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子宫脱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子宫脱垂简介,第1张

中医·子宫脱垂子宫脱垂为病名。又名子宫脱出、阴挺、阴脱、阴癫、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翻花。俗称吊茄子、㿗葫芦。与阴痔等病相似。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 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嵴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都脱出于 外口。属祖国医学“阴挺”范畴。病因病机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胞宫失于维系所致。多由产伤、盆底组织及支持子宫韧带过度松弛、腹内压力增加等原因所致。症状症见子宫位置下垂,或脱出 口外,甚者连同 壁或膀胱直肠一并膨出。诊断要点①患者自觉 内有肿块脱出,重度者感下坠,可有小便困难。②妇科检查:嘱病人向下迸气,当腹压增加时,如子宫外口达坐骨嵴水平以下或露于 口,即可确诊。辨证论治气虚者兼见少气懒言,面色㿠白,小腹空坠等症,宜补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肾虚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等症,宜补肾益气,用大补元煎加鹿角胶、升麻、枳壳。若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而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针灸可刺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针灸治疗取维胞、子宫、三阴交、百会、气海、足三里等穴,交替使用,电针中等度 ,选用断续波,频率为20~30次/分钟,每次通电20分钟。另外芒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对治疗本病亦有较好的疗效。西医·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沿 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 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常伴有 前、后壁膨出。本病主要病因是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薄弱。解放前在我国子宫脱垂为常见妇女病之一。解放后在妇女劳动力较强的山区、丘陵地带仍不断发生,多见于已婚多产者,也可见于营养不良、腹压增加的人。目前本病的治疗采用子宫托疗法和手术疗法,疗效好。临床表现1下坠感及腰酸

详见百科词条:子宫脱垂 [ 最后修订于2016/8/24 20:40:41 共131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八髎穴位于骶椎。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的总称,左右共八个穴位,合称八髎。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属膀胱经。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当脐上4寸。属奇经八脉之任脉。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属经外穴。

归来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属胃经。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属胃经。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即是。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属脾经。

中医关于解剖一词,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灵枢·经水》篇:“若失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医有关生殖器解剖的认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像西医研究深刻,但从历代文献关于妇女生殖器解剖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在封建制度下,能获得有关妇女生殖器官解剖资料是非常可贵的。学习这些器官的中医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对理解中医妇科学的生理和病理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阴户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阴户一词最早见于《校注妇人良方》。阴户又名四边。根据《校注妇人良方》记载,阴户相当于阴道口四周的组织,如阴蒂、阴道前庭、阴唇系带及大小阴唇的部位。

后世历代医学家也较广泛的使用阴户这一名称。如《医学入门》等书籍中有“阴户肿痛不闭者”,就是描写前庭大腺急性炎症时的症状。

四边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词在有些中医文献上有四边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有:“玉门、四边皆散,子户未安”。说明了四边指阴道口外前后左右四边,即前至阴蒂,后至大小阴唇系带,左右应指大小阴唇,由此四边与阴户的解剖范围一致,可认为四边是阴户的别名。

玉门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词。又名龙门、胞门。根据《脉经》等书记载:“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关于龙门的位置,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龙门“在玉泉(即尿道口)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提示玉门、龙门、胞门的部位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的处女膜组织,只是外形改变而已。玉门为未婚妇女,处女膜尚完整;龙门为已婚未产妇女,处女膜已破裂;胞门则为已经生育过的妇女,由于分娩时胎头、胎体经过该处,撕破和压迫处女膜,检查时只能见到处女膜边缘的痕迹。但是,也有称已婚、已产妇女为玉门的,如《妇人大全良方》有“产后阴脱,玉门不闭”等记载,因此在某些书籍中玉门并非未嫁女的专用名词。而是已婚、已产者也可称玉门。

关于阴户、玉门的功能,由《妇人大全良方》的记载“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精子”。说明阴户、玉门是性交场所,也是胎儿、月经、带下、恶露排出的通道和关口。

阴道 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名词。阴道一词首见于《请病源候论》。该书记载“五脏六腑津气流行阴道”、“产后阴道肿痛候”,中医阴道的解剖位置与西医的阴道是一致的。阴道的主要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也是性交的场所。由于中医文献关于解剖名词尚未规范统一,有的书籍将“阴户”、“子肠”也作为阴道,这需要根据书中叙述具体内容来理解,如“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子肠下出”等,前句阴脱是指阴道膨出,后句的子肠下出可能指阴道后坒膨出,也可能指子宫下脱。

子门 又名子户,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之一。子门首见于《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的记载,说明子门相当于西医的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胞宫 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等,属女性内生殖器的重要器官之一。女子胞一词首先于《内经》,在《素问·五脏别论》里称“女子胞”,在《灵枢·五色》里称为“子处”。在《神农本草经》里称“子宫”、“子脏”。在紫石英的主治中记载了“女子风寒在子宫”。子宫一词为历代医学家所接受,在历代著作中多有记载。胞宫一词,始见于《女科百问》:“热人胞宫,寒热如疟”。以后各妇产科专著里也多有记载。

胞宫的位置在《类经附翼》说: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此解剖位置的描述与西医子宫解剖相同。

关于胞宫的形态,在《格致余论》、《景岳全书》中记载:“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体,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因此中医学的子宫包括子宫实体和两侧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子宫(胞宫)的解剖范围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完全相同。另外从脏腑、经络关系来看,《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奇病论})又述:“胞络者系于肾”。因此胞宫有经脉直接与脏腑相连,中医的胞宫与西医的“子宫”在解剖位置上有相同之处,但中医的胞官还包括两侧附件,并参与脏腑、经络的气血交流和调节。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了胞宫的功能是“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类经})又说:“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孕者为奇”。可见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此外,《内经》称女子胞为奇恒之府,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一般的脏,是藏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而胞官却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行使着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等功能,充分表现了胞宫的特殊功能。中医和西医在解剖名上有一定的联系,现列表供参考。

古籍中的子宫脱垂简介

中医·子宫脱垂子宫脱垂为病名。又名子宫脱出、阴挺、阴脱、阴癫、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翻花。俗称吊茄子、㿗葫芦。与阴痔等病相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