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溪八塘是哪年建的
八塘——澄清塘。东至新浦镇下杨浦村,经新闸(过塘行)沿七塘公路向西延伸,经东三,东二,东一车站,庵东镇北,西二,西三车站,至泥墩潭村入余姚曹娥乡境。清光绪18年至23年(1892——1897)筑新浦镇下洋浦至新闸段,民国6年筑西部义四乡段头湾以西段。35年,余姚县政府与余姚盐场公署商定,兴筑崇寿相公殿至段头湾段(此段民国26年计划兴筑,后因日寇入侵而止),36年竣工,计长153公里,贯通七塘全线。因该塘筑成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称胜利塘。1949年7月遭大风潮侵袭,多处冲垮。1950年春,政府发动沿海群众,以工代赈,全线加固,故西部群众又称之为解放塘。
早在大古塘建成以前,从鸣鹤等地出土的堤坝遗迹,和慈溪现境近山地区大批带有“埭”、“塘”、“堰”字的地名中,就可想见当年的围垦活动。而大规模的筑塘围涂,则始于修建大古塘,它始建于宋庆历七年(1047年)冬,元庆元二年(1196年)维修增高,其后建而毁、毁而建,大德年间的一次坍涂浩劫,海岸内移达9公里,大古塘几乎全毁!至正元年(1341)易为石堤并延长,才“底定基础”。其后,随海岸北移,人们一塘又一塘地步步围堵:1388年,建捍海塘;1403年,筑新塘,后又有界塘;1471年,筑潮塘,后又筑二新潮塘;1488年,筑周塘;1724年,筑柳榆塘;1734年,筑利济塘;1796年,筑晏清塘;1815年,筑永清塘;1892年筑澄清塘;1958年,筑解放塘;1960年后,筑九塘;1980年后,筑标准塘……在近千年中,从建大古塘到建临海标准塘,共筑海堤10至11条,总长度达520余公里,围成的土地合计超过630余平方公里。后又经艰辛劳作,改造成耕地或成为村落、城镇。正如陈桥驿先生所说:“今慈溪市的主要境域,就是成陆围涂的结果。成陆靠天工而围涂靠人力。今慈溪市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北宋以后历代以来这种天工人力配合的结果。”
如此浩大的工程,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又千百年延续不断,给三北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杭州湾南侧的姚江平原成陆较晚。20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就同时发现的古生物而论,当时这一地区仍处于湖泽分布的水乡泽国环境。说明成陆不久,地势低洼,距海甚近。故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交接地带。平原的北部成陆更晚。今临山―浒山(慈溪县)―上林湖―线北侧的古海塘 (大古塘), 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其北的慈溪平原都是以后形成的。12世纪以后海岸向外推进很多,涨到大古塘(又称后海塘)以北。13世纪发生内坍。至14世纪坍至蟹浦、观城、浒山(慈溪)、临山、麦盖山北麓,直到松夏镇(崧城)一线,即大古塘所在。向北呈弓形突出。以后不断向外扩展,修筑了一系列土塘(从后塘至七塘)。从中也可看出海岸线发展的大致趋势。从后海塘至今海岸约15公里,为近600多年所涨出的土地。第四塘筑于明成化年间,即15世纪中后期,从四塘至海边为 8公里。可见16~18世纪外涨较缓慢。19世纪又开始内坍。20世纪开始基本稳定。近几十年逐渐外涨约 6公里。50年代以来修筑了八塘、九塘。赞同0| 评论
龙泉地名的由来:
因为有龙泉宝剑,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天下
传说是:
龙泉宝剑的传说:
欧冶子铸剑图(一)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善铸造兵器,史载他为越王铸了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剑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
相传欧冶子在铸剑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鼓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庐,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这些宝剑是欧冶子得天上神灵相助,竭其才智才制作成功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宝剑其中的纯钧剑,"观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抓
,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溏;观其断,崖崖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我们今天见到的越王剑,不正是如此吗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粝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巨阙剑利可刺铜锅,一个个决口就像切米糕一样其两把宝剑的威力,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亦多有描写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庐,言如水而黑"即湛庐剑是一把黑色的刚柔并寓的剑又如汉《淮南子·修务训》载:"夫纯钧,鱼肠
加以砥砺,磨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属犀甲"纯钧和鱼肠这两把剑,在水上可以砍断巨大的龙舟,在陆上可以刺穿坚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传说中吴国公子光为得王位,派刺客专诸杀吴王僚,专诸一剑刺穿吴王僚的三层铠甲,用的就是鱼肠剑
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年载:春秋时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治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讳『渊』,改名龙泉龙泉亦成为宝剑之代名,从此龙泉宝剑名扬天下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此剑铸造的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无法知道其真实姓名的普通渔翁:鱼丈人话说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见于《吴越春秋》七星龙渊是一把诚信高洁之剑
青瓷的传说:
“越泥似玉之瓯”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浙江慈溪,这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铸造了唐宋时期越窑的辉煌,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代代传颂,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汉代的工匠尽种种努力美化青瓷,在许多产品上有动物形象和几何纹样装饰,在1800年后的我们看来,却是满眼的古拙与朴实到了唐朝,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唐代有许多咏越瓯的名句,如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2001年,越窑青瓷在沉睡了千年后的今天,在慈溪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在美丽的上林湖畔,在慈溪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承了传统制瓷工艺的龙泉制瓷工匠又重新回到了青瓷的发源地——慈溪上林湖,并在这里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生产,使越窑青瓷再现辉煌
“九秋风露越窑开”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把全国各地所产的瓷器作了评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邢窑白瓷的质量在当时是最好的,特别精细,是向朝廷进贡的瓷器那什么样的瓷能够胜过邢窑白瓷呢陆羽在《茶经》里把越瓷拿来做了比较,其结果是越瓷胜出邢瓷或者以行内人的话来说,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胜过邢瓷的最佳瓷器据孙迈平师傅说,“秘色瓷”至今在业内还有争议,一说“秘”的意思是宫廷用物,平常人无以得见相传唐五代吴越国王钱氏朝廷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一说是“秘”是指某种特定烧制方式的青瓷有人认为,其秘密就在诗篇里:“九秋风露越窑开”,越泥在做成越器之前要经过9年的秋天风露研磨锤炼,越泥在人工和天气的作用下,使泥土焕发出它本身的一切泥土特性,淘炼它的精髓,使它成为所需要的精细、温润,做成器皿,再浇上用同样方法研制成的釉,然后开窑烧制,经过9年秋天风露的泥和釉才能烧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效果这种效果把“九秋风露越窑开”所指的越器的胎质也就是泥称“秘”;“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指的越器的釉称“色”;缺一不可胎质是骨,类玉;釉色是衣,类冰用这样的胎骨和釉衣烧成的瓷就叫秘色越器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每年8月25日到8月26日的每日18点到21点。慈溪镇,以其历史地物而得名的地名,始建于北宋,村西以前有“慈溪”古镇石碑(毁于1954年洪水)沿用至今,故得名慈溪镇。该地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集市,时间为8月25日到8月26日的每日18点到21点,地点在慈溪银泰东广场,集市(菜市场)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宁波慈溪八塘是哪年建的
本文2023-10-02 21:47: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