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关于北京的历史,第1张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

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两晋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

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

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

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

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

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辽朝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金朝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

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 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 垮台。

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 。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 ”,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中国 军队得到北平控制权。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多少朝代的都城都设立在北京,在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下,北京孕育过多少历史名人,清朝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光绪都是北京这座城赫赫有名的人物。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是清朝末年的著名词人,他出生于北京,其父亲是纳兰明珠。纳兰容若的词以真实著名,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纳兰词》、《饮水词》。他的诗词多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纳兰性德出生豪门,钟鸣鼎食之家,一生顺遂无忧,是清朝久负盛名的十大词人之一。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故而人们称之为康熙皇帝,其父亲是顺治帝。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康熙十分好学,从小就聪慧过人,颇得顺治帝的喜爱。康熙在位期间,有过十分多的伟大成就,在军事方面,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在文化方面,他崇尚儒学,以儒学思想为治国之本。他在位六十一年,由于其取得的成就十分之多而被后人称赞。

马致远,著名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著名作品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游子在外,不得归乡的思乡之情。他的散曲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咏史怀古的元曲,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也有叙事的小令,笔触细腻,把人物的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

有《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5、《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史书

关于北京的历史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