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知识试题并带有答案,谢谢,回答的好我会给加分
什么叫“力透纸背”
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
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这都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间架有哪些要求
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
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所谓“龙眼”“凤眼”,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龙眼”执法,是食指、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攥住笔管前面,无名指的第一节节骨在笔管里面推顶,拇指右边指肉擫在笔管左面,使虎口围成圆形,用这种执法,手腕扭着,既吃力又不切实用。至于“凤眼”执法,更要不得,食指勾得老高,拇指在中间,中指在下面,三指分布为上、中、下三截,这样无名指及小指自然而然地捏在掌心,虎口狭长,象凤凰的眼睛,掌心捏实了,笔尖运转就不灵活,这样执笔的人必须注意纠正。此外,有些书上还有“撮管”“提管”等说法,也是不切实用的。
《快雪时晴帖》好在哪里?
王羲之 行书 《快雪时晴帖》纸本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执董狐之笔”写什么?
写历史啊,秉笔直书的精神啊,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干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 可惜唐代以后就渐渐丧失了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今人见到的《兰亭序》,只有冯承素的勾摹本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看到了李斯、曹喜的书迹,又看到了钟繇、蔡邕的书迹,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在行书和草书上进行革新。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之中,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出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人称之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得很,皇宫收藏王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唐太宗本人还亲撰《王羲之传论》。欣赏他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幅肃穆恬静的山水画卷,就像聆听一阕抑扬缠绵的乐曲,也像在吟诵一页澹远典丽的诗篇,久为后人所称赞。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们是谁?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唐朝的“三绝”?
文章、书法、刻技称此为“三绝”。
弃“诸葛之功德”为一绝,改为“刻技”为一绝。碑文的下角有“镌字人鲁建”的铭记。据史书记载,他是唐朝元和年间的著名刻碑良工,“刀法劲拔,刻技精湛”,我们从拓片中,可以欣赏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刻工杰作,将毛笔的神韵通过刻刀表现出来,实是难能可贵。因此,现代人称此碑的三绝是“文章、书法、刻工”了。唐朝的碑碣艺术大盛,无论从碑文、书法、刻工都能体现。这是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友好交往的结果,也正是由于社会的繁荣,造就一代艺术人材。他们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敢于创新,形成绚丽多彩碑碣艺术风格
“三真六草”的说法?
"三真六草",典出唐代李延寿《南史•王彬传》:"彬字思文,好文章,习草隶,与志齐名。时人为之语曰:’三真六草,天下为宝。’"《辞源》、《中国成语大词典》、《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等工具书对该词的释义均为"泛指各种书体"。这一解释不完整,没有涉及词条中"三"和"六"的含义。佟玉斌认为"三"与"六"可能指兄弟的排行。但《南史•王志传》中却记载"王志,僧虔次子也"。要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就必须继续找依据。查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和唐•李延寿《南史•王俭传》后终于证实了当初的设想。原来王俭"生而父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这样一来,王僧虔亲生次子王志,按大排行就是老三了。经过反复研究考证,《诗书画印典故辞典》对"三真六草"的解释为:"南朝•梁•王志排行第三,善真书;王彬排行第六,善草书。故时人美称其兄弟二人的书法为’三真六草’。泛指不同书体的书法。
碑帖的收藏 要注意什么
从艺术和历史的变化中,有的古碑帖拓本由于各种碑石佚失,拓本也几经遭难,成为孤本和珍本,在鉴赏中必需特别注意。
一 如何认识“孤本”
现我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文史资料以及个人收藏家,还有国外的博物馆和大学资料收藏馆,都收藏着我国历史上的碑帖孤本与珍本,怎么称得上“孤本”呢?
1、由于原石刻或丛贴刻版有一部份较早的损坏和遗失,有的留下痕迹已不是原物,根据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的考证,即将失传的碑帖,确是“唯一”的,并有较高书法艺术的文史价值的孤本。
2、要称上“孤本”,必需是刻石、刻帖的原拓本,翻刻本是称不上的。同时还应是时间较早的拓本,如“唐拓本”、“宋拓本”,“明拓本”相对较差,如果是“清拓本”往往就称不上这个“雅号”了。清代出土的碑刻更不属此范围。
3、有的“孤本”还是残卷。最初原拓也有不完整的。但残卷可以说明孤本的地们和价值。如从记载上看李世民《温泉铭》,唐代原拓不下几十部,流传至宋米芾曾在拓本后记叙一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倒是说明了时间。但宋代刻帖《绛帖》潘师旦曾将此也刻入,而伪《绛帖》却未曾刻入,后复刻于《筠清馆法帖》中,说明宋代已有此帖流传,后来原拓失传,直到1896年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此帖,但与原拓比较有残缺,后被法国人掠去,还存五十行,然后再装裱成横卷,此残卷现藏巴黎图书馆。根据照片影印件,罗振玉在《墨林星凤》中述:“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厅,各诣其极,但以此则于书法上固当北而称臣耳。”说明这五十行残本是有其价值的。由于残本中问题很多,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证说明“孤本”的地位。
二 如何认识“珍本”
在著名刻石和刻帖的原拓版本中,有的存世不多,或因各种因素造成原拓版本的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和资料的可靠性。有的因原版刻流到国名。因此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品,如唐、宋、明原拓仅存一二,都可属“珍本”范畴。
分析各种“珍本”,从书法艺角度出发大致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原石久佚,原拓对书法界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尽管以后各种拓本质量上有各种差异,甚至还有缺残,还是觉得珍贵,这就可以称为“珍本”。如《西岳华山庙碑》,旧石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隶书22行,每行38字,明嘉靖1555年毁于地震,郭相察书、颍川邯郸公修刻,现留下拓本有长垣本,最衩为河北王文荪所藏北宋拓本,字迹只损十字,后被日本中村不折氏购得,现转辗藏于东就书道博物馆。其次华阴本(关中本)是原县东支驹史弟年藏的无拓本,后被华阴王宏撰文所藏,说明拓本残缺近百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是四明本,为浙江丰熙(道生)所藏的明拓本,后归宁波天一阁范氏所藏,但残字又增,在清代曾被端方收藏过,也作过藏记,现也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李文田藏的宋拓半本,因为此半本直为私人秘藏,直到清初马日璐兄弟藏于玲珑山馆,才被世人所知悉,残缺也多于百和石裂,现被香港中文大学欧阳先生所藏其中有容庚先生观跋。从这四个珍本对比来看最佳的是长垣本。
第二种:原石原版的初拓,由于拓工和材料等因素,以及保管因素,使原拓本质量各有差异。如帝王刻帖原有朱砂本(金红)这种拓本不多,但在北京和台湾都曾发现过,以后墨拓不如朱拓本,都不及第一次所拓的好。一是技术,二是相隔时间长,还有材料问题,因此朱砂本就成了刻帖中的珍本。又如唐《王居土砖塔铭》,明万历年间出土于陕西终南山鞭梓谷,在长安县南六十里,初拓已断为三块,继而为五块,再裂为七块,后因搬运失去第一块,又在椎拓中被全部推碎,因此初拓极为罕见。明出土时拓最好的珍本,同藏于辽宁博物馆。
第三种:原石还存,但残损过多,而旧拓文字则完整,此情况是因原石存放于野外,或石质不佳或遭雷击,所以初拓也很珍稀,可称为“珍本”。如《隋姬氏墓志》旧石于清嘉庆20年(1815年)于陕西咸宁出土,武进陆耀箐得石移至江左,咸丰十年(1860年)碎于兵乱,断为二段存170字,原石首行“夫人”二字“夫”有石痕似点,因此初拓与后拓差别较大,其中有被大兴恽孟乐、南皮张之洞收藏,战后残石被陆彦甫复得,已与原石拓本不可比较,但因该石书艺较高,年以原拓本可称珍品,《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编)等著录中有记述。现原石藏于北京故宫。
第四种:原石流至国外,而国内保存拓本较少。这些流向国外的碑石和刻版书迹艺都很高,流传拓本又少,有的甚至是缩小本,这些碑石和刻版大致都在精末和民国年间发现,由于汉时朝政腐败,有的被卖出,有的被掠夺。如《晋沛国相张朗碑》于1919年河南洛阳出土,碑体不大,前19行,每行19字,后6行,每行10字,均为隶书,因当时政局动乱,无人顾及,即被闻讯的日本人购去。留存国内拓本不多,大多是翻刻本,在左角厂花上与原拓本不能相比,露出刀斧痕。然《张朗碑》不仅具有书法艺价值,还有文史价值,所以尽管碑小也是一件珍品。
著名章草字帖是什么章
《急就章》
章草起源
章草是我国有两千年历史的古书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不少专家、学者,留下了相当多的论述和著作。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要说的呢原因有二:第一,章草本身,如结构音训,以至译文等,有许多至今还有不同意见。第二,就是章草的书法及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等一般性的问题,不仅各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所述,即笔者对章草的某些看法。
关于章草的起源,一般的说法是:一、唐张怀瓘《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二、刘宋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三、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称草,犹古隶之生今正书,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帝(按即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以其施于章奏,故曰章草。
上面几种说法,有的是对的,有的则可以商议。如章草发生在西汉后期,即元帝前后。到东汉早中期,即章帝前后达到高潮。从它的时代来说,问题不大。再如章草的名称,历来有“可以用于章奏”和“得到章帝的承认”两种说法。虽然都有道理,但在古代,皇帝就是一切。所以因章帝而得名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些。又如“章草是草书中之有波磔的,”不失为重要特征之一。不过从章草的全貌来看,还不够全面。章草既然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种字体,它之不同于隶书或草书,是多方面的。
我一向反对仓颉制定文字的传说,也同样不信史游一个人既创造章草,又编定《急就章》。因此对章草的起源,照我的看法,从篆书转变为隶书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晋书卫恒传》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左传隐公五年》:隶,“早隶之事。”注:“早隶,古之贱役。”即胥吏之类。所以隶书是书吏们贪签简捷所写的俗体。汉人取其书写方便,经加工整理,定为全国通用之书体。名之日隶者,因为它原来是早隶之书也。
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文化永无止境的进步,其动力就在于有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的思想。汉代以笔杆子为工具,或与书写有一定关系的劳动人民,他们对转篆为隶欢呼了一阵,声音刚停下来,又在动脑筋,于隶书的基础上,谋更进一步的窍门;终于找出了“草体化”这条新路子。从此以后,埋头苦干了几十年,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不仅在社会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甚至把这只手伸到了官府,以至王宫的大门口。到西汉后期,大有“大水冲垮龙王庙”的势头。对这一点虽然历史古藉没有说过,但从居延遗址等处出土的成千上万的汉代及魏晋木简中,不难找出这样的事实。
文字、书法在古代,毕竟是上层社会所占有的“法宝”之一。在受到这股风潮冲击时,当然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包括帝王在内的上层分子,鉴于周代晚期“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他们以后所做的一切,归纳出来当时决定了三个原则:第一,认识到这个“草体化”的潮流,来势凶猛,已经到了无法抵挡或镇压得下去的地步。所以只能逆来顺受,有条件的接受下来。第二,以隶书作为汉王朝的通用书体,是“刘氏先王”定下来的制度,所以决不能废除。在接纳草体时,必须保留隶书的特点。第三,在改的中间要注意规范化,要整理出一部标准的字书,用以推行新的书体。这就是传世的《急就章》。所以章草的形成,是集中了当时上层分子的智慧结晶。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日臻完善。到汉章帝批准其用于章奏时,则达到了高潮。
序
随园食单原序:鼎烹盐梅非易事四十年来集美味
须知单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
1先天须知 治佳肴要原料先 子才细说须知单
2作料须知 色香形器味为先 治菜作料是关键
3洗刷须知 燕窝去毛翅去沙 鸭臊鳖丑除掉它
4调剂须知 调剂汁酱有配方 五味调和百味香
5配搭须知 相女配夫门当对 清者配清柔配柔
6独用须知 物去弊端尽其用 味道太浓须独行
7火候须知 煨肉燃香记时间 成菜关键唯火候
8色臭须知 香味形器色在先 美丽芬芳更养眼
9迟速须知 宴宾客三日为请 斗然至须急就章
10变换须知 治菜因材来施用 一物一味不相同
11器具须知 名庖制菜精巧美 美食 还须美器盛
12上菜须知 味浓先上淡宜后 上菜次序很重要
13时节须知 春夜润物无声雨 三月食鲚合时节
14多寡须知 贵物宜丰贱则小 煮肉须多炒肉少
15洁净须知 良厨四要六常法 烹庖细节须洁净
16用纤须知 娶妻纳妾须媒妁 煎炒烹熬粉做纤
17选用须知 烹饪分档巧取料 量材选用很重要
18疑似须知 真味出俗忌疑似 浓厚清鲜两相宜
19补救须知 为人作菜须斟酌 无过不及能补救
20本分须知 做人克己求安分 顺其自然知本分
戒单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这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
21戒外加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良厨制菜戒外加油
22戒同锅熟:食材切忌同锅煮 治菜提香唯汤羹
23戒耳餐:耳餐虚名贪贵物 烹之不当非 美食
24戒目食: 美食 堆砌盘叠摞 肴馔横陈是目食
25戒穿凿:物有本性戒穿凿 顺其自然知本味
26戒停顿:物味取鲜戒停顿 囫囵吞下哀家梨
27戒暴殄:物尽其用皆美味 爱惜天物戒暴殄
28戒纵酒:是非惟醒时知晓 品美味切忌纵酒
29戒火锅:冬宴涮肉麻辣烫 火锅吃吃又何妨
30戒强让:治具宴客佳肴侍 主随客便戒强让
31戒走油:鱼肉鸡鸭极肥物 肉烂汤里戒走油
32戒落套:诗词歌赋须性灵 饮食切忌落俗套
33戒浑浊:做菜制汤戒混浊 为人办事不糊涂
34戒苟且:慎思明辨讲认真 拿事当事戒苟且
35海鲜单:燕鲍翅参江珧柱 古八珍并无海鲜
36江鲜单:江宁织造云绵缎 长江风物有三鲜
37特牲单:古有特豚馈食礼 广大教主用最多
38杂牲单:有则出味无则人味 奇材调鼎鱼羊为鲜
39羽族单:积善修合无人见 鸡功最巨提味鲜
40水族有鳞单:鲥鱼有鳞不能去 赤鳞烧尾化为龙
41水族无鳞单:无鳞水族腥味重清 洁洗净宜独用
42杂素菜单:子才折腰酬素味 佳肴不可少豆腐
43小菜单:大餐敬客悦口目 小菜佐食醒脾胃
44点心单:梁昭明点心为小食 郑傪嫂劝叔且点心
45饭粥单:杯盘罗列皆目食 养生 充饥须粥糜
46茶酒单:武夷品茗七碗生风 清泉烹茶一杯忘世
47茶酒单:兰陵美酒琥珀光 浅酌豪饮佳味飨
48作者絮语: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序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凤麟按:见《诗·豳风·伐柯》。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凤麟按:见《诗·大雅·召旻》。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凤麟按:曹丕《与群臣论被服书》:“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难晓也。”古人进鬐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凤麟按:见《论语·述而》。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旧章,终无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凤麟按:《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凤麟按:网络版错讹特甚,昨得中华书局陈伟明编著本,乃以校之。余于食饮,虽不甚讲究,然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甘脆适口,美色适眼,终不能去也。故略作校释,聊充过屠之嚼,亦共同好也。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已剪)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有很多个部落,女真族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统一的,各个部落都有不同的首领,有海西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后来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建立后金。在他去世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后该大金国为大清,女真族为满族。
中国古籍很多例如:墨子白话今译 作者:
注释:
简介: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笏山记 作者: 蔡召华
注释: 本书依原东莞博物馆藏钞本之影印本标点。
简介: 其情节主线是一位叫颜少青的才子如何建立笏山王国,成为笏山王。笏山是小说虚构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域,说是在云南蒙化之西。
劫余灰 作者: 吴趼人
注释:
简介: 小说采用章回体,以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情侣的惨痛遭遇,是对罪恶社会的血泪控诉。
隋史遗文 作者: 袁于令
注释: 《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传世的刻本仅有一种,即崇祯癸酉(1633)吉衣主人序本。
简介: 《隋史遗文》所演历史从隋文帝平陈开始,至大唐统一为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隋末大动乱的历史画卷。
南史演义 作者: 杜纲
简介: 《南史演义》叙宋、齐、梁、陈四朝的兴亡,着力描述几个王朝的创业君主:宋武帝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其中刘裕宋朝的事迹最多。
北史演义 作者: 杜纲
简介: 写南北朝时北朝政权更替、群雄纷争故事,起自魏未,终于隋初,以北齐为主。
笔梨园 作者: 潇湘迷津渡者
简介: 小说叙述江南徽州府的江干城,经商落魄当佣工,偶嫖看楼妓女媚娟。媚娟不嫌江干城贫穷,慷慨侠义,历经坎坷,后做了夫妇,共享荣华富贵。
草木春秋演义 作者: 驷溪云间子
书法理论知识试题并带有答案,谢谢,回答的好我会给加分
本文2023-10-02 20:17: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