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书“治病”分几步?为什么要修护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2收藏

为古书“治病”分几步?为什么要修护古书?,第1张

       “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为“古籍医生”“书医”。一团团、一张张老化的古纸,一本本虫蛀、受潮、烧灼过的古籍,通过身怀绝技的古籍修复师之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让岌岌可危的珍贵古籍充换新生崭新颜,由此使得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延续。让读者借此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古书修复的具体工作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1检查修复的古籍,拍照。看一下书页是否有以前修补的痕迹,有的话要先清洗去除

2拟定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破损、污渍、纸张、等材质,霉烂程度,纸张的薄厚、纹路,是不是曾经修复的情况来大致制定一个修复方法。

3标书页:铅笔在右下角轻轻标上书页,方便修复和整理 

4拆线:拿剪刀剪去原来的棉线

5拆纸钉(书钉)

6配纸 :配与书页颜色最相近的竹纸以便修补。

第二步就是修复古书

⑴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⑵拆书:把书上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⑶揭书页、书皮:慢慢地快叶、书皮分开;

⑷书叶除污:用水烟法或水冲法把书页清洗干净;

⑸配纸:配补书用的纸,必须要求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 

⑹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⑺补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修补;

⑻托书叶:用与书页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页的背面;

⑼ 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

⑽压平:把修好的书叶喷水一张接一张压平;

⑾ 13 折叶:把压好的书页折好;

⑿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⒀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⒁锤平:把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⒂ 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⒃压实:把折好的书页再喷水压平;

⒄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⒅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⒆订线: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

⒇ 压平:使用压平机进行压平;

(21)拍摄修复后书影; 

(22) 填写修复档案; 

       最后,在完成古籍图书修复(脱酸、修补等)工作后,要对其重新装订成册,以完成所有保护及修复工作。

 2011年,尘封千年的定陶汉墓一经面世便给世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无数的谜团与难题:墓主人是谁如此庞大的古墓为何空空如也古墓已见天日,该如何去保护……

 时隔一年,古墓如今又是哪般模样带着疑问,记者重新“拜访”了定陶古墓。

 帝王之气穿越千年今犹在

 站在古墓周围,俯瞰已经露面的定陶古汉墓,它整体呈“甲”字形,斜坡状墓道东向。墓圹近方形,边长283米,面积约900平方米。墓顶为砖木铺就,现今墓顶青砖早已取下,约有15000块,其中九成左右都有朱书、墨书、刻写、戳印的文字。

 墓有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墓室之外为一周木构回廊,回廊之外为一周外藏椁。其中南北两侧外藏椁各有四个长方形室,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长方形室。南北、东西两侧外藏椁布局完全对称。所有墓室均有木质墓门,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墓室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

 进入古墓,会闻到一股异香。据考古专家所述,香味源自于建造古墓所用的“黄肠木”。所谓的“肠”是指所选木材是树干的中心部分,这部分木质紧密,经久耐用,“黄”则指这些木材砍伐之后均以黄纸封装,以示为皇室专用。“黄肠题凑”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汉代以后这种葬制就很少见了。据考古人员推算,定陶古汉墓里面所用木材量约为2100—2300立方米,为目前发现的此类墓葬之首。

 墓主人或是丁太后

 定陶古汉墓虽然保存完好,但是由于历代盗墓贼的'破坏,墓中文物已经被洗劫一空,光盗洞就有30处。没有文物证明,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2012年6月,考古人员在原本空空如也的墓室内地板下发现一个竹笥,里面有一件缝有玉璧的汉代丝质长袍。记者见到了这件丝袍和玉璧。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二者已经被工作人员分开了。丝袍被保存在定陶县文物局的文物保管室内,整体基本完好,呈酱紫色,上有红色花纹。定陶县文物局副局长丁献军说:“玉璧和丝袍是用丝带,从内穿,用四分法,连接到一起的。丝袍跟玉璧裹在一块出土,目前来说是国内首次发现。这件丝袍还极有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保护最完好的一件。”

 玉璧外圈直径186厘米,内圈直径51厘米,厚02厘米,属于体型较大的一类;通体墨绿,望去犹如凝脂,晶莹剔透,能被光线穿透。丁献军介绍说:“由于定陶古墓地势较低,所以里面的器物多被水浸,这个玉看着像流水一般,与它经过上千年的水浸有很大关系。”玉璧上还刻有龙凤纹,鉴于这种纹饰一般只有帝王级人物才可使用,再加上那件女性丝袍,所以很多考古专家认为这应该是汉哀帝之母丁太后的墓。

 也有一些专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这座墓有专家认为是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黄肠题凑墓,文物存量又如此少,甚至于像一座空墓,所以它很可能是一座寿冢,是汉哀帝刘欣做定陶王的时候,为自己预先修好的一座墓。

 随着丝袍和玉璧的出现,现在更多的专家开始倾向墓主人为丁太后,只不过证据毕竟还少,结果还没有完全清晰。

 古墓保护 任重道远

 古墓已经向世人展现出了它的容颜,但是如何保护好它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古墓保护有异地保护和原址保护两种,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耗资巨大且极有难度。

 为解决这座珍贵汉墓的保护问题,2011年7月,山东省文物局专门举办了“定陶大型汉墓保护专家论证会”,经过调查和论证,当时专家们大都倾向于异地保护,也就是整体迁往济南。主要原因是定陶古墓所在地地势低洼,地表下一米就有丰富的地下水源,需要不断排水,保护难度较大。

 菏泽则呼吁汉墓留在原址保护,认为原址保护有利于汉墓展示原始风貌,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原址保护的建议最终被采纳,2012年初,国家文物局明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汉墓整体原址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定陶县政府为定陶汉墓保护主体,定陶县文物局负责定陶汉墓的保护工作。目前相关编制规划正在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制定,初步预计明年年初完成。

 确定原址保护,古墓所在地的水位问题不得不提。如果用封闭式保护办法阻断水源进入古墓,难度极大且不易操作;若是将古墓整体上移至地下水平面以上也困难重重。

 为了保护定陶古汉墓,各部门都是煞费苦心。定陶县的文物管理所升级为定陶县文物局,以加强对古汉墓的保护工作,这也是山东省内唯一一个县级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将定陶汉墓列入2011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足见重视。国家、省、市、县各级都对定陶古墓的保护给予支持,虽然如今保护方案还未出炉,但是相信保护工作一旦开始,必会卓有成效。

古籍修复是个什么样专业?这个职业的前景如何?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在古代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就在几年前,国内还没有任何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

作为一门专业,它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专业,需要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与工艺的综合学科的结合,往细了说,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必须要经过史论工艺材料等多方面的理论储备后,再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练习。

一个古籍修复师在学校的专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决定这个人在这个行业的就业难易。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的专业可能不太好,你可能需要做好考研的准备,谋求更好的专业。

古籍修复听起来很高尚,也为人所崇敬,但是把它作为热爱,其所需要的情怀和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籍修复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不能随意丢失或缺损,否则就会造成脱页、脱文,直接影响古籍的版本价值和使用价值。

这行业确实是很小的,但需求并不小,而且有不少人也提到了,这种手艺活,是要积累的,所谓的“积累”不是混日子,而是要尽量多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体系,要尽量多地去修书,等有一天你把各类纸都摸透了,各种破损情况都搞明白了,具备基本的古籍整理素养,实验室的各类仪器各种实验都学会个大概了,那我相信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你开始在成功的路上一往无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迅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文物修复师迅速火热了起来。一部《我在扬大修古籍》的纪录片,以让大家对古籍的修复有了明确的认知,纪录片中的一句”800位实习生当中,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让大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缺失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中国的历史长河十分悠久,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也十分庞大,而修复人员和修复速度的不平衡,也让古籍修复面临着很大的矛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古籍保护计划,尽管让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这种单位由于编制的缺失也导致能够弥补的修复岗位相应的也缺少很多,然而古籍的修复又是一种需要很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接触到古籍的话,那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人才的学习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与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产生的矛盾,是我们现如今仍然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荣誉感,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工作才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对于古籍拥有很高的热情,愿意为古籍的保护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学习古籍保护的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够立即投身于古籍的修复工作当中,但是这些人群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古籍修复承担一些要求不高的但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修复工作。比如录入、登记古籍的事物,这样对于一些爱好古籍的人来说,也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因此,尽管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较为冷门,但是随着大家对于古籍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力量将古籍的修复工做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弥补人才的缺失,使古籍保护能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将古籍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

菏泽付庙村

付庙村,位于巨野县核桃园镇,是一处有几个合院组成的具有典型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群。付庙民居造型古朴,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当地盛传为明代大学士张居正的私宅,目前虽无文字记载,但该建筑群落处处显示着明清时期的营造风格,颇具有开发及研究价值。

菏泽前王庄村

前王庄村,位于巨野县核桃园镇,据传是王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这里逐步发展而成的,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村中老宅院墙体全是石头砌成。有的为单层平顶,有的则是两层楼房,虽经几百年的沧桑,仍完整的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局。

由于前王庄村古宅地处山脚,交通不便,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买房居住,目前只有老人们留守在这里,部分老房破损坍塌,也无人修缮。令人欣慰的是最近这里被列为我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有望对此古村落进行恢复和保护。

菏泽孙花园村

孙花园村,位于鄄城县箕山镇,在孙花园村,藏着著名的孙膑墓,孙膑墓位于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向阳河东岸。孙膑归隐故乡后,在孙花园著《孙膑兵法》,死后葬于村北。明代,墓被黄河泥沙淤埋地下。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在村北向阳河东岸出土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墓碑一块,上刻“膑墓址深邃”,经专家多方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

菏泽庄寨村

庄寨遗址位于菜园集镇庄寨村北200米处。西为芦苇塘,北临黄河大堤。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20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遗址地势平坦,北半部有庄子墓,南半部为庄子观。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3米左右,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1984年11年被东明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菏泽梁堌堆村

梁堌堆遗址就位于曹县侯集镇梁堌堆村北,西距曹县约17公里,遗址东南部被供销社门部占压,东紧靠南北向大路。该遗址包含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古书“治病”分几步?为什么要修护古书?

       “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