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古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关于诚信的古诗,第1张

1、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商鞅》

译文: 自古以来统治百姓必须注重说到做到,取信于民,一句话的分量重于黄金百斤。

2、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译文: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3、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译文: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译文: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5、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译文: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王德 王彦 魏胜 张宪 杨再兴 牛皋 胡闳休

王德,字子华,通远军熟羊砦人。以武勇应募,隶熙帅姚古。会金人入侵,古军怀、泽间,遣德谍之,斩一酋而还。补进武校尉。古曰:“能复往乎?”德从十六骑径入隆德府治,执伪守姚太师,左右惊扰,德手杀数十百人,众愕眙莫取前。古械姚献于朝,钦宗问状,姚曰:“臣就缚时,止见一夜叉耳。”时遂呼德为“王夜叉”。

建炎元年,以勤王师倍道趋阙,改隶刘光世,平济南寇李昱、池阳寇张遇。光世将先锋讨李成,德以百骑觇贼,至蔡州上蔡驿口桥,贼疑为诱骑,拥众欲西。德麾骑大呼曰:“王师大至矣!”贼骇遁,追杀甚众。成奔新息,收散卒复战。贼见光世张盖行陈,不介胄,知为主帅,并兵围之。德突围拥光世还军,遂袭败李成。授武略大夫。

三年春,迁前军统领,屯天长。金人攻扬州,西军多溃,德趋宣化。会叛将张昱、张彦围和州,太守张绩求援于德,德兵傅城下,贼不意其至,大溃。迟明接战,斩昱,俘其兵骑万数,济自采石。

光世方谋讨苗、刘之逆,迎至建康,谓德曰:“江都之扰,诸军不窜则盗。公可仗义夜涉大江,徇国急变。”遂以军属光世。会苗、刘走闽中,诏德追击,隶韩世忠。德欲自致功名,而世忠必欲德为之使,遣亲将陈彦章邀德于信州。彦章拔佩刀击德,德杀彦章,尸诸市。德至浦城,斩苗瑀,擒马柔吉送行在。世忠讼其擅杀,下台狱,侍御史赵鼎按德当死,帝命特原之,编管郴州。

时光世屯九江,得杨惟忠所失空头黄敕,即以便宜复德前军统制,遣平信州妖贼王念经。行次饶州,会贼刘文舜围城,德引兵赴之,文舜请降。德纳而诛之,自余不戮一人。谓诸校曰:“念经闻吾宿留,必不为备。”倍道而趋,一鼓擒之,献俘于朝。诏还旧秩,加武显大夫、荣州刺史。

四年,光世镇京口,以德为都统制。金兵复南,光世将退保丹阳,德请以死捍江,诸将恃以自强。分军扼险,渡江袭金人,收真、扬数郡。既而又遇敌于扬州北,有被重铠突阵者,德驰叱之;重铠者直前刺德,德挥刀迎之,即堕马。众褫骇,因麾骑乘之,所杀万计。

①摄城=聂城。

春秋“聂北”在聊摄地,“摄城”即“聂城”,摄城与聊城合为春秋之“聊摄地”。《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一:“聊城,有夷仪聚,有聂城。”另,《姓氏急就篇注》:春秋齐丁公封其支庶子于聂。则聂必在春秋齐国界内。

②聂城=岩邑。

“聂”为傅说北海之“岩”本位。“聂”与“喦”是通假字,而“喦”即是“岩”,也就是史前,这一带曾是有岩石的山,岩石被河冲走(抑或“赤色殒石”被河冲走,故“茌平”从“赤”,又赤县神州。有史料记载,兖州为殒石所砸,并定名为“五星之地”,其后才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之语),此后,“聂地”才成为“土丘文化山”。

③岩邑=制地=虢国=北陵=西隃=雁门(相对位置)。

《尔雅》:“北陵,西隃雁门是也。”雁门即北陵即“制岩”之地——《通志》卷91:“(郑)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可见,“制地岩邑”即虢国(郭国)所在地,而制等于聂。

《左传·隐元年》:“制,巖邑也。又叶音哲。”《崔駰·达旨》:“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叙,帝纪乃设。” 

④“制”是“刑(井刂)”。

岩在“刑地”,聊本有邢国夷仪聚。执刑必“严”,“岩”又为“严”音。文王居刑地。《诗经·周颂·我将》曰:“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⑤现实中,摄城与郭国就在一个位置上。《寰宇记》云:摄城在博平西南二十五里。《山东通志》:“聊摄二国,今博平县西南有摄城,故垒颓然,不可复识。”

位置在郭摄庄,原名郭庄。

⑥说出虢国即制之岩邑的“郑国”事实在“星次”定位中,居兖州地盘内,而不在陕西,见《晋书·天文志》。

⑦摄城=微子城,北关即北陵即雁门关。

《续山东考古录》:“摄邑古城,在博平西南三十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

《太平寰宇记》:“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有城存焉。”

《名胜志城冢志》:“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世传商受时微子所封。”

可知,商微子启居住的位置就是大周朝原始之地——北陵西隃雁门、古郭氏所居,其附近有“博陵”“北关(博关)”,它自占一个“北”字,还确确是个“关”。

⑧“西隃”雁门的“隃”字与德州境平原、夏津二县之间的鄃县之“鄃”,长得像亲兄弟一样,把“隃”“鄃”它俩放一起,简直是“哥俩好”。显然是同位之人所造的汉字。同一“俞”,耳朵偏旁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罢了。这说明,俞的东、西各有一个“雁门山”,又分出西隃、东鄃。

探察《山海经》果然是有两个“雁门”的:

北次三经太行之山:归山 龙侯山 马成山 咸山 天池山 阳山 贲闻山 教山 景山 孟门山 平山 京山 虫尾山 彭囟比山 小侯山 泰头山 轩辕山 谒戾山 沮洳山 神?山  发鸠山 少山 锡山 景山 题首山 绣山 松山 敦与山 柘山 维龙山 白马山 空桑山 泰戏山 石山 童戎山 高是山 陆山 沂山 燕山 饶山 乾山 伦山 碣石山 雁门山 錞于毋逢山(北鸡号,西幽都)

这个雁门已临于“北海”,所以,是最北位的东鄃雁门,位在德州鄃县。

北山经雁门: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彳同亍。

可见,《北山经》“雁门”出现“夸父”,夸父巨人族居住于《海外北经》的博父国、聂耳国一带,即郭摄庄、博陵博关区域了。——《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⑨周之薄之虞国,必须在大河之北。

周武王时,加封虞仲虞国,又称“中国之虞”,位在“中国”本位,春秋为晋大阳邑,以在“大河之阳”——聊城之北“东西向黄河故道”横穿而过,河的北边就是“大河之阳”,河的南边就是“大河之阴”。

在“河之阳”虞国北边是“安邑”,《史记·索隐》:“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阳之虞城(薄),在安邑南,故曰夏虚。”《左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大阳即大范围的夏虚之地。可见,从冠县博陵再到茌平博陵,都曾是“西安之位”,即邶地“静女”之安。

说到本人的名字“静”,不得不说“井”,“凿过井的***”就是有“权威”,可以“杀人执刑”,故,“井”又通“刑”。可想而知,东方人抵达西方边界,斩杀越界之人,听话的留下为罪仆,执行的是一伙从东方过来的,或即阳谷阿城“井”地过来的人。“井”与“静”搭上了关联。静即清,即执刑的人。

少昊清的长族们,确实爱守边疆,有弓有箭就是不得了,守了疆土再斩杀来犯之敌,忙着杀掉有战斗力的男人,割掉他们的头颅,取下他们的耳朵记录“军功”,然后把听话的女人们“刺目”上刑,才肯放犯人罪奴在边界上生存,并赐名为“盲民”,盲民中也分化出一类人群,是“盲卜”,曾经有一伙人就是往南漂流的“吉卜赛人”。

长通张,张又通疆,然后,“长”就是一个“长发飘飘的老人”形象,显然张家祖母是“长族”“人方”“夷方”“尸方”。僵,我们一般会想到“僵尸”,“人方”就是要让自已变成僵尸,让人跪拜并大哭祖宗,张是“尸方”“人方”。在人与民的定义中,张就是大写的人,管理者。张家之长族手持弓箭在大“陆”上俘“虏”战败者,俘获一众“仆从”。

所以,长族的张家自称是“玉皇大帝”之后,是“天”,是“上帝”。《尸子》:“观”作“见”,“祖”作“视”,可以看到“天界”的目光清澈可视之人才是“祖”。“睛-清”为天,故有“三清”“三清天”。

(注:由于此篇已扯得太长,我决定,再分文叙述大周朝该在的位置)

(4)古阿邑阿城之“阿胶井”的传说中,炎、黄、伯益们都曾经到来——

①阿胶产自齐之阿井记载众多,摘录一二:

《水经注》:“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岱南阁集》:“阿井辟自上古。”

由于阿城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对应的古城,古书记载也正好对应了它的古老。

②黄帝与伯益作井记载:

《世本》《淮南子》:伯夷作井。

《太平御览》:黄帝作井。

可见,黄帝不仅居住于“阳谷古阿城曲阜都城”,还在阿城内开掘过“古井”。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叹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

二泽均是河之所注,河之柯泽、阿泽实又是河大泽。正如《豳风》里“伐柯(柯即斧河柄)方”与“破斧方”同在豳地。

7亲、清、新、莘、辛、侁、西、践、静有着密切的通假关系,直指聊城至莘县区域的西部古清地。 

清通亲:《书·吕刑》:“皇帝清问下民鳏寡。”《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引清作亲。

亲通新:《释文》:“新,马本作亲。”

“新(上)女(下)”通“莘”:“《史记·周本纪》:“乃求有莘氏姜女。”《正义·括地志》:莘作新女。

莘通辛:《墨子·所染》:“干辛”。《汉书·古今人表》作“干莘”。高辛帝喾在莘地。

莘通侁:《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吕氏春秋》:莘作侁。

先通西:《诗·大雅·緜》:“率西水浒。”《水经注》引西作先。《正义》:“西先声相近。”

跣通践:《汉书·文帝纪》:“临者皆无践。”颜注:“践,汉语作跣。”

践通静:《诗·郑风·东门之墠》:“有践家室。”《艺文类聚》《白孔六贴》:引践作静。这正是:水声急,静流深,洗足溅水在水滨。

瀞通清:《楚辞·九辨》:“穴寥兮天高而气清。《补注》:清古本作瀞。”

静通清:《礼记·乐记》:“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静作清。

清代学者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夏启封帝挚之后于有莘,后以国为氏。帝挚其母是常仪,聊城正有邢夷仪聚。

    莘、侁、西、静、清的文字间的相互作用说明,西方位莘地是清帝挚之所在,其位正在清县。

8辛:高辛帝喾的父亲大人在有莘。清代学者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夏启封帝挚之后于有莘,后以国为氏。

9上古瘟疫:见北大张弛的“上古瘟疫”论述,摘录部分如下:

对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衰落的解释有禹征三苗说、消耗说、洪水说、气候变化说等。这些说法都还只是对局部地区或短期事件的解释,800 年之久大范围长期持续的社会文化衰落应该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历史上造成人口的大量下降和社会文化衰落往往是出于气候变化、移民、疾病、饥荒和国家灭亡等多种原因的集合。历史时期社会人口大量减少和文化衰落均与疾疫流行和社会动乱相叠加有关,特别是在所谓全球化最初形成或加强的时期尤为突出,极端的例子如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急剧减少以及中世纪游牧民族加速流动带来的黑死病爆发。原来相互隔离的区域间,因农业人群病毒交换所造成的疾疫消灭过彼此大量的人口。在青铜时代全球化形成的时候,农业区的各种病毒如鼠疫就携带在从黑海向东扩张的彦那亚文化人群中,同时也发现在萨彦—阿尔泰地区的阿凡纳切沃文化人群中,这支文化正是目前所知迁徙至新疆北部地区最早的欧罗巴人,随后来到新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也同样携带有这类病毒。相关研究在中国考古中尚未开展,还没有更多的证据,但从庙底沟二期开始到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江淮之间出现的大量的灰坑葬是公认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大量增加的结果,显然与动乱和疾疫有关,而非零星的冲突所造成。实际上,这个时期也是旧大陆西部古代文明的衰落时期,如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和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国的消亡,其原因至今尚无确切的解释。

我在群里说过,判断是“殒石所砸”或是“战争所伤”很简单,看看古人的头骨或身体骨架是否受损即知,而战争多半个个是“断头尸”,杀人方决不会好心到把骨头衔接起来,除非自已的族人才会把砍断的一块块骨头拼接好并下葬。殒石所砸之伤与战争伤应是不一样的,要细心察看……如果这些都不是,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瘟疫。

10海与洋:《山海经》西海、渤海、昆仑与洋水在一起,故知古中国古山东九州岛西方位曾是海、洋侵灌之地。

11“薪”是什么:用斧头“柯”以砍柴,劈柴上山,与“柯”“烂柯”之地相关。背柴示下,以请罪。罪奴不得戴帽,只能顶着树枝。“薪”位,是受过“刑罚”的罪犯常在位置。秋天是伐薪的节气,指秋天的位置。《礼·月令》:“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又采薪亦曰薪,罪犯负鬼新。《汉书·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薪又作“新”,此前,我已用文字关系将“清”“辛”“新”“莘”锁定在一起。“清”一古字是“冫”+“刵(割耳之刑)”——可知,“执刑的人”与“负罪的人”都在一个位置。

12上古的“罪仆”:有邢国执刑之地,就会有人受到过刑罚。比如《山海经》“一目民”就是刺瞎一只眼睛的“半盲”之人,又是“纵目”。“臣”的原生态就是刺瞎一目的“臣伏”的人,并更为可怕的是,“姬”字中一个“异体字”是“亻臣”,简言之就是“臣服的人”,黄帝其中一个“姬”姓后裔,就是“罪臣”之后。从“姬”与“妾”相联看,本系“从属”。“帝”与“臣”的关系,也是“主人”与“从属”的关系。在上古,人是主人,民是“下人”或曰“仆人”。而其中一群罪奴抑或仆人中,有人为搏得主上的“重用”,从罪奴翻身,修习“巫”道,故由“仆”而“卜”,并造下最原始的文字,最后,在关键之际,逆袭上位,夺得大位。为了掩盖自已祖辈曾经悲惨的过往历史,他们误导说:刺瞎眼睛反而能够更为接近“天神”,开了“天眼”,故常有盲人算命、占卜。“民”可作“盲”,又是“氓”。圣人是通天彻底之才,而民却是无觉无识。但是,这又有阴阳转换之道暗含其中。参见李海燕《由“臣、民”等字浅谈上古社会奴隶之状况》:对“臣”“民”“臧”“童”的分析,摘录原文如下:“臣”“民”“臧”“童”分别以竖目之形、以刃以戈以辛(古字去下面小“十”字的“横”)刺目来表示奴隶,可见在上古社会奴隶的生存情况,不仅地位低微,而且还要受到残酷的人身摧残。自然之横目在奴隶主面前竟然变成竖目之“臣”,奴隶主对待奴隶甚至以手抠眼,以物刺眼,足见手段之残忍。

有些“荒无人烟”的位置就自然成为罪奴发配之所,比如遥远的边疆、高原、广漠……

13“春日不得伐木”的习俗倒着折射“西柯”之本:

参见《中国全史》“树神崇拜”。古人要拜“树神”,自然植树节气不能动伐木之念,设下“禁伐令”。《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毋伐桑柘”,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合着从春到夏,一概不要动“伐木”的念头,想也别想。

那么,柯泽呢,柯本义是“斧柄”,柯地即是斧子之地,当然是要伐树的念头很强大了!所以,阳谷莘县交界的“柯泽”之地“西湖”之所,本身就是指的“西秋”之位,它在大声宣告——秋天来了,可以拿着斧子砍树啦!

14庚辛西方:

参见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本女士分析如下:

聊古字“耳”+“丣”。卯,一作“戼(春天开门)”,一作“丣(秋天关门)”可知是秋位关门之所。又按《诗经邶风》:聊兮栗兮,可知,聊即北方“祝栗”之“栗”,栗本在西,西方之木。堂邑又有古溧水。聊正东,就是济南至德州的祝阿之地,有一个“祝”字在。东北祝,西北栗,合为“北方祝栗”。栗位本当有高辛之“辛”字在,即“庚辛”的“辛”字在。聊城古有邢国夷仪,杀人割耳执刑之所,故有负薪的罪犯仆人在侧。

    与辛地相关的两个著名帝王:

高辛帝喾的相对位置:帝喾陵在下游就出现了两处,一处在安阳内黄梁庄村,一处在商丘。这个区域还真不算太远,属于文化递传的可控性范围。帝喾也非一代,多代传继,或后代继承都会造成多墓形制。统领于西部。

喾,另一字是“俈”,而此字本义“暴”,暴露,告示示众。

与“俈”相近的“告”,又是另一字,牛角加“古”字,此字又是“岵”,释为多草木的山。又见《诗经·魏风》云:“陟彼岵兮。”

我们这一带吧,还真真是魏国范围。包括莘县,曾属魏,又属卫,冠县属晋又属魏、赵。大名是标准魏地。魏本身是“鬼”,“一目民”是“鬼国”,鬼就是失,或尸,装鬼一族的“坐尸”原系。故知“鬼国”是“西尸”“西夷”之人,而“东尸”是“东夷”之人。

莘县“甘泉”处即“云阳”,帝挚之后在“有莘”——帝喾高辛之地。《路史》:“元为纪姓,配干类氏(发干),曰娥,居河之微(微子城),逆星流槎,奏便媚(湄河)之乐,乐而忘归,震(有鬲氏位,按原字)而生质,白帝子也。既生,其渚为陵,秀外龙庭,月县通袭青阳以处云阳,故谡号以青阳亦曰云阳氏,以金宝历色,尚白,故又曰金天氏。”

《路史·小昊纪》:“既处甘泉,甘泉古之云阳,为少昊之都。(又)载,少昊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又)载,爰书鸾凤。(又)载,五凤适至,而乙遗书。引田俅子云:少昊时,赤燕集户,遗其丹书。”(清末诗人史梦兰《全史宫词》)《莘县志》记载有“甘泉云阳”即西王母青鸟氏所居之地。

商纣王的相对位置:

商纣王,作受,又称辛、受辛、商辛、商纣、商王纣、商王帝辛。商朝最后一个王上,帝乙之子,帝辛是庙号。纣王曾讨伐东夷(人方、尸方),显然是鲁西及周边人群向山东中部及东部讨伐。“辛”在东夷近侧之西。

大周朝周文王住在商纣王商都的西边。周文王献有“莘氏女”给商王,我们又知,辛通莘,位置相似,也就是说,莘地近邻“商纣”之“辛”,并与西夷的周文王交好,也同时在西夷的周文王近侧,故知,“莘”在周、商之间。

《史记·封禅书》:“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武王克殷大业未完全终结,加封之前已有北虞国存在。由于虞国在周王封建之前已有,原是个自然存在的商之附属国。虞即虞舜后裔位,应于虞舜本位相去不远。

舜的位置与周文王的位置分析: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虞国总不会超出古冀州的宏观范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黄河)滨,其地宜皆在冀方也。”舜生于东夷,但在中国工作。尧让位后,舜事实继承的尧之旧所,尧舜地域同,在一起。孟子说舜东夷之人,周文王西夷之人,却都在“中国”行仁政。华夏也为冀州之旧壤。故知,冀州东可抵东夷西端,西可达冀州(分出去的并州)华夏中国与西夷的边界。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东夷与西夷间“千有余里”即1千余里,战国的千里真不算什么,齐国、赵国疆土按战国所载各“方2千里”,齐赵疆土各砍一半,东夷不过山东偏东,西夷就在聊城西部。

济南有舜耕处,舜偏东夷的位置上的点,济南之东再无记载,它东边是淄潍一带,1千里若按潍淄一带起算就几乎等于齐国全境了,故只能在山东东西之中部起算东夷基本位,从山东中部起算,“西夷”不过在聊城市西的经度线上。沿着这条线刚好可以找到“弇州之山”,况莘县地方志原有记载,有西王母之所。

故知,帝喾及商王帝辛极有可能就是西尸西夷人。

15雒棠:《淮南子》卷四坠形训:“雒棠、武人在西北陬,龙鱼在其南,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三珠树在其东北方,有玉树在赤水之上。昆仑、华丘在其东南方,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桃、甘,甘华,百果所生。和丘在其东北陬,三桑、无枝在其西,夸父、耽耳在其北方。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昆吾丘在南方,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桑在东方,有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西王母在流沙之濒,”《淮南鸿烈解》:“雒棠,武人在西北陬,皆日所入之山名也。”《广博物志》:“雒棠武人在西北陬皆日所入山之名□鱼在其南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其北方立登保之山,暘谷搏桑在东方,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西王母在流沙之濒,乐民拏闾在昆仑弱水之洲,三危在乐民西,宵明烛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龙门在河渊湍池……”武阳、武水(漯水)、武城,这一带全是“武武武”,要不就是清邑乐平南乐“乐乐乐”……简称“舞乐”。

原文: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 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 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菜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 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 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 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 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白话译文: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

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黄河。

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经成了湖泽,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那里的土质又黑又肥,那里的草是茂盛的,那里的树是修长的。

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与其它八个州相同。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绸。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

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

那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的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

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量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后,蒙山、羽山一带已经可以种植了,大野泽已经停聚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那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断滋长而丛生。

那里的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那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鱼。还有那筐子装着的黑色的绸和白色的绢。进贡的船只行于淮河、泗水,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荷泽。

出处:出自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尚书·禹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禹贡》所提出的交通道路网,就分布在这九州之中。明确了九州的具体区划和相当于今地的具体所在,就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交通道路网的分布和作用。《禹贡》的撰述者既以这篇书作为统一之后治理全国设想的蓝图。

按当时情形说,是先有一个拟议中的帝都,而这样的帝都是在冀州的西南部。战国时的交通道路是以各政治都会为中心向四方伸延的,可是《禹贡》的撰述者却一反常规,交通道路网的形成并不是以帝都为中心向外伸延,而是作为各州向帝都送交贡赋的道路汇集到帝都的。

《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成为、《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痒引的对象。

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和近人顾颉刚的《〈禹贡〉注释》最为重要。

沂的意思是:水名,姓。

沂,汉语词汇,拼音为:yí。水名,发源于山东省,由江苏省入海。山东境内有多个相关地名,一共7画。

详细释义:

形声。从水,斤声。本义:沂水。古水名。同本义:源出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的尼山,西流至滋阳县合于泗水。

古籍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𠀤鱼衣切,音溰。水名。

《说文》水出东海费县。一曰沂水出泰山,盖靑州浸。

《周礼·夏官·职方氏》靑州,其浸沂沭。

《水经注》沂水於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闲以为圮,子房遇黄石公,卽此处。

《地理通释》曾氏曰:徐州之水,以沂名者非一。郦道元谓出尼丘山,西北迳鲁之雩门,谓之沂水。出泰山武阳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

又山名。四鎭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四鎭五岳。《注》靑州之沂山。

又地名。《左传·定五年》大败夫㮣王于沂。《注》沂,楚地。

又州名。本秦琅邪地,宋置北徐州,周攺沂州,今属兖州府。

又沂水,县名。本春秋郓邑,今属靑州府。俱见《广舆记》。

又姓。《一统志》有沭阳令沂州。

又《集韵》《正韵》𠀤鱼巾切,音银。器之釿锷。釿或作沂。《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

又《杜笃·论都赋》奋彗光,埽项军,遂济人难,荡涤於泗沂。《班固·答賔戏》张良受书於邳沂。俱作鱼巾切。

关于诚信的古诗

1、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商鞅》译文: 自古以来统治百姓必须注重说到做到,取信于民,一句话的分量重于黄金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