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男子都是长发的,但为什么古籍中很少甚至没有关于洗头的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4收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男子都是长发的,但为什么古籍中很少甚至没有关于洗头的记载?,第1张

古人洗头和洗澡是和在一起的,称“沐浴”,“沐”就是洗头,《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也就是成语“沐猴而冠”的由来,说明古人是洗头的,一般和洗澡放在一起,单独洗头的不多,在有水源的情况下可以在江河湖里洗,或者屈原的《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他在这里也只是洗洗他头上带的帽子上的缨而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意指:刚洗过澡穿戴衣帽时,总要弹一弹帽冠上的灰尘,抖一抖衣服上的杂质,由此也可略见一斑。还有,《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去接见贤人,后人用此句来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

1、草木灰

草木灰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找到的一种碱性清洁剂,它是将稻草和秸秆焚烧后留下的灰末,将草木灰溶解于水后,过滤得到的溶液是碱性的,有去污去油的作用,是古人平民最易获得的“洗头用品”,几乎不需要花银子。

2、淘米水

淘米水,古时称之为“潘”。获取途径简单,成本低廉,物尽其用。

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幼时家贫,其弟被人贩买去,分离之时,窦漪房向邻居讨来淘米水为弟洗头,寄托情谊。那时,淘米水可谓最常见普适的洗发产品。

3、皂角

皂角,也称皂荚、皂吉、角针实、乌犀、眉皂、鸡栖子等,被子植物门。南北朝时期,皂角已成快消品,街道小店铺进行贩售。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中依旧可见多种品牌洗发水注明“皂角”。

4、木槿叶

把木槿叶揉碎,用温水冲泡,过滤后留下来的汁液也具有皂荚液的功能,和皂角一样都是古代纯天然无副作用的洗发水。

皂角气味有点刺鼻,木槿叶舒爽清香,相比之下更受人喜欢。在如今江浙一带,仍可见用此原生态的方法来洗头,舒爽清香,去污止痒。

扩展资料:

清末的慈禧非常爱打扮,但由于她吃的都是高脂肪食物,头发油脂较多,头发不但爱掉还缺乏光泽。为找寻能让她拥有一头秀发的秘方,慈禧多次下诏征集各地名医给她医治。

御医们认为,头发的营养来自于肾和血,慈禧头发不好,源于她的肾血虚弱。于是御医们先从温肾补血开始调治,加强慈禧的肾脏功能,补足血气,从而达到养发效果。

同时,御医们还研制了不少洗发护发的方剂来对慈禧的头发进行养护。其中有菊花散、抿头方、令发不落方等。

菊花散清香、幽凉,用九种药草研成粗渣,加入浆水,煮沸之后,去掉渣子,用汤药洗头。西太后对菊花的香味很喜欢,她还经常吃一些鲜菊花做成的小吃用菊花散后,慈禧的油性头发大为改观。

凤凰网——全国爱发日|古代没有防脱洗发水 靠什么洗出飘逸秀发

人民网——看看古代慈禧是怎么保养头发的

古代女子染红唇用的那张红纸是什么?叫什么?

胭脂纸

上面粘满 红色胭脂粉

现在还有得卖

古代女子用嘴抿的那个红纸是什么

口红叫法一样

古代女子出家,都要用一种红色的纸粘一下嘴巴,那种纸叫什么?

朱砂纸

古代女子将嘴唇弄红的纸叫什么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如《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实际上是指的口红。"胭脂"在文言文中还可写为"(月燕)支 "、"燕支"等等。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月燕)支。";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等。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这里"脂"、"点"等实际上都是指的口红。

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二三十种。显耿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口红为代表的化妆品已经深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每个人都在使用,而且长期连续地使用。从化妆品的起源上可以看出,美容修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欲望,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女人用、儿童用、而且男人也用化妆品。使用口红人群的年龄幅度也正在逐渐增大,可以说口红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古时的红印纸是什么纸

不知道楼主描述的是不是明朝的空印案~先盖好了印章

明朝时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稽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稽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元时,官府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中外历史年表》),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剑桥中国明代史》解释,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

或许回答不是楼主想要的,但是增补下知识也不是坏事~

古代女子用红纸抿的口红叫什么

“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臙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等。

古代女人怎么涂口红的,那片纸叫什么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其实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决定环保无毒。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哗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用红纸,那已经是很后面的事了,之前纸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贵重物品,更不可能用来做口红了。那种红纸也是用调好的胭脂淘上去的。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名纸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着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

西汉马圈湾纸

居延金关纸

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这里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1、宣纸。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效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储存,"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溼,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 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2、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3、水纹纸,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4、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5、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颜色,与薛涛笺齐名。  6、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

古代女子出嫁化妆抹口红的那张纸叫什么,那时抹口红叫什么啊?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定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

古代大红纸是怎么制造的?用的什么染料? 5分

不同朝代制造方式有所不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常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准备材料:

1、烧杯

2、酒精

3、装口脂的容器

4、电磁炉

还要准备蜂蜡和一瓶用紫草泡的橄榄油。

蜂蜡

蜂蜡记得不要精制的,精制的啥养份都没有了,,别看它看着难看,可是好东西哈,,,,俺这块是俺娘从蜂厂直接给要来的,,,嘿嘿,,,一小块可以用好久好久,,,

这是用紫草泡的橄榄油,紫草是好东西,可以防裂治脓包消红疹啥,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天然的颜色剂,如果大家想口脂红一点呢,就用多点紫草,泡的时间长一点,用的是特级初榨的橄榄油,所以吃下去也不怕嘀,,

东西准备好,开始制作

一、先把紫草油倒到烧杯里,大家就会发现,那个油是紫红色嘀,,然后把蜂蜡切碎,一起丢到烧杯里,,

然后把烧杯放到加了开水的电磁炉里煮

,油与蜂蜡的比例,个人认为最好是四比一,四份的油,一份的蜂蜡,如果不会把握的MM,可以先把蜂蜡倒到烧杯里,加热,然后看烧杯上的刻度,再加四分的油就好了。

最简单的方法油 脂 蜡

按照重量的2 1 1混在一起加热溶解搅匀灌装冷却即可

没有加甲煎的都不能叫口脂,只能叫唇脂

第三步,等蜂蜡完全溶解于油里,把烧杯拿出来,拿一根筷子沾一点,风干了试口脂的软硬度,

,不够油的再加油,不够硬的加蜂蜡,第四步,如果要加香味的,这个时候可以加精油,记得温度少于80度的时候加,不然精油要失效了,这个是出于古方之外的,哈哈哈,,,,死认古方的也不要来纠结哈

我喜欢用奥图玫瑰精油,,,

最后就是倒进容器里,等一分钟,搞定,,,,嘿嘿,,很容易吧?

意思是山陵间的雪都消去,露出了嫩绿的萱草,透过烂漫的春光,纤细的柳枝随风起舞。

这两句出自唐代杜甫《腊日》。

原文: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译文:

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今年的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山陵间的雪都消去,露出了嫩绿的萱草,透过烂漫的春光,纤细的柳枝随风起舞。

皇帝召近臣赐腊,晚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纵酒狂饮欢度良宵,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扩展资料

诗词典故

在物阜民丰的大唐盛世,人们十分注重化妆品的制作和应用,养颜和美容方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礼品以及皇帝对臣下、嫔妃的赏赐品。“口脂面药随恩泽”,正是对当时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

口脂,又名唇脂、唇膏、口红等,是一种涂抹于口唇,或者面颊部位,以使口唇或面颊红润、富于魅力的美容化妆品。口脂在中国起源尚早,朱唇乃是女性最爱。用朱砂研磨后得出的红色颜料既可以饰颊,人们又将颜料拌入动物的油脂,使之凝结成脂类物来滋润口唇,且这种红不会轻易脱落,所以深受古代女性的喜爱。

口脂不仅可以点染朱唇、美化容貌,而且有润泽皮肤的功效。因为中国古代的口脂,一般都可以施用于面颊部位,所以可称其为唇颊两用胭脂。因为其多为天然原料制成,所以不仅安全无害,而且色泽鲜艳经久不变、香气纯正怡人。

口脂受到重视的原因如唐代大医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所记载,能够得到养颜美容秘方是很不容易的,得到皇帝赏赐宫廷中配置的养颜美容药物,更被人们视为很大的荣耀。再就是唐朝是一个很重视香料的朝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所以化妆品香气袭人,这很令人喜爱。

其实赐给男人的是男用口脂,男用口脂仅仅用来润唇护肤而不着色。古代帝京繁华之地,全在西北黄河流域,这里气候干燥,风尘漫天,至冬季则北风尤裂人皮肤。因此在唐代,一到冬天,便由朝廷有关部门制作护肤用品,供应内廷所需之外,也分发给百官。

百官中享受特赐殊荣的多为北门学士和西北地域的将军。主要是因为北门学士负责在翰林院起草文件,参与朝政,经常和皇上接触,所以特赐口脂,使应对之际能够口吐芬芳。而西北地域的将军,主要是西北的气候干燥寒冷,皮肤多粗糙,同时嘴唇干裂、流血,等等。

所以特赐给他们可以缓解皮肤问题,也可以赢得将士们的激情,保家卫国,战死疆场来回报皇帝的恩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唐代官员的“工资”,常以实物形式发放,发酒发肉发丝绸,甚至还有胭脂香粉等化妆品。

腊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腊八节,俗称“腊八” ,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节这天还要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即腊祭,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预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所以钦赐口脂面药以显皇上圣恩。腊日钦赐口脂面药也是唐朝制度规定的。

口脂主要是用来防止嘴唇干裂冻裂,起初是用牛髓或牛脂制作,呈油脂状;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新收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到了唐代,则时兴甲煎口脂,甲煎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复合香料,是当时制作高档口脂相当复杂的工艺,而且动用了甘松香、艾纳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上色沉香、雀头香、苏合香、白胶香、白檀香、丁香、麝香、甲香十四种不同的香料,其中大多数属于昂贵的进口香料,制成口脂香气浓郁。也有不加红颜料和香料的口脂,多为男士所用,唐宋的皇帝在冬天还赐给官吏防冻的口脂面脂作为福利。

女性用的口脂还有一种“胭脂”,原料是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除红蓝花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等。胭脂可以涂唇也可以妆面,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胭脂”;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胭脂”。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或者像《红楼梦》中记载的用过滤澄清后的红蓝花汁加花露蒸叠成膏状,用盒子盛放。用时用嘴唇抿住胭脂花片,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或者将膏状的胭脂直接涂抹在唇上。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男子都是长发的,但为什么古籍中很少甚至没有关于洗头的记载?

古人洗头和洗澡是和在一起的,称“沐浴”,“沐”就是洗头,《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也就是成语“沐猴而冠”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