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出土了一个《竹书纪年》,这个是正史?还是野史?真的还是假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据说出土了一个《竹书纪年》,这个是正史?还是野史?真的还是假的?,第1张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

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扩展资料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周隐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

那么,舜囚尧和禅让,哪个是真的?或许,都是假的;也可能都是真的。

争论这件事,也就是认可历史上曾经有过尧舜禹这几个人了。

打个比方,甲说,张三真义气,把自己大哥的位子让给李四了。乙说,不对,是李四逼着张三把大哥位置让出来的。为此,两个人争吵激烈恨不得动手。结果,警察来了,说吵什么吵,根本没有张三李四这俩人。完了,争得毫无意义。

上世纪20年代,“疑古”之风劲吹,尧舜禹都被看作是神话。王国维这个时候站出来了,在课堂上讲《古史新证》,后来还出了书。他认为,尧舜禹是确有其人的。

过去,认为尧舜禹存在并且禅让的,主要依据是《论语》和《尧典》。

后来发现了遂公盨,现在保存在保利艺术馆,证明《尧典》、《皋陶谟》、《禹贡》所载内容是有根据的。自然,《论语》也不是瞎说。

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楚简《容成氏》和《子羔》;湖北荆门楚简《穷达以时》;清华简《保训》等等,也分别证实了尧舜禹的人和事。

山西陶寺遗址的发现,和文献里关于尧的记载高度吻合。学者们说,这里很可能就是尧都。

无论如何,现在虽然不能说对这三个人一清二楚了,但如果还矢口否认其存在,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既然如此,尧和舜,到底是禅让还是争权?《竹书纪年》和《史记》谁说的对呢?

先说说可能都不对。

关于这件事,不论《竹书纪年》的作者,还是司马迁,都不是事件的直接当事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们都没亲眼见到,都是听说。

当然,《竹书纪年》作为晋魏官史,大约是公元前299年以前的——其作者,听说他俩的事儿,比司马迁早了至少200年。

不过,尧舜禹毕竟是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人物——《竹书纪年》最早的作者,也该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之后,中间差着至少1000年。这么说,其实,获得准确信息的概率,和司马迁没太大区别。

有人回忆过部队夜间行军的事情,说前面确定了口令,让往后传,结果到了队尾,就已经错的离了。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口耳相传的句子,在传到第13个人的时候,一般都会产生误差。

也就是说,从逻辑上分析,《竹书纪年》和《史记》,谁都可能出错——或者一对一错,或者都错。

虽然,关于尧和的记载,《竹书纪年》和《史记》说的不一样,其实,这只是细节上的差别。两个人之间,一定发生过什么,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又可能讲的都有道理。

说说《史记》有道理的理由。

第一,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奉旨而为,而是出于史官的家传责任。

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司马迁写史,不是为了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也不是写好了呈送皇帝以邀功请赏;亦不为挣稿费或博流量吸粉丝。 他不存在编造历史,欺骗后人的主观动机。

《史记》写好之后,司马迁没四处张扬,而是在家里保存了起来,说要传给合适的人。后来,经由他的晚辈才披露于世。

第二,司马迁不仅写史的目的性纯正,而且治史方法严肃认真。

按照司马迁自己说的,他写《史记》——这是后人改的名字,原来的名字叫《太史公书》——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蛮高大上的立意。由此,也决定了他对于史料的取舍,极其严谨。

《史记》里,引用了先秦古籍有一百多种,其中,《六经》及传解二十余种,诸子百家五十余种,历史地理书籍二十余种,文学艺术书籍十余种。他还说,《山海经》等书,考虑再三,觉得不靠谱,不敢引用。

对一些史事,不够清楚或材料不足的,司马迁多次田野考察,东南西北跑了相当大的范围。

这样的写作主观动机,以及治学态度,使《史记》的记载,具有了极高的真实度和可信度。不然,历经2000多年,这部史书不会获得国内外如此高度的评价。

历史上,不是没人质疑过《史记》。关于禅让这一条,1000年前就有人责问过了。

《史记》也不是没有失真之处。例如,对商王世系的记载,司马迁肯定看到过关于王亥为一代商王的资料,但依然没有采用。这大约是白璧微瑕。

很重要的,如他自己所说,写《史记》,深受孔子修《春秋》的影响。

那么,关于禅让一说,是不是也与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关呢?很有可能。

但是,其实,司马迁在这上面如果错了,并不错在沿袭了儒家关于圣人禅让的思想,而错在没能认识“禅让”的本质。

尧舜禹是什么人?他仨,虽然后来都被称帝,但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之王”——

本文来自:日报

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汲郡的战国墓中挖掘出一部古籍《竹书纪年》,里面有一篇记载了商朝的开国功勋伊尹的事迹:“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这一下麻烦来了,要知道伊尹历来是被儒家称为贤相的,现在倒好,成了乱臣贼子了。

那么,《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伊尹是真实的吗?

我们先来看看《竹书纪年》这本书吧。

实际上,《竹书纪年》是来自一本出土文献《汲冢竹书》的。不过,与如今的出土文献不一样的是,它是西晋时期有人盗墓时发现的竹简。

刚开始的时候盗墓贼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就顺手想拿来当火把。还好此事传到晋武帝耳里,他派最好的人来整理这些竹简。

这批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记录历史的就叫《竹书纪年》。正是由于该书内容丰富,于是晋汉时期很多人写书时都将它作为参考书。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十三经里的《左传正义》、郦道元注《水经》、郭璞注《山海经》等等。

但让人叹息的是,这本好不容易抢救性发掘出来的书就消失了。但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视,朱右曾先将把引用了《竹书纪年》的句子从茫茫书海中一句一句摘出来,辑成一书的是朱右曾,写成《汲冢纪年存真》,并且高度赞扬了《汲冢纪年》的价值。王国维看到《汲冢纪年存真》,也认为朱右曾确实有才,且该书的价值也很高,于是又在此基础上写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我们再来看看伊尹这个人。

据《尚书》、《墨子尚贤下》、《楚辞天问》、《孟子》、《吕氏春秋。本味》和《史记》等史书及古籍记载:伊尹是夏朝末年有莘氏(山东曹县)的家奴,很有谋略,之后作为陪嫁随同有莘氏女去到商汤处。汤先任命他做厨师长一类的小官,之后塔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汤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在鸣条战斗中一战成名,灭掉夏桀,开创商朝基业。

汤逝世后,他先后扶立并辅助其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去世后,他又扶立汤的孙子太甲为王,但太甲继位后沉湎歌舞升平,不理朝政。伊尹屡次劝谏无效后,干脆将太甲送往汤于桐的陵墓旁建造的宫舍里居住,也方便让他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亲自携带君王的冠冕服饰,去桐宫迎他回京城,并归还大政,自己还是做相。其实,伊尹一共辅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时才去世,享年一百多岁。

后人更是将他尊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

一个是可信度较高的史书,一个是被历代奉为贤相的伊尹,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伊尹呢?

竹书的起源《竹书》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一个盗墓贼在蓟县(今河南省卫辉市)盗墓时,无意中发现了许多竹简,扔得满地都是。村民们发现后,向政府报告,出土了大量古籍,其中之一就是《竹书志》。后来通过分析可知,这是一部由金国春秋时期历史学家和战国、魏国史学家撰写的编年史通史,对研究先秦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02竹书内容及版本《竹书》的内容十分简单,与史料相比,内容大多相同。然而,这段短暂的历史却震惊了全世界。《竹书》的某些内容完全颠覆了儒家所倡导的圣人形象,如舜囚禁姚、齐沙益、流放王太甲等。但是,竹书有古今两种,破坏三观的许多道理,可能都是后人写的。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太康二年出土的古籍有夏、商、周等13种,其次是金、魏。平王东迁后,与晋国交往,分治金朝后,三个家族与魏国交往,直至襄魏王二十年。

1 国王退位了儒家推崇的退位是礼治的典范,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朱书直接推翻了它,指出根本没有退位,而是抢夺。这一记载,当然是出自今版《竹书》,因为古版《竹书》始于夏朝。

2 忠臣从政商朝的开国者易寅在古代儒家典籍中树立了忠臣的榜样。因为太嘉不守王道,被易印关在通宫。此后,他改邪归正,回到京城。与此相反,《竹书》记载了一音放逐太嘉自立。两年后,太嘉从通贡逃到望都,杀了义音,恢复了王位。但是,他对一音的两个儿子却宽宏大量。

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说法的背后,是对儒家道家所推崇的仁政礼治的挑战。无论是今版对禅宗的颠覆,还是古版对沂阴忠臣形象的破坏,舜帝、沂阴为君臣的儒家模式都被彻底否定。《竹书》要传达的是,儒家的仁政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一种蛊惑人心的手段。

3 禅让的记载来自今版《竹书》。后人为什么要伪造这一文本?首先,它是为了呼应夏朝的彝音吗?为了告诉世人,没有这样宽宏大量的仁爱君主,也没有如此忠贞的贤臣。尧舜不刮椽,毛慈不坚,稻土、啜土形状,虽有保管门,不必为此担心。禹凿龙门,开夏,定江山亭,放飞大海。他自己造了一条没有头发的腿。他的官员和囚犯都不那么努力。”所有重视世界的人都有放荡的欲望。主重法律,不敢作恶,以控制海洋内部事务。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共十三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觉得好就采纳 吧

(^__^) 嘻嘻……·················································

据说出土了一个《竹书纪年》,这个是正史?还是野史?真的还是假的?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