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的成语
您好:
持之有故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丹心如故 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
蹈常袭故 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袭:沿袭;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涤故更新 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鼎新革故 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多故之秋 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
非亲非故 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奉行故事 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故我依然 故我:旧日的我。仍旧是过去的我。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
故作高深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故宫禾黍 比喻怀念祖国的情思。
故封识 原来封存的标记。
故剑情深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故态复萌 故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故弄玄虚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故旧不弃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故技重演 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
故入人罪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俭故能广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江山如故 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狂奴故态 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
老于世故 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门生故吏 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
明知故犯 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平白无故 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十亲九故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深情故剑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微过细故 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吐故纳新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送故迎新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
无缘无故 没有一点原因。
袭人故智 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袭故蹈常 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一见如故 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依然如故 依然:仍旧;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一改故辙 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依然故我 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沾亲带故 故:故人,老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欲擒故纵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故甚其词 〖解释〗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饱谙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经世故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练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
变故易常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朝章国故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戴笠故交 谓贫贱之交。
蹈常习故 谓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
蹈故习常 见“蹈常习故”。
革故立新 见“革故鼎新”。
故步自画 犹故步自封。
故伎重演 见“故技重演”。
故家乔木 ①谓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故弄虚玄 犹故弄玄虚。
故态复还 见“故态复萌”。
故纸堆 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故作玄虚 犹故弄玄虚。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
门生故旧 指学生和旧友。
凭白无故 犹言无缘无故。
弃故揽新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
羌无故实 指诗文不用典故或没有出处,也比喻没有根据。
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拾陈蹈故 因袭陈词滥调。
踏故习常 谓因袭守旧,安于现状。
玩故习常 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无故呻吟 犹言无病呻吟。比喻无真情实感而故弄文墨。
无亲无故 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吸新吐故 吸进新气,吐出浊气。
喜新厌故 见“喜新厌旧”。
新故代谢 同“新陈代谢”。
虚应故事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循常习故 循常:遵循常规。习故:学习陈旧的作风。遵守旧规,沿袭先例。形容因袭保守,不愿变通。亦作“循故袭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厌故喜新 讨厌旧的,喜欢新的。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遗黎故老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
引新吐故 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
迎新送故 见“迎新送旧”。
指亲托故 指为亲戚,假托故旧。谓攀附有权势的人。
诛故贳误 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自我作故 由我创新,不循旧法。
钻故纸堆 故纸:指古籍。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亦作“钻故纸”、“钻研故纸”。
按堵如故 〖解释〗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故人之意 〖解释〗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故态复作 〖解释〗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
倾盖如故 〖解释〗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
去故就新 〖解释〗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他乡故知 〖解释〗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他乡遇故知 〖解释〗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习故安常 〖解释〗指习惯于规。
案堵如故 案堵:同“安堵”,安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倾盖:停下车子,指初次相逢。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象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百思不得其故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故:原因。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找到其原因。
安常习故 安:安于,习惯于;常:常规;习:习惯;故:故旧。习惯于成规
安故重迁 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故步自封 故:过时的,旧;故步:老步子;封:限制;自封:自我封闭。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禾黍故宫 宫殿成了农田,长满禾黍。形容亡国破败的景象
毛举细故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纳新吐故 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安堵如故 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班荆道故 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薄物细故 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不忘故旧 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不主故常 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
比较详细哦,望采纳,祝开心!
有人说,社会是人情世故,古人也曾解释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既文章”,人们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可以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亲情,一种是非亲,亲情是与生俱来的,人从一出生开始,便与亲戚之间,产生了联系。
关于亲情,有这么一个成语,叫“六亲不认”,这里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呢?你能说出几种?
六亲不认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准确的说,它应该是个中性词,而是要结合语境去分辨。六亲不认可以认为是一个人冷漠无情,无情之至到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的地步,但是,六亲不认也可以认为是大公无私,是帮理不帮亲,有一句歇后语便叫:“包老爷断案——六亲不认,公正无私”
事情没有绝对,造成一个人“六亲不认”的情况有很多,也有可能是这个人无情,也有可能是“六亲”错了,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因此,六亲不认不应该只是个贬义词。
回过头来看,“六亲不认”中的“六亲”指的是什么?根据古籍的记载,有三种解释:
1、早在孙秋末期的《左传》中,就这样记载道:“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从中可知,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外甥和舅舅)、婚媾(妻子的娘家人)、姻亚(丈夫的家属)
2、根据三国时期的文学家王弼对于《老子》的解释,六亲分别是:父子、兄弟、夫妻。
3、而根据《汉书》中的记载,六亲则分别代表: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和儿子。
当然,说法有所不同,更有甚者,认为六亲是儒家中的“天、地、君、亲、师、友”,当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天地君亲师友”最早指代的是儒家祭祀的对象。
以上三种解释,是古籍中记载的“六亲”,每一种说法都正确,从中也可以总结出,六亲指的是亲情关系中,与自己最为亲近部分。时至今日,六亲则泛指亲属,人们已经不在追究六亲的具体所指,因此很少人能准确说出六亲。
中文的运用,很有意思,对于“六亲不认”也有多种用法,例如有一种说法叫“穷到六亲不认”,指的六亲不去认某个人,意思接近于“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例如有一种说法叫“迈出六亲不认的步伐”,则指的是某个人不去认其六亲。
一 带“纸”字的成语有哪些
白纸黑字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挥毫落纸毫:毛笔。指写字或作画。
金迷纸醉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嚼墨喷纸本是传说,后形容人能写文章。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满纸空言满纸都是废话。形容文章空洞,毫无内容。
片纸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三纸无驴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一纸空文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倚马七纸比喻文章写得快。
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 实生动。
纸贵洛阳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纸落云烟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醉金迷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重纸累札指很多的纸张。
点纸画字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都中纸贵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断缣寸纸指残缺不全的书画。
断纸馀墨零星或残存的墨迹。
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官情纸薄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
鸿鳦满纸形容书写潦草,随意涂抹。亦作“鸿乙满纸”。
金迷纸碎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落纸云烟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迷金醉纸犹言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情长纸短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同“纸短情长”。
吞纸抱犬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一纸千金一纸价值千金。极言诗文价值之高。
纸短情长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
钻故纸堆故纸:指古籍。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亦作“钻故纸”、“钻研故纸”。
二 四字成语什么纸什么字
白纸黑字
成语词目 白纸黑字
拼音发音 bái zhǐ hēi zì
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三 什么纸什么字的成语
白纸黑字
拼音:bái zhǐ hēi zì
释义: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点纸画字
拼音:diǎn zhǐ huà zì
释义: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出处: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片纸只字
拼音:piàn zhǐ yán zì
释义: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四 带纸字的成语有哪些
白纸黑字、
一纸空文、
纸上谈兵、
官情纸薄、
挥毫落纸、
落纸云烟、
翦纸招魂、
落纸如飞、
名纸生毛、
纸糊老虎、
钻故纸堆、
笔困纸穷、
落纸烟云、
纸醉金迷、
断幅残纸、
力透纸背、
嚼墨喷纸、
纸上空谈、
油纸枚子、
吞纸抱犬、
染翰操纸、
断纸余墨、
世情如纸、
钻研故纸、
倚马七纸、
三纸无驴、
纸短情长、
断缣寸纸、
重纸累札、
纸笔喉舌
五 纸字的成语有哪些
白纸黑字、
一纸空文、
纸上谈兵、
官情纸薄、
挥毫落纸、
落纸云烟、
翦纸招魂、
落纸如飞、
名纸生毛、
纸糊老虎、
钻故纸堆、
笔困纸穷、
落纸烟云、
纸醉金迷、
断幅残纸、
力透纸背、
嚼墨喷纸、
纸上空谈、
六 什么纸什么字成语
白纸黑字、
片纸只字、
点纸画字
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
成语解释:跃然:跳跃。活跃地版呈现在纸上。形权容文学作品叙述描 实生动。
成语出自:清·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成语简拼:yrzs
成语字数:4个字
感 彩:跃然纸上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近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虽然象通不通似的,但是对于抗日救国的热烈和对于我们被捕的义愤,也已跃然纸上。(邹韬奋《经历·同情和厚意》)
近义词: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绘影绘声
七 “纸什么字什么”的成语是什么
“纸什么字什么”的成语:
白纸黑字、片纸只字、点纸画字
白纸黑字[bái zhǐ hēi zì]: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例 句:我是照他来信办的,我手头还留着这封信,~,是有据可查的。
片纸只字[ piàn zhǐ zhī zì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成语出 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有其片纸只字者;重如拱璧。”
例 句:好久以后,母亲才收到了儿子从军队寄来的信笺,尽管是~,但母亲心里得到了慰藉。
点纸画字[ diǎn zhǐ huà zì ]: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成语出 处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八 带有纸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纸醉金迷 纸落云烟 片纸只字
纸笔喉舌 一纸空文 博士买驴
书卷三纸 未有驴氏 洛阳纸贵
纸贵洛城
九 什么纸什么字的成语
白纸黑字
拼音:bái
zhǐ
hēi
zì
释义: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点纸画字
拼音:diǎn
zhǐ
huà
zì
释义: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出处: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片纸只字
拼音:piàn
zhǐ
yán
zì
释义: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十 字什么纸的四字成语
字纸成语 :
白纸黑字、
只字片纸
白纸黑字 [bái zhǐ hēi zì]
基本释义
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出 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南宋《潇湘卧游图卷》(局部) 资料 所谓诗话,就是评述有关诗歌问题所写的随笔式著作。其内容繁杂,结构松散,涉题广泛,记述往事,评头论足,笔调轻松,表达灵活。从诗话著作类别看,可分别集和总集两类。从内容看,可分记述类和评论类。记述类:诗人生平事迹、文学活动、诗歌本事、人情世故、诗朋酒友、名士风流、诗坛掌故、传闻逸事等。评论类:名篇佳句评赏,诗人成就评价,存疑问题考证,字句正误辨析,诗歌互参比较,典故出处举证,探讨诗歌源流、体制、风格、流派归属和作法,阐发理论观点等。但在具体内容上则各有偏重:有的偏重于记事,如叶梦得《石林诗话》;有的偏重于品评和考证,如周紫芝《竹坡老人诗话》;有的偏重于考证和趣事,如刘攽《中山诗话》;有的偏重于诗论,如严羽《沧浪诗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诸家诗话虽各有偏重,但兼及其他内容是其共同点。 诗话总集类是多家诗话的汇编,各家编排情况有所不同:有以诗人时代先后顺序来编排诗事诗评的,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按内容性质来分类编排的,如阮阅《诗话总龟》;有以同一朝代的诗人诗事来编排的,如计有功《唐诗纪事》;有的诗话专门汇集品评某位诗人的有关材料,如方深道《集诸家老杜诗评》;有选本类诗作附诗评的诗话汇编本,如蔡正孙《诗林广记》等,各有所长。 北宋中叶是诗话的起始时期,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诗话体著作的开山之作。书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该书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是开创了「 ”诗话体”,此后一倡百和,仿效者不绝于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看点。司马光为了续补《六一诗话》而作《续诗话》,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 ”品第诸诗乃极精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刘攽的《中山诗话》偏重于考证和趣事,诗论涉及不多。以上早期诗话,为后来诗话风行于诗坛开了先例。北宋中期以后,江西诗派及其追随者活跃于诗坛,出现了一些带有这派倾向的诗话著作,如吕本中《紫薇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洪刍《洪驹父诗话》、范温《潜溪诗眼》、周紫芝《竹坡老人诗话》、许《彦周诗话》等。 至南宋,由于有了前面诗话的积累,出现了诗话总集一类著作。如《诗话总龟》,开创了以内容性质分类的诗话体例,在诗歌鉴赏和诗论建设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苕溪渔隐丛话》汇集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以人为主,以时代先后为顺序。书中将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视为「 ”皆集诗之大成者”,尤其推重杜甫和苏轼(集杜诗十三卷、苏诗十四卷)。该书对诗歌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在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方面的心得体会,值得学习和借鉴。《诗人玉屑》共二十卷,前十一卷偏重于诗论和作法,第十二卷后则以人为纲,按时间顺序辑录各家品评之语。该书资料丰富,对研究宋代诗歌理论有重要参考价值。南宋后期,诗话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诗论之作,可以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和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白石道人诗说》总结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经验,专门论述诗歌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主张「 ”语贵含蓄”,崇尚古朴自然、意趣高远。提出诗有四种高妙:「 ”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其中又将「 ”自然高妙”视为诗歌创作的理想境界。又对气象、体面、血脉、韵度、风味、构思、圆活、简约、微妙、意格、辨体、句意、句调、句法、开合、深浅、藏露、虚实、难易、生熟等诗学概念和诗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有诗歌创作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又有诗歌理论的阐发和深化。虽说篇幅不大,但从诗话发展进程看,它首先突破了碎片化诗话模式,在系统性、理论性方面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而在诗论建设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沧浪诗话》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理论性和系统性。书中分别论述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从论述中看出,「 ”以禅喻诗”是其诗论的命脉和基调,尊唐抑宋是其诗评标准和基本倾向。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将「 ”以禅喻诗”「 ”妙悟”等学说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所谓「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主张「 ”学诗以识为主”,有「 ”识”的能力才能辨别「 ”体制”的艺术特征,进入悟境。标榜盛唐诗歌,所谓「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强调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才能写出好诗,「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作者将这些主张和观点贯穿于全书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宋代诗话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从总体上看,宋代诗话的主要价值有四: 一、资料保存价值。记述类和评论类内容在宋代诗话中均有记载,资料保存十分丰富。更难得的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已经散佚的诗歌资料,如《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等诗话汇编著作中就保存了逸书、逸诗、逸事之类的材料。又如《唐诗纪事》辑录了唐代诗歌的文献资料,其中有许多过去一直被漏载的诗人和诗作,而该书所采集的许多古籍原著,今已失传。今天所看到的《全唐诗》及其补遗,有若干材料也是从《唐诗纪事》中得来的。另外,自《六一诗话》诞生后,诗话体著作久盛不衰,到清代还大量出现,说明其有文体传承的价值。总之,若要知道保存至今的宋代诗话有多少,可从吴文治先生主编的鸿篇巨制《宋诗话全编》一书得到答案。该书收入宋诗话五百六十多家,近八百万字,「 ”篇幅浩瀚,资料完备”,让后人受用不尽。 二、借鉴启迪价值。宋代诗话发掘、整理、提炼和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上的经验,显示出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和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诗话中常以诗歌作品作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视角深入细致地探讨诗歌创作的艺术性问题,常有精辟之见,或能起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闻一见十的作用。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喜闻乐见的写作方法,如于行文中穿插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趣事。又可以从评论中看到变化多端的创作手法,学到很多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经验和诗学方面的知识。还有那诗情画意般的审美体验,品评中连珠般的妙语、真知灼见,可谓异彩纷呈,充分展示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诗学概念中的丰富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诗学精华的获得感,从而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特质的理解和诗歌艺术规律的认识,这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颇有借鉴和启迪价值。 三、批评方法价值。有一种话语方式常在宋代诗话中出现,这就是评点式批评方法。这种方法,不求全面系统,也不考虑其间的连贯性,仅就某个问题或某个摘论、摘句进行析评,随感而发,要言妙道,一则一段,一目了然。不求高谈阔论,但求说深、说透而具说服力。如《吕氏童蒙训》云:「 ”潘邠老言: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又如《彦周诗话》云:「 ”明远(鲍照)《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过秦论》论述了秦国兴衰的原因,指出秦亡的教训。文章说理透彻,气凌霄汉,鲁迅先生称之为「 ”西汉鸿文”,《彦周诗话》以此文作比,以示对《行路难》的赞赏和推崇。类似这种言简意赅、言必中的的评点式批评方法在宋代诗话中成了常用的一种绝艺,乃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特色的批评样式。评点有的放矢,各抒己见。有批评也有反批评。既有隔空对话,又有短兵相接,观点碰撞,更有单刀直入式的批评。如严羽就曾针对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直言自己「 ”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又如许对作诗用典生搬硬套、照抄人名的现象表示不满,对其嘲讽道:「 ”凡作诗若正尔填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彦周诗话》)这就像郭绍虞先生所说的「 ”在严正的批评之下,却多少带有诙谐的成分”(《宋诗话辑佚序》)。总之,宋代诗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评点式批评方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论遗产,对后人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确有助益。 四、理论研究价值。宋代诗话探讨了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功能性、真实性、典型性及诗歌原理方面带有规律性的一些问题。还涉及诗歌创作中的情与理、雅与俗、动与静、形象与情感、哲理与形象、言内与言外、诗境与画境、形似与神似、人品与诗品、模拟与创新、个性与风格、真实与虚构等一系列诗歌创作中带有理论性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别具新意的诗学观点和理论主张,使认识更加深刻,研究水平更为提高。另外,宋代诗话中还出现了大量名词术语,这是古人诗学观念和文艺思想的一种反映,独具中国特色,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同时还能看出论者在诗学上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理论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凡此种种,均有其理论研究价值。 当然,宋代诗话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和著者的缺憾,但就其整体而言,毕竟是瑕不掩瑜,不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宝藏之一。 (作者:殷光熹,系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对于“古书”的上限,我给的比较宽,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我一律都划在“古书”的范畴里。对于下限,我以辛亥革命为界。这样的话,时间跨度就相当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到底产生了多少书籍,这些书籍有多少传世非常难统计。但是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书,哪怕是历经“十厄”、流传至今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我手头上没有一个很精准的数据,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丛书集成》作一个很粗略的统计)。这些批书籍成书有先后,内容驳杂,很难一概而论。因此如果统统冠以”中国古书“的名目一概而论,难免把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此,在此我仅就我相对熟悉的”经史子集“中的经部文献来谈其价值与意义。
经部文献,简单地(当然也很粗疏地)说就是,十三经以及对十三经的注释之作。经部,曾是中国古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在数量上经部文献可能并不占优势。经部文献的地位,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方面自西汉起,经书就是士人最熟悉的行事守则与处事规范。他们是知识阶层道德与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另一方面,自从科举取士开始,十三经也是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敲门砖。通俗得说,经部文献一方面是读书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是读书人获取功名,换取物质利益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因此,经部文献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种非常超然的地位。
但是”五四“之后,经部这种超然的地位被迅速瓦解。经部文献所包含的知识与宣传的行事准则都视为是与西方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旧“的传统被摒弃。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下,并没有一个与经部对应的概念,因此经学自晚清之后就被飞速地边缘化,其内涵也被彻底肢解。比如《诗经》被解释为上古民歌,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尚书》被解释为商周时期的公文档案,成为历史系研究的资粮。而经学本身不复存在。
既然经学本身已被摈弃,那么阅读经部文献,是不是只剩下了历史学上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硕导也曾经问过我)。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经学文献本身虽然已经被边缘化,但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渗透也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是对其他文本的渗透。虽然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不少来自民间的文本(比如敦煌变文),但是绝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文本都是来自文人创作。而上面谈到了,经部文献是文人群体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即便读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经学的身影依然隐隐约约挥之不去。而文学作品,其二,经学曾经给知识阶层提供了一套完全自足的道德行为准则,而这套准则虽然不断被阐释,最后又被大力摒弃,但是并没有完全被消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然很难与“旧道德”一刀两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十三经。比如,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对“孝”的强调(虽然这个字眼越来越少地被提起),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嗣的强调等等。我很难对这种“人情世故”作评价,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原则在日常伦理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阅读经部文献,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上面有人谈到中西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大。在此我也谈一点自己的浅见。用“现代”的眼光看,西方经典无疑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但是当我们跳出西方的学科框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传统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属性。一旦我们真的切断了与旧传统之间的脐带,那么我们就会丧失独立的身份。
希望能帮到你!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1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2 形容古书的成语关于古书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八索九丘:古书名。
掉书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掉文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古香古色:古香:古书画散发出来的气味。古雅的色调、意趣。形容器物、书画和建筑等。
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麇骇雉伏:形容惊怕躲藏。麇,古书上指獐子。
枯竹空言:竹:竹简。干枯的竹简和空洞的言论。指毫无实用价值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
三四调狙:狙:古书里指一种猴子。指诈术欺人,实质不变。
三写成乌: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牙签锦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形容书籍之精美。同“牙签玉轴”。
牙签犀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形容书籍之精美。同“牙签玉轴”。
牙签玉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钻研故纸:故纸:指文籍,古书。讽刺脱离实际,一味读古书的人。
3 什么是古籍成语如果要了解什么是古籍成语,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古籍,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其次,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第三,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第四,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4 形容书的四字成语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5 关于书的四字成语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书空咄咄: 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囊无底: 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史不绝书: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殷浩书空: 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郢书燕说: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拥书南面: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同“拥书百城”。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摊书傲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摊书拥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胜读十年书: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书声朗朗: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香铜臭: 书香:读书的家风;铜臭:铜钱上的臭味。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骑牛读汉书: 形容刻苦攻读。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曝书见竹: 指睹物思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6 什么是古籍的成语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7 书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书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书声琅琅、书香世家、书香门第、书画卯酉、书生之见、书记翩翩、书富五车、书功竹帛、书通二酉、书剑飘零、书缺简脱、书声朗朗、书缺有间、书空咄咄、书香铜臭、书囊无底、书符咒水 书(汉字) 书,(Book,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1 成本的著作:~籍。
~刊。~稿。
~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
~简。~函; 3 文件:证~。
说明~。聘~; 4 写字或写的字:~法。
~写。~桌。
~案。~画; 5 写文章:大~特~。
罄竹难~;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文名 书 外文名 book 拼 音 shū 注 音 ㄕㄨ 部 首 横折 总笔画 4 五 笔 NNHY 仓 颉 IDS 简体字笔顺 横折、横折钩、竖、点。 繁体字笔顺 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横 繁体字 书 词语解释 书动词 例:书,箸也。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的行草”沈艳松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
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世以墨写于纸。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简体写法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
——《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史记·礼书》索隐 例: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书。――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例: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书名词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 中国书法 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
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
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例: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
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乐府诗集·木兰诗》 例:桓公病益增,管仲忧之。悬书于门:“如有能言公所见之鬼者,当赠以封邑三分之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例:公(袁可立)司理吴中,执简柱下,上书忤当路,削籍二十六载。——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网络书法:“书”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关于古书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八索九丘:古书名。
掉书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掉文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古香古色:古香:古书画散发出来的气味。古雅的色调、意趣。形容器物、书画和建筑等。
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麇骇雉伏:形容惊怕躲藏。麇,古书上指獐子。
枯竹空言:竹:竹简。干枯的竹简和空洞的言论。指毫无实用价值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
三四调狙:狙:古书里指一种猴子。指诈术欺人,实质不变。
三写成乌: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牙签锦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形容书籍之精美。同“牙签玉轴”。
牙签犀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形容书籍之精美。同“牙签玉轴”。
牙签玉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钻研故纸:故纸:指文籍,古书。讽刺脱离实际,一味读古书的人。
说起俗语我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我们国家一种比较古老的语言,其实在国外也有相似的句子,他们可能叫做谚语或者其他的名称。
其起因都是相同的,都是因为人们为了方便自己日常的使用,然后将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社会道理,自然现象,或者人情世故。用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来,从而方便人们日常使用。俗语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有些俗语还是依旧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等。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句俗语。
这句俗语叫做: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我们先来看上半句的意思, 一匹马如果没有力气那是因为它比较瘦弱。 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一样,没有力气肯定是因为太瘦了啊,但是它想表达的意思是并不是这个,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一系列的原因就是马没有力气是因为它比较瘦弱, 那么马为什么会瘦呢? 原因就有两点, 一是先天的,马先天基因不好,怎么吃都不胖;二是后天的原因,马后天吃不饱,因为吃不饱所以就没有力气跑。
汗血宝马我们都知道,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马种了,这么珍贵的马如果你不喂它,它饥肠辘辘的,肯定也不会有力气。
下半句才是这句话的精髓,句子中所说的风流不是大家平时想的那个意思,它说说的意思是古代的文人墨客,有非常好的才华,英姿飒爽风流潇洒。就像《沁园春》中所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在提起读书人,许多人想到的可能是许多古籍塑造的穷秀才形象。这并不是偶然,在古代读书人有许多,但是真正能够留名青史的人不多。
古代的知名人物你去翻阅他的家世背景,往往都是名门世家又或者是地方豪门。 在古代有许多的读书人,都喜欢去拜访,名门豪族或者朝廷中这些大官,想要得到他们的推荐和赏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一旦有朝廷的大官去,推荐他去夸赞他。朝廷中的其他官员们,也会参考这方面的因素,对他另眼相看。
这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你连送礼的钱都掏不出来,那么你怎么样去得到别人赏识和推荐?而且,如果你家中十分贫穷,连书籍或者上私塾的钱都拿不出来,也会埋没你的才华。 所以古人才说: “人不风流只为贫”
许多的学子进京赶考,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单,更是一场豪赌。有的人去考一次的花费,就可能是毕生的积蓄,或者已经是负债累累,如果考不上甚至有可能饿死在他乡。
正是以上原因才有了今天这句俗语。如果您还知道其他俗语,欢迎留言分享。
有故的成语
本文2023-10-02 21:42: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