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清代状元的书法对联欣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1收藏

十二位清代状元的书法对联欣赏,第1张

傅以渐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一名进士,为清朝开国后第一位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历官国史院侍讲(顺治八年)、左庶子(九年)、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十年)。1655年因“条上安民三事”,获得顺治赏识,加太子太保,改国史院文学士。先后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以及太祖、太宗圣训并通鉴总裁。又被指派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顺治十五年,和学士李霨一起主持会试。不久,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官至一品又加封太子少保,成为封建皇朝中极其少见的“超一品”官员。后不断上书请求退休,回归故里。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解任。逝世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此贴是傅以渐写的杜甫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一部分,实在没找到这位清代第一个状元的对联书法,见谅)于敏中于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中国江苏金坛人。出身簪缨世家,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以户部右侍郎在军机处行走。对同在军机处的和珅极度反感,书法风格近于董其昌,奉旨敕书《华严经》宝塔。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卒,《清史稿》怀疑于敏中是饮鸩自尽,乾隆帝曾赐他陀罗经被。谥文襄。于敏中生前号称廉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家族内发生争产纠纷,于敏中之孙于德裕控告堂叔于时和拥赀回籍,三月转移回金坛。皇帝下令调查于氏财产,竟高达二百万两之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冒赈案发,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被处死,于敏中的牌位被撤出贤良祠。晚年于敏中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爆发江南文汇、文宗、文澜三阁《四库全书》“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本当治以重罪,“因业已身故,不加追究”。著有《临池纪略》等。古砚不容留宿墨;佳瓶随意插新花。翁同龢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法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杯面冻糖霜。

(宋代黄庭坚《次韵伯氏戏赠韩正翁菊花开时家有美酒》诗中的两句。全文为:鬓发斑然潘骑省,腰围瘦尽沈东阳。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黄。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杯面冻糖霜。会须著意怜时物,看取年华不久芳。)陆润庠陆润庠(1841年-1915年),字凤石,号云洒,清末民初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民国废并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父早逝,家穷,全靠寡母做针线度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历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事起,将仅存六十四册《永乐大典》运回府中。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卒于民国四年(1915年)。谥文端。工书法,擅行楷,意近欧、虞。筠馆绿侵孺子榻;药栏红映邺侯书。黄思永黄思永(1842年-1914年),字慎之,号亦瓢。江苏江宁五城人。光绪六年(1880年)以拔贡京官考取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十二年(1886年)充会试同考官,官至侍读学士。后弃官经商。被聘商务部,与张謇并称“商务二状元”,又与翁同和、文廷式等为帝党中坚。黄氏工书法,“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名重当时”。为清状元书家之代表。卒于民国三年(1914年)。一钵软烟梧子饭;半锄凉雨菊花泥。

(清代吴绮诗《同云止过石公房》中的两句。原文为:“寒蕉拂拂与窗齐,老碧新香坐欲迷。一钵软烟梧子饭,半锄凉雨菊花泥。闲支短杖调饥鹤,学定空床过午鸡。却愧好山从结梦,明朝秋句不堪携。”)王仁堪王仁堪(1848年-1893年),字可庄、忍庵,号公定,福建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为福州最后一名状元。光绪三年(187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提督山西学政,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副考官,后任武英殿纂修。光绪五年时曾弹劾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为丧权辱国,崇厚最终被判有罪。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因进谏停止颐和园工程而触怒慈禧太后,被外放至江苏任镇江知府,任内又发生了丹阳教案,处置较为妥当。三年考核政绩列江苏省第一。光绪十九年(1893年)调任苏州知府,同年病逝于任上,因其政绩被破格提入国史馆立传,苏州群众也为他立祠纪念。其作品被编入《王苏州遗书》。掬水弄清,揽云测幻;启轩秘晓,敞阁放春。吴鲁吴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一说二十五年)生于台湾府嘉义县他里雾菜瓜寮(今台湾云林县斗南镇)。五岁从学,但家境贫寒,八岁由父率回福建。年已四十四岁,方举乡试,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考庚寅恩科,殿试高居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学政、吉林提学使等,授正二品资政大夫。辛亥革命以后返回福建,于厦门鼓浪屿林菽庄(台湾籍友人)处寄居。民国元年(1912年)病逝,享年68岁。吴鲁一生著作甚丰,诗作有“百哀诗”,还著有《蒙学初编》、《教育宗旨》、《国恤恭记》、《正气研斋汇稿》、《正气研斋遗诗》等。几处早莺争暖树;频来语燕定新巢。

(集诗句成联。上联取自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下联取自杜甫诗《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骆成骧骆成骧(1865年-1926年),字公骕。四川资州(今四川资中)舒家桥人。清朝官员、学者。也是清朝唯一的四川省籍状元。工书,有诗文集《清漪楼遗稿》存世。此外,他的著作除了《十六国宪法议院法渊鉴》之外,还有《国文中坚集》、《左传五十凡例》两部书稿等等。雅趣生风,和光映日;

明心若水,大气凌云。

张建勋(1848年-1913年),字季端,号愉谷,广西临桂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己丑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历任云南学政,官至黑龙江提学使。民国二年(1913年)卒于北京。张建勋工诗文,擅书法,著有《愉谷诗稿》。蓬莱文章建安骨;龙马精神海鹤姿。

(集诗句成联。上联取自李白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下联取自李郢诗《上裴晋公》:四朝忧国鬓如丝,龙精神海鹤姿。天上玉书传诏夜, 阵前金甲受降时。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王寿彭(1875年-1929年),字次篯。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早年苦读,二十六岁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往日本考察,思想保守,仇视孙中山。民国后曾任山东大学第二任校长。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著《考察录》、《靖盦诗文稿》等。论交拨置形骸外;谈道欲度羲皇前。曹鸿勋曹鸿勋(1848年-1910年),字仲铭,号兰生。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光绪七年(1881年),出任湖南学政。历官云南永昌府、云南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授迤东道道员,署粮储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补授贵州按察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贵州布政使,代理巡抚。光绪三十一年,曹鸿勋调任湖南布政使。官至陕西巡抚。卒于宣统二年(1910年)。工书法,有《校经堂初集》四卷。太华奇观,万古积雪;广陵妙境,八月惊涛。刘春霖刘春霖(1872年-1942年),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人。近代书法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寿辰特设甲辰恩科,被拔为进士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5年科举被废,刘春霖于是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60岁生日时有“第一人中最后人,只今四海剩孤身”之句。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

(张渭诗《南园家宴》中的两句。全文为: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随。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 清代书法

  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溃巾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以下为各体代表作。

  编辑本段王铎:行书

  早期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 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 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 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王铎行草浑雄恣肆,一时独步。傅山的行草虽劲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降清,以书法发 挥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意趣。朱耷的行草藏头护尾,其点画及其转折中蕴涵着一种国 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和他的画有同一机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 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 行书

  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因 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 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这时的帖学 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为明代台阁体书法家沈度的十世孙,他学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手书。高士奇书法亦学董其昌 ,因工书受荐入内廷,得到康熙的宠幸。陈奕禧的行草书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赏识。雍正十一年(1733),□命将他的墨迹勒石为 《梦墨楼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这些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画 家,著述宏富,书法虽远追晋、唐,实际上是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作品中脱离不了帖学带来的软弱的气质。

  编辑本段傅山:草书

  傅山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自幼颖悟,喜任侠,赋性刚直不阿。崇祯年间曾以一介布衣,发动诸生数十人上书为山西提学袁氏讼冤,勇挫阉宦权奸,后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后,又与顾炎武等人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其性情志节可见一斑。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同时他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学家,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八九岁时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但后来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法评论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作字示儿孙》),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他力倡正拙、贬巧媚,以自然天倪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为书学正宗的艺术主张,堪为后人效法,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倍加珍视了。 在帖学衰颓时期,有一些书法家起来学习汉碑。倡 导碑学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汉隶并著《金石史》,意在 提倡碑学。另有万经著《分隶偶存》、顾蔼吉著《隶辨》, 这些著作对提倡汉碑隶书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学汉隶似 乎成为一种风气,如顾苓学《夏承碑》,郑□学《郭有道 碑》、《曹全碑》,朱□尊学《曹全碑》,其他能写隶书 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等。其中影响最大要数郑□和朱□尊。郑□嗜古碑,收 藏非常丰富,学汉隶50多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 而且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他的隶书对当时书法家影 响很大。朱□尊是学者和诗人,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 融欧阳询书法,清新而流丽。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乾隆在位很久,而 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对帖学的发扬起着积极的作用。乾隆自己学习赵字,巡游江南到处题诗立碑,流风所及,自然是帖 草书

  学 杂馆阁之书盛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翁方纲其书法学唐碑不遗余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 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著有 《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唐碑选》等。梁同书,早年 书法宗赵、董,后追溯颜、米,工楷、行,书法秀逸,但 缺乏雄强之气。他与梁□、梁国治并称三梁。刘墉,书 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 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 行书萧疏澹宕,永□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 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编辑本段金农:漆书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书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碑》,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 强调金石味。金农作诗直接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是俗姿, 他不愿向他作奴婢,宁肯去学汉代的《华山碑》。这样 抨击帖学,提倡学碑,在当时帖学盛行的时代,是非常 大胆的。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 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写《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大力推举碑学。他说:宋、元、明书法家 多为《阁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没有书法可言。他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阮元这两篇文章 影响很大,无异是提倡碑学的宣言。接着包世臣在《艺 舟双楫》中也大谈碑学,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他自幼失学,终生布衣, 依靠卖书为生, 漆书

  擅长四体书和篆刻,他在篆书上突破了 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 格。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 成遒丽绵密的新体。邓石如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 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 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 宏恢,有独特的风貌。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 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 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 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 醇雅清古,别开生面。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 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 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 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 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 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 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编辑本段伊秉绶:隶书

  晚期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 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 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 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 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 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 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 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 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 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 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 书法的气象。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 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 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 朝碑刻。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 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 隶书

  隶诸体,无不掺以 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 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 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 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是包世臣 的弟子,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 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 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写篆、隶, 隶书平稳,篆书能用金文结体来写,面貌一新。当时写 篆书的还有徐三庚,以《天发神谶碑》笔法写篆书;莫 友芝以《禅国山碑》及汉碑额体势写篆书,都各有面貌。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 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 用笔极为凝练。

  编辑本段孙星衍:篆书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收藏汉、魏、六朝碑刻甚多,擅 长隶书和行楷书,曾东渡日本,带去不少碑帖,并收日本 学生,著有《平碑记》、《学书迩言》等,对近代日本 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 篆书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 书效法汉《三公山碑》、《裴岑纪功碑》,亦别具一格; 行书由王铎上追唐人,晚年“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 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是著名学者,书法学习 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自碑 学盛行,书法家都用心于篆隶,草书很少有著名的。沈曾 植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影响。康有为在 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 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 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山东掖县云峰 山诸石刻对他影响最深,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 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编辑本段蒋仁:行书

  总结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 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 有客观原因的:①清中叶以来金石考据的兴盛。清代知 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 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 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 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 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②由于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 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所 以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 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 行书

  法艺术中所不曾 有的。③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反 之文人画对书法艺术增加了新的血液,所以清代书法,无 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创造。

  编辑本段乾隆帝的书法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一1799),爱新觉罗·弘历,世宗四子。清代皇帝,1735一1795年在位。继位后,先后讨平西北、西南,抗击廓尔喀入侵,拒绝英使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鼓励垦荒,颁布禁书令,迭兴文字狱,开四库全书馆,编纂《续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砷专权,日益腐败。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中国历代 乾隆书法

  书法艺术之大成。大学士梁诗正等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已。”

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

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此外,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关于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在当时殿试结束后,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忧外患,慈禧正在准备70大寿,想从科举中得到一点吉兆。就在她翻看试卷的时候,相中了一篇文章,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结果一看名字,顿时失去了兴趣,因为这个人叫朱汝珍。 

慈禧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其实这两位八竿子打不着,同时因为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又想起了洪秀全、康有为等人,他们在慈禧的眼里都是叛逆,而他们都来自广东。

慈禧对广东没有任何好感,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借着慈禧又翻到了一篇,这就是刘春霖的卷子。“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寓意很好,慈禧认为这是大吉之兆,就这样,原来的第二名的刘春霖成了头名状元。

而在第二年,科举被废除了,那么刘春霖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了。

不过刘春霖并没有抹黑了状元这个称号。他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个时候大清什么状况大家也都知道,状元及第后,刘春霖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

可见,清廷此时也非常重视新学的发展,开始向西方学习了。

回国后,正当他要大展身手的时候,大清灭亡了。虽然他在民国建立后一度担任了总统府内史,还曾担任过直隶教育厅长,但后来他目睹了民国的腐败和内斗,在1927年以后,辞去公职赋闲在家。

晚年,日本人曾邀请他去伪满洲国,担任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刘的严词拒绝。

十二位清代状元的书法对联欣赏

傅以渐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一名进士,为清朝开国后第一位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历官国史院侍讲(顺治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