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陋室铭 翻译,第1张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乱世图存—明清之际的儒学·顾炎武·治学方法

顾炎武所代表的学风,学者常称之为朴学。朴学之义应与顾氏下面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这种学术宗旨与理学不同:理学的特点在于空言说经,侈谈义理,以至忽视当世之务,这已为叶适、陈亮以来的学者所指摘。顾炎武继承了永嘉、永康经制之学和事功之学的传统,崇尚实学,讲求经世致用,同时又提倡扎实、细密、朴实的考据方法。顾炎武曾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断今。”(《菰中随笔》卷三,《敬跻堂丛书》本)训诂考据是通经致用的手段,这是朴学的宗旨。由于朴学讲求通经致用而厚古薄今,强调振兴邦族,自然不能为清廷容忍而任其发展。于是,学术史开始转入为考据而考据的狭路,出现了后来乾嘉时代所谓的“专门汉学”。烦琐饾饤,考之于不必考之地,这是顾炎武始料所不及的。

顾炎武扫除理学空疏之弊,开一代朴学风气之先,其治学方法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封建时代,圣贤经典一次次被重新解释。经学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犹如投石湖水所产生的波纹,每道波纹都产生于同一个振源,波纹之间虽有先后之分,但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有什么序列关系。在经学史上有汉人训诂,唐人义疏,然后有宋明义理之学,清代则出现汉学。依照历史发展顺序,宋明理学乃继汉、唐经学而起,但宋、明理学家从来不承认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宣称直接继承尧、舜、周、孔,自谓圣学,而鄙薄汉、唐经学。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清道光刻本)

理学讲求心性之学。明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用朱熹的话说,是“借经以通乎理尔,理得则无俟乎经”(《朱子语类》卷一一)。而陆王心学则反对“从册子上钻研”,提倡“发明本心”、“致良知”的顿悟方法。至末流则“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顾炎武治经的态度与此不同,他认为,对儒者来说,通经以备用世,本身即是一种目的,“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八)。因此,他主张通经,以汉儒为师。“六经之所传,训诂为之主,仲尼贵多闻,汉人犹近古”(《亭林诗集》卷四,《述古》);“读书未到康成处,安敢言谈议汉儒”(《菰中随笔》卷三,《敬跻堂丛书》本)。他抛弃了理学家的明体功夫,专心致志于通经之业,摸索出一套扎实、细密的治学方法。

我们先看他是如何对待读书的。

顾炎武一生“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十四岁时,他就读完了《周易》、《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孙子》、《吴子》等书。此后,他专习科举帖括之学达十余年之久。清兵入关,他绝意仕进,摒弃帖括之学。在戎马乱离之间,他手不废卷,阅书数万卷。他读书范围极广,经史子集、金石碑刻、简牍章奏、方志朝报,无所不窥,于广博中求专深,而注力所在,尤以经史为长。

理学家读儒典,拈出只言片语,便谓大本在此,至于其余文字,可以不问。而顾炎武则不然,他以小学音韵为学问基础,曾说,“古之教人,必先小学。小学之书,声音文字是也”(《日知录》卷四);“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他以为读古籍,首先要懂古音韵,懂古音韵才能明字义,明字义才可通九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古代哲人学士,学非专门,一部著作中往往要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字有体同义殊,歧出分训,音有楚、夏之别,因地因时而异。因此,要明一字之义,须遍考典籍,要审一字之音,须遍验古韵。然而顾炎武却给自己立下了这繁难的读书规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数十年学力去做通经致用的学问,这种朴实学风,产生出一种与理学迥然有别的方法,就是:归纳的方法而非演绎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而非思辨的方法,证验的方法而非参悟的方法,实事求是,把古书还之于古人,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测。他尊重古经,是把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历史经验,而不是什么秘旨奥典。

归纳法是顾炎武治学的基本方法。这需要充分占有资料,比勘审核,寻绎离合异同之故,旁推互证,排比钩稽,以求荟萃贯通。顾炎武所著《诗本音》即是运用此法的典范,“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厥功甚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一二,《经部· 小学类三》)。

历史的方法与归纳法有密切关系。顾炎武对其所要研讨的问题,每一事必详其始末,辨其源流,如《日知录》中所论历代风俗演变、典章制度沿革等即其范例。通过史迹的发现来究明兴衰治乱之所以然。运用此种方法,他也发现古籍中许多舛谬之处,如时代错误、史实不符等。

顾炎武还特别重视证验的方法,力求名实相副,凡事有佐证方可立是非,无佐证则宁付阙疑而决不师心自用。他说:“史书之文中有误字,要当旁证以求其是,不必曲为立说。”(《日知录》卷二一七,《汉书注》)他还重视社会实际考察,在其北游途中,始终“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二,《顾亭林先生神道表》)。

以上是顾炎武的读书方法,但这只是做学问的基础功夫。至于著书立说,顾炎武有更严格的要求。

首先,他强调著述应“以器识为先”。所谓“器识”就是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顾炎武非常欣赏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话。因此在选题上,他注意的是那些关系经义治道之大体的题目,而不屑去做无关宏旨的小考证。他自己就说:“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门人书》)他认为,著书的目的在于备世之用,而不是为了夸能炫博。因此,他不屑于罗列纷繁杂多的材料,而是有分析、有断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九称:“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非如杨慎、焦竑诸人偶然涉猎,得一义之异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所谓“有本原”、“能通贯”,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器识”。《日知录》结构严整,内在联系紧密,而不同于一般的札记、笔录,也正在于它“以器识为先”,一以贯之。

其次,顾炎武提倡创新精神,反对文人剿取剽说、因袭模仿的风气。他认为,著书要有新的内容:“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人之所不可无,而为之。”他自述其撰《日知录》的过程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之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同时,顾炎武重视古代文化遗产,注意从中发掘精华,合目的地精选约收。顾炎武主张,“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日知录》卷二○,《引古必用原文》),并且要注明立言之人,不掠人之美,不张冠李戴。“凡述古人之言,必当引其立言之人,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亭林诗集》卷四,《述古》)顾炎武敢于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他的著作不仅裁断新、材料新,多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体例严谨,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再次,顾炎武著书立说,不务虚名。他反对那种不求其实、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学风:“疾名之不称,则必求其实矣,君子岂有务名之心哉!”(《日知录》卷七,《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以为文不贵多,立言不为一时,著者应该对后人负责。“读书不多,轻言著述,必误后学。”(《亭林余集·与潘次耕札》)他的《日知录》和《音学五书》都是积学数十年的力作。当《音学五书》刻成待印之时,发现有误,犹致书其弟子潘耒说:“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此书虽刻成而未可刷印,恐有舛漏以贻后人之议。”(《亭林文集》卷四,《与潘次耕书》)

复次,顾炎武反对门户之见,主张虚心求教。他反对以一家之言排斥众说,以为“排斥众说,以申一家之论,而通经之路狭矣”(同上,卷三,《与友人论易书》)。他主张“问道论文,益征同志”,师友之间互相质学,可以辨章学术,补苴疏漏;反之,“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同上,卷四,《与友人书》一)。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写成后,就曾质诸不少学友。他在《与陆桴亭札》说:“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又《与友人书》说:“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蒋山佣残稿》卷一)

以上谈了顾炎武对待著述的严谨负责态度。它反映了朴学的严谨学风。这种学风是十分宝贵的。顾炎武是集事功之学与考据之学于一身的学者,他提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在批评理学的活动中,他一面崇尚事功,批评理学的空疏无用,一面师法汉儒,批评理学空言说经。但他所谓的“当世之务”与“六经之指”本身是有矛盾的。首先,当世之务包含着除旧布新的变革,对于新的事物需要新的理论来概括和说明。但在儒生看来,创造新理论是圣人之事,古圣所制《六经》“广大悉备”,问题只在于如何对它诠解。于是,许多新思想不得不背上经学的沉重外壳。其次,顾炎武在经学上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六经之指”是否一定关涉“当世之务”,或者说,这“六经之指”对于国计民生究有何种实用价值,应该考虑。顾炎武主观上要经世致用,却采取了通经学古的保守的为学途径,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西学译介,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以及稍后颜李学派的“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学相比,其社会意义就显得逊色了。而且顾炎武在理论方面的建树也不如王夫之。总之,他在经世致用之学方面远不如他的考据学的成就大,难怪后来的乾嘉汉学要买椟还珠了。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

1、立志

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

2、主敬

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即是把放荡的心收敛起来,做一身的主宰,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所谓"畏","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态度。

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他说:"主一只是专一"。"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在整个佳养过程的始终的,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间:"敬何以用工"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是一句很扼要的话。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内无妄思",是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无妄动",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便自然外无妄动。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他的这种主张,是和他的中华民族主义世界观及人性论分不开的。他的主敬修

养,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对不要名教的宗教,却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义因素在禁锢人们的心灵上,这表现了他的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3、存养

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焦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

而解,皆无许多病痛"。所谓"存心、养心",是专指心而言。从另一面说,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但人的"心"中交杂着物欲和义理,因此朱熹认为"存养"就只要收敛此心,使它都安顿在义理上。"学者为学,未间其知与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个顿放处。若收敛都在义理上安顿,无许多胡思乱想,想久久自于物欲上轻,于义理上重"。所以,有时他把存养和穷理联系起来:"学者须是培养。今不作培养功夫,如何穷得理。

4、古察

朱熹认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正当于平分界处理会"。因此,一方面对天理来说,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另一方面对人欲来说,他提出"省察"的工夫。他同意他的学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涵养对省察可以起推进作用,"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他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认为不良环境及一切物欲蒙蔽以至于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丧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却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是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窒息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远保持通明,这就是朱熹道德教育与修养的重要任务

(一)朱熹的读书法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是尊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踩易陵遢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

2熟读析思

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己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已之学也。"

3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涵泳,即是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依朱熹的看法,"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便会。"

4切已体察

所谓切已体察,即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依朱熹的看法,

"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已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已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无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已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复,我实能克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5着紧用力

所谓着紧用力,即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依朱熹的看法,"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二)教学原则方法

朱熹《中庸》上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做教学过程,并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几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朱熹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依他的看法,做学问主要靠

陋室铭 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