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看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玉台新咏>有没有注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请问谁看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玉台新咏>有没有注解,第1张

  现在多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著者:[梁]徐陵 编

  编译者:

  丛书名: 书韵楼丛刊

  出版社: 上海古籍

  ISBN:7532539520I1752

  版次:01版01次

  开本:24开

  装帧:线装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诗歌总集,共十卷,所收作品以写闺情的宫体诗为主,时间则自先秦至南朝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保存了大量汉魏六朝的诗歌资料,尤其是像《古诗为焦仲卿作》这样的名篇;同时它成书较早,对校正其他古书的失漏多有参考作用。同时根据内容重新编制了书前的目录,以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收藏。

  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玉台新咏》在流传过程中,曾经一些人窜乱,所以有人怀疑此书非徐陵所编,而出於稍后的人之手。但此说尚不足以成为定论。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於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它不如《文选》那样不录在世人物之作,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书中收录了沈约《八咏》一类杂言诗,也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玉台新咏》所选诗篇又有可资考证、补阙佚的,如所收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为他们的集子所阙如,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玉台新咏》虽有一些情调不大健康的作品,但是表现出真挚爱情和妇女痛苦的作品也不少。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孔雀东南飞》详尽地写出一个封建家庭悲剧的全部过程。这都说明《玉台新咏》所录诗作并非全是艳情诗。

  现存的版本以明无锡孙氏活字本为早,《四部丛刊》有影印本。明末赵均有覆宋刊本,后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清吴兆宜的注释及纪容舒的《考异》都曾参考赵本

  从《玉台新咏》开始,到如今,一直称呼为古体、古风,五古(因为汉魏六朝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五言的)。在下业余喜欢搜集线装古籍(宋版书是不敢问津的,因为价值连城,呵呵)从元版到明、清、民国乃至现代的各个时期版本的诗集都有。对汉魏六朝的作品都是称为古体、古风,五古。

  《玉台新咏》在下手里有五个版本,一个是明万历年的“小宛堂影宋本”的,一个是清康熙“知不足斋本”的,一个是清乾隆“有风堂本”的,一个是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的,最后一个是中华书局的铅字排印本的。在这五个版本当中,只有一个清乾隆“有风堂本”的有“古绝句”(而不是“古绝”)的称呼。在下在当时阅读的时候,也是很疑惑,为什么只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称呼的呢?开始在下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没得出结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清史稿/艺文志》,才弄明白了,原来清乾隆“有风堂本”的《玉台新咏》是一个叫吴兆宜的人注解的书,此人诗词创作水平一般,但对训诂学、版本学颇有研究,他注解的《玉台新咏》见解独到,深受欢迎。但吴兆宜喜欢别出心裁,就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古绝句”的称呼,当时编纂《四库全书》时,搜集天下书籍版本,看到了这个本子,学识渊博的乾隆与翰林学士们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后,得出“古绝句”的称呼不正确的结论,因此这本书也没收进里,“古绝句”的称呼至今也没有被学术界采纳。有趣的是,中华书局的铅字排印本部分采用了“有风堂本”的注解,还在前面加了照片,但在书里却没有采用“古绝句”的称呼。由此可知,“古绝句”的称呼只是吴兆宜一家之言,学术界并未予以承认,“古绝”的称呼则更是不准确的。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著: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 三才门乾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云台秘技pdf

│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 千金决pdf

│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 园灵桩pdf

│ │ 密宗秘法pdf

│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无极站桩功rt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义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 武学心传pdf

│ │ 武学文集chm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 神功(王连义)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著: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八极门

│ │ “两仪桩”功txt

│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极拳歌诀txt

│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潜川

│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 ├—太极拳

│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著: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著: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 太极松掤txt

│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 太极目录TXT

│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 孙禄堂著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著作(1925 121页)_wexe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 气功与太极chm

│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 ├—吴氏太极拳

│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杨澄甫著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 陈龙骧等著: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谢永铭隐僧著: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赵堡太极

│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冯志强编著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陈正雷大师著《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数民族拳种

│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 ││

  诗隐

  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魔,诗豪,诗囚分别如下:

  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诗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诗鬼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诗豪——刘禹锡

  补充以下 还有诗豪,诗囚

  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

  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诗囚

  孟郊和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们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所以有诗囚之称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大唐开元占经》满足你所有要求

  作者:瞿昙悉达

  《开元占经》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学家有关宇宙结构和运动的认识,而且其中有一些是仅见于此书的如后秦天文学家姜岌《浑天论参难》,梁武帝在长春殿召集群臣讨论天文、星象的记载,以及祖恒对姜岌的批评等等这些论述在《开元占经》之外迄今尚未发现影迹

  《开元占经》自撰成以后,传世极少这是因为书是一部以星占术为主的书,宣扬天命论的本身及笃信迷信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视为高度的机密,生怕有人拿其中的话,结合天上的天象,来“妖言惑众”,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本书在唐、宋时代就流传极少宋以后即无记载,当已失传甚至连明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无藏本直到明神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歙县有叫程明善的学者,因给古佛像布施装金,而在佛腹中发现了一部抄本当今传世较广的是道光年间的恒德堂刻版巾箱本近年来,台北出版了文渊阁藏本《四库全书》影印本中国书店也于一九八九年出版影印本

  灵台秘苑

  不著撰人名氏考《北史·庾季才传》,称所著有《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并行於世此书书名卷数皆与相合然书中所徵引故实,迄於元末又所记冬至以日躔箕宿四度起算,则明人所编辑,仍袭季才之名耳其书首一卷至五卷论天,六卷至十二卷论日月,十三卷至十七卷论五星,十八卷至二十七卷论三垣,二十八卷至五十三卷论二十八宿,五十四卷论杂星,五十五卷至六十卷论望气,六十一卷至六十六卷为天象杂占,六十七卷至七十卷论风角,七十一卷至一百二十卷为杂占候大抵推步纬度者少,测验祥异者多,体例亦颇冗沓盖方技之流杂抄占书为之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