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秘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5收藏

实秘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实秘的病因病机 5 实秘的症状 6 实秘的治疗 61 热秘 611 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热秘的方药治疗 615 热秘的针灸治疗 6151 方一 6152 方二 616 热秘的饮食疗法 6161 推荐食材 6162 推荐食疗方 62 气秘 621 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气秘的方药治疗 625 气秘的针灸治疗 6251 方一 6252 方二 6253 方三 626 气秘的饮食疗法 6261 推荐食材 6262 推荐食疗方 63 冷秘 631 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治法 634 冷秘的方药治疗 635 冷秘的针灸治疗 6351 方一 6352 方二 636 冷秘的饮食疗法 6361 推荐食材 6362 推荐食疗方 64 便秘实证的针灸治疗 65 便秘实证的推拿疗法 7 关于便秘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实秘的穴位 2 治疗实秘的方剂 3 治疗实秘的中成药 4 实秘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实秘 1 拼音

shí mì

2 英文参考

excessive constip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实秘(excessive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2]。见《洁古家珍·杂方》。又作实闭、实閟[2]。是指风寒痰热、食积气滞胃肠等所致的便秘[1]。实证有热结、气滞。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

4 实秘的病因病机

肠胃实邪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2]。

实证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误服药石,毒热内盛;或热病后余热留恋,肺热移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也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则气不降,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

(1)体素阳盛,肠胃积热:凡阳盛之体,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津液耗伤,导致肠导失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如仲景所说的“脾约”便坚,就是属于这种热秘。[3]

(2)情志失和,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结。[3]

5 实秘的症状

实秘表现为大便干结,经常3、5日一次或更长时间,临厕努责,干燥难下。属热邪壅盛者身热烦渴,口于口臭,喜冷饮,苔黄燥,脉滑实;气机郁滞者便秘胁痛,胀满不舒,嗳气纳差,苔黄腻,脉弦。

热秘以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等为辨证特点;气秘以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为辨证特点[3]。

6 实秘的治疗

实证有热结、气滞、寒凝[3][4]。

实证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误服药石,毒热内盛;或热病后余热留恋,肺热移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也因忧思过度,久坐少动,则气不降,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

热秘以面赤身热,口臭唇疮,尿赤,苔黄燥,脉滑实等为辨证特点;气秘以噫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痛,苔薄腻,脉弦为辨证特点[3]。

表现为大便干结,经常3、5日一次或更长时间,临厕努责,干燥难下。属热邪壅盛者身热烦渴,口于口臭,喜冷饮,苔黄燥,脉滑实;气机郁滞者便秘胁痛,胀满不舒,嗳气纳差,苔黄腻,脉弦。

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3]。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

《金匮翼·便閟统论》:“实閟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宜温下。麻仁丸、厚朴三物汤,治实而热者;逐气丸、温脾汤,治实而寒者也。”

61 热秘

热秘(heat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5]。见《圣济总录·大小便门》。又名阳结[5]。为五秘之一。是指热邪内壅,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热秘由肠胃积热,津伤液耗所致[6]。

611 症状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伴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3][4]。

612 证候分析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干口臭。热积肠胃,腑气不通,故腹胀腹痛。身热面赤,亦为阳明热盛之候。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为热已伤津化燥,脉滑数为里实之征。[3][4]

613 治法

清热润肠[3]。

泄热导滞,润肠通便[4]。

614 热秘的方药治疗

麻子仁丸[备注]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炙厚朴、杏仁,本方重在泄热润肠,取其通便而不伤正。方中大黄、麻仁泄热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枳实、厚朴行气除满,用白蜜为丸,意在缓下。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等,可另服更衣丸[备注]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芦荟  朱砂以清肝通便。如燥热不甚,除便秘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可服青麟丸[备注]青麟丸(《邵氏经验良方》):大黄二十斤,用鲜侧柏叶、绿豆芽、黄豆芽、槐枝、桑叶、桃叶、柳叶、车前、鲜茴香、陈皮、荷叶、银花、苏叶、冬术、艾叶、半夏、厚朴、黄芩、香附、砂仁、甘草、泽泻、猪苓、煎汤蒸制,研末,牛乳、苏叶、梨汁、姜汁、童便、陈酒和丸以清腑缓下,以免再秘。[3]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肠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

615 热秘的针灸治疗 6151 方一

[7]

治法:清热保津,通腑利便。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穴。

随证配穴:烦热口渴者,加少府、廉泉。口臭甚者,加承浆、劳宫。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合谷、曲池泻阳明之热,清热以保津。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与腹结相配可疏通大肠腑气。

6152 方二

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热秘者加曲池、合谷[6]。

616 热秘的饮食疗法 6161 推荐食材

菠菜、香蕉、蜂蜜、香菇、马铃薯、苦菜等[4]。

6162 推荐食疗方

[4]

1.马铃薯汁(《疾病的食疗与验方》):马铃薯不拘量,洗净、压碎、挤汁,纱布过滤。每早空腹及午饭前各服半杯。

2.姜汁菠菜(《中国药膳学》):菠菜250g,生姜25g,调料适量。菠菜去须根留红头,洗净切长段,锅内略焯后捞出,沥水,抖散晾凉,加入姜汁,及食盐、酱油、麻油、味精、醋、花椒油各适量,调拌人味。

3.蜂蜜饮(《中国药膳学》):蜂蜜15g,青盐3g。开水冲服,每晨空腹饮。

62 气秘

气秘(qi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8]。见《济生方·大便》。五秘之一。是指气滞于内,腑气不通,以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

多由情志不舒,悲伤忧思,忽视定时排便,久卧少动或久卧病订,进食过少,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痔瘘、肛裂患者,久忍大便不泄,致通降失常,亦是形成本证的常见原因。本证的特点是“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虽不结燥,但排出困难,虽感腹胀, 下坠,但蹲厕后无粪便,或排不干净,或排出后仍感坠胀。伴有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头重昏闷,倦怠身困,腹胀肠鸣,屁多,喛气,苔多薄腻,脉象弦大等。肺失清萧,胃失和降,肝失条达,脾失运化,俱能导致气机郁滞。湿困中焦,风中大肠,亦可使所化失于宣达,传导迟缓,而为便秘。前人所谓气秘、风秘、湿秘,多属此证。

621 症状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出,或便而不爽,肠呜矢气,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3][4]。

622 证候分析

气机郁滞,腑气不通: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糟粕内停,气机郁滞,则腹中胀痛。肠胃气阻,则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为肝脾不和,内有湿滞之象。[3]

623 治法

顺气行滞[3]。

行气导滞[4]。

624 气秘的方药治疗

六磨汤[备注]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本方重在调肝理脾,通便导滞。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三药气味辛通,能人肝脾以解郁调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若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3]

顺气行滞,升清降浊,开上窍,通下窍,“提壶揭盖”之法:适用于气机郁滞便秘。前人多和六磨汤(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为主方,但方中大黄损伤津液,大便更秘;故当以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甘草、肉桂或沉香)为主方,可加莱菔子、栝楼、枳壳、杏仁。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气滞加枳壳、厚朴。

625 气秘的针灸治疗 6251 方一

[7]

治法:调理气机,通腑利便。

选穴:以任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中脘、阳陵泉、气海、行间、天枢穴。

随证配穴:胸胁胀满疼痛者,加期门、支沟。腹胀甚者,加大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腑会中脘、大肠募穴天枢配气海以疏通腑气。行间配阳陵泉疏肝理气,使疏泄复常。

6252 方二

治则:清热理气,通导肠腑

选穴:天枢 支沟 曲池 内庭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荣穴,宣散肠胃积热。

随证配穴:气滞—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253 方三

体针,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气秘者加太冲、梁门[6]。

626 气秘的饮食疗法 6261 推荐食材

紫苏、麻仁、菠菜、萝卜、玫瑰花、红薯叶等[4]。

6262 推荐食疗方

[4]

1.苏麻粥(《食鉴本草》):苏子10g,麻仁10g,粳米100g。现炒苏子、麻仁研如泥,水滤取汁,后入米煮粥,空腹食。

2.麻油拌菠菜(《饮食疗法》):鲜菠菜250g,麻油适量。菠菜洗净,锅中水烧沸,加入适量食盐调味,下菠菜烫3分钟,取出,加麻油拌匀食。

3.炒薯叶:红薯叶500g,加油、盐炒熟食。每天两次,连服数日。

63 冷秘

冷秘(cold constipation[1])为病证名[9]。又名阴结(《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寒秘(《奇效良方·秘结门》)。是指寒邪内结,以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冷秘由阴寒固结,阴虚不运所致[6]。

631 症状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痛拘急,腹满拒按,胁下痛,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或腰脊酸冷,呃逆呕吐,舌淡苔白,脉弦紧[3][4]。

632 证候分析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内盛,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喜热怕冷。阳虚温煦无权,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3]

633 治法

温阳通便[3][4]。

634 冷秘的方药治疗

济川煎[备注]济川煎(《景岳全书》):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加肉桂。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升清以降浊;肉桂温阳而散寒。亦可选用半硫丸[备注]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硫黄。[3]

635 冷秘的针灸治疗 6351 方一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通便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方义: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支沟宣导三焦气机,通调腑气;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调理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

随证配穴:阴寒盛灸神阙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52 方二

取大肠俞、天枢、大横、支沟、上巨虚等穴为主[6]。冷秘者加灸神阙、气海[6]。

636 冷秘的饮食疗法 6361 推荐食材

桑椹、麻仁、锁阳、蜂蜜、胡桃仁、羊肉等[4]。

6362 推荐食疗方

[4]

1.紫苏麻仁粥(《普济本事方》):苏子10g,麻仁15g,粳米50~100g。苏子、麻仁捣烂,加水研,滤取汁,与粳米同煮粥,任意服。

2.锁阳桑椹蜜糖水(《中国药膳学》):锁阳15g,桑椹15g,蜂蜜30g。锁阳与桑椹水煎取汁,入蜂蜜搅匀,分2次服。

3.胡桃仁粉(经验方):胡桃仁5个,烤干,研粉。睡前开水送服,连服1~2个月。

64 便秘实证的针灸治疗

治则:清热理气,通导肠腑

选穴:天枢 支沟 曲池 内庭

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荣穴,宣散肠胃积热。

随证配穴:气滞—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5 便秘实证的推拿疗法

[10]

选穴: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章门、期门、下巨虚、天枢、大横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施于天枢、大横穴,每穴约1分钟;用掌摩法以逆时针方向摩腹8分钟。按揉足三里、大肠俞、支沟、曲池,以酸胀为度。推足阳明胃经,从足三里向下推至下巨虚,3~5分钟。按揉胸胁部的章门、期门穴,以酸胀为度,不宜 太重。

7 关于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1][11])为病名[12]。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12]。又称大便难[6]。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3]。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3]。

热秘现常分为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等)、虚秘(包括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便秘条。

8

目录 1 拼音 2 《准绳·类方》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消风豁痰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消风豁痰汤 1 拼音

xiāo fēng huō tán tāng

2 《准绳·类方》卷四 21 方名

消风豁痰汤

22 组成

黄芩(酒炒)、羌活、红花、半夏(姜制)、陈皮、白茯苓、甘草、独活、防风、白芷、家葛、柴胡、升麻。

23 主治

风寒挟痰,颈项强痛。

24 消风豁痰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25 加减

一方多加紫金藤。

古籍中的消风豁痰汤 《幼科折衷》:[上卷头痛]附∶颈项强痛

痛,脉弦而数实,右为甚,此痰热客三阳经也,宜消风豁痰汤;若动则微痛,脉弦而涩,左为甚,作血虚邪客太

《证治准绳·杂病》:[第四册诸痛门]颈项强痛

痛,脉弦而数实、右为甚,作痰热客三阳经治,宜消风豁痰汤。颈项强急,动则微痛,脉弦而涩,左为甚,作血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颈项强痛

麻上生姜、薄荷水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消风豁痰汤黄芩(酒炒)羌活红花半夏(姜制)陈皮白茯苓甘

《医碥》:[卷之三·杂症]项强痛

,久坐失枕所致。感冒风寒者,驱邪汤。痰盛者,消风豁痰汤。湿盛者,加味胜湿汤。血虚火盛筋燥者,(项强

《杂病广要》:[身体类]〔附〕舌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络中风 5 中经中风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 风痰阻络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4 痰热腑实 641 症状 642 证候分析 643 针灸治疗 65 气虚血瘀 651 症状 652 证候分析 653 方药治疗 654 针灸治疗 66 阴虚风动 661 症状 662 证候分析 663 针灸治疗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672 证候分析 673 治法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7 关于中风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经络的穴位 2 治疗中经络的方剂 3 治疗中经络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中经络 1 拼音

zhòng jīng luò

2 英文参考

apoplexy involving both collateral and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poplexy involving the channels and their collatera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经络为病证名[1]。见《寿世保元·中风》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2])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3]。分中络、中经[3]。其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㖞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1]。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1]。

4 中络中风

中络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ollateral[2])是指邪在于络的中风最轻证[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4]。《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4]。《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5 中经中风

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2])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3]。

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4]。中风证情最轻者[4]。《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㖞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5]

612 证候分析

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人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5]

一般说,中络者,病邪较浅,主要症状为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若经络皆受邪者,病情较重,可出现半身不遂。[5]

613 治法

祛风、养血、通络。[5]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大秦艽汤[备注]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黄、茯苓、石膏、川芎、白芍药、独活、黄芩、生地黄、白术、细辛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桑叶、菊花、薄荷以疏风清热。若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茯苓以祛痰燥湿。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备注]指迷茯苓丸(《全生指迷方》):茯苓、枳壳、半夏、风化硝、生姜以通利经络。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5]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6]

622 证候分析

由于情志所伤,或劳作过度,致使肝阳暴亢。气为血帅,肝阳暴亢,引动瘀血痰浊流窜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为肝阳上亢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黄及舌脉,亦为肝郁化火之象。[6]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

随证配穴:舌强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廉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属于脑”,水沟属督脉,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开窍醒神,为治疗中风的主穴之一。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标本兼治之穴,亦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63 风痰阻络

中风·风痰火亢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hyperactivity of windphlegmfire[2])是指风挟痰火,上犯脑神,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风痰瘀阻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phlegmstatic blood[2])是指风痰瘀阻经络,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歪,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痰湿蒙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2])是指痰湿上蒙心神,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歪,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6]

632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痰浊瘀血内停,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肢体麻木或拘急。痰浊蒙闭清窍,则见头晕目眩。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6]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

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随证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水沟、三阴交、内关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相配,健脾利湿化痰。余穴疏通经络。

64 痰热腑实

中风·痰热腑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excessive fuviscera caused by phlegmheat[2])是指痰热结于胃肠,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歪,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41 症状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6]

642 证候分析

腑气不通,胃肠积热,耗伤津液,则见腹胀便秘、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粘痰多。身热面赤,为阳明热盛之象。舌脉乃为痰热腑实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6]

643 针灸治疗

[6]

治法: 通腑清热,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天枢、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口干口臭者,加里内庭、劳富。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丰隆,共达通腑清热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65 气虚血瘀

中风·气虚血瘀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2])是指气虚血瘀,经脉不畅,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舌歪,舌暗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5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6]

652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气主动,主煦之,气虚则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气主化津,又主摄津,气虚不能化水则手足肿胀。气虚不能摄津,则心悸自汗。舌脉为气虚血瘀或气不化津之象。[6]

65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654 针灸治疗

[6]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方义:气海、肾俞补益元气,足三里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有助阳止汗的作用。余穴已如前所述。

66 阴虚风动

中风·阴虚动风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阴虚风动,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歪,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6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6]

662 证候分析

肝肾不足为酿成中风的根本,肝肾之阴不足,则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阴虚则阳亢,故见眩晕耳鸣。风从内生,风主动,故手足拘挛或蠕动。虚火内生,内扰神明,故心烦失眠。舌脉亦为阴虚内热之象。[6]

663 针灸治疗

[6]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选穴:以督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

随证配穴:咽干便秘者,加照海、廉泉、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故以肾俞、太溪补肾阴而治其本。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潜降上亢之风阳以治眩晕耳鸣。用心与心包经的原穴神门、大陵调心气,与补肾阴之穴相配可交通心肾而治心烦失眠。余穴已如前所述。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风·风火上扰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windfire[2])是指风火上扰清窍,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志迷昏,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5]

672 证候分析

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㖞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若苔腻,脉滑是兼有湿痰。[5]

673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5]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镇肝熄风汤[备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甘草、龟版加减。方中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版、代赭石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5]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或极泉、手五里或曲池、外关或内关、合谷或阳池、环跳或居谬、阳陵泉或足三里、解溪或悬钟、昆仑或风市等[7]。

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白环俞[7]。也可配刺健侧穴,或加电针[7]。

语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局部[7]。

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颧髎、下关等穴[7]。

流涎加承浆、地仓[7]。

7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2][8])为病名[9]。又称卒中[9][7]。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2][8]。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5]。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6]。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5]。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6]。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6]。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6]。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6]

详见中风条。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创痉的病因病机 5 金创痉的症状 6 金创痉的诊断 61 潜伏期 62 前驱期 63 发作期 64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金创痉相鉴别的疾病 71 化脓性脑膜炎 72 狂犬病 8 金创痉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毒在表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风毒入里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阴虚失养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11 方一 8312 方二 832 耳针 84 其他疗法 841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 842 镇痉 843 支持疗法 9 金创痉的预防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金创痉的穴位 2 治疗金创痉的方剂 3 治疗金创痉的中成药 4 金创痉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金创痉 1 拼音

jīn chuàng jìng

2 英文参考

traumatic tetanu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金创痉(traumatic tetanus)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是指外伤所致的破伤风[1][2]。

破伤风 (tetanus[3])为病名[4][5]。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称金疮痉[5]、伤痉、金疮中风痉[4]。是指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1]。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本病西医亦叫破伤风。

4 金创痉的病因病机

金创痉因风邪侵入皮肤破伤或疮口受邪而致抽风[4][5]。为风毒自创口袭于经络,引动内风所致[5]。现代医学已证实本病为破伤风杆菌从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迅速繁殖产生细菌毒素而引起症状[5]。

金创痉的病因为皮肉破伤,又感受风毒之邪。风毒之邪乘皮肉破伤之处侵袭人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外风引动肝风内动,风毒人侵日久,化热化火,使脏腑失调,气血失和,阴损及阳,甚至阴阳离决而死亡。

5 金创痉的症状

初起四肢无力、头痛、两腮酸痛、口噤、颈部转动不灵、发热发冷,进而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甚则全身肌紧张,阵发性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频频发作,最后语言、吞咽、呼吸均困难,甚或窒息而死[4][5]。发作频频,轻微 即可诱发抽搐发作[5]。病程进展较快者,预后较差[5]。

6 金创痉的诊断 61 潜伏期

一般在10天左右,短者可1—2天,长者半月至2个月不等。脐带染毒多在5—7天发病,故又称七日风。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62 前驱期

时间较短,仅l一2天,表现有乏力,头晕,头痛,全身不适,咀嚼无力,畏寒低热,烦躁不安,下颌稍感紧张,张口略感困难。反射亢进。创面多于陷无脓,周围皮肤暗红,有疼痛感和牵制感。

63 发作期

典型发作症状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性痉挛,最初是咀嚼肌,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腹背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口角向外上方牵引,前额出现皱纹,双眉举起,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项强真,头向后仰,痉挛向四肢延伸,呈现不能坐起,头后仰不能前屈,腰部前凸,称为角弓反张。四肢肌肉收缩时,因屈肌比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

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直肠和膀胱痉挛可引起便秘和尿潴留。发作性抽搐是指病情严重者,在肌肉强直性痉挛中又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呈自发性、阵发性发作。

在抽搐间歇期患者的肌肉也呈痉挛状,为本病抽搐的特点。亮光、声音、风吹、饮水、触动等都可引起抽搐发作。每次抽搐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淋漓,流涎,口吐白沫,牙齿有摩擦声,呼吸气促。

非典型发作的,仅出现破伤部位局部的肌肉强直,不延及全身。

病变后期,患者由于长期肌肉强直、痉挛、抽搐及摄人不足,致体力消耗,面色光白,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合苛肺部感染,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引起死亡。

64 辅助检查

发作期血白细胞增高,创口脓液培养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7 需要与金创痉相鉴别的疾病 71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与破伤风一样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表现,但化脓性脑膜炎无阵发性抽搐。还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易嗜睡昏迷。脑脊液检查有大量白细胞。

72 狂犬病

狂犬病有被犬、猫咬伤皮肉的病史,但狂犬病患者呈兴奋、恐惧状,看见或听到水声,便发生吞咽肌痉挛,称“恐水病”。可因膈肌收缩产生大声呕逆,如犬吠声。

8 金创痉的治疗

破伤风的治疗,初宜祛风定痉,服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或脱凡散(蝉衣30g,研极细末)热黄酒送下,取微汗[4]。外治宜清创、扩创及敷玉真散[4]。后期当祛风、解毒、镇痉,用木萸散加减,并配合针灸[4]。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4]。

81 辨证治疗 811 风毒在表

破伤风·风毒在表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windtoxin in exterior)是指风毒在表,以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1]。

8111 症状

轻度吞咽困难,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舌淡,苔薄白,脉数。

8112 辨证分析

肌肤破伤,感受风毒之邪,外邪入侵,气血不畅,经络拘急,则吞咽困难,牙关紧闭,周身拘急;风邪在表,受邪较轻,则痉挛期短,间歇期长;舌淡、苔薄白、脉数为风邪在表之象。

8113 治法

祛风镇痉。

8114 方药治疗

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

812 风毒入里

破伤风·风毒入里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windtoxin entering interior)是指风毒入里,以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满闷,腹壁板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1]。

8121 症状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高热寒战,全身肌肉痉挛,间歇期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满闷,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数。

8122 辨证分析

风邪入里引动内风,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肌肉痉挛;风从火化,阳明燥热,故时时汗出,胸腹满闷,大便秘结;热壅于肺,则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热壅于膀胱,则小便不通;邪人肝经,则面色青紫;邪正交争,则高热寒战;舌红绛、苔黄少津、脉弦数为毒邪内盛之象。

8123 治法

熄风镇痉,清热解毒。

8124 方药治疗

木萸散加减。

813 阴虚失养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阴虚邪留,以抽搐停止,头晕,心悸,口渴,面色萎黄,时而汗出,牙关不适,偶有痉挛或屈伸不利,或肌肤有蚁行感,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1]。

8131 症状

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8132 辨证分析

正邪剧争,风毒受挫,正气亦伤,阴血亏耗,不能上荣,则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经脉失养,则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阴血亏虚之象。

8133 治法

补血养阴,疏通经络。

8134 方药治疗

四物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82 外治法

在使用破伤风抗毒素1小时后,可行清创切除坏死组织,开放创口,先用双氧水冲洗,再用双氧水湿纱布填塞。每天换药时都须用双氧水冲洗,换药后敷料等应严格消毒。创面有残余坏死组织时可用七三丹掺布;创面干净时用生肌散掺布。

83 针灸治疗

注意:体针和耳针疗法均可每日治疗1~3次,或长时间留针数小时至1~2日,但须严防滞针、折针[5]。症状控制后,可用皮内针留置数小时至数日[5]。一般来说,本病多采用综合疗法,针灸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5]。

831 体针 8311 方一

取大椎、风府、人中、筋缩、风池、太冲、合谷、阳陵泉等穴为主[5]。牙关紧闭加下关、地仓、颊车;角弓反张加腰阳关、承山、后溪;四肢抽搐加阳陵泉、太冲、曲池[5]。

8312 方二

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合谷,内庭。

角弓反张取穴风府,大椎、长强、承山、昆仑。

四肢抽搐取穴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风市、阳陵泉、申脉、太冲。

832 耳针

取脑、枕、心、神门、缘中等穴,中强 [5]。

84 其他疗法 841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

一经确诊,应尽早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抗毒素的剂量首次应大,以后视病情需要酌情减少,第一次用5万~10万单位,加于500~10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以后视病情变化,可每日由静脉或肌肉注射l万~2万单位,连续用7天。抗毒素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以免发生过敏反应。皮试阳性者应行脱敏注射:新生儿破伤风,可用破伤风抗毒素0.5万—1万单位,青霉素3万~5万单位,加入0.5%普鲁卡因溶液l0mL做脐周封闭。

842 镇痉

使用镇痉药可以使患者安定,减少对外界 的敏感性,而使痉挛不发或少发,使病人较长时间处于安静和睡眠状态,则治愈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一般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口服1015mL或3040mL ,4—6小时1次。巴比妥类药物,如鲁米那0.1—0.2g,肌肉注射。或安定5一l0mg,口服,每日3—4次,或l0mg静脉注射。抽搐特别严重时可用10%~25%硫酸镁溶液l0mL肌肉或静脉注射,在紧急时可肌肉或静脉滴注2.5%硫贲妥钠,每次0.5一1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一1000mL中缓慢滴注,用药时应密切观察,以防发生呼吸抑制。

冬眠疗法:效果较好,常用冬眠工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了l00mg),或冬眠合剂m号(工号中氯丙嗪改为乙酰普吗嗪20mg,其他相同),每次1/3—1/2剂量,每4—8小时肌肉注射1次,或1个剂量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成人每日可用1—2个剂量。

843 支持疗法

应给患者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等高热量、高营养饮食,用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并注意纠正酸堿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或血浆。如患者不能进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高营养疗法:

9 金创痉的预防

1.创口早期彻底清创,宜用双氧水反复冲洗,特别是污染或较深的创口。

2.破伤后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最迟伤后不超过24小时。

3.患者隔离监护,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光、声、振动。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护理,注意营养的摄人。

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气机郁滞所致鼓胀·气鼓 41 臌胀·气滞湿阻证的症状 42 证候分析 43 臌胀·气滞湿阻证的治疗 431 治法 432 方药治疗 433 饮食疗法 4331 推荐食材 4332 推荐食疗方 434 针灸治疗 5 气虚所致全身肿胀·气鼓 6 关于臌胀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气鼓的方剂 2 治疗气鼓的穴位 3 治疗气鼓的中成药 4 气鼓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气鼓 1 拼音

qì gǔ

2 英文参考

tympanite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气鼓(qi tympanites[1])为病证名。又称气臌。是指气机郁滞或气虚不行,以腹胀,甚则全身头面肿胀为主要表现的臌胀病[2]。

4 气机郁滞所致鼓胀·气鼓

气鼓指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3]。《万病回春·鼓胀》:“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术。”

臌胀·气滞湿阻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dampness retention[1])是指肝气郁滞,水湿内停,以腹大腹满,胀而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恶心欲吐,纳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肢体困重,头晕嗜睡,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2]。

41 臌胀·气滞湿阻证的症状

臌胀·气滞湿阻证患者腹大腹满,胀而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恶心欲吐,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肢体困重,头晕嗜睡,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腻,脉弦[4][2][5]。

42 证候分析

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由于肝气郁滞,脾运不健,湿阻中焦,浊气充塞,故腹胀不坚。肝失条达,络气痹阻,故胁下胀满疼痛。气滞中满,脾胃运化失职,故食少易胀,嗳气不适。气壅湿阻,水道不利,故小便短少。脉弦,苔白腻,为肝郁湿阻之象。本证失治或误治,湿邪可热化或寒化。[4][5]

43 臌胀·气滞湿阻证的治疗 431 治法

臌胀·气滞湿阻证治宜疏肝理气,行湿散满[4]。

臌胀·气滞湿阻证治宜疏肝理气,运脾利湿[5]。

432 方药治疗

臌胀·气滞湿阻证患者可用柴胡疏肝汤[备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或胃苓汤[备注]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加减治疗。如胁下胀满疼痛较重,胸闷气短,脉弦,肝气郁滞为主者,可用柴胡疏肝汤。方中以柴胡、枳壳、赤芍、川芎、香附加郁金、川楝子、青皮以疏肝解郁为主;陈皮、甘草顺气和中。如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可加丹皮、栀子;如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者,可加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白芍等滋阴之品;如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气滞血瘀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小便短少,可加茯苓、泽泻等利水药物。[4]

如食少腹胀甚,小便短少,舌苔腻,质淡体胖,脉弦滑,脾虚湿阻为主者,可用胃苓汤。方电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湿;桂枝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之力;苍术、陈皮、厚朴行湿散满。可加郁金,青皮、香附以疏肝理气。如舌苔黄腻,口苦干而不欲饮,小便短赤,脉弦滑而数,湿阻化热者,上方可去桂枝,加栀子、茵陈等以清热燥湿;如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质淡体胖,脉缓,寒湿偏重者,上方可加干姜、砂仁等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4]

433 饮食疗法 4331 推荐食材

臌胀·气滞湿阻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花菜、砂仁、香附、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花、橘皮、茯苓等[5]。

4332 推荐食疗方

[5]

1.黄花菜汤:干品黄花菜10g,洗净入陶锅,加水300mL煎煮,佐餐食菜饮汤。

2.砂仁炖鲫鱼(《中医经典食疗大全》):鲫鱼400g,砂仁6g,炙甘草3g(研为末)。将甘草、砂仁并放入鱼腹内,用线缚好,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炖至鱼熟烂。每日1剂,连服数日。

3.鲤鱼汤(《中医经典食疗大全》):鲤鱼500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2g,橘皮6g,生姜6g。将四味药布包煎煮,取药液加生姜等佐料煮鲤鱼,食鱼饮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

434 针灸治疗

选穴:气鼓取膻中、太冲、建里、偏历、气海、足三里等穴为主[6]。

随证配穴:便秘加腹结、大横;胁痛加支沟、阳陵泉[6]。

5 气虚所致全身肿胀·气鼓

气鼓指气虚所致的全身肿胀[3]。《石室秘录·内伤门》:“气臌乃气虚作肿,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鼓之状,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从脚面肿起,后渐渐肿至上身,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此等气臌,必须健脾行气加利水之药则可救也,倘亦以水臌法治之,是速之死也。”方用消气散,并禁食盐[3]。

6 关于臌胀

臌胀为病证名[7]。即鼓胀。见《黄帝内经灵枢·水胀》。又称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蜘蛛胀(《类证治裁》)、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气胀(《医碥》卷三)[6]。是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所致,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4]。《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8][6]。亦有由症瘕、积块发展而成[8]。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8]。

西医的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鼓胀治疗[6]。

臌胀现常分为肝脾血瘀证、阴虚水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凝滞证、水热蕴结证等辨治,详见鼓胀条。

7

《杨氏家藏方》卷八:五生丸处方天南星(生姜汁浸一宿,焙干)半夏(汤洗七次)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天麻白矾(枯)各30克朱砂6克(别研为衣)制法上药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治风痰上扰,头目眩晕,呕吐痰涎。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八《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五生丸处方南星半夏川乌白附子各30克大豆(去皮称)75克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痫证。用法用量每服3~5丸,不过7丸,姜汤下。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准绳·类方》卷五方名五生丸组成川乌头半两,附子半两(各生用,去皮脐),天南星半两(生),半夏半两(生),干生姜半两。主治风痫。用法用量每服5丸,冷酒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煮大豆汁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普济方》卷二四二方名五生丸组成川乌、草乌、南星、五灵脂、没药各等分(生用)。主治风毒,干湿脚气,浑身一切风痛,及服诸药不得效者。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醋调五灵脂末作膏子,研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玉机微义》卷四十一引李仲南方方名五生丸组成南星1两,半夏1两,川乌1两,白附子1两,大豆(去皮)1两。主治风痫有痰,阴脉弦细缓者。用法用量每服3丸至5丸,不过7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普济方》卷二四一引《卫生家宝》方名五生丸组成金毛狗脊1两(去毛),川乌1两,防风1两(去芦),川萆薢1两,蓬莪术1两(日晒干)。主治脚气,及风气攻四肢。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盐汤、盐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圣济总录》卷十五方名五生丸组成干姜1两(不炮),乌头1两(生,去皮脐),半夏1两(生用),附子1两(生,去皮脐),大豆末(生用)。主治痫疾。用法用量每服3丸,冷酒送下。制备方法上药除大豆末外,细锉,捣

详见百科词条:五生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40:27 共81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脑瘤脑瘤(cerebroma)为病名。是指发生于脑部的肿瘤疾患。症状以部位固定的局限性头痛,颅骨外压痛,并出现脑部受压所致相应的麻木、瘫痪等症为主要表现。辨证分型脑瘤·痰瘀阻窍证脑瘤·痰瘀阻窍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phlegmandstaticbloodblockingorifices)是指痰瘀互结,闭阻清窍,以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脑瘤·风毒上扰证脑瘤·风毒上扰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windpoisondisturbingupward)是指风毒之邪,上扰脑神,以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干,大便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项强,舌红或红绛,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脑瘤·阴虚动风证脑瘤·阴虚动风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windstirring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血不足,肝风内动,以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西医·脑瘤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它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症状下述四个方面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颅内肿瘤导致颅骨内压增高并逐渐加重的原因:肿瘤体积超过颅内压调节代偿能力;肿瘤周围反应性脑水肿;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静脉回流受阻。头痛、呕吐、视神经 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症",

详见百科词条:脑瘤 [ 最后修订于2016/7/15 10:18:19 共14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实秘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实秘的病因病机 5 实秘的症状 6 实秘的治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