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什么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成都什么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第1张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 

在这些竹简中,有184支竹简的内容为如何医疗马匹疾病的《医马书》。竹简书籍很昂贵,不是平常人都随便购买收藏的。所以这些竹简医书很有可能是当时官方出品的中医古籍,而且还是四川版的。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

“老官山”汉墓出土遗物共计620余件(不含简牍),其中漆器240余件,陶器13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含钱币)100件。此外,M1出土了木牍50枚,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其中官府文书涉及内容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M3出土医简920支,分两处存放,编号M3-121共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编号M3-137共184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

此次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从出土的9部医书内容分析,部分医书内容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是研究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

小 结

从竹简《老子》三个节本看来,节录者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很可能是“东宫之师”为了教育 年轻的太子,节录《老子》而成的临时教材,先从《老子》五千言中切近生活、易于明了的 观点讲起,有意地暂时回避比较高深的理论。故老子关于宇宙本源、辩证发展观、直觉思维 等哲理性强的部分,未加节录;对于老子的军事思想,节录者认为当另作研究,或者不甚同 意老子的观点,故亦从略。关于民本思想、爱民治国理论,节录者可能认为同传统的统治思 想有较大分歧故略而不论。

总之,竹简《老子》的确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同《老子》五千言有着很大 的差异,绝非《老子》原本。但它的思想文化价值,古籍考证价值,仍是不可低估的。

从文化思想上看,竹简《老子》对统治者的批评不够激烈,对儒家思想的批评也不突出,反 映了古代儒家同道家的分歧不如以后那么明显,更非势如水火。

从古籍考证看来,竹简《老子》在古籍校勘上有重要意义。通行本《老子》同帛书《老子》 矛盾的地方,竹简《老子》更多同帛书《老子》接近,有些问题可以决千古之疑。不少学者 对此有充分论述。如:“长短相形”优于“长短期较”(王弼本);“万物作焉而不始”优于 “万物作焉而不辞”;“俨兮其若容”应作“俨兮其若客”;“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当作“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用之不足既”(王弼本)本是“用之不可既”;“ 直德若渝”(高亨)本作“质真若谕”,如此等等。凡通行本《老子》可疑之处,靠帛书《老 子》仍难释疑者,校之竹简《老子》,更富说服力。说明竹简《老子》较帛书《老子》更古 ,二者更相近。通行本《老子》经过后人加工,有些地方失去原意。

尊重竹简《老子》,肯定其重大文化思想价值,但不能因此就认定它是一个完本。它不止在 字数上不完整,只及《老子》五千言的五分之二;而且在基本内容上不完整,老子思想中一 些精粹的内容,不见于竹简《老子》,其中必有原因。有人认为竹简《老子》就是《老子》 原本,通行本《老子》比它多出的内容都是后人增加的。这种说法,有两点欠妥。一是与《 史记》关于《老子》“五千余言”的记载显然不合;二是有抬高后代改作者(有人说是老莱 子),贬抑老子本人之嫌,于理颇欠公允,难以令人信服。

用塑料保鲜膜裹起来,效果跟塑封差不多,包保鲜膜,放到箱子里或者书架上。这主要跟书籍用纸的酸性有关,也跟你的保管条件有关。你会发现,放在一起的书不是每本都泛黄的,就是这个道理。 用牛皮纸包书皮是个比较好的办法。实践告诉我,用牛皮纸包书皮至少可以使新闻纸的书籍封皮保持20年不泛黄,内页也相对洁白。另外就是避免放书的地方被阳光直晒,干燥、通风、少灰尘。南方的潮湿天气,是书籍存放的大敌,防潮很重要。香薰有帮助。每天拿鸡毛掸子掸掸灰,书柜和书籍之间的空隙我就用纸铺上一层,这样也可以防灰防晒,效果不错。还有就是经常翻动,给书本们搬搬家。书是拿来看的,所以不喜欢封箱。每天拿鸡毛掸子掸掸灰,书柜和书籍之间的空隙我就用纸铺上一层,这样也可以防灰防晒,效果不错。还有就是经常翻动,给书本们搬搬家。书是拿来看的,所以不喜欢封箱。隔段时间,拿出来晒太阳应该有适合你 你试下吧 应该行的

竹简起源于西周;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晚期。

具体见下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汉代简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汉简的遗址又发掘19637 枚简牍(称为居延汉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见彩图)。1973 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大批简牍,共有《论语》等8种珍贵古籍。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竹简,这是自发现简牍以来第一次出土的秦简 (称云梦秦简)。1977年在湖北隋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0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苍颉篇》、《诗经》等10多种珍贵古籍。1979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115号汉墓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3座汉墓中发现西汉早期木简千余枚,其中有《汉律》等汉代法律古籍。2010年8月6日,工作人员清理出又一片简牍。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也积淀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比如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城,让人们惊叹的巨作《清明上河图》,还有对世界造成极大影响的四大发明……这些经过历史洗礼的作品,让不少国家对我国露出了尊崇的目光。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竹简,更是让西方学者直呼“不可能”。

正文

因为国家历史悠久,所以我国各地都会出土不少古墓。在古墓中,更是有不少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今天要介绍的这些竹简,就是出自一座汉代的古墓。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在各朝各代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从现存的社会风俗中能够发现,不少中国人会自称“汉人”。但是从来没有听过中国人会自称为“隋人”、“唐人”、“清人”。由此可见,汉朝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历史资料与古籍显示,我国在汉朝时期发展十分迅速,甚至一度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国家。为了一睹汉朝的辉煌,我国考古学家也一直在寻找汉朝的古墓,希望能够从中探索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个世纪中,考古专家在湖北省江陵市发现了张家山古汉墓。该汉墓规模宏大,在简单考察了现场的情况之后,专家们认为墓地的情况并不适合立即挖掘,所以便在停了十几年之后才利用更为先进的设备进行再次勘察,同时对其展开保护性挖掘。1983年12月,专家成立了小组,对张家山古汉墓进行了挖掘。不得不说,该古墓的规模的确十分庞大,整个考古小组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对其整体面目进行了挖掘与探索。

不过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墓中,竟然并没有想象中的奇珍异宝。经过两个月的挖掘,大家收获了一堆竹简。不过在考古专家的眼中,竹简可比奇珍异宝更有价值。因为竹简上面有直白的文字记录,而所谓的奇珍异宝上却极少带有文字记载。在张家山古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数量极多,经过清数,发现总数竟有上千捆。能在古墓中挖掘到如此多的竹简,在我国考古史中也算是极其罕见的经历了。

为了对竹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专家们将上面的记载翻译出来,发现这些竹简记载的是我国的八种古籍,包括《历谱》、《脉书》、《算数书》、《引书》、《二年律令》、《盖庐》、《奏谳书》和遣策。这些书籍涉猎范围极广,从法律到医药,从军事到历法,应有尽有。这对我国研究汉朝历史具有极大的帮助。更让人惊讶的是,八种书籍里的《引书》竟然记载了众多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领先世界几百年。消息传到西方国家之后,很多西方学者直言“这不可能”。不过竹简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治疗方法,西方学者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否认对我国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二年律令》中含有包括亡律、告律、复律、田律等二十七种律令。在未发现张家山汉墓之前,我国考古专家并未发现如此多的汉代律令。这次出土的这些律令为我国汉代历史补上了之前的缺口,对于我国历史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算数书》是一本关于数学方面的典籍,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数学古籍。闻名世界的《九章算术》也是在它之后才出现的,可以说《算数书》为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竹简中还有44枚简本《盗跖》,更是证明了以庄子为首的道家学说在汉代时期的盛行。凡此种种,能够看出张家山出土的竹简书籍对我国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不过在建国之后,我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促发展。在这种万众一心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外交、政治、国防与科技等方面,迅速步入正轨,并且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和美好的康庄大道。我国古人拥有无穷的智慧,今人更是拥有无穷的力量,在古今的结合下,中国的明天必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张家山汉墓》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唐朝开始,逐渐繁盛。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政府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成都什么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920支医学竹简。 在这些竹简中,有184支竹简的内容为如何医疗马匹疾病的《医马书》。竹简书籍很昂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