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身一号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轻身一号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杂志》(1980;10。40)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轻身一号的用法用量 26 用药禁忌 27 轻身一号的临床应用 28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轻身一号 1 拼音

qīng shēn yī hào

2 《中医杂志》(1980;10。40) 21 方名

轻身一号

22 组成

黄耆15g,防己15g,白术15g,川芎15g,制首乌15g,泽泻30g,生山楂30g,丹参30g,茵陈30g,水牛角30g,仙灵脾10g,生大黄9g。

23 功效

益气健脾,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24 主治

单纯性肥胖症,症见体态肥胖,疲倦乏力,胸闷气促,腹胀肢沉,腰脊酸痛,便溏浮肿,月经不调,皮肤紫纹,舌胖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弱等。

25 轻身一号的用法用量

上为1剂,水煎成100毫升。每次口服50毫升,日2次。超重25%以上者可增至每日15剂,即150毫升。

26 用药禁忌

每日主食一般不超过1斤。

27 轻身一号的临床应用

用中药“轻身一号”治疗单纯性肥胖症50例,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体重下降者4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近期疗效满意。

28 各家论述

黄耆、白术益气健脾;仙灵脾温肾助阳;制首乌滋肾填精;川芎、丹参理气活血;防己、泽泻利水消肿;生山楂、水牛角、茵陈降脂;并取茵陈配大黄增加利胆作用,促进脂肪代谢;取黄耆配防己调节水盐代谢。综观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温肾助阳、滋肾填精、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和降低血脂等药理作用,使肾脾健、阴阳和、痰湿化、瘀血去,代谢过程恢复正常,从而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

古籍中的轻身一号 《医学正传》:[卷之六]疠风

川芎

[性味]辛,温。

[功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的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煎服,3~10克。

延胡索

[性味]辛、苦,温。

[功用]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

[用法]煎服,3~10克;研末服15~3克。多醋制后用。

郁金

[性味]辛、苦,寒。

[功用]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用于气滞血瘀的胸、胁、腹痛;热病神昏,癫痫痰闭之证;肝胆湿热证;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等气火上逆之出血证。

[用法]煎服,5~12克;研末服,2~5克。

五灵脂

[性味]苦、咸、甘,温。

[功用]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瘀血阻滞诸痛证,出血证属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者。

[用法]煎服,3~10克,包煎,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姜黄

[性味]辛、苦,温。

[功用]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瘀气滞的心、腹、胸、胁痛,经闭,产后腹痛,及跌打损伤等;风湿臂痛。

[用法]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桃仁

[性味]苦、甘,平。

[功用]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多种瘀血证,肠燥便秘,肺痈、肠痈。

[用法]忌服,5~10克,宜捣碎入煎。

乳香

[性味]辛、苦,温。

[功用]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用于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瘀崐血阻滞诸痛证。

[用法]煎服,3~10克,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牛膝

[性味]苦、甘、酸,平。

[功用]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用于瘀血阻滞及跌打损伤;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等;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火热上炎、阴虚火旺之证。

[用法]煎服,6~15克。

没药

[性味]苦、辛,平。

[功用]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外科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心腹诸痛。

[用法]煎服,3~10克,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丹参

[性味]苦,微寒。

[功用]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及症瘕积聚,风湿痹痛;疮疡痈肿;热病烦躁昏迷及杂病心悸失眠等。

[用法]煎服,5~15克。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红花

[性味]辛,温。

[功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证;症瘕积聚,心腹瘀痛及跌打损伤,血脉闭塞紫肿疼痛等;斑疹色暗,热郁血瘀。

[用法]煎服,3~9克;外用适量。

益母草

[性味]苦、辛,微寒。

[功用]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等;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煎服,10~30克,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泽兰

[性味]苦、辛,微温。

[功用]活血祛瘀,调经,利水消肿。用于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痈肿等;产后水肿,浮肿,腹水等。

[用法]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

鸡血藤

[性味]苦、甘,温。

[功用]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血虚经闭等证;风湿痹痛及手足麻木,肢体瘫痪,血虚萎黄等。

[用法]煎服,10~15克,大剂量可用30克,或浸酒服,或熬成膏服。

苏木

[性味]甘、咸、辛,平。

[功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用于跌打损伤,骨折伤筋,瘀滞肿痛;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瘀痛、痈肿疮毒等。

[用法]煎服,3~10克;外用适量,研末撒。

骨碎补

[性味]苦,温。

[功用]活血续伤,补肾强骨。用于跌扑闪挫或金创,损伤筋骨,瘀肿疼痛;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泻等。

[用法]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

莪术

[性味]辛、苦,温。

[功用]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症瘕积聚、经闭以及心腹瘀痛等;食积脘腹胀痛。

[用法]煎服,3~15克。外用适量。

三棱

[性味]苦、辛,平。

[功用]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症瘕积聚、经闭以及心腹瘀痛等;食积脘腹胀痛。

[用法]煎服,3~10克。

穿山甲

[性味]咸,微寒。

[功用]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用于症瘕,经闭,以及风湿痹痛等;产后乳汁不下;痈肿疮毒,瘰疬。

[用法]煎服,3~10克;研末服,1~15克。

阳水和阴水

有这种说法,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参考资料: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心衰中医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指出,对于气阴两虚血瘀者可选用补益强心片,或生脉胶囊等。

补益强心片,由人参、黄芪、香加皮、丹参、麦冬、葶苈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的功效。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Ⅱ-Ⅲ级),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证者。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胸痛、面色苍白、汗出、口干、浮肿、口唇青紫等。

补益强心片,是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于作盈教授的多年临床验方,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黄芪补气,且人参方能入阴分,故人参、麦冬补阴生津,三药相合,达到气阴双补之目的。丹参入血分活血凉血,以通血脉;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香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纵观全方,益气养阴、活血利水,针对心力衰竭之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之病机,补泻兼施,标本兼治,达到缓解患者病痛之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益强心片治疗后,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均降低,提示了补益强心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具有下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阻断心肌重构,延缓心力衰竭的进行性恶化。补益强心片还能降低N末端心房利纳肽(BNP)等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减轻心力衰竭症状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临床研究表明,补益强心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确切,不仅能改善患者水肿、活动受限、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还能增加左心室收缩,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提高患者自身生活质量。此外,有研究显示,补益强心片能抑制由于人体利尿引起的离子丢失,能有效避免身体电解质不足等情况,能抑制患者肺血管异常增殖、使肺动脉压力降低,减轻患者心室负荷,缓解其乏力症状,增强自身骨骼肌运动能力。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均升高。

生脉胶囊,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等功效。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等。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衰等疾病具有上述证候者。

该药组方中人参补五脏、通血脉、安精神,为大补元气之要药,所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补充元气可推动机体全身血液循环。且人参可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血供,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内皮细胞,抗粥样硬化病变。

麦冬养阴除烦,归心、肺、胃经,可养心阴,清心热,除烦安神,其主要成分麦门冬总皂苷等可有效发挥抗心肌缺血功能,增强心肌舒缩功能。五味子敛气生津,其主要成分多糖和木质素可通过对抗氧自由基等方式有效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三味药物一补一润一敛,共奏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可增强心肌舒缩功能,改善心肌供氧供血,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研究显示,生脉胶囊可减轻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机体炎症损伤,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阻力、抗心肌缺血及改善心衰等多种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心室重构、瓣膜状态、肺动脉压力等,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在西药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心肌纤维化。

湿气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我们,不仅会诱发多种疾病,而且一旦沾染就非常难祛除,中国的历代名医几乎都与其打过交道,清朝的一位女名医也不例外。她就是晚清著名的女医生,曾懿。

曾懿出生于一个官绅家庭。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病人因治疗无效而去世,曾懿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南方游玩时,曾听到一个喝醉酒的四品武官说,他以前调到广东地界,由于水土不服,得了湿气,吃饭没有胃口,头昏脑涨,一点办法也没有。走到一个集市去看病,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刚好看见一个小贩,煮了一锅药汤水贩卖,口渴正极,就买了一碗汤水喝,不料这汤水初入肚中,小腹暖暖的。武官就问小贩这是什么汤,小贩说这是祖传的祛湿汤水,广东地界夏季湿气重,特别适合这个时候喝。于是,武官就连续好几天都来喝,几日后,湿气症状竟然有所好转,半月后,便好了七八成,恢复了生气。

那武官就想购买小贩的汤水配方,小贩不愿卖,武官也是各种威逼利诱,最后不惜花下重金购买了方子,因为是喝醉酒的原因,武官居然将方子大声的说了出来。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将方子的配方当场记了下来,后来每遇到湿气重的患者就将方子用上,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没几年这方子就得到了普及,那武官也是无奈,白花了那么多钱。相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方子?效果真的这么好吗?

其实方子很简单,现在也很常见,主要是由5种药材组成, 分别为:决明子,茯苓,黄精,山楂干,桃仁。 五种药材各有各的妙处,组合在一起,更是祛湿健脾的良方。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好处

决明子能够帮助身体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好处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好处

黄精对身体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好处

山楂干具有帮助身体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好处

以上就是关于曾懿无意之间获得的民间祛湿良方,曾懿自学成才,她的聪明才智以及为民着想之心值得我们尊重。生活中关于祛湿健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很多方法建议不要轻易去尝试,许多方法存在禁忌,尤其是关于食疗以及医疗方面的,如果你有关于湿气方面的问题,欢迎留言评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