘除之意,阴阳两行其宜,则生气得矣,阳而弱者推此。

明倒杖立向章第九

 脉来尽处已成穴,倒杖明堂前后别。后头标准在中央,前面看水何处合。若处便是立标竿,挂定线兮为正脉。断然不用使罗经,天地生成一定法。此言立向之法,于明堂水合处装标准,又于穴中央装标准,再用线一牵,则天地生成之向自不容移。故不必罗经而自然默孚其者也。

辨尖圆口鼻章第十

 立穴尖圆切要和,好从界水下寻之。若将口鼻都锄破,纵是曾杨也有疑。前有后无休下手,前无后有莫轻为。看他四应皆分晓,方取阴阳仔细

帮忙写一篇古籍的读后感(悬赏多多,采纳后联系~)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