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战争的过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元日战争的过程,第1张

元日战争的过程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

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预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

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日军守护藤原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团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

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城。然而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

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之外,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陆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入侵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杜世忠、何文著等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包含辅兵)。发兵两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一路由范文虎率领十万江南屯田部队,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元兵舰队国内供给以及职员刊登成绩而推迟了起航。下丽盟军后行进攻,正在对于马岛惨遭得败而返。

同年夏,元军团结下美人争取了壹岐岛,尔后背九州进收,并正在没有同一面上岸。正在经历一些小战争,也便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者“第二次占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延续两天的台风,便是非常出名的“神风”,打击了元兵舰队并捣毁了元军全体的船只。至于元兵舰队被台风捣毁的结果,有道以为是因为元军利用的是正在内河飞行的平底船,接纳了事先较为盛行的火隔舱配置,而没有是正在大陆上飞行的海船。

而之以是云云,是因为元代受古统治者正在中国及下丽的严酷克制,招致两天(下丽取中国北圆内地)对于于制军船很恶感,制船的汉人以及下美人存心利用同伴的船型,而受今人对于帆海又一窍不通;又或者者忽必烈攻日太甚仓惶,已有充实筹办海船,制船人只是正在仓促间唐塞了事。没有过详细结果还没有定论。

可是必要断定的是,固然元军蒙受了台风,可是台风收死时,其实不是一切的元军皆正在船上,今年夜全体屯驻正在仄户岛、鹰岛等九州岛东南部的岛屿举行戚整,筹办背东挪动,打击太宰府。实际上元军对于日军的作战十分没有利,正在台风收死以前,日军便正在壹岐岛之战中打败了元军,强制元军东路军保持壹岐岛,北下仄户岛取主力会集。

日军主帅少贰资能患上病痛以后,因为战伤而去世亡。国际某些文章,传扬道元军打败日军,击杀日军统帅少贰资能,那是没有对错的,少贰资能是在败仗之中身亡。台风收死后,元军灭顶没有少,物质益得宽重,士气也暴涨。但年夜簿尚存。

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带领数万九州军,火陆分离,对于残余的救兵发起迅猛攻击,使用主场劣势各个击破,元军除了了范文虎、忻皆等人带领大批士卒遁回以外,皆被剿灭或者俘虏。当和平停止时,宇皆宫贞目带领的西国救兵(号称六万,真际军力三万没有到)尚正在路上,已能赶到。则少贰资能、少贰景资女子挨败元军因此以少胜多无疑了。

战争背景

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同时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军)。

镰仓幕府八代执权北条时宗

赵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样是空手而回。两批使者都参见了镇西奉行,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传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

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入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忽必烈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缺乏牧草的地区活动。

战争过程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

博多的防御墙。《蒙古袭来絵词》,1293年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 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入。日军守护藤原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 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城。

莒崎神宫正殿"敌国降伏 征日将领

然而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在文永之役后,金方庆俘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作为奴隶。

自1275年起, 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之外,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入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入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入侵日本计画。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 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包含辅兵)。发兵两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一路由范文虎率领十万江南屯田部队,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总计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万。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而后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入。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定,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元朝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高丽与中国南方沿海)对于造军船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不过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元日战争

但是需要确定的是,虽然元军遭遇了台风,但是台风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元军都在船上,绝大部分屯驻在平户岛、鹰岛等九州岛西北部的岛屿进行休整,准备向东移动,袭击太宰府。

实际上元军对日军的作战非常不利,在台风发生之前,日军就在壹岐岛之战中打败了元军,逼迫元军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南下平户岛与主力会合。日军主帅少贰资能取得胜利之后,因为战伤而死亡。国内某些文章,宣扬说元军打败日军,击杀日军统帅少贰资能,这是不对的,少贰资能是在胜仗当中身亡。

台风发生后,元军溺死不少,物资损失严重,士气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率领数万九州军,水陆结合,对剩余的援军发起迅猛打击,运用主场优势各个击破,元军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歼灭或俘虏。

当战争结束时,宇都宫贞纲率领的西国援军(号称六万,实际兵力三万不到)尚在路上,未能赶到。则少贰资能、少贰景资父子打败元军是以少胜多无疑了。

一般认为抛弃士卒逃亡,导致剩余士兵士气进一步暴跌,终于全军覆没的责任人是范文虎。但这很可能只是元史的讳饰。如范文虎这样一个南宋降将,如何能作为大军最高统帅假设范文虎是第一责任人,为何归国后并未受到重罚,且很快又升官也许在史料当中,范文虎只不过是帮蒙古人忻都背了锅罢了。

战争结果

抵御元军入侵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于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筥松。这个遗址本来在海岸边,但现已离开海岸很远。

忽必烈于1286年试图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作罢。

1281年的战斗中日本武士登上元军战船。

日本方面,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继续统治国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权力交给天皇。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

尽管不是得到普遍承认,但许多学者仍认为侵略事件双方的兵力比传统观点认为的要少得多。还认为日本方面能够在没有"神风"的帮助下有效地击退入侵者。

元日战争中元朝为什么失败了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

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同时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军)。

赵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样是空手而回。两批使者都参见了镇西奉行,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

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缺乏牧草的地区活动。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征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

日军守护藤原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

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城。

然而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之外,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陆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征战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征战。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征战。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包含辅兵)。

发兵两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一路由范文虎率领十万江南屯田部队,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浙江宁波)出发。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而后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但是需要确定的是,虽然元军遭遇了台风,但是台风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元军都在船上,绝大部分屯驻在平户岛、鹰岛等九州岛西北部的岛屿进行休整,准备向东移动,袭击太宰府。

实际上元军对日军的作战非常不利,在台风发生之前,日军就在壹岐岛之战中打败了元军,逼迫元军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南下平户岛与主力会合。日军主帅少贰资能取得胜利之后,因为战伤而死亡。

台风发生后,元军溺死不少,物资损失严重,士气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率领数万九州军,水陆结合,对剩余的援军发起迅猛打击,运用主场优势各个击破,元军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歼灭或俘虏。

当战争结束时,宇都宫贞纲率领的西国援军(号称六万,实际兵力三万不到)尚在路上,未能赶到。则少贰资能、少贰景资父子打败元军是以少胜多无疑了。

抵御元军入侵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于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筥松。这个遗址本来在海岸边,但现已离开海岸很远。

忽必烈于1286年试图再次征战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作罢。

日本方面,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继续统治国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权力交给天皇。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盗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在元日战争之前,高丽史已经有“倭寇金州”的记载。

元日战争时,倭寇主要攻击范围为当时臣服于元朝的高丽。由于先前臣服于元军的高丽军,在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的军事行动中,侵略日本,因此前期倭寇对于朝鲜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海盗行为。朝鲜史取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三地之名,称为“三岛倭寇”(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元史和新元史中都有倭寇骚扰元朝杭州的记载。

后来日本进入南北朝的分裂状态,倭寇的活动也由于政府管制力减弱而加剧。由于前期倭寇对于日本与明朝、高丽贸易造成破坏,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对日本南朝发出讨伐倭寇的要求,随后敕封讨寇有功的南朝征西将军宫怀良亲王“日本国王”(后醍醐天皇之子)的称号。之后北朝(室町幕府拥立)统一南朝后,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再度进行讨伐,随后受封为新的“日本国王”。

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因为讨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声望和势力,后来进行政变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之后随着明朝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开放,前期倭寇也逐渐式微。前期的日本人为主体倭寇,被称为“真倭”;戚继光《纪效新书》倭寇的盔甲、武器、剑术战法描述的非常清楚。

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亦有用凶徒称呼之,江户时代大日本史称为元寇。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这两起事件在很多小说中都被提及,并且神风这个词也是由此而生的。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名称:元日战争。

地点:博多湾。

时间:1274年,1281年。

参战方:元朝,日本。

结果:元朝失败。

参战方兵力:元朝 32300人;日本 100000人。

伤亡情况:元朝13500名未归返;日本 不明。

主要指挥官: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少贰资能。

影响因素:飓风。

主要角色:忽必烈。

战争背景

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

高丽成为其东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同时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军)。

赵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样是空手而回。两批使者都参见了镇西奉行,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战争过程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守护少贰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 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既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大宰府水城。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在文永之役后,金方庆伏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作为奴隶。

自1275年起, 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

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陆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入侵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 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他们的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现在

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元朝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高丽与中国南方沿海)对于造军船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不过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战争结果

抵御元军入侵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于今天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筥松。这个遗址本来在海岸边,但今日已离开海岸很远。

忽必烈于1286年试图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作罢。日本方面,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继续统治国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权力交给天皇。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

尽管不是得到普遍承认,但许多学者仍认为侵略事件双方的兵力比传统观点认为的要少得多。还认为日本方面能够在没有“神风”的帮助下有效地击退入侵者。

元日战争的过程

元日战争的过程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