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做的纸有什么缺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2浏览:3收藏

麻做的纸有什么缺点?,第1张

麻做的纸虽然有一些优点,例如环保、耐久等,但是也有一些缺点,如下:

粗糙度高:麻纤维粗糙,制成的纸张质地较为粗糙,不够柔软,不太适合印刷高质量的文字或图像。

难以加工:麻纤维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太适合加工成纸张,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加工成本较高。

染色困难:麻纤维本身是灰色或棕色的,因此制成的纸张通常也较为暗淡,难以进行染色,影响美观度。

湿度敏感:麻纤维容易吸收水分,制成的纸张也容易受潮变形,影响使用寿命。

价格较高:由于加工难度大,麻纸的制作成本较高,因此价格相对较高,不太适合大规模生产。

因此,虽然麻纸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其缺点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市场竞争力。

当时几种有名的纸

    左伯纸

        在三国时期,造纸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魏国东莱(山东掖县)人左伯,改进了当时的造纸术,《三辅快录》记有“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擅名汉末,其能造纸”,并对东莱纸的品质赞不绝口:“子邑之纸,妍妙生辉!”

        麻纸

        东晋麻纸,是以大麻纤维为主制成的纸。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是很好的书写用纸。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常用麻纸练习书法。王羲之在会稽任职时,官居高位的谢安写信来要麻纸。王羲之“库中惟有九万枚,悉与之”。谢安是东晋地位极高的朝廷重臣,写信给王羲之求麻纸,说明在当时麻纸也绝非寻常之物。而王羲之在会稽能一次买到9万张之多,也说明麻纸的产量不低。

        麻黄纸

        东晋时发明了将麻纸“入潢”之法,即用黄檗汁将麻纸浸泡,干后,即为防虫蛀蚀的麻黄纸。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太尉桓玄(369—404年)“命平准作青红缥绿桃花纸,使极精”。又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藤纸

        东晋名纸,以野生藤皮为主要原料制成。藤纸主要产地在剡溪(今曹娥江上游,当地盛产野藤),故又名“剡纸”。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杭州余杭由拳村出好藤纸。”藤纸是一种品质极好的书画用纸,在唐代时仍为书画艺术家所重视。“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时人范宁认为“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不过,野生藤皮很快就用完了,藤纸遂不生产。

        银光纸

        南朝时,在安徽的黟县、歙县一带生产一种银光纸,纸质光润洁白,实为宣纸的前身。南齐时,都城建康(今南京)“设有银光官署,齐高帝造纸之所也,尝造银光纸赠王僧虔,一云凝光”。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请采纳

1、宣纸。

优点: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2、麻纸

优点:主要分白、黄两种。白麻纸洁白光滑,质地细薄,坚韧。纤维长,纸浆粗,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

缺点: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白麻纸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

3、竹纸

优点: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

缺点: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原材料供给困难,传承乏人。夹江全县虽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

扩展资料

纸张发明过程

西汉麻纸: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

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如今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宣纸

-竹纸

-麻纸

1、纸质特征:

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

皮纸,纸质柔韧、薄而多孔,纤维细长,但交错均匀。

宣纸,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2、制作原料:

麻纸,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

皮纸,用桑皮、山桠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纸。

宣纸,泾县及周边地区喀斯特山地丘陵地带生长的青檀树,组织均匀、纤维匀整、三年左右嫩枝的韧皮组织。泾县及周边地区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长的纤维长、韧性强、不易腐烂的金**稻草,泾县境内的山泉水。

3、纸张作用:

麻纸,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

皮纸,一般是供糊窗和皮袄衬里等日用需要,特殊的则作誊写蜡纸、补强粉云母纸等的原纸。

宣纸,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麻纸

-皮纸

-宣纸

蜀纸,意思是指四川生产的纸,素负盛名。,在唐代时期也叫蜀郡麻纸也叫成都麻纸。蜀纸指蜀地生产的麻纸和楮纸,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和印刷用纸。

纸以原料分五类:以麻为主料制成的麻、以青檀皮、桑皮、楮皮等原料制的皮纸、竹纸;混合多种原料制浆纸;用废旧纸加新料为浆的还魂纸。成都麻纸最佳,有白麻纸、黄麻纸、桑麻纸、麻布纹纸。蜀纸特点在于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和印刷用纸。

早在唐代,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唐代的造纸有了很大发展 , 并出现了“生纸”与“熟纸”之分。纸逐渐运用书写、绘画和发明的活字印刷之中。五代时对纸进一步加工研制,生产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松花纸、染色纸、金栗山藏经纸等。当时的四川成了造纸中心,蜀纸名扬天下。南唐,产于池、歙两洲的“澄心堂纸”由宫廷督造,用料考究,做工精良,供皇室享用,被推为上等书画纸。 陈师道《后山丛谈》记载,五代南唐皇帝曾派人到成都“求纸工于蜀”,在江南仿造蜀纸,著名的澄心堂纸就是在蜀工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名贵纸张。 

蜀地生产的麻纸和楮纸,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和印刷用纸。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北宋成都的交子铺户们采用蜀地生产的楮纸印刷的。以后各地出现的钱引、会子等纸币,也大都是采用蜀纸印数制作的。

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唐代,蜀纸乃是皇家贡品,尤其是成都麻纸,被指定为朝廷公务专用纸。唐末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 唐人李肇《翰林志》说:朝廷的诏令、章奏等各种文书均用白麻纸;抚慰军旅,则用黄麻纸。《唐六典》记载:中央图书馆集贤院所藏古今图书,“皆以益州麻纸写。”《新唐书·艺文志》还记载:朝廷每月耗费“蜀郡麻纸五千番。 

由于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唐初时期纸的价格并没有确切的数值。但是可以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和文献资料大致了解一些情况。

在唐代,纸张一般分为麻纸和宣纸两种。麻纸是一种以麻为原料制成的纸张,质量较粗糙,价格相对较低;而宣纸则是以树皮、竹子、棉花等为原料制成,质量较为优良,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的记载,唐代中期一张普通的麻纸大约需要20文钱左右,而宣纸的价格则因为其质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在50文钱到100文钱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价格是唐代中期的价格,而唐初时期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价格也可能会受到当时当地的供求关系、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

麻做的纸有什么缺点?

麻做的纸虽然有一些优点,例如环保、耐久等,但是也有一些缺点,如下:粗糙度高:麻纤维粗糙,制成的纸张质地较为粗糙,不够柔软,不太适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